2001年, 第3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1-12-10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吴蔼民,顾本康,傅正擎,胡华东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289-2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标记天然不具有Rif抗性的内生菌73a,获得抗Rif 100 μg/ml突变体菌株,其表观和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作用没有变化,可以进行消长动态研究。经回收试验证明,内生菌73a可以在棉花体内定殖。针刺接种后,内生菌73a的数量都表现一个共同的"由增到减"趋势,即在1~5 d内是一个持续增长的过程,在第5 d达到最高水平;灌根处理表明:上段内的菌株数逐渐增加,中段内的菌株数在1~5 d内逐渐上升,随后慢慢下降,下段内的菌株数逐渐减少;浸种处理后,73a在棉苗体内定殖的数量均有一个下降的过程,其中常抗棉第3 d体内的内生菌数量是第15 d的11.50倍。
  • 闻伟刚,王金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295-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PCR方法从水稻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 JxoIII菌株中克隆到编码诱导植物过敏性反应激发子的基因hrfA。同源性比较发现其推测产物与水稻白叶枯病菌菲律宾小种Pxo86的Hpa1有97.2%的序列一致性,比Hpa1少了一个-GGG-GG-氨基酸残基序列重复。基因经NdeI和BamHI双酶切后连到含T7启动子的高表达载体pET 30a (+)上构建重组质粒pHRF4,并转化宿主菌BL21(DE3)产生表达菌株BLHR4。经过IPTG诱导之后,BLHR4产生一分子量为15.6 kD的蛋白质。研究表明,该蛋白在性质与功能上类似于其它已发现的harpins,即能够在烟草上引起典型的过敏性反应,富含甘氨酸、热稳定以及对蛋白酶敏感。因此,我们把该蛋白定名为harpinXoo。harpinXoo还具有诱导植物抗病性的功能。
  • 张春嵋,吴祖建,林丽明,林奇英,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01-3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已报道的水稻草状矮化病毒(Rice grassy stunt virus,RGSV) IRRI分离株第6片段的RNA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得到覆盖RGSV沙县分离株(RGSV-SX)基因组第6片段全长序列的cDNA克隆并进行序列分析,发现其与IRRI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3%,并对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作出分析。
  • 雷娟利,吕永平,金登迪,陈声祥,陈剑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06-3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生物学接种和RT-PCR检测水稻植株体内的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结果基本趋于一致,但总体上RT-PCR检测阳性率稍高于生物学接种的发病率。将生物学接种检测褐飞虱介体内水稻齿叶矮缩病毒方法与RT-PCR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RT-PCR方法可以检测单头褐飞虱体内的水稻齿叶矮缩病毒,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 李向东,范在丰,李怀方,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10-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感病自交系Mo17、掖107和抗病自交系黄早四为材料,研究了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和MDMV辅助成份-蛋白酶(HC-Pro)在叶片中的积累动态和细胞内定位。结果表明,在接种后3 d,MDMV就在掖107和Mo17接种叶的上位叶积累到了相当高的程度,6 d后达到高峰;而MDMV在黄早四中的浓度一直低于在掖107和Mo17中的浓度。在接种掖107和Mo176 d后,MDMV HC-Pro在上位叶中的积累到达高峰,而在黄早四植株中MDMV HC-Pro直到第9 d才到最高,而且浓度一直低于感病自交系掖107和Mo17。麦二叉蚜从发病植株上获毒后的传毒效率变化与MDMV、MDMV HC-Pro在叶片中的积累动态一致。通过胶体金标记对MDMV HC-Pro进行免疫定位,发现在细胞质中、与质膜相联系的风轮状内含体、片层凝集状内含体、细胞质高密度物质和病毒粒子周围有金标记,说明在这些部位有MDMV HC-Pro的存在。
  • 杨典洱,陈绍江,王岳光,张承亮,李社荣,王斌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15-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2亲本1145和Y331、杂交F1以及F2群体进行玉米青枯病单一致病菌(肿囊腐霉菌)的接种鉴定,统计F2群体中抗病、感病植株分离情况,并作了初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单一肿囊腐霉菌也能引起玉米青枯病;玉米对肿囊腐霉菌引起青枯病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
  • 杨军,侯明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19-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分离物中抽提病毒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合成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cDNA。对所获得的cDNA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分离物与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大麦和性花叶病毒(BaMMV)等病毒CP基因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均低于70%,而与报道的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及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超过97%。表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原应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
  • 王晓鸣,朱振东,王化波,武小菲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24-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疫霉根腐病在中国的发生区域逐渐扩大,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是黑龙江省的优势小种,同时也存在其它已知生理小种和新生理小种。不同大豆生态区之间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差异显著。在总体上,中国大豆种质的抗病性不强,长江流域大豆中抗病种质比率最高,其次为黄淮海流域种质,而东北地区抗病种质较少。按省归类,大豆种质抗性由强至弱依次为河南、江苏、湖北、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吉林和黑龙江选育推广品种中,感病品种分别高达80%和73%;在462份大豆品系中,也表现出南方材料抗病性高于北方材料的趋势;地方品种中感病类型也高达60%以上。
  • 张晋丹,李艳琴,申泉,赵立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30-335,3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三亲交配将带有梨火疫欧文氏杆菌功能完整的hrp基因簇的重组粘粒pCPP430转移到了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Erwinia carotovora) Se9R中。从接合子中提纯的质粒与pCPP430的大小、酶切图谱相同;以该质粒为模板,用针对hrpN序列的引物经PCR扩增得到与hrpN大小相同的片段;用地高辛标记的hrpN作为探针进行Southern blotting分析,在接合子中的质粒上得到预期的杂交带。接合子可以在烟草叶片上稳定地引起过敏反应。另外,接合子可以在寄主马铃薯叶片上引起过敏反应样枯斑,表明异源harpin的表达及功能不受软腐菌的抑制。该接合子在体外产生的果胶酸裂解酶活性与受体菌Se9R无明显差别。低浓度的接合子在马铃薯块茎上的软腐症状明显低于受体菌Se9R。外源harpin表达可能不改变软腐欧氏杆菌的致病力、而是通过诱导马铃薯抗性达到减轻发病的作用。
  • 陈品三,齐军山,王寿华,胡起宇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36-3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4~1995年,对采自我国5省市(区)17个县(市)和其中4个多年重茬种植抗病品种开始感病地区的26个大豆胞囊线虫居群,在国际统一的鉴别品种上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1~6个小种。其中6号小种当时为国内新记录;并扩大了1号、2号、3号、5号小种在国内的已知分布范围,生理小种1号在黑龙江、2号在内蒙古、3号在江苏、5号在山东,均为各该省(区)的新记录。而全国则仍以1,3,4号小种分布广,为主要致害小种。还明确监测出近年来在4个重要病区出现的大豆抗病品种持续连作重茬后失抗感病是各自的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发生变异所致;而连作感病品种却仍为各自的原小种,只是病情加重;由之看出其病地重茬的危害具有两重性。
  • 王玉嬿,李海燕,舒朝然,郭志红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42-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江苏、安徽2疫区的黑松、赤松、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等5个树种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病、健木pH值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感病品种黑松、赤松、马尾松病木pH值降低,且差异显著;较抗病的湿地松虽然也降低,但差异不显著;抗病性强的火炬松病木pH值反而高于健木,且差异显著。由此可见,不同松树品种松材线虫病的病、健木pH值的差异性也不同,对松材线虫越敏感和受害越严重的,其病木pH值降低的就越多,与健木pH值差异就越显著。该分析结果初步为我国松材线虫为害比较严重的几种主要松树品种,利用指示剂进行松材线虫病快速检测的可行性提供了一个依据。
  • 郭兴启,吕士恩,朱常香,宋云枝,孟祥兵,郑成超,温孚江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49-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马铃薯Y病毒坏死株系(PVYN)的RNA为模板,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扩增出长度为801 bp的非翻译的马铃薯Y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将扩增的片段克隆到pBSK的BamHI和KpnI之间并进行了序列测定。用BamHI和KpnI从重组克隆载体上切下该基因并插入到质粒pROKII内得到植物表达载体pPVYCP。通过根癌农杆菌(LBA4404)介导的方法转化烟草NC89,经卡那霉素抗性筛选、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获得82株转基因植株。Nor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转基因植株只在RNA水平上得到了表达。抗病性试验表明转基因植株之间抗性水平存在着差异,其中有7株是对PVYN高度抗病性的植株。转基因植株抗病特异性试验初步表明,对PVYN表现高度抗病的植株对PVYO也具有高度抗病性。
  • 赵廷昌,孙福在,王兵万,回文广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57-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0年在内蒙古和新疆的哈密瓜上发现一种新细菌病害-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叶和病果上分离到33个细菌菌株,接种哈密瓜、西瓜和甜瓜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此病原细菌,这33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法则证明均为该病的致病菌。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细胞化学成分分析(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mol% G+C)、DNA-DNA杂交,确认该病原菌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 et al.1992)=类产碱假单胞菌西瓜亚种(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ubsp.citrulli Schaad et al.1978)。该病菌除侵染哈密瓜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多种葫芦科及番茄、茄子等作物。
  • 周明国,王建新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65-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在华东地区对多菌灵已出现了高水平抗药性。本文报道了F.graminearum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基线及其抗药性菌株生物学特性。离体条件下多菌灵对100个野生敏感型菌株的平均EC50和MIC值分别为0.5748±0.0133 μg/ml和 < 1.4μg/ml。而对50个抗药性菌株的平均EC50和MIC值则分别为9.2375μg/ml和 > 100 μg/ml。在麦穗上多菌灵对50个敏感菌株和抗药性菌株防效的平均EC50分别为282.6 μg/ml和 > 2 000μg/ml。从田间获得的抗多菌灵菌株对苯菌灵、噻菌灵、甲基托布津表现交互抗药性,但不同于室内突变菌株,对乙霉威不表现负交互抗药性。抗药性菌株的无性和有性繁殖后代以及在无药培养基上菌丝体转代培养后,抗药水平保持不变。抗药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及致病力等与敏感菌株相比没有差异。
  • 研究简报
  • 武爱波,赵纯森,廖玉才,马新霞,瞿波,陆维忠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71-3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镰刀菌引起的赤霉病是危害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禾谷类作物的一种重要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温暖潮湿地区。在我国赤霉病发病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是主要致病菌。
  • 李凡,周雪平,蔡红,陈海如,李德葆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72-3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云南省的保山、大理等西部各大烟区频繁爆发流行了一类新的烟草病害,本文暂称为烟草丛枝症病害(tobacco witches' broom-like disease),到1998年止,全省累计发病面积达3.5万hm2,其中约0.7万hm2绝收,造成数亿元的经济损失,目前该病害已有逐渐向其它烟区蔓延扩散的趋势。本课题组对这类90年代以来唯一导致云南省相当面积绝产的烟草病害开展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简述如下。
  • 韩宝坤,杜艳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73-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土传病原真菌,寄主范围广,可引起100多种植物的萎蔫型病害。
  •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 纪明山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74-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我国北方地区玉米茎腐病主要致病菌肿囊腐霉菌(Pythium inflatum Math.)为例,首次对玉米腐霉菌茎腐病超微结构、防御酶系和生化抗性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
  • 赵桢梅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75-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6年在田间利用6个水稻品种和3个稻瘟病菌种和已知比例的混合小种组合,采取分小种接种方法,研究了水稻叶瘟病反应型(产孢面积)与产孢量之间的关系,组建了产孢面积-产孢量模型y=exp (1.46lnx-4.64),在此基础上估测了反应型权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