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3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3-10-10
  

  • 全选
    |
  • 张正光, 王源超, 郑小波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385-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卵菌是多分枝的群体,包括60多种疫霉菌、多个活体营养的霜霉菌和100多种腐霉菌,其中许多是植物病原菌。
  • 特邀专题评述
  • 陈立杰, 刘维志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391-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拟中华半轮线虫新种(Hemicriconemoides parasinensis sp. nov.)模式标本采集于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农业大学校园的丁香(Syringa oblata)根际土中,在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公园的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根际土中也有分布。主要鉴别特征是虫体头区圆形,头环2个,第1头环略小于或等于第2头环,排泄孔位于肠的前端(Rex=29~33),体长中等,口针中等(76~86 μ m),体环数R值中等(96~110),卵巢单生前伸,受精囊长圆形,尾部宽圆锥形、尾端半球形圆;幼虫具指状的棘片,约12~16排,后翻;雄虫未见。该新种虫体形态特征与中国半轮线虫(H. sinensis Vovlas,1988),芒果半轮线虫(H. mangiferae Siddiqi,1961)和微小半轮线虫(H. minutus Esser,1960)相近似。

  • 陈永芳, 郭坚华,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396-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5年在内蒙古临河市新发现了糖甜菜细菌性叶斑病,从病斑所分离的10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均确系该病的病原菌。采用形态观察、表型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数值分析、血清学反应、细胞化学成分分析、DNA G+C mol%和DNA-DNA同源性测定进行了鉴定,并与植物病原棒形细菌15个标准菌株进行了比较。该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细菌,不规则短杆状,有一根鞭毛、亚极生或侧生,结合其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化学成分和DNA G+C mol%和DNA-DNA同源性测定结果,认为应属于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的萎蔫短小杆菌(Cur. flaccumfaciens),数值分析也支持这一结论。此外,据血清学反应结果及其对短小杆菌属的其它植物寄主的致病情况,认为该病原菌应是萎蔫短小杆菌种下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定名为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 beticola pv. nov. Chen et al.,2000(萎蔫短小杆菌糖甜菜致病变种)。
  • 丹阳, 喻盛甫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401-4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0~2001年从云南省34个县/市调查采集到病松树样本161份,鉴定出伞滑刃属线虫3个种即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霍夫曼伞滑刃线虫(B. hofmanni)和赫列尼库斯伞滑刃线虫(B. hellenicus)。后2种为我国新记录种,其寄主分别是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云南松(P. yunnanensis),为该2种线虫的世界新寄主记录。目前云南省没有发现松材线虫,但在16个县/市发现拟松材线虫。
  • 王琪, 赖传雅, 廖咏梅, 黎起秦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406-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龙眼褐斑病是危害龙眼苗期的一种主要叶部病害,根据病原菌形态、致病性,鉴定此菌为Bartalinia bischofiae Nag Raj。该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pH值为7~9,它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碳源,但以阿拉伯树胶粉最好,氮源以硝酸铵最适。分生孢子需在水中才能萌发,3%的葡萄糖溶液可促进孢子萌发,其萌发最适温度为25~28℃,pH值为5~7。
  • 李多川, 王恒华, 逯静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411-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0.2% SDS磷酸缓冲液从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孢子表面抽提蛋白质。孢子表面蛋白经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cryl S-100分子筛柱层析,分离和纯化了一种凝集素。该凝集素的分子量为70 kDa,糖含量为19.8%,对兔血红细胞有很强的凝集活性,凝集活性被半乳糖特异性地抑制。EDTA和一些金属离子不影响凝集活性。
  • 何自福, 虞皓, 罗方芳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415-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采自广州、增城、东莞、花都、三水、清远、电白、高要8个菜区的番茄、茄子和辣椒上的31个青枯病菌株,经人工接种于10个鉴别寄主植物上,结果表明,它们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差异。聚类分析这31个菌株,可以聚为3个组:第I组菌株主要来自种植番茄和茄子历史较长的广州、东莞、增城老菜区,其致病力较强;第Ⅱ组菌株主要分离自茄子和辣椒上,其致病力中等;第Ⅲ组菌株主要来自近年来新发展的三水市各番茄产区,它们的致病力较弱。从2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7个引物用于上述31个菌株DNA的RAPD分析,共扩增出523条带,其中468条为多态性带,占89.5%。聚类分析这31个菌株,又可聚为4个簇群:第I簇群主要分离自已推广种植多年的丰顺、金丰等抗病番茄品种上;第Ⅱ簇群分离自抗病的番茄新品种新星、年丰和石碣紫红茄上;第IV簇群主要分离自辣椒和茄子;而第Ⅲ簇群来源包括番茄、茄子和辣椒这3种寄主植物。上述试验结果说明,广东茄科青枯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其DNA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 张建成, 范永山, 董金皋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421-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大斑病菌2号小种粗毒素(HT-C)和标准毒素(5-羟甲基-2-呋喃甲醛,HT-I)处理玉米叶片,都能诱导3种供试基因型玉米叶片中脂氧合酶活性增高,但是不同基因型玉米对HT-C和HT-I的反应不同,HT-I对含有Ht1基因的品系诱导时间早,水平高,HT-C对于不带Ht基因的品系LOX的影响略高于HT-I;不同浓度的HT-I在OH43和OH43Ht1玉米叶片中诱导的LOX酶活性不同,高浓度HT-I和HT-C对LOX酶活诱导时间早,水平高,浓度降低诱导水平降低;外源H2O2对HT-I和HT-C在OH43叶片中LOX酶活性诱导作用的影响不同。
  • 周倩, 王锡锋, 李莉, 周广和, 高必达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425-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N末端信号肽和C末端毒性区域缺失突变的美洲商陆抗病毒蛋白(pokeweed antiviral protein,PAP)基因表达载体pPIC9KP酶切线性化后,通过电击转化整合到巴氏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 GS115菌株细胞中,PCR筛选出表型为利用甲醇快速型(Mut+)的重组子。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比较Mut+重组子和利用甲醇缓慢型(Muts)重组子在表达缺失突变型PAP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诱导培养48 h后,Mut+重组子表达产物在SDS-PAGE胶上可见清晰目的带,而Muts重组子培养72 h才能见到微弱的目的带。抗病毒活性实验表明Mut+重组子和Muts重组子的表达产物均对TMV病毒侵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它们的抗病毒活性没有显著的差异。
  • 乔建军, 赵红, 牛晋阳, 元英进, 曾安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429-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红豆杉悬浮培养体系中加入一定浓度的过氧化氢,染色结果表明,过氧化氢可以诱导植物细胞发生过敏反应。应用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比较过氧化氢处理细胞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组差异,分析过氧化氢对东北红豆杉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氢(3.5 mmol/L)处理48 h后的样品中有12个新增的差异蛋白点,而在对照中有1个特异蛋白点。这些差异蛋白可能与过氧化氢的作用及细胞发生过敏反应有关。
  • 孙延忠, 曾洪梅, 石义萍, 李国庆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434-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形态影响,结果表明,武夷菌素处理的菌丝异常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芽管膨大缢缩,菌丝体内液泡增多;武夷菌素能引起菌丝细胞膜透性的变化,造成液体培养基电导率增加;同位素标记的14C-谷氨酸、3H-葡糖胺和3H-腺嘌呤掺入实验表明,武夷菌素能抑制菌丝蛋白质的合成,对细胞壁几丁质和核酸的合成没有影响。
  • 陈红兵, 王金胜, 张作刚, 王建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439-4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万寿菊根的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和西瓜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万寿菊根的提取物对供试的西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经对西瓜幼苗根和叶的酶活性测定和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提取物能诱导西瓜保护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减轻西瓜枯萎病菌粗毒素对西瓜幼苗的毒害作用。
  • 赵淑芳, 胡东维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44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角度对大麦白粉病菌侵染诱导的寄主叶肉细胞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病原菌接种后12 h,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标志性酶RCA和Rubisco含量发生迅速的变化,感病大麦(Ingrid)中RCA和Rubisco含量急剧减少,而抗病大麦(mlo-3)中则趋势相反。随后,不论在感病或抗病大麦中这2种蛋白的含量一直下降,但感病品种中一直维持相对较高水平。超微结构观察表明,病原菌侵染能够诱导侵染点附近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增殖,新叶绿体的不断产生,从而延缓了叶肉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增加了光合产物的形成。以上结果说明,叶肉细胞可能从养分供给上影响到了表皮细胞中病原菌吸器的发育。
  • 陈洁云, 陈集双, 柴立红, 王槐基, 杨陈洁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449-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Y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是浙江及其周边地区侵染葫芦科植物最主要的病毒种类。本文通过RT-PCR和基因克隆,获得了侵染南瓜的CMV杭州分离物(HZ01S10)的3'端序列,通过C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其属于CMV亚组I;分别以32P标记的ZYMV和CMV基因组cDNA作为探针,用RNA点杂交方法定点检测了浙江地区自然感病的葫芦科作物中以上2种病毒的发生情况。ZYMV和CMV在葫芦科作物上的发生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夏季CMV发生普遍,只有部分南瓜和甜瓜感染ZYMV;ZYMV则主要发生在秋季,同一时期未检测到CMV。此外,幼苗期接种试验显示:以上2种病毒对西葫芦(早青一代)、丝瓜(中长)、黄瓜(津绿4号)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供试西葫芦对ZYMV比较敏感,供试丝瓜对CMV更敏感,而供试黄瓜品种对以上2种病毒均表现抗病。复合侵染在丝瓜和西葫芦上加重病害发生程度。
  • 傅俊范, 李海春, 白元俊, 严雪瑞, 潘荣光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456-4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在田间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不同的发病梯度,分析连续2年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动态。利用SPSS统计软件构建了此病害的传播梯度模型,结果表明指数模型是沈阳地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梯度的最佳模型。接种2个月,掖单13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梯度最佳模型是x=9.606×EXP (-0.2829×d),海试16最佳模型是x=7.154×EXP (-0.2351×d)(x:病情指数,d:距菌源中心的距离)。预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2个月最远传播距离为28 m;传播速度为0.4~0.5 m/d。
  • 吕国忠, 张益先, 梁景颐, 杨红, 陈刚, 孙义, 陈丽, 王作英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462-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灰斑病近年来发生严重,对玉米生产造成很大危害。玉米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在7月中下旬有较高的萌发率。玉米灰斑病于7月上旬开始发病,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田间温度、相对湿度和7月份降雨量都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气温较低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玉米杂交品种和自交系对玉米灰斑病表现的抗性差异较大,感病的杂交品种有掖单13、丹605和丹2181,抗病杂交品种有丹中试61、辽9505、沈9728、辽306、丹3079、丹3034;抗病的自交系有9046、冲72、J599-2、齐319、丹黄25、79532、598,凡具有热带血缘的自交系都是抗病的。
  • 李湘民, 胡白石, 许志刚, T. W. MEW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468-4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7-14(Pf 7-14)是一株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恶苗病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在温室条件下,在水稻孕穗后期喷雾浓度为1×1010cfu/mL的菌株Pf 7-14悬浮液,采用定期取样,用稀释平板法回收细菌,并通过图形测试和ShapiroWilk正态测试,测定了该菌株在水稻剑叶和茎基部的时间、空间定殖型。结果表明,菌株Pf 7-14在稻株上的定殖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从定殖的空间上看,无论是在剑叶还是在茎基部,其定殖型可划分为3种类型或3个阶段,从最初的正态分布、之后的对数分布,发展到后期的不规则分布。对每一种分布型来说,菌株Pf 7-14在稻茎基部持续的时间比其在稻剑叶上长。在剑叶上,这3种分布型持续的时间分别是2 h、7 d和10 d,而在茎基部分别是1、24 d和大于11 d (至收获期)。从定殖的时间和数量关系上看,在剑叶上,菌株Pf 7-14的平均群体在24 h内下降了90%以上,在7 d内下降了99%,在19 d下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而在稻茎基部,在24 h内下降小于30%,在7 d内下降了大约60%,在35 d内,部分样品中仍能检测到其群体。这些结果表明菌株Pf 7-14在茎基部比在叶片上更稳定,定殖的时间更长,这也很可能表明叶部病害(如稻瘟病)的生物防治将比茎部病害(如纹枯病)更为困难。
  • 谈家金, 向红琼, 冯志新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474-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至今其致病机理尚未弄清。
  • 王国良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477-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本地少数乡村集中种植大面积只收桑椹的果用型桑树(简称果桑),以鲜销或制果酱、酿酒、饮料等进一步深加工的原料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 孙广宇, 张荣, 章柱, 张苗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5): 479-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苹果煤污病和蝇粪病的病原菌生长在果实的表面,由于分离过程中易于受到其它真菌和细菌的污染使得按常规方法分离相当困难。本研究使用直接挑取菌体分离技术进行了尝试,分离成功率高。为了保证每个样品至少长出2~3个纯菌落,每次分离应该有15个重复。通过菌落的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的一致性可以判断长出的菌落是否是目标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