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2-03-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陈功友, 王金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数为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分布在Erwinia、Pseudomonas、XanthomonasRalstonia 4个属中,引起许多栽培植物产生不同的病害.这些植物病原细菌定殖于植物细胞间,其病程(pathogenesis)涉及病原细菌的繁殖、组织间扩展和最终产生典型病害症状。尽管植物病原细菌在细菌学和病理学上表现多样性,但它们都拥有hrp基因。
  • 向红琼, 冯志新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线虫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重要植物病原物,常对农林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由于线虫大多在土壤中危害植物的地下部.而目前使用的杀线虫剂对人畜的毒性较高,因此,植物线虫病害的化学防治不但费用高。而且极易造成更为突出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尤其是水源污染和杀伤大量有益生物,使有害线虫和其它有害生物存在再度猖獗的风险,这不符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战略思想因此,植物线虫病害的化学防治受到极大的限制,而生物防治则成为有希望的一个新热点。
  • 研究论文
  • 袁红旭, 商鸿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遗传背景一致而抗病性不同的岱16变异品系和抗病品种中12,研究了接种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及用枯萎病菌粗毒素处理后,棉苗维管束的病理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枯萎病菌后,病株茎部导管及薄壁细胞中有枯萎菌丝存在。发病严重的感病品种原岱16有菌丝的导管数最多,抗病品种早熟岱16抗最少。所有品种中均出现胶状物或侵填体堵塞导管,这种现象在抗病品种中更为明显。病菌粗毒素处理后,棉苗茎及叶柄导管内也出现侵填体或胶状物堵塞导管,抗病品种茎部导管堵塞快。
  • 贺国安, 肖火根, 张曙光, 李华平, 范怀忠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PRSV株系特异性引物对PRSV的PRSV126(PRSV日本分离物)、Ys、Vb和Sm等株系进行RT-PCR方法鉴定,引物PR21/PR22能把Ys从Vb和Sm中鉴定出来,PR300/PR301则能把Vb从Ys、Sm和PRSV126中鉴定出来;用限制性内切酶Hae Ⅱ、Sau3A I和Hinf I对PRSV的PRSV126、Ys、Vb和Sm等株系进行单酶切RT-PCR-RFLP分析,Hinf I能把PRSV126与Ys、Vb和Sm鉴别开来,Sau3A I能把Ys与Vb和Sm鉴别开来,Hae Ⅱ则能把Ys与PRSV126、Vb和Sm鉴别开来;以P1/P2为引物,对Vb、Ys和Sm株系进行RT-PCR-RFLP-SSCP分析,结果能一次把三者较好地区别开来。
  • 姬广海, 许志刚, 张世珖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2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ep-PCR技术,对30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对李氏禾条斑病菌等其它10个参试菌株也进行了比较。Rep-PCR是利用一些基于细菌的短的重复序列引物(ERIC和BOX)的DNA扩增特性,2种引物组合的电泳图谱结合并分析,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各自的指纹谱型在相似率80%时可分为6簇,初步表明我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群体的遗传分化明显;发现自然界存在的弱或无毒性菌株与毒性菌株的Rep-PCR指纹图谱差异很大;毒性菌株的遗传分簇与其致病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用ERIC扩增水稻条斑病菌基因组DNA的指纹比BOX更为多样,两者对菌株的分辨率不同。因此,Rep-PCR技术可有效地用于监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遗传变异,还可应用于菌株的鉴定和分类学研究。
  • 陈红运, 范在丰, 邓丛良, 李怀方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MDMV北京分离物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了含复制酶(NIb)基因的DNA片段,将其克隆到p UC18载体上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NIb基因由1563个碱基组成,编码521个氨基酸并含有高度保守基序GDD。NIa/NIb和NIb/CP交界处的蛋白酶切割位点分别为Q/C和Q/S-NIb基因(北京分离物)在碱基数目上与保加利亚分离物完全一致,二者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0.6%和76.6%,而与SCMV-SC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则高达81.3%和92.1%。
  • 于大胜, 成国英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3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白叶枯病菌不同毒力的单细胞系混合组配后的致病力随着不同毒力菌所占的比例、彼此之间及与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相应变化;同一病田不同病株分离菌以及同一叶片不同叶位段分离菌,均存在致病力的分化;表明稻白叶枯菌在同一块田、甚至同一病叶上都存在不同的毒力细胞。稻株发病程度,是在一定生态条件下,不同毒力的多细胞入侵和协同互作的结果。所以采用"段叶沙培切口取菌胶"法所得的分离株,是含不同毒力细胞的混合体。测定一定数量的此类菌株的致病型分化,即是对田间病菌自然群体毒力组成的表型反应。
    来自同一田块的36株分离菌的致病型测定结果与从48县采集的208个菌株所测定的结果非常一致,因此,对一块稻田的病菌的毒力分化测定,可以作为对相似生态条件下的广大稻区病菌自然群体毒力组成监测的参考。
  • 陈捷, 蔺瑞明, 高增贵, 薛春生, 鄢洪海, 郭红莲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4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毒素对不同玉米抗性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及在一定条件下对寄主抗性的诱导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抗病品种的PAL和PO酶活性比感病品种易被毒素激活,但抗病品种被毒素处理后的SOD活性明显低于感病品种,而且峰值出现得晚,这可能与抗病品种SOD活性的下降有利于积累活性氧、进一步激发寄主的抗性有关。此外,研究发现毒素在一定浓度下可作为抗性的诱导因子,为深入研究抗性机制和防病手段提供了新途径。
  • 国立耘, 杨艳丽, 罗文富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4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对1998~2000年间采自云南省13个县、23个地点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菌落形态、燕麦培养基上生长情况、生长速度和产孢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采自云南13个县、23个地点的共157个菌株全部为A1交配型,表明云南马铃薯主产区的晚疫病菌以A1交配型为主,同时,被测的代表菌株在生长速度和产孢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这一地区的晚疫病菌种群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此外,结果还显示,晚疫病菌菌株在燕麦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与其菌落形态和交配型不相关。
  • 吴建宇, 夏宗良, 汤继华, 丁俊强, 陈伟程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抗性遗传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等位性分析并通过细胞遗传学研究推断,黄早4所带有的一个抗病基因位于第6染色体长臂上,在Mdm1和T6~9b的易位断点之间,靠近着丝点,相距Mdm1大约在1.9~4.5个交换单位,与易位断点相距33.8个交换单位。该抗病基因不同于已正式命名的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上的抗病显性基因Mdm1,为新的基因位点,该基因对当前流行并造成危害的玉米矮花叶病B株系表现为隐性遗传,建议命名为mdm1(t)。
  • 杨普云, Richard F. ALLISON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59-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PCR点突变的方法,对豇豆退绿斑驳病毒(CCMV) RNA3的cDNA克隆进行突变,突变体TP7是在外壳蛋白基因之前突变形成一个独特的Sal I酶切点;TP8是在3a基因之前突变形成一个独特的Bam H I酶切点;AG 1是在外壳蛋白基因之后突变形成一个独特的Not I酶切点。TP7、TP8、AG1体外转录产物分别与CCMV RNA1、RNA2的c DNA克隆的体外转录产物混和后接种豇豆,结果表明,接种后第6 d TP7植株首先表现出症状,9d后TP8、AG1和野生型CCMV接种的植株表现出症状,TP7的症状发展最快。
    采用TP7、TP8、AG1接种20 d的毒源植株,按TP7+TP8、TP7+AG1、TP8+AG1等量混合汁液接种豇豆,接种20 d,通过RT-PCR分析接种植物,在TP7+TP8和TP7+AG1混合侵染中,TP7在混合侵染中占优势,在TP8+AG1的混合侵染中,TP8和AG1的种群十分接近。
  • 李红叶, 洪健, 周雪平, 陈力耕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6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镜观察了葡萄扇叶病毒杭州分离物(Grapevine fanleaf virus Hangzhou isolate,GFLV-H)侵染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和昆诺藜(C.quinoa)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病毒粒子存在于叶肉组织薄壁细胞的细胞质内,常成单纵列排列在小管结构中,小管形成聚集体。在系统感染的昆诺藜细胞中位于管状结构中的病毒粒子穿过胞间连丝。2种感病寄主细胞质内膜结构增生,在核周围形成含细纤维状物质的小囊泡。液泡边缘存在少许小泡,有多泡体和髓鞘样结构伸入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 田呈明, 梁英梅, 康振生, 李振岐, 赵彦修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7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青杨叶锈病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菌夏孢子萌发产生1~3个芽管,且具较多的树杈状分枝。芽管由气孔侵入,侵入前不形成明显的附着胞或仅个别芽管形成附着胞。芽管侵入气孔后在气孔腔内形成气孔下囊,再分化出圆形的膨大体而产生1~2支初生菌丝。初生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扩展,与叶肉细胞壁接触后分化出吸器母细胞,吸器母细胞中的细胞器与胞间菌丝相同,双核。吸器母细胞产生侵入钉侵入叶肉细胞内部形成吸器,成熟吸器由细长具颈环的管状颈部和膨大的吸器体组成,此时胞间菌丝在吸器母细胞处分化出次生菌丝,在叶肉细胞间扩展形成次生菌落,产生孢子堆。病菌在寄主细胞间隙或沿寄主细胞壁延伸时,寄主细胞仍保持正常状态。
  • 赖传雅, 赖传碧, 曾凡凯, 韦少敏, 李复新, 周国辉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79-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茶扦插苗根腐性苗枯病菌腐皮镰孢生长温度范围10~35℃,最适生长温度25℃;在27~31.5℃下培养时,RH 96%产孢量最大;孢子发芽率则以在30℃和RH 100%、25~27℃和p H 5.6~8.1时较高。黑暗、日光灯及黑暗与散光交替处理对菌丝生长和产孢无明显差异,但紫外灯处理可使菌丝生长显著减慢。孢子致死温度58℃ 10 min。室温下病菌在病残体中可存活18个月以上。该菌能利用多种单糖、双糖及醇类作碳源和利用L-胱氨酸、草酸铵、尿素、DL-α-氨基丙酸作氮源。L-赖氨酸不适于病菌生长和产孢。
  • 莫明和, 董琳茜, 迟胜起, 张克勤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8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捕食线虫的真菌中筛选到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8种重寄生真菌,即粉红粘帚霉(Gliocladium roseum),少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oligospora),弯孢节丛孢(A.musiformis),贵州节丛孢(A.guizhouense),圆锥节丛孢(A.conoides),指状节丛孢(A.dactyloides),多孢节丛孢(A.superba),蠕虫状节丛孢(A.vermicola)。平板测试表明这8种重寄生菌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立枯丝核菌的生长,减少菌核的形成数量。其中粉红粘帚霉的寄生力最强,可使菌核数减少58.67%,交叉菌落内几乎所有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被寄生。营养条件对重寄生有明显的影响,在低营养培养基CMA和WA上寄生程度严重,在营养相对较高的PDA和CSA上寄生程度较轻。太高的C:N (300:1)和太低的C:N (1:1,10:1)都不利于重寄生,只有适当的C:N (50:1,100:1)才有利于重寄生
  • 研究简报
  • 张淑珍, 吴俊江, 葛秀秀, 孔凡江, 杨庆凯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8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sojae)是大豆的重要病害之一,危害大,发展快。自1918年首次在美国印弟安那州发现此病以来、相继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等国发生。
  • 侯成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9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是亚热带中高山区造林的重要树种,也是许多风景名胜区的森林景观资源。90年代初.在安徽省岳西县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山松发生较严重的针叶枯死现象.并有蔓延扩大趋势,这对林业生产和景观环境直接构成威胁。
  • 叶琪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9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特组(Section Martiella)是真菌镰孢属Fusarium的个重要组。由Wollenweber (1913)首先建立[1].并得到了大多数镰刀菌分娄专家的认可,该组的分类目前仍很混乱。
  • 刘西莉, 李健强, 张龙, 房双龙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93-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种子携带真菌严重而普遍.由于种子自身带菌及秧苗期受病虫危害而造成的产量损失在10%以上。作者采用平皿测定方法对分别来自黑龙江、云南、湖北和湖南等水稻主产区的11个主栽水稻品种进行了种子带菌检测和分离鉴定,进行了水稻种子真菌区系的研究,为杀菌剂消毒处理种子提供科学依据。
  •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 许莉萍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9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甘蔗黑穗病菌(Ustilago scitaminea Syd)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一种世界性的主要病害。在世界各植蔗区普遍发生,造成感病品种蔗茎产龟和蔗糖分的严重损失,在旱地甘蔗上危害更为严重。公认控制该病经济有效的途径是种植抗病品种。
  • 张穗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1): 9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比较井冈霉素在室内培养基(in vitro)条件下和水稻活体植株(in vivo)上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素有效中浓度EC50、通过田间和盆栽药试验(不同喷药方式)、通过对井冈霉素处理烟草后TMV的枯斑数目的变化、通过测定井闪霉素处理珊西烟和水稻后体内抗性防卫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取得在下几方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