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35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05-12-31
  

  • 全选
    |
    专题评述
  • 洪健, 周雪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八次报告中的最新植物病毒分类系统18个科、81个属,以及亚病毒感染因子的类病毒和病毒卫星。与第七次报告相比新增的3个科、9个属分别是:矮缩病毒科、芜菁黄花叶病毒科、线形病毒科、番茄伪曲顶病毒属、香蕉束顶病毒属、塞尔病毒属、内源RNA病毒属、葡萄斑点病毒属、柑橘病毒属、葡萄卷叶病毒属、温州蜜柑矮缩病毒属、樱桃锉叶病毒属。
  • 研究论文
  • 王雪峰, 周彦, 刘科宏, 唐科志, 周常勇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柑桔衰退病毒(CTV)存在着许多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株系。通过铲除感染强毒株植株或利用弱毒株交叉保护的方式来防治柑桔衰退病都需要对CTV株系进行准确、可靠的鉴定。本文根据对CTV衣壳蛋白基因(CPG)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发现在重庆主栽柑桔品种的衰退病毒主要以CP/Hinf I RFLP第1、3和6组群为主,并且在田间以多株系混合感染为主。
  • 薛杨, 安德荣, 李明福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多重RT-PCR技术,对葡萄的检疫性病毒中番茄环斑病毒(ToRSV)和烟草环斑病毒(TRSV)进行检测,并研究了反应体系中各个参数对多重RT-PCR的影响。结果表明:可以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实现对ToRSV和TRSV的RT-PCR检测,但模板浓度、引物浓度、循环数等3个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较大的影响,3个参数的增加都会导致非特异性扩增的增多,而dNTP以及Taq酶的浓度对实验结果并无较大影响。
  • 和志娇, 蔡红, 陈海如, 和根强, 吴华英, 唐丽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通用引物对rpF1/rpR1,对采自云南省曲靖市的泡桐丛枝病植原体DNA (PaWB-QJ)进行PCR扩增,得到1.3 kb的特异片段,证明此病株中存在植原体。将此片段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进行PCR鉴定、核糖体蛋白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该株系(PaWB-QJ)核糖体蛋白基因片段长1 244 bp,包含rps19rpl22rps3基因。对PaWB-QJ株系的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与16S rI-B亚组的翠菊黄化(Aster yellows,AY)、长春花黄化(Periwinkle yellows,PY)和泡桐丛枝德国株系(Paulownia witches'-broom,PaWB-German)的亲缘关系最近,达到99.0%以上,而与其它组中的株系明显低于97.0%,所以认为该植原体株系属于翠菊黄化组B亚组(16SrI-B)。
  • 龚国淑, 叶华智, 张敏, 刘萍, 陈希芹, 邵宝林, 余霞, 杨丹玲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2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分离自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标样中的77株新月弯孢菌和1株来自水稻的新月弯孢菌进行RAPD分析表明,菌株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相似系数约0.60处,所有菌株被聚为3个组,但88.0%的菌株聚入第Ⅰ组内,其余菌株被聚入另外2个组内。第Ⅰ组内共有69个菌株,包含来自不同区域的致病性较强的菌株,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优势类群,其余2个类群主要是一些致病能力较弱或不致病的菌株。结果表明,新月弯孢菌种内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致病性相关,但与菌株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直接关系。
  • 吴品珊, 严进, J. C. Rupe, S. Giammaria, E. J. Boza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2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猝死综合症是美国等几个大豆主产国的一种较新的、危害性很大的大豆真菌病害,它分别由两种镰刀菌Fusarium virguliformeFusanum tucumaniae引致。本研究确立了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大豆猝死综合症病菌的选择性培养基PCNB;明确了中国具有对该病菌敏感的大豆品种;利用Southern杂交技术,将致病菌和近似菌的基因组DNA分别用EcoRI酶切,与mtDNA探2u18和4u40杂交的RFLP图谱可成功的鉴定F.virguliforme,F.tucumaniae和近似菌F.phaseoli。由此建立了,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进口大豆中的土壤,进而以Southern杂交技术鉴定大豆猝死综合症病菌的检测方法。
  • 王建明, 梁建根, 陈燕飞, 高俊明, 张作刚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3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辣椒素的抑菌作用和对寄主体内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57μg/mL-50.00μg/mL的辣椒素对辣椒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愈高,抑制作用愈强。20μg/mL辣椒素对另外供试的8种病原菌的菌丝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作用最强。辣椒素处理辣椒后1-6 d内,SOD、POD和CAT酶活性的平均增减比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而且对根部和叶部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显著不同。
  • 田延平, 兰玉菲, 王洁, 时呈奎, 竺晓平, 李向东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38-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河北、北京、山东泰安和潍坊等地区的萝卜、大白菜、甘蓝、油菜上得到8个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分离物,测定了它们3'-末端cDNA片段的序列。根据衣壳蛋白基因(cp)核苷酸序列可以将这8个分离物与另外2个TuMV分离物分为3组:泰安旧镇大白菜(JZBC)、甘蓝(JZGL)和萝卜(JZLB)分离物为一组;北京(BJILB)、潍坊萝卜分离物(WFLB)与引起萝卜红心病的TuMV分离物(WFLB99)为一组;泰安范镇、河北、潍坊(WFLB04)萝卜和泰安旧镇油菜(JZYC)上的TuMV分离物为一组。农壳蛋白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与此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分离物WFLB99与所有分离物的差异均较大,形成单独一个分支。有必要对TuMV的变异情况和致病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 刘艳, 王锡锋, 周广和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4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麦区的大麦黄矮病毒GPV、GAV株系为材料,利用它们的蚜传特异性,将由禾谷缢管蚜传播的GPV和由麦长管蚜传播的GAV混合侵染到岸黑燕麦上,并进行继代传毒。混合侵染后代蚜传表现型的变化初步表明存在异源装配现象,且表现型混合发生的比例较高。用DAS-ELISA和RT-PCR法对混合侵染后代进行了测定,进一步证明了异源包装现象的存在。部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初步显示所测定的混合侵染后代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 田兆丰, 裘季燕, 刘伟成, 李永丹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黄瓜花叶病毒((CMV)亚组Ⅰ株系Fny-CMV及亚组Ⅱ株系Ls-CMV的RNA2的特定序列片段的cDNA克隆,体外转录,同时掺入32P标记制备负链RNA探针,再与纯化的甜椒上的CMV中国分离物的RNA进行杂交,检测其与探针之间的同源性。共检测样品分离物3份。试验结果表明:河南新乡和北京密云的CMV甜椒分离物与Fny-CMV的核苷酸有高度同源性,隶属于Fny-CMV为代表的亚组Ⅰ株系。来自福建的样品与亚组Ⅱ的Ls-CMV株系有高度同源性,隶属于CMV亚组Ⅱ株系。本试验同时利用源于我国CMV亚组Ⅰ的K株系的RNA2两个EcoR Ⅰ位点间1657-2125 nt的核苷酸序列为探针,同样与以上3份CMV中国分离物进行RNA杂交,进一步比较分析了这几个分离物与我国亚组Ⅰ的K-CMV株系的关系,证明了我国CMV存在亚组与株系分化。
  • 葛建军, 曹爱新, 刘先宝, 陈长法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5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材线虫是国际公认的最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也是我国2类检疫危险性有害生物,我国口岸多次从货物的木质包装中截获该线虫。由于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在形态上极其相似,难以区分,幼虫更无法用于鉴定。传统的形态学鉴定、生化以及其他分子技术等方法存在费时、准确度不高、灵敏度低等缺点,不易形成标准。我们设计筛选一对引物以及一条MGB探针,对松材线虫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建立了一条从1 pg到104pg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0.965。该检测方法省时、准确、快速、无污染。
  • 王新荣, 胡月清, 余海滨, 朱孝伟, 钟填奎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松材线虫引起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病树死亡后期,必然有蓝变(Blue-stain)现象。松材蓝变程度与松树树干部位相关性不大。但是,对于同一棵树,若蓝变程度高,则每一部位的蓝变程度都比较高;若蓝变程度低,则每部位的蓝变程度可能都比较低。蓝变程度与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含量也没有正相关关系。在松材线虫病木的检疫过程中,松木蓝变仅可以作为松材线虫病的参考指标。
  • 刘华梁, 刘莉, 杨文香, 刘大群, 孟庆芳, 张汀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6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19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对墨西哥品种Pavon76进行了抗叶锈性基因的推导。通过与48个抗叶锈单/双基因系的反应型比较,鉴定出该品种中可能含有Lr1、Lr3、L410、L413、Lr14a、Lr34LrB抗性基因。
  • 王明红, 马占鸿, 金晓华, 刘芊, 孙少炯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市农作物病虫害远程预警信息系统基于B/S模型,其将病虫害预警过程分为浏览器端和服务器端两部分,并通过网络将用户和领域专家联系起来。该系统包含:病虫害检索、数据采集、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报表汇总、气象数据查询、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系统管理8个子系统。构建本预警信息系统的意义在于实现北京市农作物病虫害信息永久保存、资源共享;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灾情远程监控、及时制订防治决策,最终降低损失。
  • 袁洁, 杨学辉, 何海永, 金星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7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来自贵州省20个县(市)200余份稻瘟病标样上的146个单孢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贵州省主要稻区都有抗稻瘟灵菌株出现,但大部分抗性菌株的抗药性水平表现为低抗水平。黔东南、贵阳、遵义地区抗性菌株频率明显高于其它几个地区,抗性菌株频率分别为10.96%、9.59%和7.53%。
  • 夏烨, 周益林, 段霞瑜, 刘学敏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7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拌种离体叶段法测定了2002年采自北京、江苏、山东、山西、河北、新疆和四川7省市部分麦区的109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对三唑酮和苯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三唑酮敏感性EC50平均值是63.70 μg/mL,平均抗性水平为30.48倍,最高抗性水平达142.97倍。其中江苏、山东、四川三地的菌株抗药性水平明显高于河北、北京、山西和新疆。同时测得病菌群体对苯氧菌酯的敏感基线EC50值为85.82μg/mL,且白粉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苯氧菌酯和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之间无交互抗性。该结果可为这两类杀菌剂在生产上的合理应用和抗药性治理提供依据。
  • 卢志军, 云晓敏, 刘西莉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79-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形态、生理生化、16S rRNA三个方面确定了HL29的分类地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菌体为杆状细胞,革兰氏染色均匀,并可见芽孢染成蓝紫色。扫描电子显微镜进一步观察到细胞壁外带有厚薄均一的黏质层,可见椭圆型芽孢,无伴胞晶体。生理生化测定结果表明,HL29在各项测试中与枯草芽孢杆菌的标准菌株表现一致;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HL29与Bacillus subtilis的同源性达到99.52%。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HL29菌株及代谢产物对包括三个亚门真菌10个属的14种植物病原真菌,以及4个重要属的代表性植物病原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表明HL29菌株的菌体和代谢产物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和较广抑菌谱。
  • 李端, 周立刚, 姜微波, 吴建勇, 曹晓冬, 唐静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8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豆科植物皂荚是一种传统药用植物,为我国特有种。本文在室内测定了皂荚叶和棘刺乙醇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杆菌、番茄疮痂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叶霉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瓜果腐霉的抑制作用。叶提取物未检测出抗菌活性。棘刺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和番茄疮痂病菌都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 mg/mL和10 mg/mL。棘刺乙醇提取物在浓度为1 mg/mL时,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都表现出抑制活性,其中对瓜果腐霉生长的抑制率为28.4%。将棘刺乙醇提取物分为石油醚等5个极性不同的萃取部分,其中乙酸乙酯部分对枯草芽孢杆菌、番茄疮痂病菌、欧文氏杆菌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活性强于其它的极性段,对枯草芽孢杆菌和番茄疮痂病菌的MIC分别为1.25 mg/mL和5 mg/mL。乙酸乙酯部分对瓜果腐霉和棉花枯萎病菌的生长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1mg/mL时抑制率分别为45.8%和23.9%。研究结果表明,皂英抗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棘刺中的乙酸乙酯极性段和正丁醇极性段中。
  • 王树桐, 曹克强, 张凤巧, 胡同乐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9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测定了中药丁香的甲醇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室内抑菌作用和对番茄灰霉病的温室防治作用。室内抑菌试验采用菌丝干重法测试结果表明,提取物在20 000μg/mL和10 000 μg/mL两个浓度下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均达到了80%以上,5 000μg/mL浓度下抑制作用迅速下降到35.37%。在抑制分生孢子产生的测试中,浓度为10 000μg/mL的处理完全抑制了分生孢子的产生,浓度为5 000μg/mL的处理也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产孢作用,抑制率达到85.40%,而进一步稀释的处理则没有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测试了丁香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结果表明其抑制中浓度为3 292.38μg/mL。在温室盆栽试验中,浓度为20 000μg/mL的处理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防治效果达到86.45%,与化学药剂处理达到无显著差异,浓度为10 000μg/mL的处理在保护作用测试中也表现出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 李社增, 鹿秀云, 张静, 高胜国, 马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9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小麦纹枯病病田土壤中分离到722株细菌,通过对峙培养法筛选出拮抗细菌397株,拮抗菌率为55.0%。细菌对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以竞争作用为主,表现为菌株生长快,抑菌率高但抑菌带较窄,如菌株BNT-25抑菌效果可达100.0%,抑菌带仅为2 mm;其二为抗生物质的产生,表现为菌株生长慢,菌落小,抑菌率高且抑菌带宽,如JJ-5菌株抑菌效果可达94.3%,抑菌带为12 mm。选用18株抑菌作用良好的拮抗细菌在室内测定其防治小麦苗期纹枯病的效果。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相比,有9株拮抗细菌的防治效果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有15株拮抗细菌的防治效果达到了显著水平。在极显著水平中菌株NZT-47、MTT-8和DHT-1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45%、64.03%和58.89%,对小麦纹枯病表现了较高的防治效果;菌株HNT-7-16、BDT-94和BNT-28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3.47%、40.97%和40.97%,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NZT-47的防治效果最好。
  • 王文桥, 许晓梅, 刘金朵, 马志强, 韩秀英, 张小风, 李红霞, 康立娟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99-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制竹醋液抑制6种作物8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活性大小序为:苹果霉心病菌 > 小麦赤霉病菌 > 黄瓜炭疽病菌 > 番茄灰霉病菌 > 葡萄炭疽病菌 > 番茄早疫病菌 > 草莓灰霉病菌 > 苹果腐烂病菌 > 苹果轮纹病菌 > 黄瓜灰霉病菌,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介于0.1185%-0.8035%(g/mL,干重/体积)之间。室温下保存1年的竹醋液抑制7种作物8种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在0.0832%-0.3334%之间,对苹果霉心病菌的抑制活性下降,对6种作物的6种病菌的抑制活性均高于新制竹醋液。在2%水琼脂培养基上测定发现竹醋液明显抑制草莓灰霉菌分生孢子萌发,对该菌7个菌株的EC50在0.0365%-0.1311%之间,平均为0.0673±0.0332%。叶盘漂浮法测定发现0.0125%、0.025%和0.05%的竹醋液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分别为23.5%、38.8%和78.4%,对葡萄霜霉病菌5个菌株EC50在0.0191%-0.0464%之间,平均为0.0317 ±0.0109%。
  • 研究简报
  • 郑国华, 明艳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05-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韭葱黄条病毒(Leek yellow stripe virus,LY SV)为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idae)的典型成员,是危害葱属作物的主要病毒之一。该病毒最早由Bos等在1978年鉴定并命名,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广泛分布。
  • 卢志军, 刘琛, 刘西莉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08-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生质体融合即细胞融合,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基因重组技术;近几十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研究手段的日益更新,围绕着原生质体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成熟的原生质体技术。
  • 王岩, 冯明鸣, 刘鹏飞, 刘西莉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1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烯肟菌酯(enostrobilurin)是沈阳化工研究院1997年开发的国内第一个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 潘月敏, 郭敏, 高智谋, 曹君, 朱双杰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13-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红腐病目前已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棉花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长江流域发生普遍,一般发病率为10%-20%,苗期和铃期多雨的年份严重的可达40%以上。
  • 汤亚飞, 宋晓兵, 许东林, 周国辉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16-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引起的甘蔗花叶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甘蔗病害,在我国各蔗区普遍发生,局部地区为害严重[1]
  • 唐科志, 周常勇, 王雪峰, 周彦, 刘科宏, 刘英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18-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柑桔碎叶病毒(Citrus tatter leaf virus,CTLV)的传统检测方法是指示植物测定,该方法检测周期较长,且需要温、网室等配套设施;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可用于检测CTLV[1],但使用的是针对苹果茎沟病毒(ASGV)的抗体,虽然CTLV和AS-GV的亲缘关系已经得到证实[2],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对中国的分离株进行实验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
  • 郭亚辉, 郭坚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2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菌种保藏是一项重要的微生物基础工作,好的保藏方法可以满足科研和生产所需的优良菌种。
  • 马志强, 李红霞, 张小风, 王文桥, 韩秀英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2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烟草幼苗的病毒含量测定表明,三唑酮浓度40-100μg/mL、3-12 d内对烟草花叶病毒抑制率达到50%-100%;三唑酮和葡聚六糖混合施用后的烟草花叶病毒含量低于2个单剂处理的含量。三唑酮对植物病毒病的抑制机理、化学杀菌剂和诱导抗病剂的互作关系及其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 程兆榜, 邓金花, 岳盈彩, 刘海建, 成长庚, 游树立, 邢卫锋, 顾卫中, 周益军, 范永坚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25-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苏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处中国的南北交界处,小麦上病毒病种类较多。先后发现的有小麦丛矮病(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小麦梭条花叶病(病原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kllow mosaic virus,WYMV)、小麦黄矮病(病原为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小麦"绿矮"病(病原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其中小麦梭条花叶病曾大面积流行[1]
  • 刘俊展, 张路生, 常慧红, 赵建方, 郑继法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29-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3-2004年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无棣县等冬枣种植园进行病害调查,采集冬枣病叶、病枣吊等病样35份,经室内分离、纯化获得8个菌株。从中选出3个菌株,对其细菌形态、染色反应、致病性测定和生理生化反应等性状进行了,较系统研究。鉴定结果表明,3个菌株均属于洋葱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cepacia Burkholder)。
  • 张文珠, 郑国华, 明艳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33-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百合为百合科百合属(Lilium)多年生球根植物,是国际上主要鲜切花之一。百合在生产中一般采用无性繁殖,而百合病毒可通过种球传播。
  • 李凡, 杨金广, 吴祖建, 林奇英, 陈海如, 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35-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于20世纪初始发于日本关中一带,1963年在我国苏、浙、沪一带首次爆发成灾,现已扩展蔓延到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水稻种植区[1]
  • 刘俊展, 巴秀成, 常慧红, 刘庆年, 郑继法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37-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4年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无棣县等县区冬枣上采集病叶标本,经室内分离、纯化获得15个菌株,从中选取5个菌株,对其菌体形态、革兰氏染色、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和致病性测定等项目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冬枣叶枯病是由石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aryophylli)侵染引起的。
  • 刘力强, 张维宏, 刘占良, 李亚宁, 杨文香, 刘大群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41-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近几年生物防治分子水平的研究也发展很快,在植物抗性基因和病原菌无毒基因的鉴定与分离、真菌酶抑制剂、抗真菌蛋白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 许东林, 周国辉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43-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引起的甘蔗花叶病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甘蔗产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1]
  • 刘成科, 吴建祥, 李燕宏, 洪健, 周雪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45-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百合无症病毒(Lily symptomles virus,LSV)属于线形病毒科(Flexiviridae)、麝香石竹潜隐病毒属(Carlavirus),是危害百合的主要病毒之一。
  • 周彦, 周常勇, 王雪峰, 刘科宏, 刘金香, 唐科志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47-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柑桔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柑桔产区,迄今已经摧毁了一亿株柑桔,目前仍然严重威胁着以酸橙作砧木的柑桔产区和对茎陷点型CTV敏感的葡萄柚、柚类和某些甜橙的安全[1]
  • 蔡红, 张华明, 吴华英, 孔宝华, 杨泮川, 陈海如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51-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原体(phytoplasma)(原称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简称MLO)是一类无细胞壁,存在于植物筛管细胞内的原核生物。迄今为止,世界上报道的植物植原体病害多达300余种,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 明艳林, 李燕, 郑国华, 张文珠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53-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百合无症病毒(Lily symptomless carlavirus,LSV)属于香石竹潜隐病毒组(Carlavirus),是单链正义RNA病毒。
  • 郝永娟, 王万立, 刘春艳, 王勇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56-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天津市9个区县的20份番茄晚疫病样上分离纯化出15个菌株。利用含有不同单显性抗番茄晚疫病基因的番茄材料TS19、TS33、W.Va.700、L3708和LA1033作为鉴别寄主,确定其生理小种。结果表明,天津市番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有3种类型,即T0、T1、T1,2其中T0小种占所测菌株的6.67%,分布在北部新菜区;T1小种占60.00%,各个区县均有分布;T1,2小种占33.33%,主要分布在近郊的老菜区。
  • 王爱荣, 张春华, 鲁国东, 周洁, 王宗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59-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引致75科408种和42个亚种的植物发生菌核病[1]。该病是世界粮油作物、蔬菜等农作物生产上的分布最广、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1]
  • 何莲, 彭曙光, 杨小年, 黎定军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62-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烟草赤星病是成熟期危害烟叶的主要病害之一,直接影响烟叶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十年来,随感病烟草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施肥量(特别是施氮量)的增加,以及其它生产技术的改进等因素的影响,赤星病的发生日趋严重。
  • 张新建, 许景升, 何晨阳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64-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黄单胞细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简称Xoo)侵染引起的。
  • 李金云, 王建辉, 王慧敏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68-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葡萄根癌病是一种在生产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世界性病害。无致病性的葡萄土壤杆菌E26菌株(Agrobacterium vitis E26)可以有效防治葡萄根癌病,是很有应用前景的生防菌株。借助含有Mini-Tn5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自杀性载体pAG408将gfp基因导入葡萄土壤杆菌E26菌株,获得了在紫外光下发出强烈绿色荧光的E26突变株,命名为E26(gfp)。遗传传代法检测表明E26(gfp)中gfp稳定表达。E26(gfp)在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葡萄茎外植体的生长与野生型E26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E26(gfp)对葡萄根癌病菌的平板抑制作用和温室防病效果与野生型E2相比也均没有显著差异。gfp的插入对E26生防性状的表达没有影响。GFP标记是研究E26菌株在自然环境生存动态的有用工具。
  • 曹君, 高智谋, 潘月敏, 李静, 纪文飞, 李秀丽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70-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简称枯、黄萎病)均是棉花主要病害,且均属土壤传播的维管束病害,防治上有很大难度,目前主要采取选育选用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
  • 鹿秀云, 李社增, 高胜国, 马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73-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顽固性土传病害,已遍布我国各大棉区。目前人们防治黄萎病主要以化学杀菌剂进行种子处理或生长期喷雾防治,但防治效果很不理想。
  • 张艳, 孟庆芳, 杨文香, 刘大群, 李亚宁, 张立荣, 张汀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76-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链霉菌Men-myco-93-63[1,2],由河北农业大学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室提供。
  • 褚栋, 杨文香, 闫红飞, 陈云芳, 王海燕, 刘大群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79-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38位于中间偃麦草(Agropyron intermedium)第7组的一条染色体上[1],是抗性很强的基因,国内外至今尚未发现对Lr38有毒性的菌株,是一个应用潜力很大的抗病基因。
  • 梁宏, 张国珍, 陈万权, 刘太国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81-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及其近似种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aries)、小麦光腥黑穗病菌(T.foetida)的rDNA-ITS进行了测序,并结合GenBank中登录的这3个种的其他菌株及腥黑粉属其他6个近缘种41条ITS序列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可以被划分为3个分支:第1个分支为印度腥黑穗病菌(T.indica)与其近似种T.walkeri;第2个分支主要是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与其近似种T.cairesT.foetida及寄生在杂草上的一些腥黑粉菌(T.bromiT.fusca);第3个分支主要是寄生在杂草和水稻上的腥黑粉菌(T.barclayanaT.horrida)。第1分支与第2分支之间ITS差异较大,同一分支内不同种之间ITS差异很小。rDNA-ITS序列只能用于腥黑粉菌属中部分种的区分。
  • 王绍新, 李蕾, 董金皋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84-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富勒烯(Fullerene) C60是碳的第三种分子形态,其表现出的生物活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 蒲丽, 康占海, 蒋家珍, 吴学民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86-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是由灰葡萄孢引起的植物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通常在20%以上,严重时可达50%。目前化学杀菌剂的使用仍是该病的主要的防治方法。
  • 王卫兵, 洪健, 周雪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88-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病毒侵入寄主后在细胞中复制增殖,通过胞间连丝短距离胞间运动和维管束长距离转运到达植株各个部位,形成系统性侵染。
  • 何自福, 虞皓, 罗方芳, 佘小漫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90-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又称蕹菜、瓮菜和通菜,属旋花科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其原产于中国大陆。
  • 宋福强, 王焱, 田兴军, 马风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92-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上海市奉贤区桃树果园调查发现,桃树丛枝菌根(AM)的形成与根癌病的发生表现出一定的相互抑制作用。根据不同时间、顺序对桃树苗木人工接种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ium tumefaciens)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结果表明桃树苗木形成AM后可以抑制根癌病的发生,反之苗木感染根癌病后也降低了AM真菌对根的侵染和在根内的扩展,对苗木同时接种Agrobactium tumefaciensGlomus mossea时,病原菌要优先于AM真菌侵染寄主并形成病害。AM提高了苗木根系内与抗病性相关的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
  • 关爱民, 石延霞, 杨生玉, 李宝聚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196-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筛选到的瓜枝孢菌(Cladosporium cucumernium)弱致病菌与强致病菌株的形态、孢子萌发、生长曲线、诱导抗病性以及在黄瓜幼苗上的诱导抗病性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弱致病菌孢子的形态有显著变化,其诱导抗病效果可达60%以上,但其萌发状况,以及在液体培养的各个时期的生物量与相应强致病菌变化并不太明显。
  • 张舒, 喻大昭, 陈其志, 王锡锋, 彭于发, 吕亮, 杨小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200-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水稻不同生育期抽样,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对转Xa21基因水稻、受体皖A和常规稻汕优63三个水稻品种的根际细菌种群动态变化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不同的生育期,分离出的细菌有棒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黄单胞菌属、根瘤菌属、Novosphingobium属、欧氏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假单胞菌属8个属。3个水稻品种之间的根际细菌种类基本相同,总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同一水稻品种不同时间之间差异显著,而同一时间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小。转Xa21基因水稻对根际细菌影响小。
  • 论文摘要
  • 杨小林, 喻大昭, 陈其志, 张舒, 吕亮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204-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瘟病一直是湖北省各稻区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在一些稻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 梁晨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205-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白粉菌(Erysiphales)的重寄生菌——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Ces.ex Schlecht.)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多样性、流行、分类、生防菌种的筛选、生防机制及生物学特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 焦文沁, 王霞, 齐俊生, 付学池, 王琦, 梅汝鸿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207-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有益内生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是本实验室从小麦体内分离的对小麦有明显防病、生长、改善品质及提高抗逆性的有益内生芽孢杆菌,目前已商品化且在农业生产上得到大面积应用。
  • 辜旭辉, 彭旭, 齐俊生, 付学池, 王琦, 梅汝鸿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208-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内生细菌是指能定殖在健康植物组织内,并与寄主植物建立一定和谐关系的一类微生物。
  • 张丽霞, 李荣禧, 齐俊生, 王琦, 梅汝鸿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209-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908菌株是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室从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的对水稻纹枯病有明显防治效果的有益菌株,应用前景广阔。
  • 王爽, 齐俊生, 付学池, 王琦, 梅汝鸿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210-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金属酶,根据活性位点结合的金属离子不同,SOD可分为CuZn-SOD、Fe-SOD和Mn-SOD以及最近发现的Ni-SOD和Fe/Zn-SOD。
  • 潘丽娜, 亓雪晨, 齐俊生, 付学池, 王琦, 梅汝鸿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S1): 211-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蜡样芽孢杆菌A47菌株(Bacillus cereus A47)是从植物体内分离得到的对多种作物具有良好防病、促生、改善品质、提高抗逆性等功能的有益内生芽孢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