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5-08-10
  

  • 全选
    |
    病原学
  • 郑耘, 李华平, 肖火根, 范怀忠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289-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PCR技术扩增得到香蕉束顶病毒(BBTV) NSP株系DNA组分5的全基因,该基因全长为1013 nt,具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161个氨基酸。NSP株系与南太平洋组澳大利亚、夏威夷、埃及分离物DNA组分5核苷酸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比较,核苷酸序列同源率介于88%~89%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率介于76%~79%之间,借助进化树分析和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发现NSP株系组分5同样含有保守的与植物体内Rb蛋白结合的、能够调节寄主体内DNA复制相关蛋白积累的功能基序——LYCDE;并预测了蛋白质二级结构和性质。
  • 李永, 田国忠, 朴春根, 朱水芳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293-2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桑萎缩病(Mulberry dwarf,MD)、枣疯病(Jujube witches'-broom,JWB)、酸枣丛枝病(Wild jujube witches'-broom,WJWB)、泡桐丛枝病(Paulownia witches'-broom,PaWB)和苦楝丛枝病(Chinaberry tree witches'-broom,CWB)5种不同植物植原体和来源于3个不同地区PaWB和JWB材料进行16S rDNA和23S rDNA PCR扩增、异源双链迁移率分析(HMA)、PCR产物的RFLP分析和16S rDNA的克隆和测序等比较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确定未知植原体种类和分类地位的分子鉴别与鉴定优化程序;并可对田间采集的各种植物植原体样品进行快速鉴定和鉴别。16S rDNA PCR产物HMA分析结果显示,JWB与CWB、MD和PaWB皆可形成明显的异源杂交双链;而CWB、MD和PaWB植原体之间未能形成异源双链。JWB和PaWB不同地区样品之间、JWB和WJWB之间也未发现异源杂交双链的形成。而23S rDNA PCR产物HMA分析则可以将MD与PaWB区分开。进一步对未知分类地位的CWB序列测定及与其它植原体16S rDNA的RFLP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CWB与PaWB同源性为99.5%,其中与MD的同源性高达99.7%,因而应将CWB归为翠菊黄花组16Sr I-B,16Sr I-B (rp-B)。
  • 徐文兴, 王国平, 何云蔚, 洪霓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00-3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提取的类病毒c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从5株表现明显花叶症状的"雨花露"桃树上检测到桃潜隐花叶类病毒(PLMVd),并对其中的样品P3通过2次RT-PCR扩增,然后分别将扩增产物回收、克隆测序,确定了该分离株(命名为PLMVd-P3分离株)的全长核苷酸序列,其cDNA分子全长为337 nt,这与已经报道的PLMVd典型分离株基因组大小相似。序列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已经报道的不同地区来源的其它分离株相似性为90%~96%。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吴海燕, 段玉玺, 李进荣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05-3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田间研究了不同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的发育及繁殖的影响不同。结果表明,辽K89102为抗侵入型品种,Peking、PI90763、应县小黑豆、磨石豆和Franklin等的根内线虫从J2向J3或J3向J4发育过程中受到抑制,这些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线虫发育特性;不同品种对其根内SCN的雌雄分化有较大影响,感病品种根内SCN雌雄比远大于抗病品种,辽豆10根内线虫雌雄比例最高,为11.5:1.0,Peking根内线虫雌雄比例最低,为0.1:1.0;不同品种根围SCN最终群体量有较大差异,辽豆10根围土壤中胞囊量增加了331.5%,Peking和磨石豆的增幅最小,为16.7%。SCN侵染后,不同品种产生的组织病理学反应不同,抗病品种产生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反应,表现在品种Peking和PI437654的根内线虫虫体附近根组织细胞有坏死现象,而感病品种辽豆10和开育10则没有坏死现象。
  • 姜述君, 强胜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12-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L.) Scop.)生防菌画眉草弯孢霉(Curvularia eragrostidis)菌株QZ2000产生一种具有除草剂活性毒素α,β-dehydrocurvularin。通过研究该毒素对马唐类囊体膜光合活性的影响,发现毒素对马唐类囊体膜希尔反应活性、非环式光合磷酸化活性、Mg2+-ATP酶活性和Ca2+-ATP酶活性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且Mg2+-ATP酶较Ca2+-ATP酶对毒素更为敏感,但毒素不抑制环式光合磷酸化活性。毒素对马唐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小。从试验结果还可看出,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与希尔反应活性及ATP酶活性呈明显的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该毒素影响马唐叶绿体的功能。另外,根据我们的试验结果及文献报道,该毒素还具有抗菌活性和杀线虫活性,推测叶绿体可能不是该毒素的惟一作用位点。
  • 赵伟全, 刘大群, 杨文香, 张汀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17-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分离自我国不同地区的马铃薯疮痂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菌株进行毒素提取、纯化和产毒分析发现各致病菌株均能产生同一类毒素,而非致病菌株均未见毒素产生。毒素的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毒素能使马铃薯薯片和萝卜幼苗产生与病菌作用相同的症状,说明毒素是疮痂病菌侵染过程中的主要致病因子。
  • 吴建祥, 王贵珍, 洪健, 张仲凯, 周雪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22-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香石竹斑驳病毒(CarMV)免疫的BALB/c鼠脾细胞与Sp2/0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克隆,获得5株能稳定传代且分泌抗CarMV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并分别制备它们的单克隆抗体腹水。5株单克隆抗体腹水间接ELISA效价达10-6,其中3G1、1B9、2A9和2F8的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IgG1,而2F2为IgG3。Western-blot分析表明,5株单克隆抗体均与CarMV 38 kD的外壳蛋白亚基有特异性反应。利用2A9单抗建立的抗原包被的间接ELISA (ACP-ELISA)检测CarMV方法,病叶1:800倍稀释、提纯CarMV病毒浓度为1 ng/mL (绝对检测量为0.1 ng)时仍能检测到病毒。利用ACP-ELISA对田间香石竹样品的检测表明,CarMV在香石竹上发病很普遍。
  • 张慧杰, 段国琪, 张战备, 刘珍, 梁哲军, 张冬梅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27-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CI-31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西葫芦银叶病叶片的光合生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西葫芦感染银叶病后,其一日内不同时段的光合速率(Pn)都较正常叶明显下降,轻病叶下降幅度为5.6%~30.2%,重病叶下降幅度为21.7%~52.5%,并且不同处理Pn的最高峰期也不尽一致,正常叶的最高峰期为10点钟,轻病和重病叶的最高峰期均为8点钟。西葫芦轻、重银叶病病叶的气孔限制值(Ls)均较正常叶减少,轻病叶减少幅度为5.3%~23.5%,重病叶减少幅度为22.0%~58.8%。轻、重病叶和正常叶之间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差异不明显,蒸腾速率(Tr)的变化无规律性。经测定,西葫芦轻、重病叶的叶绿素a、b及叶绿素总量都较正常叶减少,轻病叶叶绿素总量减少9.97%,重病叶叶绿素总量减少18.21%。西葫芦重病叶的鲜、干重较正常叶减少,而轻病叶的鲜、干重较正常叶增加。
    对西葫芦银叶病叶片的解剖学特征观察发现,正常叶上表皮细胞为扁平状,致密排列;而病叶上表皮细胞则变为球状,疏松排列,并且上表皮与栅栏细胞之间出现轻微的间隙。病叶上表皮厚度占叶片厚度的比例明显增加,栅栏组织厚度占叶片厚度的比例略有减少。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王红梅, 张献龙, 贺道华, 林忠旭, 聂以春, 李运海, 陈伟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33-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陆地棉标准系TM-1和常抗棉2个陆地棉品种杂交并自交,获得109个F2单株及F2:3家系为作图群体,以SSR、RAPD和SRAP 3种分子标记进行抗黄萎病性状的分子标记筛选。结果从1611对(条)引物中仅筛选到70对(条)多态性引物,获得75个多态性位点并进行标记间的连锁性分析。75个标记构建了一个包括15个连锁群,全长535 cM的陆地棉品种间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15 cM,有27个标记不能进入任何连锁群。连锁群的标记数最少2个,最多6个;长度从1.0 cM到92.7 cM不等。对其F2:3家系的成株期抗黄萎病性状即平均病情指数的分布进行分析,显示其呈正态分布,进一步说明陆地棉对黄萎病的抗性为数量遗传;单标记分析及复合区间作图,检测出与抗黄萎病性相关的3个QTL,分别位于第3、5、6连锁群上,贡献率分别为14.15%、3.45%和18.78%。另外,对该群体生长过程中黄萎病不同发病高峰期的病情也进行了分析。
  • 孙文秀, 张修国, 贾永健, 徐玉芳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40-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利用12个十碱基随机引物对来自我国7个不同地理区域的56个辣椒疫霉菌株进行RAPD分析,探索了我国主要辣椒种植区间的辣椒疫霉菌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1)受试56个菌株共产生70条谱带,其中多态性为56条,占80%,说明我国主要辣椒种植区的辣椒疫霉菌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根据引物扩增的DNA指纹图谱,运用UPGMA分析法,以遗传相似系数0.6为阈值,将供试56个菌株划分为8个基因型(I、II、III、IV、V、VI、VII、VIII),发现除少数来自相近地理海拔的绝大多数菌株被划分为同一个基因型外,其它不同地理区域的菌株基因型的划分与地理来源无直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不同地理区域辣椒疫霉病发生情况,提出我国辣椒疫霉菌基因型的划分除少数与地理区域有关外,其它绝大多数地区的辣椒疫霉菌基因型的划分与地理来源无直接的相关性。
  • 迟胜起, 宋云枝, 朱常香, 郑成超, 刘晓玲, 温孚江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45-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核基质结合区(matrix attachment regions,MARs)对RNA介导的病毒抗性的影响,我们将从烟草中克隆到的核基质结合区TM2构建在包含马铃薯Y病毒全长非翻译CP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RPVYCPN的表达盒的两侧,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RTM2CPNTM2。采用农杆菌介导基因转化法,将表达载体pRPVYCPN和pRTM2CPNTM2转入烟草品种NC89中,分别获得了144株和344株转基因烟草。抗病性检测发现,核基质结合区的存在能明显提高RNA介导抗性的产生效率。在含MARs转基因植株中,抗病植株的比率为15.1%,而不含核基质结合区的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比率则为8.3%。这一研究结果对抗病毒植物的分子育种和转基因表达调控有指导意义。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宋永燕, 李平, 郑爱萍, 王玲霞, 李姝晋, 李杰勤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52-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土壤链霉菌的分离、筛选得到抗稻瘟病的强拮抗菌D-2。对峙培养表明,D-2菌株在PDA平板上对稻瘟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2.2%、78.9%、53.3%和52.2%。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细胞壁化学组分分析和生理生化分析,D-2菌株被定名为烬灰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cinereohygroscopicus)。D-2菌株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浓缩得橙黄色活性粗提物,活性物质在酸性环境下稳定性较差,在中性或偏碱性环境下80℃处理1 h、可见光(4000 lx)处理12 h、紫外线(2400 lx)处理4 h活性均保持不变。通过硅胶柱层析和硅胶薄层层析得到了主要的纯活性组分。选择不同的溶剂和乳化剂交叉配制成9种生物农药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以甲醇作溶剂,吐温80作乳化剂防效最好,达65.69%。
  • 研究简报
  • 魏颖颖, 王凤龙, 钱玉梅, 陈德鑫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59-3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侵染能诱导植物体内活性氧的积累,是植物的一种广谱抗性反应.但是,活性氧也能使植物受到伤害,因此植物存在活性氧清除系统,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就是其中重要的清除酶类,将H2O2降解成为对植物无毒的H2O和O2.黄瓜花叶病是目前影响烟草生产的重要病害,但关于其互作中的AOS代谢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大量不同抗性的烟草品种接种CMV前后体内CAT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以期明确酶活性栽的动态变化与抗病性之间是否存在确切的相关性.
  • 刘少华, 陆金萍, 朱瑞良, 戴富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62-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尿素提取法是最新报道的一种植物拟南芥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但是还没有应用于植物病原真菌DNA的提取。本研究采用改进的4种不同的方法(尿素提取法、CTAB提取法、氯化苄提取法以及SDS-CTAB提取法),分别对5种分类地位不同的植物病原真菌(草莓疫霉病菌、西瓜蔓枯病菌、草莓炭疽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和比较。结果表明,尿素提取法和SDS-CTAB法均能提取到所有5种真菌的基因组DNA,而尿素提取法提取DNA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操作步骤更为快速简单。
  • 明艳林, 郑国华, 李梅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66-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V)隶属马铃薯x病毒属,线状,长约475 nm,宽约12~13 nm,基因组ssRNA。CyMV能使建兰产生褪绿斑点及坏死斑,卡特兰产生局部坏死,树兰属产生花叶。因此,是危害各种观赏兰花的主要病毒之一[1,2]
  • 徐秉良, 梁巧兰, 魏列新, 徐琼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70-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MV)是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的典型成员,寄主范围极其广泛,能侵染1000多种的单、双子叶植物.该病毒可经75种蚜虫传播,有些分离物还可通过种子传播,是寄主植物最多、分布最广、最具经济重要性的植物病毒之一[1].
  • 胡同乐, 曹克强, 王树桐, 甄文超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74-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8年和1999年两个生长季对不同品种苹果树上斑点落叶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合气象数据的收集,分析表明降雨能在不同品种的苹果树上同时引发发病高峰。在对中等感病品种白龙上斑点落叶病发生情况进行逐日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生长季中多个病害发生高峰日形成原因的分析,确定降雨是生长季苹果斑点落叶病流行的主导因素。
  • 刘水芳, 刘春艳, 杨秀荣, 王勇, 陈增建, 张金刚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78-3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天津市水稻种植区的稻米病粒上分离和纯化,获得3种病原细菌,其中灰白色渐变浅黄色菌出现频率最高,占菌落的96.3%,为优势菌,另外2种分别占菌落的8.4%和1.9%;经过敏性反应、革兰氏染色、菌落形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等细菌学鉴定,伤口和喷雾接种致病性测定,前1种病粒率最高分别为62.4%和9.1%;后2种病粒率为0.8%和未发病。确定具有致病作用的病原细菌的优势菌为草生欧文氏菌[Pantoea agglomerans (E.herb icola (Lohnis) Dye)],其它为荧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和恶臭假单孢菌(Pseudomonas putida)。
  • 王刚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4): 382-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整合(restriction enzyme-mediated integration,REMI)技术转化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Ggt),以分离致病性突变体。将含有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的质粒pUC ATPH线性化后转化Ggt W-1菌株,从获得的1501个转化体中筛选出1个对小麦品种内乡13完全丧失致病能力的突变体,与野生型出发菌株相比,该突变体生长缓慢。对此突变体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显示出该突变体是外源质粒单位点串联重复插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