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3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2-12-10
  

  • 全选
    |
    专题述评
  • 李洪连, 黄俊丽, 袁红霞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289-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了有机改良剂的类型及其在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的应用情况,包括壳质粗粉、植物残体、绿肥、饼肥、堆肥和粪肥;概括了有机改良剂的防病机制,如直接的抑菌作用、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调节、诱导抗病性、改良土壤结构和促进植物生长等;讨论了当前有机改良剂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应重点研究的课题,并对有机改良剂防治植物病害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研究论文
  • 刘景芳, 张增艳, 陈孝, 刘曼西, 谢皓, 辛志勇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296-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m4的STS-PCR标记及Pm13的SCAR标记,检测含Pm4b的YW243与含Pm13抗性基因品系杂交的F3代的抗感单株,初步筛选到累加了Pm4bPm13两个抗性基因的植株R1、R4;并分别对R1和R4自交后代(F4代)的15个抗病单株进行跟踪检测,得到13株累加体,而另外2株仅具Pm4b基因。本研究说明分子标记是检测抗病基因累加体、辅助育种的有效手段。
  • 周益林, 段霞瑜, 陈刚, 盛宝钦, 张莹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301-305,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21个具不同无毒性/毒性基因的小麦白粉菌菌株对40个优良品种资源进行了苗期接种,通过对其抗谱的分析发现,其中3个材料含Pm2,4个材料含Pm4b,CP91-13-4-1-4可能含Pm8,红卷芒与小白冬麦的抗谱相同,含XBD,2个具有Pm13,7个材料含2个以上的抗病基因,有11个材料含有未知的抗病基因,另外还有11个材料对所有的参试菌株都表现感病。
  • 马青, 商鸿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306-3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条锈菌同一小种的野生型菌系和弱毒突变菌系,分别接种同一小麦品种的方法,研究了不亲和互作的超微结构特征。在不亲和互作中,条锈菌的胞间菌丝、吸器母细胞和吸器明显受抑。吸器可以在发育早期受抑坏死,也可迟滞至吸器体形成之后坏死。吸器外质膜严重皱褶,并出现孔洞,吸器外间质加宽,沉积大量电子致密物质。侵染位点的小麦叶肉细胞表现与过敏性坏死反应相关联的一系列变化。细胞壁内侧还出现乳突状或颗粒状沉积物等防御结构或物质。
  • 陈克, 姚文国, 章正, 肖悦岩, 严进, 徐岩, 白章红, 陈小帆, 包黎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312-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根据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 (TCK)萌发侵染的条件,结合气象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TCK在中国冬麦区的定殖可能性。根据18年内出现适合TCK发生的年数,将中国冬麦区划分为4类,即高、中、低风险区和基本不发生区。18年内可能发生9年以上的地区为高风险区,可能发生4~8年的地区为中风险区,可能发生1~3年的地区为低风险区。计算出各风险区所占冬麦区的面积,其中,高中风险区约占全国冬麦区总面积的19.3%。
  • 章桂明, 卢俭, 田子章, 陈枝楠, 邓琼, 李一农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319-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麦麸中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孢子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的"过筛-α-淀粉酶降解"、"过筛-密度梯度离心"和"过筛-α-淀粉酶降解-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能从麦麸中提取TCK孢子。提取的TCK孢子数量与网筛、α-淀粉酶和密度梯度离心的应用情况有关,而提取的TCK孢子纯度则主要与密度梯度离心有关。选用双层纱布和5种不同规格的网筛或网筛组合进行过筛能弃除83.88%~94.09%的麦麸,应用"过筛-α-淀粉酶降解"方法能弃除95.01%~99.00%的麦麸,并能提取19.2%~51.7%的TCK孢子。在"过筛-密度梯度离心"实验中,只有60目+200目+300目+30μm+11μm该网筛组合处理能获取7.2%的纯孢子,密度梯度离心对孢子的网嵴高度、自发荧光和萌发没有影响;在"过筛-α-淀粉酶降解-密度梯度离心"实验中,60目+200目+300目和60目+200目+300目+30μm+11μm这2组网筛处理可分别得到18.8%和12.2%的纯孢子,该处理对孢子网嵴高度没有影响。
  • 杨合同, 唐文华, 王加宁, 徐砚珂, 肖斌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326-3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化学杀菌剂对木霉菌生长的影响,探讨了几丁质添加物对绿色木霉菌菌株L R、LTR-2、哈茨木霉菌菌株Q1、Q2和粉红粘帚霉菌菌株GLR防治棉花病害效果的影响。多菌灵、苯菌灵和甲基硫菌灵在1.66μg/ml时可以完全抑制Q1和Q2的生长,但在2.68μg/ml时才能完全抑制LR和LTR-2的生长。几丁质添加物使L TR-2和Q1防治棉花立枯病的效果完全丧失,但是能使LR从没有防治效果提高到防治效果为34.6%,而对粉红粘帚霉菌的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对于防治棉花黄萎病来说,几丁质添加物使木霉菌LR、LTR-2和GLR的防治效果降低,但是提高了Q1的防治效果;对于防治棉花枯萎病来说,几丁质添加物能提高所有测定菌株的防治效果。说明不同的生物防治菌株、添加物和病害组合对于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是重要的。
  • 刘西莉, 张龙, 李健强, 房双龙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332-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检测了黑龙江水稻主产区4个当地主栽品种的种子内部镰刀菌寄藏情况,测定了20%克福甲和20%克多甲种衣剂对种子带菌消毒处理效果及对水稻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抑菌作用和联合毒力,并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上述2种混配种衣剂对串珠镰刀菌的形态毒理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内部镰刀菌的分离频率高达56.7%~96.0%,其中串珠镰刀菌的分离频率为32.6%~48.2%,2种种衣剂对带菌种子具有显著的消毒处理效果。20%克福甲和20%克多甲种衣剂对镰刀菌F.moniliforme的毒力指数分别为457.11和802.04,增效倍数分别为6.53和0.13。20%克多甲种衣剂(多菌灵:甲基立枯磷为5:5,W/W)对串珠镰刀菌的抑菌作用优于20%克福甲种衣剂(福美双:甲基立枯磷为8:6,W/W),增效作用低于20%克福甲种衣剂。电镜观察表明,种衣剂低浓度至高浓度处理下均可引起串珠镰刀菌菌丝不同程度的异常生长,表现为主菌丝局部膨大或形成菌丝束,菌丝顶端异常膨大、缢缩或形成穗状和花絮状分枝。
  • 张正光, 王源超, 郑小波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338-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就棉疫病菌(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培养滤液中提纯获得的90 kD胞外蛋白激发子诱发烟草系统获得抗性进行了研究。以10 nmol/L激发子溶液注射处理Samsun NN烟草叶片24 h后,在处理叶片及其上、下各2片叶片接种TMV,结果是处理叶及其上、下各2片叶片上的枯斑数显著少于对照,诱抗防效达40.9%~53.1%;接种TMV7d后处理叶片的枯斑平均直径为1.23mm,显著小于对照叶片上的枯斑直径2.97mm,但是处理叶片的上、下叶片上的枯斑平均直径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别。以10 nmol/L激发子溶液注射处理Samsun NN烟草叶片分别立即接种或于1、2、4、7、15 d接种TMV,结果证明该激发子诱导烟草对TMV的抗性以处理后第1d至第4 d接种为较好,防效达30.2%~5 0.4%;处理后立即接种和第7d接种TMV诱抗防效仅4%左右,处理叶片上的枯斑数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别,表明较强的诱导抗性可持续时间<7d。用不同浓度激发子处理烟叶,所测定的0.5~100 nmol/L各浓度均可显著地诱发烟草对TMV产生获得抗性,诱导抗性效果为34.9%~5 8.2%,诱导抗性效果随浓度的降低呈下降趋势。以10 nmol/L激发子溶液注射处理W38烟草叶片,2 d后分别注射接种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菌液或喷雾接种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分生孢子,结果是,注射接种烟草野火病菌5d后处理叶片及其上、下叶片上的野火病病斑均显著小于对照;处理叶片上的赤星病病斑数及病斑面积明显小于对照,表明该激发子可诱导烟草对野火病和赤星病产生抗性。上述结果表明,90kD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产生的获得抗性是一种典型的系统获得抗性,该系统获得抗性对病原菌具广谱抗性。
  • 黄河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347-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1964年分离的84株菌中,有一株从甘肃岷县隆安洋芋马铃薯病薯上分离到的晚疫病菌,不经交配即能在纯培养上长出具有典型的围生雄器和藏卵器的卵孢子。经单孢子囊或单游动孢子分离都证明这一特性能保持下来,说明该菌是同宗配合交配型。致病性试验也证明是标准的晚疫病菌。由此可见,马铃薯晚疫病菌除异宗配合外还存在同宗配合形成卵孢子的这一条途径,虽不普遍但不应忽视。
  • 黄云, 叶华智, 黄天述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351-355,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叶白蜡树锈孢锈菌(Aecidium fraxinibungeanae Diet.)引起大叶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var.rhynchophylla Hemsl)锈病为国内新记录。该锈病在我国重要白蜡产区乐山市严重发生,病株率和病叶率分别可达100%和56%,造成叶片病部坏死,病叶脱落,严重影响白蜡产量。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重寄生菌在乐山市及雅安市大叶白蜡树锈病菌上寄生很普遍,自然重寄生率达46.8%。重寄生菌寄生在大叶白蜡树锈菌春孢子器(锈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锈孢子)的释放。本文还报道了大叶白蜡树锈病的危害、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形态特征。
  • 李海燕, 刘润进, 束怀瑞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356-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对大豆‘开育10’品种接种了丛枝菌根(AM)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 Becker&Hall、Glomus fasiculatum(Thaxt) Gerd.&Trappe、G.intraradices Schenck&Smith、G.mosseae Nicolson&Gedermann及G.versiforme Berch和/或大豆胞囊线虫(SCN,Heterodera glycines)4号生理小种。供试AM真菌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加植株高度、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及单株产量,减轻感病大豆品种‘开育10’SCN的危害,降低病情指数、根上和根围土壤中胞囊数量、2龄幼虫和胞囊内卵数。其中,G.fasiculatumGi.margaritaG.intraradices的效应大于G.mosseaeG.versiforme的处理。接种SCN显著降低了G.intraradicesG.versiforme对大豆根系的侵染率、G.fasiculatum的产孢数量及G.intraradices的侵入点数量,增加了G.mosseae的产孢数量。认为部分AM真菌能有效地抑制SCN对大豆根系的侵染、胞囊发育和2龄幼虫的形成。
  • 廖晓兰, 朱水芳, 陈红运, 黄文胜, 罗宽, 赵文军, 马荣群, 朱建裕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361-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植原体分类鉴定和检测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方法,该方法根据植原体16S rDNA保守区设计了1个TaqMan广谱探针和3个植原体组间点突变特异性探针,并对9种植原体和5种细菌以及3个植物样本进行实时荧光PCR。结果表明,用广谱探针可检测到所有植原体产生荧光信号,而细菌不产生荧光信号。当用植原体组间特异性探针检测时,仅能检测到该组植原体产生荧光信号,检测的敏感性比常规的PCR-电泳检测高约100倍、检测速度有较大提高。由于PCR产物是荧光探针检测,本方法特异性强,并可以用组特异探针直接确定植原体种类。实验采用完全闭管检测,降低了污染机会。本研究为其它原核生物、特别是不能培养菌、难培养菌的检测鉴定和分类提供了新方法。
  • 研究简报
  • 吴海燕, 范文艳, 辛惠普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368-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黑龙江省垦区由于大面积连年种植水稻,水稻小球菌核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佳木斯水稻所、854农场、857农场和查哈阳农场等地区均有此病发生,并有逐年扩大和加重的趋势。3年以上稻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老稻田发生面积达35%,严重发病田占80%,一般减产20%~30%,严重可达50%以上。
  • 曹菊香, 周而勋, 杨媚, 朱西儒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369-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分布的病害,近年来由于高产品种的推广及施肥水平的提高,其危害日益严重,目前已跃居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首。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一个融合群(AG1-IA),其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 Donk)。
  •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 杨民和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371-3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植物一病原菌非亲和性互作中,病菌感染后寄主细胞中会发生一系列与植物抗病性相关的事件。这些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寄主细胞坏死和病原菌的受抑制密切相关,因而人们推测这些事件在植物抗病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曾大兴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372-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Cda.)分布广泛,是一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属,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形态特征差异微小和不稳定,该属的分类一直较为混乱。本文应用RAPD和ITS-RFLP 2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炭疽菌属几个重要种的种间和种内亲缘关系进行研究,为该属的分类提供了有用的分子依据。
  • 唐朝荣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32(4): 373-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菌冰核基因的应用研究已成为生物冰核领域的研究热点,涉及细菌细胞表面展示、报告基因、病原微生物高敏检测、作物抗寒育种等多个领域,显示良好应用前景。在本研究开展前,我国尚未克隆到细菌冰核基因,因此无法开展冰核基因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