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3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6-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徐书法, 陈捷, 高增贵, 邹庆道, 纪明山, 刘海南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3): 193-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了我国在玉米茎基腐病和穗腐病病原学、致病性和寄主抗性机制与综合治理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以往我国学者关于引起茎基腐病病原学的不同观点。根据2种病害的病原镰孢菌在可溶性蛋白质、血清学、同功酶和DNA等不同水平的多态性分析,镰孢菌在寄主根和茎组织内侵染过程示踪和孢子捕捉试验结果,重点讨论了2种镰孢菌病害在病原学侵染规律方面的相互关系,概述了2种病害寄主抗性生理生化机理、抗性遗传和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的综合治理措施研究进展。
  • 病原学
  • 王冲, 陈集双, 洪健, 杜志游, 张华荣, 陈绍宁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3): 204-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多重PCR体系各成分和循环参数进行了摸索和优化,建立了以18SrRNA为内参照的同时检测3种百合病毒的多重RT-PCR体系,所检测的3种病毒是黄瓜花叶病毒(CMV)、百合斑驳病毒(LMoV)和百合无症病毒(LSV)。它们为侵染我国百合的主要病毒。在RT反应体系中加入3种病毒和18S rRNA的特异性反向引物的混合物,使反应体系中各反向引物终浓度均为0.5μmol/L,反转录酶(AMV)反转录合成各病毒和18SrRNA的互补第一链cDNAs。多重RT-PCR条件实验显示:将标准RT-PCR体系中的Taq HS DNA聚合酶量改为0.100U/μL,Mg2+浓度改为4.0mmol/L,各引物浓度选择0.2μmol/L,那么25个循环反应以上就能在一个反应管中以18SrRNA为内参照同时检测百合中的3种常见病毒。用该体系检测了10个百合样品,同时与32P同位素标记膜杂交检测作对照,结果显示,该检测体系检测灵敏度更高。
  • 姜廷波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3): 212-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菠菜枯萎病是由致病性镰刀菌(F.o.f.sp.spinaciae)引起的,是菠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利用常规方法鉴定菠菜枯萎病病原菌需耗费大量时间,并且很难得到正确的结论。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序列标签(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sequence tagged sites,RAPD-STS)为病原菌鉴定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供试菌株的RAPD分析,克隆出了1个菠菜枯萎病病原菌的特异片段(GenBank登录号:AY337463)。根据测序结果设计了1对菠菜枯萎病病原菌的特异引物,并利用常规PCR和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2种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对2种方法的敏感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种PCR方法都可以鉴定菠菜枯萎病病原菌(F.o.f.sp.spinaciae),但二者对病原菌DNA敏感程度不同,常规PCR检测的最低DNA量100Pg,而实时定量PCR检测的最低DNA量是1pg。同时,实时定量PCR还可以对病原菌DNA进行定量分析,并依此估算病原菌的数量。该方法可用于菠菜枯萎病病原菌的快速鉴定和病因诊断。
  • 杨腊英, 黄华平, 唐复润, 胡美娇, 张世清, 黄俊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3): 219-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rdchum muscat)是一种引起香蕉采后病害的最重要病原,本研究用真菌18S~28S间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通用引物18SF和28SR扩增香蕉炭疽菌和其它外群真菌的基因组DNA,扩增出约510bp的片段;通过克隆测序香蕉炭疽菌的ITS全序列并与GenBank中炭疽菌属其它种的ITS序列比对,设计出香蕉炭疽菌的特异性引物ColM1和ColM2。用此特异引物可以从香蕉炭疽菌株中扩增出382bp的特异性片段,而其余20个参试菌株和香蕉组织的PCR反应结果为阴性,灵敏度实验证明可以检测到目标DNA的浓度为0.1Pg。该方法可用于快速、准确和灵敏地检测香蕉炭疽菌,为快速监测组织中有无香蕉炭疽病菌潜伏侵染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积极的指导意义。
  • 苏前富, 郭瑞, 成卓敏, SANO TERUO, 李世访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3): 226-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无明显症状表现的11株锦紫苏叶片中抽提低分子量的RNA,经Return-PAGE、RT-PCR和Dot-blot hybridization检测,结果表明11株锦紫苏全部带有锦紫苏类病毒(Coleus blumei viroid,CBVd)。将部分PCR产物克隆到pGEM-3Zf(+)载体上并进行DNA序列测定。序列分析结果,所克隆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DQ178395、DQ178396、DQ178397、DQ178398和DQ178399)与GenBank中报道的锦紫苏类病毒1号(CBVd-1)序列同源性为85.23%~99.20%。从市场上购买的锦紫苏种子经Return-PAGE和RT-PCR检测不携带锦紫苏类病毒。这是中国发生的锦紫苏类病毒的首次报道。
  • 席德慧, 林宏辉, 向本春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3): 232-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瓜花叶病毒甜菜分离物CMV-XJ1和CMV-XJ2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利用RT-PCR对接种寄主植物进行了检测。RT-PCR产物的RFLP结果显示,2个病毒分离物的MspⅠ酶切图谱与CMV亚组Ⅰ病毒的酶切图谱很相似,但经EcoRⅠ酶切后出现显著差异;进一步对2个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序列分析表明,CMV-XJ1和CMV-XJ2归属CMVIB亚组,二者存在着株系分化的趋势。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李玉红, 陈鹏, 程智慧, 杜慧芳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3): 238-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草酸和BTH(苯并噻二唑)溶液对黄瓜幼苗霜霉病的抗性诱导及病程相关蛋白的积累。结果表明:10mmol/L草酸或0.5mmol/LBTH均能诱导黄瓜对霜霉病产生局部和系统抗性,且抗性的持久期均在15d以上。BTH处理或接种霜霉菌都可系统诱导黄瓜叶片胞间隙液产生分子量分别为33、27和22kD的蛋白,而草酸没有诱导这3种蛋白的表达。BTH或草酸处理均可引起POD活性的升高,但和对照相比并没有新的POD同工酶表达,POD活性升高与黄瓜对霜霉病的抗性有关。
  • 杨万风, 刘红霞, 胡白石, 许志刚, 刘凤权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3): 244-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3个含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材料,在水稻孕穗期采用剪叶接种法对我国285个水稻白叶枯菌株(其中108个采集于1970~1992年,177个采集于2003~2004年)的致病力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菌的致病力呈现多样性。通过试验系统比较了不同时期病菌的毒性和小种组成变化。在此基础上对病菌群体毒性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 朱小琼, 王英华, 国立耘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3): 249-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RAPD技术检测了我国主要马铃薯产区致病疫霉的遗传分化情况及不同地区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用筛选出的10个随机引物对1997-2001年间采自我国9省市的82株及3株来自日本的致病疫霉DNA进行了PCR扩增,获得了7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标记75条,占95%。根据扩增结果,运用UPGMA分析,获得了表现菌株间亲缘关系的树状图。菌株间的最大遗传距离为0.5,以距离0.3为阈值,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10个组(RG1-10)。结果发现:A1交配型菌株群体内的差异大于A1和A2菌株群体之间的;RAPD分组与菌株的地理来源、交配型及对甲霜灵的敏感性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来自中国北方甘肃、内蒙、吉林、黑龙江地区的菌株与一些来自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的菌株亲缘关系相近。病原菌随种薯的迁移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刘亮山, 林茂松, 鄢小宁, 丁晓帆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3): 259-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链霉菌菌株JH108-2的发酵滤液对植物寄生线虫的毒力,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其发酵培养基。使用优化培养基[大豆粉20g、(NH4)2SO4 6g、蛋白胨3g、葡萄糖40g、酵母粉6g,NaCl 2g、K2HPO4 0.6g.CaCO3 2g、蒸馏水1000mL、pH 6.0]所得的发酵滤液,稀释10倍,处理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二龄幼虫,24h后校正死亡率达95.4%,比对照培养基的发酵滤液所产生的校正死亡率高6.9%,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 王树桐, 曹克强, 胡同乐, 张凤巧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3): 267-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测试了知母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知母的水提取物对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和休止孢萌发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1.91mg/mL、1.23mg/mL和1.04mg/mL;对孢子囊直接萌发也具一定的抑制作用,在10.00mg/mL浓度下,抑制率达72.89%。离体叶片测试发现,浓度高于0.5%的知母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盆栽植株测试结果表明,1%的知母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保护效果达70%以上,防效优于离体叶片试验结果,且持效期可达5d。2%和1%的知母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
  • 李恒奎, 陈长军, 王建新, 周明国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3): 273-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氰烯菌酯(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JS399-19)的敏感性基线及其抗药性风险。离体条件下氰烯菌酯对51个禾谷镰孢菌菌株的平均EC50和MIC值分别为(0.153±0.050)μg/mL和小于4.0μg/mL;通过紫外线照射和药剂驯化的方法获得了14个禾谷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突变体,紫外光诱变抗药性突变频率为1.67×10-7。这些突变体的抗性水平可分为低、中、高3种类型,其EC50分别为1.5~15.0μg/mL、15.1~75.0μg/mL和75.0μg/mL以上。与亲本菌株2021相比,抗药突变体间的菌丝生长量和产生子囊壳能力发生不同程度的增加或下降,而分生孢子繁殖量则显著下降。在无药培养基上菌丝体转代培养8次后,抗药水平保持不变,且与亲本菌株有相同的致病性。所测定的突变体在含1%葡萄糖的PDA上菌丝生长除UV-2021-4显著下降外,其余都表现生长速率比亲本显著增加。在含3%和4%葡萄糖的PDA上2021生长优于亲本菌株。氰烯菌酯与苯并咪唑类、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和取代芳烃类杀菌剂没有交互抗性。
  • 研究简报
  • 顾真荣, 程洪斌, 魏春妹, 马承铸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3): 279-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0年以来,国内外已有多种枯草芽孢杆菌制剂被登记为生物杀菌剂,用于白粉病、灰霉病、叶霉病等病害防治。
  • 王金成, 季镭, 杨秀丽, 马以桂, 林茂松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3): 281-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树萎蔫病主要在日本、中国、韩国、葡萄牙以及北美地区报道发生,给世界林业造成严重危害。
  • 武爱波, 赵纯森, 李和平, 姚明镜, 廖玉才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3): 285-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麦类赤霉病是我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北地区麦类作物的主要病害,近年来在黄河流域也时有发生,并有逐渐向北扩展蔓延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