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3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2-09-10
  

  • 全选
    |
    专题述评
  • 刘红梅, 孟祥兵, 温孚江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193-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普遍存在于生物界,如植物的共抑制、源于病原的RNA介导的病毒抗性、真菌的基因沉默和动物的RNA干扰等。这类现象有许多共同特点,如都是以向细胞内引入核酸(转基因、双链RNA或病毒RNA)为诱因,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dRP)活性与基因沉默密切相关,在发生基因沉默的细胞中大多存在特定长度的小分子RNA (21~25 nt),PTGS导致细胞质内mRNA的特异性降解,不同生物的PTGS相关基因及产物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基因沉默能够在细胞间传播并能以表型遗传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等。这说明各种生物的转录后基因沉默可能有相似的遗传起源,是一种抵抗外来核酸(如病毒和转座子)入侵的共同的防御机制
  • 阮维斌, 王敬国, 张福锁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00-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重迎茬条件下,大豆植株生长不良、产量下降。有关大豆减产的原因说法很多,包括病虫害(胞囊线虫、根腐病),土壤有效养分亏缺,土壤微生物区系数量和种类的改变,根、茎残茬,大豆植株地上部淋洗液等直接或间接地经过微生物作用后产生化感物质(allelopathic chemicals)等。
  • 研究论文
  • 贾显禄, 王振中, 王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06-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以CO39为背景的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与稻瘟菌生理小种ZC13(菌株97-151a)组成的3类典型非亲和性互作,以亲和性互作为对照,对各互作中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完全非亲和性互作C101A51/97-151a、高度非亲和性互作C101L AC/97-151a及中度非亲和性互作C104 PKT/97-151a,POD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明显升高,48h前达到高峰,升高趋势一直持续到7d完全显症时,幅度基本与各互作非亲和程度呈正相关;亲和性互作CO39/97-151a接种后40 h POD比活性才开始升高,4~6 d达到高峰,峰值也较大。3类非亲和性互作PAL比活性在接种后0 h或16 h开始较明显升高,整个互作中形成3~4个较明显的峰;亲和性互作中PAL比活性一直明显下降。3类非亲和性互作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升高,基本一直保持升高趋势,在40 h前幅度较大,并形成1~3个较高的峰;亲和性互作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大幅度升高直至完全显症,48h后幅度远高于非亲和性互作。3类非亲和性互作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在24 h内开始较明显升高,在48h前形成2~3个较明显的峰;亲和性互作在接种后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即开始升高,在48h后显著高于非亲和性互作。讨论了POD、PAL、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参与水稻抗稻瘟病的可能性。
  • 周而勋, 杨媚, 陈友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14-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土壤含菌量、温度、含水量和pH值对水稻纹枯病菌在土壤中腐生定殖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菌量越大,腐生后的定殖率越高,但未达到腐生处理前的水平;随着腐生温度的升高,定殖率逐渐下降,当腐生温度达到40℃时,定殖率迅速下降到8.0%;土壤含水量在15%时腐生能力最强、定殖率最高,达到84.0%,而在土壤含水量较大或较小时腐生定殖能力都不高;另外,该病菌喜好酸性的土壤环境,在pH6.0时腐生能力最强、定殖率最高,达到85.3%。
  • 雷财林, 王久林, 蒋琬如, 凌忠专, M. L. GEORGE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19-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rep-PCR指纹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北方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的单元型(haplotype)和谱系(lineage)。根据单元型和谱系组成以及优势单元型和优势谱系的变化,分析了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变异性,证实了稻瘟病菌在DNA水平上是高度异质和极易变异的。对病原菌群体的时空变化分析发现,稻瘟病菌群体的单元型和谱系因年度和地区而不同。不同年度、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亚群体间几乎无共同的单元型和谱系。对138个供试菌株的致病型分析发现,单元型和谱系与致病型之间不存在规律性的对应关系,这说明用rep-PCR方法揭示的稻瘟病菌的遗传变异很可能与致病性变异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 成国英, 于大胜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27-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稀释倒平板法从0型菌086和IV型菌967-4和9620中分离到59个单细胞系;在12个近等基因系品种上,086和其单细胞系表现为弱毒力,2个IV型菌及其单细胞系能克服抗病基因Xa-1、2、3、8、10、11、14的抗性,不能克服Xa-21、4、5、7、13的抗性;带主效抗病基因的品种Asominori、XM5、M41、XM6和丰锦能把3个母株的59个单细胞系区分为12种数量差异或质量差异的不同致病型;将此5品种与近等基因系配合,适合作为病菌致病基因变异频度监测的寄主;采用"段叶沙培,切口取菌胶"法分离病菌,在中国致病型鉴定品种上划分的致病型,是田间病菌群体毒力结构的表型反应。
  • 杨家荣, 商鸿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36-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土壤检测稀释法、水筛法和不同土样接种量,对5种土壤浸提液改良培养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筛法对土壤棉花黄萎病菌的检测效果优于稀释法,其菌落检测数增加4~10倍。培养基每皿0.25 g土样接种量的检测效果高于0.5 g和1g。5种测试培养基中,培养基D对分离土壤棉花黄萎病菌的选择性表现最好,其土壤接种体检测回收率达63.5%~83.3%.培养基D的组份为:土壤浸提液25 ml,KH2PO4 1.5 g,K2HPO4 4 g,尿酸钠0.2 g,半乳糖醛酸钠(果胶)1g,山梨糖1g,Dox盐2 ml,Tergitol NP-101ml,PCNB0.1g,琼脂17g,蒸馏水1000 ml,pH6.4~6.7。每1000ml融化培养基倒皿前加抗菌素液50 ml (含氯霉素0.05 g,链霉素0.05 g,青霉素-G盐0.05 g)。
  • 胡剑, 王国英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41-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首次对玉米不同抗性寄主与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相互作用中的寄主反应及菌丝在寄主内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苗期根部接种后,孢子迅速萌发成菌丝在根表蔓延,随即穿透根表皮,进入表皮细胞、皮层甚至感病寄主的维管束组织。与此同时,寄主相应的反应迅速,寄主反应采取如下方式:细胞壁的沉积物及乳突在真菌的入侵处形成,各种无定形物质或纤丝构成的质网包围入侵菌丝。沉积在寄主细胞壁上并在受侵染细胞内聚集的化合物可能是酚类物质,这些嗜锇酸的电子致密物是用来机械地加强细胞壁的强度及产生抗真菌的环境。寄主反应的早晚及程度的强弱决定着菌丝在寄主体内发展繁殖的程度及寄主抗性的强弱。抗病玉米自交系的反应程度及速度显著强于感病玉米。
  • 刘艳, 钱幼亭, 赵茂林, 梁影屏, 孙晓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47-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大麦黄矮病毒(BYDV) PAV和GAV株系,采用生物学和血清学(ELISA)相结合的鉴定方法,对多枝赖草以及它与普通小麦杂交获得的二体附加系Line24等材料进行抗性测定。首次证明了多枝赖草对我国BYDV-PAV和GAV株系免疫或高抗,而普通小麦-多枝赖草二体附加系Line24以及2个易位系高耐这2种株系。
  • 于莉, 陈捷, 李赤, 白金铠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52-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向日葵黑斑病菌毒素处理20日龄苗向日葵的第2对真叶,来研究毒素对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毒素处理后,叶细胞的细胞壁变形,质壁分离,质膜断裂,叶绿体膜、线粒体膜、核膜膨胀、断裂,内部间质电子透明化,叶绿体片层排列紊乱,线粒体脊膨胀甚至消失,损害发生早和严重的是叶绿体片层和质膜,抗病品种的膜系统比感病品种的受害轻,近细胞壁处有电子密集物沉积。
  • 李宝聚, 王文莉, 王福建, 彭霞薇, 赵哀梅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57-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取温湿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高温处理对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and Arth.)侵染的影响,比较研究了35~50℃ 4个温度梯度、50%~90% 5个湿度梯度组合处理对病菌的致死作用。同一相对湿度下,随着温度的上升病菌的致死率增加,病菌致病力降低;在同一温度下随着湿度的不断升高,受处理的孢子萌发率和致病能力都逐渐下降。在RH 80%以上、温度40℃以上时,对孢子的致死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高,此高温高湿处理病菌超过2 h,病菌孢子不萌发,也基本没有接种发病率。通过高温控制苗期黄瓜黑星病的研究,初步确定高温高湿防治苗期黄瓜黑星病的最佳温度区间为40℃ 2 h或45℃ 1h (RH 80%)。
  • 张世宏, 李多川, 魏毅, 刘开启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62-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粉红聚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在SMCS中恒温摇床(200 r/min,28℃)上培养12 d,诱导产生了大量的胞外几丁质酶。培养滤液经(NH4)2SO4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CM-Sepharose FF阳离子交换柱层析获得了SDS-PAGE纯的胞外几丁质酶,分子量约为39k Da。几丁质酶最适作用温度为40℃,最适pH范围为4.0~7.0。抗菌活性显示,纯酶对供试病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对棉花黄萎菌的抑制作用最强。
  • 郜刚, 屈冬玉, 连勇, 金黎平, 冯兰香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67-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原始栽培种Solanum phureja作为抗源构建了一个二倍体马铃薯作图群体,并且用于进行群分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分析,以筛选检定马铃薯青枯病抗性的RAPD连锁标记。使用300个随机引物进行RAPD检测,发现引物OPG09可在抗感性DNA池之间产生960 bp的稳定的相斥型多态性产物。进一步分析分离群体并得到与抗性相连锁的标记OPG09960。该标记已有效地应用于检测其它具相近遗传背景的二倍体群体的抗性。
  • 郭萍, 井金学, 傅杰, 商鸿生, 李振歧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72-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柔软滨麦草及其与感病亲本普通小麦7182的异染色体后代抗小麦条锈菌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柔软滨麦草叶面没有锈菌侵染点形成,且抗病表型为免疫型,因此其抗锈性完全表现为锈菌侵入前的非寄主抗病性。而其后代具有锈菌侵入前、侵入中、侵入后不同阶段的寄主抗锈性,侵入前的抗锈性表现为气孔的运动和气孔下的荧光物对芽管正确定向和附着胞分化的影响,侵入中和侵入后的抗锈性表现为伴随寄主细胞坏死的侵入中断和菌落败育。
  • 王文桥, 马志强, 张小风, 张文吉, M. DAVID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78-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离体条件下,我国马铃薯和番茄上62株致病疫霉中对甲霜灵和恶霜灵抗性菌株占11.29%,平均抗性水平15022倍和24733倍,未发现抗霜脲氰菌株和抗烯酰吗啉菌株。在活体条件下,比利时马铃薯上66株致病疫霉中对甲霜灵和恶霜灵抗性菌株占27.3%,河北省围场、崇礼马铃薯上217株中对甲霜灵和恶霜灵抗性菌株分别占29.0%和32.7%,河北省徐水番茄上88株中仅发现1株抗甲霜灵和恶霜灵。比利时马铃薯上的66株中4株为A2交配型,占6.1%,1株交配型为A1A2,抗甲霜灵。围场、崇礼马铃薯上的73株中6株为A2交配型,占8.2%,6株A2交配型中3株抗甲霜灵和恶霜灵。徐水番茄上的4 4株中3株A2交配型占6.8%。致病疫霉对甲霜灵和恶霜灵具有交互抗性,而2药与霜脲氰或烯酰吗啉之间无交互抗性关系。由于抗性菌株的产孢能力明显较高,田间抗甲霜灵和恶霜灵菌株明显比中间型菌株和敏感菌株的适合度高。
  • 研究简报
  • 张拥华, 李世东, 刘杏忠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84-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柑桔根线虫(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病是普遍发生于世界柑桔产区的重要病害,引起柑桔"缓慢性衰退"、被害树地上部表现明显逐步衰颓,不结实或失去经济价值。在我国四川等柑桔主产区柑桔根线虫发病率高达94.7%、重病园约占15%,严重制约柑桔生产的发展。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
  • 唐嘉义, 张泽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85-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即TSWV)是一种寄生范围很广、世界性分布的植物病毒,能对多种作物(包括烟草)造成严重的危害。该项研究,是把TSWV的外壳蛋白基因转入烟草,获得了抗TSWV的转基因烟株,进一步检验其对TMV的抗性并检测其后代植株中的目的基因。
  • 向梅梅, 曾永三, 刘任, 陈圣清, 蔡军宏, 游明龙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86-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心莲子草(Alteranthera philoxeroides)由于具有繁殖迅速、适应性强等特点,于20世纪50年代被引人我国江苏和浙江等地作为牲畜饲料植物栽培,随后相继传人全国各地并引起危害,成为我国大部分省区旱地和水域的恶性杂草之一。其微生物防治目前仍处于生物防治物的调查筛选阶段,已发现的病原真菌有假隔链格孢菌(Nimbya alternantherae)、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及链格孢(Alternaria sp.)等。
  •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 鄢洪海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3): 288-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论文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基因组随机多态性扩增技术(RAPD)及人工诱变,从寄主一病原互作角度研究了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遗传、变异与致病性分化,明确了该病菌存在致病性分化和生理分化,并从遗传物质DNA水平证实病菌致病性分化并非是表型差异,而是一种基因的分化,具有较稳定的遗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