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3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5-10-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李凡, 吴建宇, 陈海如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385-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烟草丛顶病是一类在局部地区产生严重危害的烟草病害,由烟草丛顶病毒和烟草扭脉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目前该病在我国仅云南有发生的报道,烟草丛顶病也是国内第一个报道的由幽影病毒属成员引起的病害。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综述了烟草丛顶病的发生与分布、病害症状学、病原物、与病害相关的dsRNA、病组织超微病变以及病害的流行及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病原学
  • 张正光, 郭成宝, 王源超, 郑小波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392-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南京花卉苗圃的非洲菊腐烂病植株的根部分离到46株真菌菌株,将所有菌株回接到健康的植株上,结果发现只有11个疫霉菌菌株可以引起非洲菊典型的根腐病症状。对上述疫霉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核糖体DNA-IT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为所有菌株在LBA平板上菌落圆形、呈放射状、菌丝致密、气生菌丝较丰富、菌丝无隔,能形成大量菌丝膨大体,水培后产生大量椭圆形孢子囊,孢子囊无乳突,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进一步克隆并分析供试菌株核糖体DNA-ITS区域的序列,结果是分离菌株与GenBank中隐地疫霉的ITS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87%,仅有1个碱基的差异,进一步明确了本研究中从非洲菊腐烂病植株根部分离的病原菌为隐地疫霉(Phytophthora cryptogea)。
  • 张荣, 孙广宇, 张雅梅, 康振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397-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蓝矮病是我国西北地区冬小麦上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利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对小麦蓝矮病患病植株全DNA进行nest-PCR扩增,获得1.2 kb的特异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从分子水平证明了小麦蓝矮病的病原是植原体。利用最大简约法构建了16S rDNA系统演化树,系统演化关系分析表明: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应该归属于翠菊植原体(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s);小麦蓝矮病植原体与三叶草变叶病植原体(CPh)关系密切,被聚类为同一亚组(16Sr I-C),但是它们在寄主范围和传播介体等生物学性状方面差异很大。
  • 顾沛雯, 安凤秋, 吴云锋, 杨栋, 罗朝鹏, 相建业, 杨英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403-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蓝矮病是陕西乃至西北冬麦麦区的一个重要病害,由介体条沙叶蝉专化性传播。对小麦蓝矮病株叶片和带毒条沙叶蝉进行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在叶片韧皮部和叶蝉后肠中均观察到大量典型植原体。利用植原体16S rDNA基因保守序列通用引物对Rm16F2/Rm16R1,应用PCR技术从小麦蓝矮病株叶片中扩增到1.4 kb的特异片段。通过对16S rDNA基因片段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小麦蓝矮病病原与三叶草绿变、翠菊黄化、绣球花绿变、草莓矮化和番茄巨芽植原体亲缘关系较近,其同源率为99.2%~99.9%。据此可以判定小麦蓝矮病植原体是属于植原体16SrⅠ组,确定了其分类地位。
  • 成飞雪, 成新跃, 谢丙炎, 李一农, 谢培振, 陈祥盛, 徐汝梅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410-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材线虫是极具危险性的外来入侵生物,其引起的松材线虫病,目前正在我国部分地区迅速扩展和蔓延,对我国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开展松材线虫的种群遗传学研究,是了解其成功入侵和爆发成灾内在机理的重要途径。但迄今为止,尚未找到很有效的分子标记方法来检测松材线虫入侵种群的遗传变异。本文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通过对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及对多态性引物组合的筛选,成功地建立了松材线虫的AFLP分子标记实验体系,并筛选出52对高效多态性的引物组合。应用4对引物对27个松材线虫种群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表明,AFLP是进行松材线虫种群遗传学研究的一种很灵敏和可靠的分子标记。此外,本文还对AFLP技术在松材线虫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吴琼, 陈枝楠, 范怀忠, 金显忠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420-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种传病害,病原菌为Pantoea stewartii subsp.stewartii。本研究设计了16S通用引物,扩增该病菌及其近似种的16S rDNA,通过序列测定和分析,针对该病菌设计了特异性引物,采用nested-PCR技术,能够准确地区别该病菌及其近似种,检测的灵敏度在DNA水平上达到10-3 pg级,检测活菌则达到2 cfu。检测人工污染的玉米种子时,不受种子提取液中其它物质的干扰,灵敏度依然达到2 cfu。
  • 操海群, 岳永德, 彭镇华, 花日茂, 汤锋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428-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小麦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苹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 Penz.&Sacc.]为供试植物病原菌,评价了毛竹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并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对其中抑菌有效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结果表明,毛竹粗提物对2种供试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48h EC50分别为1.2509 g/L和2.4652 g/L。毛竹粗提物经萃取分离得到的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组分中,乙酸乙酯组分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小麦赤霉菌和苹果炭疽菌48 h抑制率分别为100%和89.23%;对乙酸乙酯组分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9个流份,其中第一流份(F1)与第三流份(F3)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对小麦赤霉菌48 h抑制率分别为97.84%和87.03%。对流份F1进行GC-MS分析鉴定,初步判定其中抑菌有效成分为苯酚类化合物,有关其抑菌有效成分的纯化与鉴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 张敬泽, 胡东维, 徐同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434-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柿树炭疽菌侵染柿树叶柄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病原菌侵入寄主细胞后,产生细胞内的初生菌丝,其表面沉积凹凸不平的电子不透明物质。一层界面基质(interfacial matrix)把表初生菌丝细胞壁和凹陷的寄主原生质膜分开。随着初生菌丝定殖下一个细胞,原先细胞中的细胞膜消失,形成许多泡囊,随后叶绿体消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也逐渐降解,最后细胞内物质全部被降解成电子不透明的颗粒,降解的物质沿着初生菌丝和细胞壁表面沉积。初生菌丝穿透细胞壁的过程中,菌丝顶端接触细胞壁后膨大,并在中部产生一个隔膜,然后顶端细胞产生一个较细的穿透菌丝,穿透寄主细胞壁。穿透菌丝在寄主细胞壁中的狭窄处产生一个隔膜,一旦穿透寄主细胞壁后,迅速膨大。次生菌丝在细胞间和细胞内扩展,通过菌丝体对细胞壁施加的机械压力引起寄主细胞壁破裂,或同初生菌丝一起使细胞壁解体。侵染90 h后,形成垫形分生孢子盘。在分生孢子盘周围的表皮细胞中,次生菌丝不断形成子座组织,使原来的子座扩大,子座不断分化形成产梗细胞,产梗细胞产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生长和发育对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组织折叠处施加机械压力,使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组织进一步折叠,分生孢子盘也相应扩大。
  • 邓丛良, 韩丽娟, 燕照玲, 程玉琴, 周涛, 李怀方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442-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白草花叶病毒(Pennisetum mosaic virus,PenMV)的外壳蛋白(CP)基因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2b (+)上,获得重组子pET-PCP。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经IPTG诱导后,含pET-PCP的大肠杆菌BL21(DE3) pLys产生分子量为36 kDa的融合蛋白。以Ni2+亲和层析柱纯化该蛋白,并以其为抗原免疫德国大白兔制备了特异性较强的抗血清。微量免疫沉淀法测其效价为1:1 024,酶联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ant assay,ELISA)测定的效价为1:8 192。该血清可替代常规病毒粒子所制备的抗血清,用于检测PenMV。
  • 蔡健和, 王向阳, 李桂新, 秦碧霞, 周雪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446-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广西南宁田间表现曲叶症状的番木瓜植株上分离到病毒分离物G4,经三抗体夹心ELISA (TAS-ELISA)检测,G4与粉虱传双生病毒的抗体呈阳性反应。对G4 DNA-A全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G4 DNA-A全长2 748个核苷酸,共编码6个ORFs。同源性比较及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G4 DNA-A与在亚洲发现的粉虱传双生病毒关系较近,其中与我国报道的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PaLCuCNV)同源性最高,达到98.0%。进一步比较发现,G4 DNA-A编码的AV1、AV2、AC1、AC2、AC3和AC4与PaLCuCNV相应ORFs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4%、95.7%、97.5%、97.8%、94.1%和94.6%,表明G4应属于PaLCuCNV的一个分离物。G4编码的ORFs与中国胜红蓟黄脉病毒(AYVCNV)、辣椒曲叶病毒(PepLCV)及烟草曲茎病毒(TbCSV)有较高的氨基酸同源性,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利用DNA-B及卫星DNAβ的保守引物均未能从G4分离物中扩增出相应的组分。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李社增, 鹿秀云, 马平, 高胜国, 刘杏忠, 刘干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451-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防细菌NCD-2是自棉花根围土壤分离到的一株细菌菌株,田间小区试验表明:NCD-2菌株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2年平均为85.4%,3年大区示范防病效果为51.2%~60.6%,并且该生防细菌对棉花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单铃重、衣分、衣指、籽指等)及纤维品质(绒长)有所提高和改善。同时,本文测定了NCD-2对主要大田作物的安全性,证明其对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黄瓜、茄子和大豆7种作物没有致病性,并且对这些作物的出苗、生长和发育没有不良影响。应用API50CH和API20 E细菌鉴定试剂盒,将NCD-2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ohn.)。
  • 研究简报
  • 李玉中, 向红琼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456-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毛头鬼伞,俗名鸡腿菇(亦称鸡腿蘑),隶属于鬼伞科(Coprinaceae)、鬼伞属(Coprinus)的真菌[1]。该菌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并具多种药用功能,是一种食药兼用真菌。
  • 张维宏, 杨文香, 孟庆芳, 刘大群, 张汀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459-4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溃疡病(Tomato bacterial canker)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病害[1]。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严重时可减产25%~80%,甚至绝收。该病有逐渐向我国南方扩展蔓延趋势,迄今尚无化学药剂可控制其危害。
  • 谷守芹, 范永山, 韩建民, 董金皋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463-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大斑病是由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引起的玉米叶部主要病害。在玉米的抗病反应中玉米与大斑病菌间存在着复杂的互作关系。要阐明玉米抗病过程中抗病基因、参与信号转导基因、防卫反应基因等如何参与抗病过程,以及它们与抗病性的关系,需从基因表达整体水平上了解上述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种类与数量,进而分析其相互关系。
  • 许东林, 周国辉, 任小平, 邵庆华, 吴仕豪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466-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蔗黄叶病1989年首先发现于美国夏威夷,当时不知其病原性质,称为甘蔗黄叶综合症。1990年以来,该病在世界多个蔗区发生,引起严重的产量损失[1,2]
  • 陈方新, 齐永霞, 高智谋, 吴向辉, 胡振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469-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甲霜灵对疫霉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较为复杂,从田间或室内诱变获得的抗甲霜灵(Mtr)突变株,除抗药性性状发生变异外,其它生物学性状(如致病力、产孢能力、孢子萌发、培养性状等)亦可能发生变异[1]。但亦有报道指出,疫霉菌的Mtr与Mts菌株的生长速率、孢子囊形成、孢子萌发等性状基本相似[2]
  • 郭瑞, 李世访, 董雅凤, 成卓敏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472-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类病毒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病原物,是一类单链共价闭合环状的裸露RNA分子,由246~401个核苷酸组成,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是感染某些高等植物的低分子致病性因子。目前已确定的果树类病毒有18种,分属于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科(Pospiviroidae)和鳄梨日斑类病毒科(Avsunviroidae)。
  • 张福耀, 平俊爱, 杜志宏, 程庆军, 侯爱斌, 吕鑫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475-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粱丝黑穗病[Sporisorium reilianum(Kühn) Langdon et Full]是世界高粱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高粱丝黑穗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1~3]。据报道,美国高粱丝黑穗病菌有4个生理小种,其主要鉴别寄主为Tx7078、SA281、Tx414和TAM2571;墨西哥有3个丝黑穗病菌小种。
  • 刘亚萍, 曹双河, 王献平, 徐智斌, 张相岐, 井金学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5): 478-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性鉴定表明,含有抗小麦条锈病基因Yr24的近等基因系Yr24/3*Avocet S对我国流行的条锈菌小种CY30、CY31和CY32均具有良好的抗性。遗传学分析证明,Yr24/3*Avocet S的抗条锈病性状为显性遗传。利用Yr24/3*Avocet S×感病品种铭贤169的F2群体进行SSR分析,筛选到2个位于目的基因两侧的标记Xgwm273和Xgwm11,遗传距离分别为6.1和7.1 cM。双侧分子标记的建立可为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更有力的分子选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