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3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5-02-10
  

  • 全选
    |
    病原学
  • 彭润, 张世珖, 熊立, 王绍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从云南省主要产烟区收集到的45个烟草野火病菌菌株在15个供试烟草品种上的接种试验研究,筛选到一套烟草野火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体系.同时,以发病率作为抗感划分标准,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4个生理小种(即生理小种Ⅰ、Ⅱ、Ⅲ、Ⅳ).
  • 冉隆贤, 向妙莲, 周斌, Peter A. H. M. BAKKER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3个假单胞杆菌菌株(Pseudomonas spp.)及其嗜铁素(pseudobactin siderophore)缺失突变体防治桉树灰霉病进行了研究.平板拮抗活性测定表明,荧光假单胞杆菌(P.fluorescens) WCS374r菌株和恶臭假单胞杆菌(P.putida) WCS358r菌株通过对铁离子的竞争抑制灰霉菌的生长.在接种灰霉病菌之前10 h将WCS358r、WCS374r和WCS417r施用于受伤的桉树叶片后,可分别降低发病率48.9%、58.3%和40.3%;当将3种生防菌分别与灰霉病菌混合后接种桉树叶片,WCS358r和WCS374r仍然能够显著地降低发病率;在接种灰霉病菌12 h后再施用生防菌,WCS358r和WCS374r对病菌仍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24 h后施用生防菌,3个菌株均未表现显著的防治效果.WCS358r和WCS417r的嗜铁素缺失突变体无防病作用,而WCS374r的嗜铁素缺失突变体虽然还能有效地防治灰霉病,但与WCS374r相比,防病效果减弱.本试验结果说明假单胞杆菌的嗜铁素是控制桉树灰霉病的重要因子.
  • 李向东, 刘金亮, 李文法, 范在丰, 李怀方, 王洪刚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生物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证明,引起潍坊萝卜红心病的病原为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该病毒可系统侵染曼陀罗、油菜、咸阳黄瓜、丝瓜、大白菜和普通烟,局部侵染苋色藜和假酸浆,不侵染豌豆.病毒粒体弯曲线状,长约700 nm,可由蚜虫传播,在红心病组织内形成风轮状和片层凝集状内含体,它在SDS-琼脂糖凝胶免疫双扩散试验中可与TuMV的抗血清形成明显的沉淀线.该病毒的CP基因共867个核苷酸,编码28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2.98 kD.该序列与国内外20个TuMV分离物的CP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分离物可以分为5组,其中引起萝卜红心病的病毒与日本的H1J、KYD8lJ、意大利的ITA7同属一组.
  • 蔡红, 李小林, 孔宝华, 陈海如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1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对自然表现丛枝的黄槐植株进行巢式PCR检测,得到约1.2 kb的特异片段,证明此植株中存在植原体.将此特异片段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并转化到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中,通过PCR鉴定、序列测定及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此植原体株系(STWB)16S rDNA片段G+C含量为45.8%,与榆树黄化植原体组(Elm yellows group,16SrV group)中的各株系最高同源率可达99.4%,而与其它组中的株系明显低于97.0%,故认为该植原体株系为榆树黄化植原体组中的成员之一.
  • 陈怀谷, 方正, 陈厚德, 林玲, 王裕中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2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7个从江苏省小麦纹枯病样本分离到的丝核菌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融合群分类和致病性测定,提取病菌的DNA,采用通用引物ITS1(TCC GTA GGT GAA CCT GCG G)和ITS4(TCC TCC GCT TAT TGA TAT GC),扩增病菌的rDNA内转录区(ITS),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用这些序列在NCBI中进行BLAST分析,得到与这些菌株亲缘关系最近的菌株序列,并明确了这些菌株的分类地位.对以上的菌株序列进行Alignment分析,结果表明,病菌的5.8S rDNA序列高度保守,而ITS区的可变性则相对较高,在双核和多核丝核菌、双核丝核菌CAG1融合群和非CAG1融合群菌株间存在差异,可用于反映菌株间的进化关系和双核丝核菌种下分类.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汪澈, 何月秋, 张永庆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3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枯草芽孢杆菌B9601-Y2抑菌蛋白可以使棉花红腐病原菌菌丝畸形,呈念珠状,胞壁穿孔,不规则消解,内含物外泄,失活.B9601-Y2菌株产抑菌蛋白的最适培养条件为:pH 7.0,37℃培养48 h.菌株的马铃薯蔗糖培养液经(NH4)2SO4至80%饱和度盐析能得到0.1 mg/mL以上的粗蛋白,粗蛋白的产量与培养过程中供氧条件、产菌量呈正相关.粗蛋白能耐80℃高温和pH 9.0的碱性,在4℃下,抑菌活性60 d内基本不变.
  • 代光辉, 赵杰, 何润梅, 金素心, M. NICOLE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3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曲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对抽穗期水稻进行接种,观察分生孢子及其侵染途径.结果发现,分生孢子在颖壳表面可萌发形成菌丝,在颖口内侧可以见到菌丝伸向谷颖内部,可能为分生孢子直接侵染稻穗提供了一定证据.对抗、感品种谷粒的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的颖壳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感病品种中的木质素较少;在抗病品种谷粒的颖壳中的红色荧光物质远远多于感病品种;在抗病品种谷粒表皮的胚乳细胞中也含有多酚类物质,这层细胞较正常细胞大,在感病品种中没有发现.稻曲球切片的紫外光观察可发现每一个稻曲球中存在6个"蝴蝶"型荧光结构,染色剂染色后观察证明该结构不含过氧化物酶、单宁类物质、木栓质和木质素.
  • 李云锋, 王振中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4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抗稻瘟病水稻近等基因系C101LAC及背景品系CO39为材料,研究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来源的GP66激发子诱导的水稻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激发子诱导非亲和性互作水稻超氧阴离子(O2·)积累和脂氧合酶(LOX)活性在早期明显高于亲和性互作水稻;O2·积累和LOX活性的升高进而导致了非亲和性互作水稻的膜脂过氧化,其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MDA)含量出现的高峰期和强度也明显要早和高于亲和性互作水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趋于下降,不同亲和性互作水稻间的变化则不明显;非亲和性互作水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在激发子诱导早期明显高于亲和性互作水稻,可能与其参与其它抗性有关.这些结果表明膜脂过氧化的发生是激发子诱导水稻抗性的主要生理机制之一.
  • 郭衍银, 王秀峰, 徐坤, 张广民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4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就生姜感染南方根结线虫后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南方根结线虫后,生姜体内各种生理生化指标主要在初次侵染前期和二次侵染前期表现出一定的反应,其余时间则基本丧失这种反应,且生姜不同部位对南方根结线虫侵染的反应程度也有很大差异,以叶片的反应最为剧烈,根系次之,根茎反应最弱.结合南方根结线虫的生活周期,本文提出了生姜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理生化反应主要表现在侵染初期,对再次侵染则部分丧失敏感性的论点.
  • 高学文, 张燕, 杨春, 王金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5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水稻白叶枯病菌与水稻悬浮细胞非亲和互作中蛋白类激发子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白叶枯病菌JXOV与水稻IRBB4和IR24悬浮细胞互作36 h后的上清液,经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柱分离,对分离的各组分进行抗病性诱导测定,结果表明JXOV与IRBB4非亲和互作的上清液中存在蛋白类激发子.有活性的蛋白组分经阴离子交换层析柱Mono-Q进一步纯化后,SDS-PAGE分析鉴定出2个具激发活性的蛋白,其分子量分别为17.2 kD和49.2 kD,等电点分别为5.8和6.2.利用上述激发子处理水稻能减少病斑长度并诱导水稻防卫酶活性的增加.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林小虎, 王黎明, 李兴锋, 赵逢涛, 高居荣, 李文才, 陆文辉, 王洪刚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6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从中间偃麦草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后代(BC3F6)中选育的双体异附加系山农Line15的形态学、白粉病抗性、细胞学、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及RAPD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它的主要形态性状介于双亲之间;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山农Line15对白粉病高抗近免疫;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4,PMC MI染色体构型为2n=22Ⅱ;以中间偃麦草总基因组DNA为探针的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结果表明山农Line15是在小麦的遗传背景中附加了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为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遗传分析表明山农Line15的抗白粉病基因基本上可以确定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RAPD分析表明:在供试的120个随机引物中有1个引物S170(-5'-ACA ACG CGA G-3'-)能在山农Line15中稳定地扩增出特异带型,可以作为山农Line15所附加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特异分子标记.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 罗宽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66-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原真菌禾长蠕孢菌稗草专化型(Helminthosporium gramineum Rabenh f.sp.echinochloae,HGE)和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EM)在稗汁葡萄糖中的发酵滤液对稗草种子的发芽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发芽抑制率分别为30.9%和13.5%.HGE菌在改良Fries、稗汁葡萄糖,EM菌在改良Fries中的发酵滤液对稗草根和芽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HGE菌发酵滤液与其孢子混合使用比单独使用对稗草的防效明显提高,稗草感病株率、致死率分别达86.3%和69.5%,病情指数为78.7;发酵滤液与孢子结合(先后喷雾)使用后稗草的感病株率、致死率分别为83.9%和67.9%,病情指数为72.8.HGE与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孢子混合喷雾接种对稗草防效明显高于2种菌孢子单独使用.
  • 李红霞, 刘照云, 王建新, 周明国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7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江苏和海南省随机采集分离获得45个辣椒炭疽病菌单孢菌株,根据孢子形态鉴定其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capsici,其中C.gloeosporioides占总菌株数的64.4%.筛选出甘油琼脂(AEA)培养基和水琼脂(WA)培养基,分别作为产孢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辣椒炭疽病菌对嘧菌酯敏感性的适宜培养基.通过孢子萌发法测定2种病原菌45个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范围在0.009~0.091μg/mL之间,平均EC50为(0.047±0.040)μg/mL.其中29个C.gloeosporioides菌株和16个C.capsici菌株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051±0.047)μg/mL和(0.041±0.024)μg/mL.研究发现旁路氧化酶抑制剂水杨肟酸(SHAM)对嘧菌酯抑制分生孢子萌发有协同增效作用,且嘧菌酯抑制辣椒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能力较弱.
  • 李金云, 陈凡, 王建辉, 王慧敏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78-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标记示踪,研究了葡萄根癌病生防菌葡萄土壤杆菌E26菌株应用到田间后在玫瑰香葡萄(Vitis vinifera cv. Muscat Humbug)根表面和根际土壤中的群体数量变化,比较了E26菌株与葡萄根癌病原菌K308菌株室内人工接种后在玫瑰香葡萄苗茎和根外植体伤口部位的附着情况.在田间自然状况下,E26菌株可以在葡萄根表面和根际土壤中存活定殖.接种5个月后,E26在根表面的平均数量为104cfu/g根(鲜重),在根际土壤中的平均数量为104cfu/g土壤(干重).在室内,E26菌株和K308菌株分别单独接种时均能以相似水平附着在葡萄茎和根的伤口;E26和K308以相同数量同时接种时,附着在葡萄伤口细胞的K308的数量显著低于K308单独接种时所附着在葡萄伤口细胞的数量.扫描电镜显微观察证实E26菌株能够和病菌K308菌株一样附着于葡萄根部伤口处.
  • 研究简报
  • 尹敬芳, 刘西莉, 李健强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8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卵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辣椒疫病是一种严重病害,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生频率明显增加,造成重大经济损失.P.capsici可以侵染辣椒、番茄、黄瓜、西瓜、南瓜和西葫芦等多种作物的根、茎、叶和果实等部位;该病原以土壤传播为主,也可以经体表水和水分喷溅从土壤传到叶面,使其防治难度加大.化学防治是生产实践中综合治理蔬菜疫病的首选措施,但综合评价防治措施对人类健康潜在的危害、对食品和环境的污染、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以及导致病原菌抗药性的加速发展等问题,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防治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 张清霞, 王英, 张力群, 唐文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87-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诱导抗性是指植物受到适当刺激后获得的对随后病原菌侵染的抵抗能力.许多植物上诱导的防卫反应不仅在植物的初侵染部位增强,而且在未受侵染的、空间上隔离的部位也增强,这种诱导抗性又称为系统性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
  • 胡春锦, 李杨瑞, 黄思良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9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稻纹枯菌25个菌株分别进行了致病力测定、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而酯酶同工酶图谱却有较强的一致性,它们的主酶带基本相同,但在副酶带上反映出一定的同工酶表型异质性,表现为带的数目及着色深浅的不同;可溶性蛋白图谱比酯酶同工酶图谱表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大多数致病力较强的菌株都有l~2条特征谱带,而且它们的谱带数目比弱毒力菌株的多出3~5条.
  • 熊如意, 周益军, 白娟, 程兆榜, 刘娟, 陈夕军, 范永坚, 陈毓苓, 黄建丽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引发的水稻稻瘟病是目前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存在着品种专化性和致病性的分化.一些抗病品种推广3~5年后即丧失抗病性,给生产带来很大危害.目前选育和利用抗病良种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1].由于稻瘟病菌的多样性及易变性直接导致了品种的抗病性丧失,因此研究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组成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