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3-02-10
  

  • 全选
    |
  • 刘斌, 张少红, 梅曼彤, 伍尚忠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行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寿命短已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造成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容易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现时尚未有客观、可靠的技术方法获知育种地区真实的病原菌群体结构及其演化规律,另外,对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基础不十分清楚也是其原因之一。本文概述了近几年来分子标记在稻瘟病病原菌群体结构分析和抗病品种抗病遗传分析中的应用,以及抗性基因标记技术的发展,并探讨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获得稻瘟病稳定控制的策略及实际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 杨洪强, 接玉玲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8-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Ser/Thr)蛋白激酶,人们已在多种植物中发现大量MAPK家族成员。它们同动物和酵母MAPK类似,由MAPKs、MAPKKs (MAPK kinases)、MAPKKKs (MAPKK kinases)等3种类型的激酶构成一个MAPK级联途径(MAPK cascade),在传递激素和环境胁迫等多种信号的过程中起作用。本文着重介绍了MAPK级联途径在植物病原物侵染、机械伤害等逆境信号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 万开元, 秦岭, 黄宏文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1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来自3个中国板栗居群的共18个栗疫病菌株进行单株及混合菌株的毒力评价,结果表明各单株毒力差异显著,混合菌株存在毒性联合与毒性分离现象。同一种群的组合中有64.4%为毒性联合,不同种群的组合其毒性分离率高达88%,同一种群组合的毒性联合强度比不同种群组合的毒性联合强度大,而不同种群组合的毒性分离强度比同一种群组合的毒性分离强度大。大多数组合的毒性联合或毒性分离的性状表达稳定。
  • 习平根, 戚佩坤, 姜子德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19-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调查鉴定了广州地区鹅掌柴(Schefflera actinophylla (Endl.) Harms.)上12种真菌病害及其病原菌,以叶疫病和炭疽病危害较重。病原菌中有3个新种:鹅掌柴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 schefflerae P.G.X i,P.K.Chi et Z.D.Jiang,鹅掌柴生尾孢Cercospora schefflericola P.G.Xi,P.K.Chi et Z.D.Jiang,鹅掌柴拟茎点霉Phomopsis schefflerae P.G.Xi,P.K.Chi et Z.D.Jiang和一个新组合:鹅掌柴茎点霉Phoma scheffleri (Chen) P.G.Xi et P.K.Chi。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描述和绘图,研究的标本保存在华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 陈捷, 邹庆道, 高增贵, 薛春生, 庄敬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对玉米穗腐病和茎基腐病镰孢菌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引起2种病害的串珠镰孢菌同源性很高,在遗传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病菌不易受地域或环境和寄生部位选择作用的影响,同一类型的串珠镰孢菌可以是穗腐病和茎腐病的共同病原菌。禾谷镰孢菌间的遗传变异性很强,易受地域、环境和寄生部位选择作用的影响,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穗腐病和茎基腐病可以由同一禾谷镰孢菌分化类型侵染所致,也可由不同分化类型侵染所致。
  • 周志权, 廖咏梅, 林敏敏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引起银杏疫病的病原疫霉菌株中,选取2个代表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寄主范围和菌体可溶性蛋白质电泳测定等,认为引起银杏疫病的病原疫霉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 de Hann)。该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生长温度大于35℃,异宗配合,自然条件下桂北银杏产区不能产生卵孢子,但在低温等不良环境下形成大量厚垣孢子。注意这些特性,对有效开展病害防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姜子德, 梅曼彤, 戚佩坤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3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适于拟茎点霉属真菌种间亲缘关系分析的15个随机引物,并优化了RAPD分析的扩增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广东果树上17种拟茎点霉进行了RAPD分析。各菌株间的Nei相似系数UPGMA法聚类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地区的2个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菌株和2个P.macadami Z.D.Jiang et P.K.Chi菌株都分别以0.636和0.589的相似系数两两首先聚在一起,而不同的种则只在小于0.54的相似系数范围内聚类,体现了种间及种内的亲缘关系差异程度;聚类群与寄主植物不具相关性,同种植物上的不同拟茎点霉,即使是分自相同寄生部位也不能聚在一类;支持形态学上将生于柑桔枝和黄皮茎、沙梨叶和果、杨梅叶和枝以及同是生于龙眼叶的共8个拟茎点霉分别鉴定为不同的种,而不支持将P. cytosporella Penz.et Sacc.与P. mangiferae合并为一个种的观点;RAPD技术可作为拟茎点霉属真菌种间的亲缘关系分析的重要手段。
  • 俞刚, 陈利锋, 姚红燕, 柴一秋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系小麦赤霉病菌——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有性态Gibberell azeae)产生的一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以下简称"单族毒素")。作者以病菌正常产毒的野生型菌株GZ3639及其产毒基因Tri5损坏、不能产毒的转化子GZT40(Tri5-,TRI-)为材料,对DON在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GZ3639能引起典型的赤霉病症状,病害可由接种小花发展至其它小穗,病菌也可定殖于其它小穗组织;而GZT40仅在接种小花处产生鸟眼状坏死斑点,不能引起典型的赤霉病症状,病菌仅定殖于接种小花处。当病菌与一定浓度(400 μ g·mL-1)的DON混合处理小花后,GZT40的定殖时间提前2 d (感病品种上)至4 d (抗病品种上),定殖范围可扩大到1~3个小穗,接种20 d后的病小穗率也由病菌单独接种时的2.8%提高到12.5%。DON也使GZ3639的定殖时间提前1 d (感病品种上)至2 d (抗病品种上),定殖范围更广,其所致的病害发展更迅速,接种后20 d的病小穗率由病菌单独接种时的78.0%提高到100%。因此,作者认为,单族毒素在病害发展和病菌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旦丧失产毒能力,病菌虽能侵入寄主,但不能在寄主组织中扩展。DON可以缩短病菌成功定殖寄主所需的时间,更有助于病菌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
  • 张君成, 张炳欣, 陈志谊, 刘永锋, 陆凡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稻曲病菌分生孢子的一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质养分对分生孢子萌发影响较大,纯水不利于孢子萌发,PSA最适于孢子萌发,葡萄糖则强烈抑制孢子萌发,马铃薯煮汁既可抵消葡萄糖的抑制作用,又可刺激孢子萌发。分生孢子在琼脂面上比在液滴中萌发率高。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2~31℃,以28℃最好。分生孢子萌发对pH值敏感,以pH 6~7最适宜。用振荡培养法获取分生孢子,培养10 d后,孢子的萌发力开始下降。分生孢子的存活对水的依赖性强,在水中保存8 d萌发力不变,在100% RH中8 d萌发力略有降低,而在25% RH中5 h萌发力即迅速下降。根据这些特性,作者对分生孢子在田间的动态作了一些推测。
  • 陈长军, 周明国, 叶钟音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48-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机硫氰化合物二硫氰基甲烷(TH-88,浸种灵)可抑制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对多菌灵(carbendazim)的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EC50在0.393 3~1.641 2 μ g/ml之间,对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态没有影响;该药剂(浓度为1 μ g/ml)对菌体的生物膜(透性)有一定抑制作用;用药剂处理萌芽期、非萌芽期的分生孢子及其初形成的菌丝,结果表明:药剂对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呼吸作用有影响,以分生孢子萌芽期最为敏感,用二硫氰基甲烷2 μ g/m l处理刚萌芽的分生孢子5 m in,呼吸作用比对照低64.15%;处理NADH细胞色素还原酶和NADH细胞色素氧化酶,前者没有影响,但对后者有54.32%的抑制。用二硫氰基甲烷(1 μ g/ml)处理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线粒体,呼吸控制速率(RCR)比对照低27.67%;磷氧比(P/O)比对照低9.3%。
  • 黄国红, 康振生, 朱之堉, 李振歧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52-56,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荧光显微技术、微分干涉技术和生物电镜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小麦叶锈菌在感病寄主上的发育过程及其超微结构特征。小麦叶锈菌在感病品种上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即孢子的萌发、附着胞的形成、气孔下囊的分化、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的形成和生长、吸器母细胞和吸器的形成、夏孢子床和夏孢子堆的产生以及夏孢子的形成。小麦叶锈菌的胞间菌丝呈丝状,生长和分枝通常沿寄主细胞壁进行。胞间菌丝与寄主细胞的接触诱导了吸器母细胞的分化,吸器母细胞在与寄主细胞壁的接触部位发育形成入侵栓,穿透寄主细胞壁后于细胞内形成吸器。胞间菌丝和吸器母细胞均含有双核,而成熟吸器则含有单核。经常规染色后,胞间菌丝和吸器母细胞的壁与隔膜均可分辨出由多层构成。
  • 魏士平, 王扬, 刘耀光, 国立耘, 李家瑞, 彭友良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57-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16 128个克隆的稻瘟菌基因组的TAC文库,74%的克隆含有外源插入片段,其插入片段大小平均为59 kb,该库相当于稻瘟菌基因组的18倍。本文并对文库的代表性进行了评价,采用3个单拷贝的标记作为探针筛库,分别得到16,17和16个阳性克隆,这与估算的该库的覆盖率是一致的;从MH 18S1为探针所筛选的阳性克隆中,随机挑取8个并对其限制性酶切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组成的重叠群跨度为153 kb,未发现嵌合和缺失现象。以上结果表明,此TAC文库适合用于稻瘟菌基因组的分析。
  • 黄青春, 周明国, 叶钟音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6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药剂驯化和紫外光诱导双重作用可获得柑桔溃疡病菌抗拌种灵突变体(XcR),病原菌抗药突变频率低于10-6。Xc R的生长速率与敏感菌株基本一致,对萎锈灵和叶枯唑具有潜在的正交互抗性,与浸种灵没有交互抗性。XcR胞外产物和胞外水解酶活性一般多于或高于敏感菌株,其中以淀粉酶活性变化最为明显。Xc R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并对拌种灵的敏感性亦降低。XcR能够引起烟草的过敏性反应,但失去对寄主的致病性。Xc R的性质表明,柑桔溃疡病菌对拌种灵产生抗药性的风险较低,病原菌获得抗药性状的同时可能导致其在田间的适合度下降。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可作为柑桔溃疡病菌抗药性的标记。
  • 张利辉, 刘云惠, 董金皋, 李正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67-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大斑病菌的2号小种菌株用改良Fries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培养滤液经-40℃冷冻干燥,加等体积甲醇去除沉淀后用乙酸乙酯提取,粗提物经HPLC C18柱可以分离出8个组分(峰3~10)。经生物测定发现,7号峰和10号峰的纯品对玉米叶片有明显的毒性,其中7号峰对带有Ht1基因的玉米表现出了一定的特异性。制备所得毒性组分分别进行红外光谱扫描,发现2个毒性组分的红外吸收光谱基本一致,吸收峰形状基本相同,只是其波数稍有变动。
  • 张正光, 王源超, 郑小波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7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就棉疫病菌90 kD胞外蛋白激发子诱导烟草过敏反应(HR)过程中细胞死亡和防卫反应酶系活性变化及病程相关蛋白PR5的诱导进行研究。结果是,以10 nmol/L激发子溶液注射处理W38烟草叶片,HR枯斑周围5 mm宽组织在UV光下呈现蓝色荧光,对处理部位进行Evans blue染色测定结果是至20 h处理部位细胞全部死亡;激发子可诱导烟草防卫反应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提高;可快速诱导PR5基因的转录。上述结果表明90 kD蛋白激发子可诱发烟草的细胞死亡、苯丙烷代谢和PR基因的表达等多条信号途径。
  • 田黎, 顾振芳, 陈杰, 黄乐平, 田玲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7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海洋生境中分离得到317株菌株,筛选获得1株芽孢杆菌B-9987菌株,其胞外分泌的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原真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茄交链孢菌、大丽轮枝菌、黄枝孢菌、立枯丝核菌主要是造成真菌孢子或菌丝末端膨大成球状,继而胞壁崩解,原生质外泄;对尖孢镰刀菌和莴苣霜霉菌的抑制作用,则表现为孢子萌发率降低和芽管长度明显变短。该抑菌物质经乙醚萃取,硅胶G薄层层析纯化,官能团显色反应初步推断为酚类化合物。
  • 郑爱萍, 李平, 王世全, 孙惠青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8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水稻植株上分离到1株对水稻纹枯病菌有强烈拮抗作用编号为B34的菌株,在PDA平板上表现有对水稻纹枯病菌较强作用的抑菌带,其发酵菌液对纹枯病菌丝有强烈的致畸作用,抑菌率达到71.5%,使菌核的菌丝萌发率降低69.0%。离体防效和田间小区防效分别高达81%和48.74%,高于清水和井冈霉素处理。经生理生化检测及细胞壁化学成分分析,确定其为致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ureofaciens)。
  • 陈翠霞, 杨典洱, 于元杰, 孙学振, 王斌, 王振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86-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锈病在世界各玉米主产区均有发生,它有3种类型:由玉米柄锈菌Puccinia sorghi Schw.引起的普通玉米锈病,由玉米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南方玉米锈病和由玉米壳锈菌Physopella zeae (Mains) Cummins and Ramachar引起的热带玉米锈病。
  • 陈洁云, 陈集双, 洪健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87-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为侵染葫芦科作物的主要病原病毒之一。
  • 向本春, 曾幼玲, 席德慧, 赵宗胜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8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和甜菜土传花叶病毒(BSBMV)都属于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属(Benyvirus)。
  • 兰秀锦, 刘登才, 郑有良, 魏育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9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印度圆粒小麦(Triticum sphaerococcum Perc.)属印度西北特有种,适应于干燥炎热气候,具有早熟、耐热、子粒球型、面包烘焙品质好等优点,但不耐寒、易感病。
  • 侯宁, 刘春光, 吴郁文, 张翠兰, 张炎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9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赤霉病离体培养毒素抗性鉴定研究已有一些报道,其中所用的毒素多由赤霉菌培养液经过滤、浓缩、灭菌制成。
  • 邹庆道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93-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体内传播和体外传播2条途径,研究了玉米穗、茎腐病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在侵染循环上的相互联系,并运用营养亲和性、血清学、同工酶电泳和RAPD分析4种方法,从营养体、蛋白质、核酸3个不同层次,对北方地区玉米穗腐病镰孢菌和茎腐病镰孢菌在病原学上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同时对北方地区玉米穗、茎腐病镰孢菌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
  • 郑红英, 陈炯, 程晔, 陈剑平, 侯明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9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普通生物学和血清学特性,长豇豆病毒病的病原被鉴定为黑眼豇豆花叶病毒(Blackeye cowpea mosaic virus,Bl CMV)、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owpea aphidborne mosaic virus,CAB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 virus,C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