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4-10-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田世平, 产祝龙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385-3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有关果蔬产品采后诱导抗性的研究较多,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如微生物、化学物质、物理因素以及天然物质等)都能够诱导果蔬产品采后的抗性。生物因子研究较多的是拮抗菌,许多生物拮抗菌都具有自生和诱导果实产生抗病相关酶活性的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物理诱导主要包括γ-射线、离子辐射、紫外光照和热水处理等,热水浸泡柑橘果实能有效控制贮藏期间的腐烂;低剂量紫外光照射桃、芒果、草莓、葡萄和甜椒等果蔬产品可明显减轻采后病害。用于果蔬产品的化学诱导剂主要有β-氨基丁酸(BABA),苯丙噻重氮(ASM),水杨酸(SA),茉莉酸(JA)和茉莉酸甲酯(MJ)等。将SA与生物拮抗菌配合,可诱导甜樱桃果实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裂解酶(PAL)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提高果实贮藏期间的抗病性;ASM在开花前处理哈密瓜也具有一定的抗病诱导效果;用BABA处理葡萄柚后,能刺激果实伤口附近PAL活性增加,增强了果实对绿霉病菌侵染的抵抗力;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JA及其酯化物MJ,对植物抗病性也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JA和MJ被认为是植物在病原菌侵染防御反应中细胞信号转导的一种关键物质;用MJ处理采后的苹果和桃果实能增强贮藏期间的抗病性,其诱导强度与果实的成熟度密切相关;将钙盐与生物拮抗菌配合使用,也显著提高拮抗菌的抑病效果。另外,在自然抗病物质中壳聚糖的使用较多,用它处理柑橘果实可提高贮藏期间绿霉病的防治效果。这些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诱导抗性机理主要涉及到寄主的细胞结构变化和生理生化反应。本文较详细地论述了诱导果蔬产品采后抗性的因子及其可能的诱导机理。
  • 病原学
  • 张振臣, 张丽芳, 乔奇, 王永江, 靳秀兰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395-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血清学、RT-PCR并结合核苷酸序列测定等方法,对河南省地黄病毒病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烟草花叶病毒(TMV)为侵染地黄的主要病毒;对TMV地黄分离物(TMV-RH) CP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TMV-RH与TMV-U1株系CP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6.5%,氨基酸同源性为94.3%;与已发表的TMV其它株系CP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在76.3%~88.5%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79.3%~95.0%之间,同源性较低。根据不同株系CP的氨基酸序列进化树分析,推测该分离物可能为TMV的一个新株系。
  • 龚国淑, 余霞, 叶华智, 唐志燕, 张敏, 刘萍, 陈希芹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400-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菌株直接配对、显微镜观察菌丝融合和硝酸盐缺陷型(nit)突变体互补测试法,对44个来自不同地区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叶中的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菌株进行了营养体亲和性分析。在野生型菌株的两两配对中,C.lunata菌株接触产生4种反应类型,但无明显的抗衡反应产生。在菌丝融合显微观察中,光学显微镜下只见大多数菌丝反应为一菌丝向另一菌丝无限靠近,未见融合,但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两菌丝细胞已不再是独立的。这些结果表明,因两菌落间的抗衡反应和菌丝融合特征都不明显,故不宜采用直接配对和显微观察来划分C.lunata的营养体亲和群。在nit突变体互补测试中,菌株在KClO3浓度1.5%~3.0%的KPS中诱导表明,2.0%~3.0% KClO3适宜于大多数菌株。抗氯酸盐突变体在Czapek培养基中能鉴定出nit突变体,但在MM上却不能。全部3640抗氯酸盐突变体在Czapek中共鉴定出2 40个稳定的nit突变体,其中nit1占59.2%,nit3占39.2%,NitM占0.8%,nit D (3种氮源都不能利用)占0.8%。44个菌株中,24个(55%)获得了nit突变体,20个(45%)还没有,仅2个菌株(124和155)各获得了1个NitM突变体。各菌株突变体类型间只有NitM与nit1或nit3是异核亲和的,其余均不能产生亲和反应。菌株124和155都是营养体自身亲和菌株。用2个NitM作测试菌株,初步划分出2个VCGs,5个归入VCG1,另有5个归入VCG2,其它菌株因未获得NitM或nit突变体还不能鉴定。以上结果表明,硝酸盐缺陷型突变体互补测试法可用于鉴定C.lunata菌株的营养体亲和群。
  • 柴兆祥, 李金花, 辛剑锋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409-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砖红镰孢(Fusarium lateritium)在10种不同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固体培养基以燕麦片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水琼脂上生长较差,菌丝也最稀疏;液体培养基中以查氏酵母浸膏培养基上生长量最大,无菌水最差。砖红镰孢在10~30℃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5℃,低于5℃或高于35℃时不生长。在pH 4.98~9.18的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pH 7.38。荧光下生长最好,菌丝干重也最多,紫外灯照射对砖红镰孢生长有不利影响。该菌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及醇类作碳源和L-丙氨酸等有机氮和硝酸钠等无机氮作氮源。病菌致死温度为50℃ 10 min。大型分生孢子在10~30℃、相对湿度90%~100%和pH 4.98~9.18的范围内均能萌发,其中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38和相对湿度100%中的萌发率最高
  • 李云琴, 崔晓峰, 胡东维, 李桂新, 周雪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414-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CR方法从烟草曲茎病毒(TbCSV) Y3 5分离物的病株中获得AC4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获得重组质粒pET-Y35AC4,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 pLysS中,IPTG诱导后SDS-PAGE发现,AC4蛋白已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利用Ni2+-NTA亲和树脂纯化了AC4重组蛋白,免疫家兔获得AC4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利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对感病烟草中AC4蛋白进行定位发现,TbCSV AC4蛋白主要在细胞质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积累。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康振生, 黄丽丽, H. BUCHENAUER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419-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在侵染小麦穗部过程中产生的脱氧镰刀菌烯醇毒素(deoxynivalenol,DON)进行了定位分析。在接种后24h,当菌丝在外稃、内稃的内侧表面扩展而尚未侵入寄主细胞前,病菌已分泌DON,并且DON已扩散到寄主组织内。在菌丝细胞内,DON主要被定位于细胞质、线粒体及细胞壁上;在寄主细胞中DON主要分布于细胞壁、叶绿体、细胞质和内质网上。在侵染初期(接种后2 d),菌丝仅能在寄主细胞间隙扩展,随寄主组织中DON浓度的升高,寄主细胞相应发生了一系列病理变化。随寄主细胞坏死(接种后3~4d),病菌进入坏死的寄主细胞。上述结果表明,DON在禾谷镰刀菌的侵染、致病和定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毒素标记结果表明病菌产生的毒素可通过穗轴微管束组织从侵染部位向上、向下转输,毒素向上的转输量明显高于向下转输
  • 许文耀, 兀旭辉, 杨静惠, 杨琨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425-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1号小种和4号小种及其粗毒素分别接种香牙蕉和粉蕉的组培苗及离体假茎后,用组织切片法观察香蕉假茎细胞的病理反应,以探明香蕉枯萎病菌不同小种及其粗毒素的致病作用。结果表明,枯萎病菌不同小种人工接种仅能感染相应的香蕉种类,但不同香蕉种类的离体假茎细胞用不同小种接种及其粗毒素处理,均产生褐变等病理反应,且病变程度不存在小种间的差异。表明枯萎病菌不同小种对香蕉不同种类的致病力差异可能与存在其它致病因子或专化性识别的因子有关。同时证实了病菌不同小种的毒素对蕉类不存在着选择毒性
  • 曾大兴, 戚佩坤, 姜子德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431-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核糖体DNA ITS区的RFLP分析对3 8个不同寄主来源的弯孢类炭疽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弯孢类炭疽菌的ITS扩增区(ITS4~ITS5)约为650 bp,无长度变异。5种内切酶(Alu I、Bsu RI、Hin 6 I、Hpa Ⅱ和Taq I)的酶切图谱在种内是相似或一致的,而种间差异较大。ITS-RFLP共迁带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3 8个弯孢类炭疽菌菌株被聚为6个类群,群与群之间分界明显,表明种的分界相当明显。ITS-RFLP分析的结果还揭示了一些近似种的分类关系,如,按传统方法分别鉴定为Colletotrichum truncatumC.circinans和C.capsici的许多菌株有相似或完全一致的内切酶酶切图谱,这些分子特征支持它们为同一个种。
  • 张传清, 周明国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437-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三环唑对水稻超氧自由基(O2· -)产生的影响及其在病害防治中的意义,结果表明三环唑能刺激药剂-植物-病菌互作过程中O2· -的产生。O2· -清除剂甘露醇和抗坏血酸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于接种后处理却对三环唑表现拮抗作用。外源H2O2和O2· -及从经三环唑预处理并接种的植株获得的叶片泌出液都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且三环唑对这种抑制作用表现明显的增效。说明刺激寄主产生O2· -和降低病菌的抗氧化能力可能是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周永力, 樊金娟, 曾超珍, 刘小舟, 王疏, 赵开军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442-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初步分析了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群体遗传结构。从1 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32个扩增带型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对不同年份采自辽宁、云南、湖北和浙江等水稻种植区的5 6个菌株进行扩增。32个引物扩增出2 2 3条带,绝大多数引物对不同年度采自不同稻区的菌株扩增的DNA谱型相同,大多数菌株间相似性系数达0.80以上。根据扩增DNA片段的多态性,从空间分布来看,来源于北方、长江流域和南方的菌株难以划分出明显的地理宗谱;不同年度的菌株DNA多态性也无明显的差异。上述结果初步表明稻曲病菌遗传稳定,寄主选择作用(寄主的基因型及其时空分布)对稻曲病菌变异的影响较小。但是尚需采用其它的分子技术测试更多的菌系,才能较系统地分析我国稻曲病菌系的遗传变异及群体结构特点。
  • 蒲志刚, 刘太国, 张敏, 陈万权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449-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AFLP方法对来自中国和墨西哥的23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分析,共筛选了64对引物,获得一对引物(M05/E03)可在MFR小种中扩增出一条特异性DNA片段,进行回收、克隆、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具有325个碱基。根据特异性片段序列设计出SCAR标记引物,对60个叶锈菌生理小种分离物进行回检结果表明,研制的SCAR标记能够准确区分MFR生理小种。本实验结果为小麦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马占鸿, 石守定, 姜玉英, 赵中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455-4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多年的气象数据(1980~2001年),首次从制约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温度因子入手,结合寄主小麦因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进行较详细的气候区划。本研究从温度条件上明确了全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研究表明,在我国小麦种植区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很广。其中甘肃、四川、云南、陕西境内适合越夏的地区是连成一片的,甘肃东部除了西边的几个县外其它地方7、8月份最高一旬均温在20~23℃,条锈病菌越夏困难;西藏、青海境内的小麦种植区几乎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贵州境内适合越夏的地区可能和云南越夏区是一个整体。云南适合越夏的地区甚广,且地形复杂,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张君成, 陈志谊, 张炳欣, 刘永锋, 陆凡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463-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在田间条件下进行稻曲病的人工接种技术。通过比较3种接种体发现,上年保存于-20℃的厚垣孢子不能引起发病;用PS液体培养获得的薄壁分生孢子可引起发病,孢子浓度越高引起病穗率越高;菌丝片段-分生孢子混合液接种发病最严重。病原菌的培养菌龄对接种效果有影响。在水稻的3个时期接种,以抽穗破口前6~9d的效果最好。在一天的3个时段接种,以下午4~6时的病情最重。在接种液里添加马铃薯煮汁可显著提高接种发病率。本文的接种技术能高效引发稻曲病,最高穗发病率100%,最大病情指数93.96,最多穗病粒数110粒。该接种技术可鉴别出品种抗病性的差异。
  • 研究简报
  • 杨静, 何霞红, 王云月, 李作森, 朱有勇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468-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将来自2000年云南省石屏县水稻品种净栽和混栽田块的62个稻瘟病菌株鉴定为7群15个小种。其中,来自净栽黄壳糯田块的10个菌株被鉴定为4个种群,来自净栽汕优63田块的28个菌株鉴定为3个种群,来自汕优63/黄壳糯混栽田块的24个菌株鉴定为6个种群。本实验结果表明,混栽田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比净栽田块丰富,证明了水稻品种多样性种植有利于稻瘟病菌稳定化选择。
  • 李敏, 刘润进, 李晓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472-4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丛枝菌根(AM)真菌对西瓜(Citrullus lanatus)生长和枯萎病的影响。接种AM真菌能显著降低西瓜枯萎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根内和根围土壤中镰刀菌繁殖体的数量,促进植株对N、P、B和Zn等矿物质的吸收,提高西瓜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植株生长,增加西瓜产量。
  • 张大伟, 李世访, 范卫红, 成卓敏, 王杰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474-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合肥市郊区的西瓜病叶上分离出一病毒分离物,该分离物的热钝化温度为60~65℃,稀释终点为10-4~10-5,寄主体外存活期为20~23 d,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约750 nm×13 nm。参考已发表的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 C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RT-PCR扩增得到CP基因片段。将该CP片段克隆到pGEM-3Zf (+)中,测序结果表明,该CP基因全长840 nt,共编码279个氨基酸,与国内报道的ZYMV 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3.0%~97.3%,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1.8%~99.8%,证明该分离物为ZYMV。
  • 吴志明, 彭卫欣, 温春秀, 朱水芳, 谢晓亮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5): 477-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丹参(Salvia miltorrhiza Bge.)为唇形科鼠尾草属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是我国一种常用大宗中草药。近年来河北安国中药材基地丹参上一种退化病十分严重,该病田间发病率高,有的田块高达60%~80%,表现为花叶、斑驳、卷叶、黄化、矮化等症状,严重影响了丹参的产量和品质。我们利用生物学、电镜观察、血清学方法和基因序列测定等方法对病原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与该病害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