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3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4-08-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袁善奎, 周明国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289-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抗药基因位于细胞质遗传因子或细胞核染色体基因上,细菌对许多药剂如铜制剂、链霉素等的抗药性和真菌对少数药剂如甲氧丙烯酸酯类药剂的抗性属于前一种情况,而真菌对大多数药剂的抗性则属于后一种情况。核基因控制的抗药性又可分为主效基因(major-gene)抗性和微效多基因(poly-gene)抗性,分别使病菌对药剂的抗性表现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病原菌对苯并咪唑类药剂、春日霉素、羧基酰胺类药剂、苯酰胺类药剂、芳烃类药剂、二甲酰亚胺类药剂等的抗性通常为主效基因控制;使病菌表现微效多基因抗性的杀菌剂主要有多果定、羟基嘧啶类药剂、甾醇合成抑制剂(SBIs)等
  • 病原学
  • 陈方新, 高智谋, 齐永霞, 吴红星, 吴向辉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296-3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经药物直接诱变,筛选获得棉铃疫病菌(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抗甲霜灵突变株,研究了其抗药性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棉铃疫病菌易对甲霜灵产生抗性,抗性菌株对甲霜灵的抗性水平可高达其敏感亲本的5161.3倍以上;部分抗性菌株的抗药性性状在无性及有性单孢后代均可稳定遗传,另有部分抗性菌株的抗性性状在无性单孢后代出现分离甚至完全丧失。初步认为,供试棉铃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遗传可能与细胞质遗传因子有关
  • 王贵珍, 周益军, 陈正贤, 周雪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302-3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水稻条纹病毒(RSV)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0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克隆,获得4株能稳定传代且分泌抗RS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各株单抗腹水的ELISA效价均在1:80000~1:5120000之间。Westernblot分析表明,4株单抗均与RSV的35kDa的外壳蛋白亚基有特异反应。建立了间接ELISA测定RSV的方法,4株单抗检测病汁液的稀释度能达到2560倍以上,与其它病毒无交叉反应。对江苏省部分县市的大田灰飞虱带毒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灰飞虱的带毒率为12.5%~41.5%
  • 马桂珍, 李世东, 张拥华, 谢丙炎, 吕国忠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307-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植物真菌病害优良生防菌株链孢粘帚霉(Gliocladium catenulatum) HL-1-1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核盘菌菌核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最适合HL-1-1的菌丝生长,PDA最适合产孢;蔗糖作为碳源、硝酸钾作为氮源、2530℃、pH值5及黑暗等条件适合HL-1-1的菌丝生长;可溶性淀粉作为碳源、牛肉膏作为氮源、25℃、pH值6及光照等条件适合产孢;菌核浸出液对HL-1-1的分生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葡萄糖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2530℃及黑暗条件适合孢子萌发,温度低于5℃或高于40℃,孢子不能萌发;孢子致死温度为52℃。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谭周进, 谢丙炎, 肖启明, 杨宇红, 冯兰香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314-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烟粉虱内共生菌groEL基因编码一种63kD的GroEL蛋白,利用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对长期培养在黄瓜上的烟粉虱体内groEL基因进行了扩增,序列测定表明其长度为1668bp,编码555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烟粉虱内共生菌groEL(AF130421)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58%,仅7个核苷酸发生了变异,二者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28%,仅4个氨基酸有别。构建了一个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得到了76kD的融合蛋白
  • 陈捷, Gary G. HARMAN, Alfio COMIS, 程根武, 刘海南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319-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T22菌株已普遍用于防治包括由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引起的苗病或根腐病在内的各种病害。玉米自交系Mo17种子经T22处理后播种在接种腐霉或未接种的田间土壤内,5 d后取幼苗的根系或幼茎提取蛋白。结果表明:在接种腐霉菌的土壤内,未进行T22处理的5 d龄幼苗长势明显比对照差,而经T22处理的幼苗长势明显比对照好。T22和腐霉菌复合处理及T22单独处理对幼苗生长影响基本相同。本研究建立了蛋白质提取和双向电泳分离技术。通过双向电泳及相应的分析软件(PDQuestTM 2-D softw are)可将不同处理的幼苗自交系蛋白进行分离。T22菌株处理的根系产生104种上游调控蛋白和164种下游调控蛋白,T22与腐霉菌复合处理可产生97种上游调控蛋白和150种下游调控蛋白,而用腐霉菌单一处理诱导的上游或下游蛋白的数量明显少于上述2个处理。T22或腐霉菌单一或复合处理的根系蛋白质组图谱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它们与对照的蛋白质组图谱相似系数分别为0.72、0.51和0.49;T22与腐霉菌分别处理的蛋白质组图谱间也相差明显,两者的相似系数仅为0.65。进一步研究发现,T22菌体蛋白质组图谱与上述各种处理的蛋白质组图谱相似系数均很低,说明各种处理诱导后的幼苗根系蛋白质组组分主要来自植物本身,其变化主要因T22或腐霉菌的诱导所致。腐霉菌的侵染对寄主根系蛋白组图谱影响明显高于T22的作用。蛋白质组中各种蛋白质的质谱分析(M ALDI-TOF)与鉴定将另文发表。
  • 康振生, 黄丽丽, H. BUCHENAUER, 韩青梅, 蒋选利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329-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系统地观察了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在小麦穗部的侵染过程。接种后6~12 h,分生孢子在小麦穗部的任何部位均可萌发,每个孢子可产生1至多个芽管,新产生的芽管并不立即入侵寄主组织,而是在寄主体表生长扩展;接种后36~48 h观察,小穗颖片、外稃、内稃的内侧和子房的表面形成了密集的菌丝网,然而在小麦穗轴表面、颖片和内稃的外表面,菌丝生长缓慢、分布稀疏,但颖片外表边缘的菌丝可跨越边缘扩展到颖片的内表皮上;接种后36 h,寄主体表菌丝产生入侵菌丝,以直接入侵方式由颖片、外稃、内稃的内侧及子房的顶部侵入寄主组织体内,随后,菌丝以胞间和胞内生长的方式向下扩展;接种后4~5 d,菌丝由上述组织扩展到达穗轴后,在穗轴内沿微管束组织和皮层组织向上和向下扩展,延伸到相邻小花,随菌丝在小麦穗部组织内不断地生长扩展,使得寄主细胞坏死、解体,并最终导致整个麦穗的枯死。
  • 邱驰, 李宝聚, 范海延, 石延霞, 宁君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336-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大豆子叶法对人工合成的几种葡聚寡糖激发子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进行测定,比较其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证明,葡聚七糖的活性明显高于六糖,葡聚六糖及其衍生物的EC50值高于葡聚七糖及其衍生物。葡聚七糖、葡聚六糖还原端附加烷基对其EC50值均没有明显影响。葡聚寡糖多聚体的活性要高于单一葡聚寡糖。水杨酸七糖活性高于葡聚七糖。
  • 沙爱华, 黄俊斌, 林兴华, 张端品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340-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与过氧化氢(H2O2)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白叶枯病菌T7133后,苗期与成株期植株体内H2O2含量上升以及POD、PPO和SOD活性增加。与苗期叶片相比,成株期叶片H2O2含量高,且PPO和SOD的酶活性增强,而POD的酶活性则降低。苗期和成株期CAT的酶活性均低于对照,成株期比苗期CAT活性更低。这些结果表明,H2O2、PPO、SOD和CAT可能与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而POD则没有直接关系。
  • 田涛, 亓雪晨, 王琦, 梅汝鸿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346-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来自质粒pAD4412的启动子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mut3a插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穿梭载体pBE2,构建成芽孢杆菌表达载体pGF P4412,用其转化野生型生防芽孢杆菌83-6和A-47等8个菌株,均得到良好的发光表型。质粒稳定性实验表明重组质粒pG FP4412稳定性为92%。借助荧光显微镜对gfp标记的菌株A-47-gfp在小麦体表的定殖进行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A-47-gfp能够在小麦根际及小麦体表定殖(包括根表和茎叶表面);相对于在茎叶表面定殖的A-47-gf p在根表定殖的菌体与根的结合更为牢固;从根基到根尖A-47-gfp的定殖量有明显的减少趋势。
  • 李永丽, 吴茂森, 王振跃, 张文蔚, 成卓敏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352-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已报道的大麦黄矮病毒GPV株系(BYDV-GPV)相关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利用RT-PCR方法获得ORF4基因,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5a中。经IPTG诱导、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ORF4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 pLysS中获得了高效表达,分子量为17 kDa。以回收的表达产物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了BYDV-GPV 17kDa蛋白的特异性抗血清。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制备的抗血清可用于检测BYDV-GPV侵染后在燕麦体内表达的17 kDa蛋白。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简桂良, 卢美光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356-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棉花抗病育种中,通过病圃或重病地选择抗病单株是常规的选育方法,但其在抗黄萎病育种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提高抗黄萎病育种效率,促进育种进程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19982002年我们在北京人工病圃,对不同抗病杂交组合和选育方法的选育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双亲本均为抗(耐)品种的杂交后代群体中,以9月中旬是抗病还是感病并没有多少关联,对黄萎病抗性的选育应选群体抗病性强的株系或组合,以其丰产性为主要选育目标;只有抗与抗(或高耐)的组合中才能选出黄萎病抗性更高的株系;在抗(耐)品种中,后期无论是抗或感的单株其后代的抗病性差异不明显
  • 朱小源, 杨祁云, 杨健源, 雷财林, 王久林, 凌忠专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361-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30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146个来自广东的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其中17个单基因系对测试菌株的致病性有较好的鉴别力。基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17个单基因系和146个菌株组成的互作变量矩阵进行了因子提取,结果表明其中9个单基因系为代表的抽提因子可以解释变量总方差的80.437%,初步组建了这9个单基因系构成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单基因系鉴别寄主。按其对变量方差贡献大小排序,它们分别是:IRBLkp-K 60(Pi-kp)、IRBLi-F5(Pi-i)、F128-1(Pi-ta2)、IRBL9-W (Pi-9(t))、IRBLsh-S (Pi-sh(1))、IRBLz-Fu (Pi-z)、IRBLkh-K3(Pi-kh)、IRBL1-CL (Pi-1)、IRBLz5-CA (Pi-z5)。用这9个单基因系可将146个菌株划分为83个小种,将来自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籼稻区的54个菌株划分为26个小种。筛选的9个单基因系对我国籼稻区稻瘟病菌致病性有较强的鉴别力。在抗病性鉴定中,基于单基因系的代表菌株选择,可考虑应用聚类和变量分析法进行。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李保华, 徐向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369-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个描述在二维空间中单一种植或混合种植的植物群体内病害时、空流行动态的计算机随机模拟模型构建完成。模型由寄主、病原2个组分和病斑产孢、孢子传播、孢子着落、孢子侵染、病斑潜育、寄主生长、病害控制等一系列代表病害流行生物学过程的子模型构成。模型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用C++语言编写,能以病害流行曲线图、空间分布图、数据列表等方式显示模拟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模型能反映植物病害流行过程的本质规律,既可作为植物病害流行学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病害流行的时、空动态规律和不同因子对病害流行的影响,也可以作为研究工具,对流行学的某些理论问题进行模拟研究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孙漫红, 刘杏忠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376-3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大豆胞囊线虫幼虫对大豆根和根浸出液的趋化性以及淡紫拟青霉代谢产物对其趋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J2)对大豆根存在着一定的趋化性,而淡紫拟青霉发酵滤液对J2存在明显的驱避性。在根浸出液、真菌滤液及其混合液剂处理下,大豆胞囊线虫J2在WA平板上靠近处理液的0~1cm区间中分布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 1),而加样时间(液剂与线虫同时放置或提前2 4h处理)对其分布率没有显著影响。大豆幼根蘸取滤液后对线虫J2在该区间的分布与不经处理的幼根差异显著(P <0.0 5),证明淡紫拟青霉发酵滤液可以明显地降低线虫与大豆根的亲和力,并强烈抑制线虫对大豆根的侵染。
  • 研究简报
  • 贾璇, 杨文香, 刘大群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380-3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几乎在所有小麦种植区都有发生,严重时可造成5%~15%甚至更大的产量损失[1]。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发现位于中间偃麦草(Agropyron intermedium)第7组的一条染色体上,并被标定在6 DL上[2],是抗性很强的抗叶锈病基因,国内外至今尚未发现对Lr38有毒性的菌株,是一个应用潜力很大的抗病基因。
  • 夏烨, 周益林, 段霞瑜, 刘学敏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382-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专性寄生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几乎在所有小麦种植区都有发生,使用杀菌剂是目前控制该类病害流行的主要措施。但病原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