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3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6-10-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王长春, 蔡新忠, 徐幼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5): 385-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和叶霉菌(Cladosporium fulvum Cooke)系统是研究植物和病原物互作分子机理的模式系统。4个叶霉菌无毒基因已被克隆。这些无毒基因编码含偶数个半胱氨酸的小分子量蛋白,在叶霉菌毒性菌株中的存在与否及存在方式各不相同。Avr4具有几丁质结合活性;而Avr9可能在叶霉菌氮素代谢中起调节作用。7个具有功能的番茄抗叶霉菌Cf基因已被克隆。它们与其同源基因一起以基因簇形式存在于复合基因座中,其成员称为Hcr (homologues of C. fulvum resistance gene Cf)基因。Cf蛋白定位于细胞质膜,但主体在膜外,主要结构域为富含亮氨酸重复(LRR)和跨膜结构域。LRR重复单元数目以及N端序列决定了Cf蛋白对Avr的识别特异性。Cf对Avr的识别遵守"保卫"假说。在Cf-2对Avr2的识别系统中,蛋白酶Rcr3为"被保卫"蛋白。Cf识别Avr后迅速激活下游信号传导和防卫反应,包括过敏性反应的产生和氧化迸发,以及K+离子通道、各类蛋白激酶、SGT1、硫氧还蛋白及磷脂酸途径的活化。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显著影响Cf介导的过敏性反应和抗病性。不同Cf对Avr的识别机理及其下游信号传导途径有显著差别。
  • 病原学
  • 谭志琼, 张荣意, 李桂珍, 王琼, 林运萍, 文衍堂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5): 392-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描述海南儋州某红掌栽培基地红掌发生青枯病的症状,根据对该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结果,将病原菌鉴定为茄青枯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 Yabuuchi et al.]。通过对病原菌的寄主范围测定,病原菌属茄青枯拉尔氏菌小种1,根据对6种糖、醇利用的测定结果,病原菌属于生物变种3。
  • 孙现超, 安德荣, 薛杨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5): 397-4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次用PCR方法,自大麦条纹花叶病毒中国株(BSMV-CH)的RNA2(GenBank登录号为:AY789694,未报道)中扩增出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并亚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BSMV-CH的CP全长597bp,它与BSMV其它株系CP的核苷酸同源性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1%~93.8%和91.4%~92.4%;与同属的早熟禾半潜病毒(PSLV)和剪秋罗环斑病毒(LRSV)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53.0%和41.8%,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48.1%和40.0%。根据大麦病毒属病毒已经报道的CP氨基酸序列绘制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分离的各毒株在进化上存在明显地理位置的相关性。把CP基因亚克隆到GST融合表达载体pEGX-6p-1上,优化IPTG诱导终浓度后,在37℃ IPTG终浓度为1.0mmol/L时,融合蛋白GST-CP在大肠杆菌BL21中得到了特异表达。12% SDS-PAGE表明,表达产物大小为48.5kDa,主要以包含体形式存在。对蛋白进行定量后,用冰冷的KCl显色,分离表达的蛋白质特异条带制备抗原,免疫家兔得到抗血清,酶联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ant assay,ELISA)测定的抗血清效价为1/6 400。用抗血清对感病大麦和健康大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抗血清有很高特异性。
  • 许东林, 李俊光, 周国辉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5): 404-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东省粤北和粤西蔗区多个县市的田间甘蔗上观察到甘蔗黄叶病(Sugarcane yellow leaf disease,SYLD)典型症状,目前该病仅局部分布,但部分田块病株率为5%~80%,发病品种有青皮果蔗、黑皮果蔗、新台糖系列品种、粤糖79/177和粤糖93/159等。采集发病田间显症叶片、无症叶片和在病叶上取食的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样品,抽提总RNA,以基于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 CP基因序列的特异引物进行一步RT-PCR和巢式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BLAST比对。结果显示,RT-PCR及巢式PCR产物核苷酸序列与分离自巴西的SCYLV B1株系相应区段同一率为100%;一步RT-PCR可从约70%的显症叶片样品中检测到SCYLV,而病田中的无症叶片样品以及在病叶上取食的单头甘蔗绵蚜样品需经巢式PCR扩增方可检测到SCYLV,阳性率分别为1%~5%和83%。本研究表明,广东省栽培甘蔗已受到SCYLV侵染,甘蔗绵蚜携带SCYLV。
  • 梁宏, 彭友良, 张国珍, 陈万权, 刘太国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5): 407-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发掘腥黑粉菌属检疫性真菌的特异性分子标记,本研究对来自不同地区的3种检疫性腥黑粉菌: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 caries)和小麦光腥黑穗病菌(T. foetida)的IGS区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其IGS1和IGS2区的长度分别为1 511~1 513bp和1 196~1 199bp,G+C含量分别为52.6%和49.0%。用DNA-MAN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这3种真菌在IGS1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态性,而IGS2区的保守性很强,没有特异性的碱基位点存在。依据它们在IGS1区序列的差异,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可用于T. foetida的分子检测,这是首次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菌进行鉴定。
  • 施曼玲, 周雪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5): 413-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浙江宁波雪里蕻上获得97株呈花叶症状的病毒样品,利用三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TAS-ELISA)在97株雪里蕻花叶样品中均检测到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所有的样品都没有检测到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利用免疫捕捉反转录PCR (IC-RT-PCR)对部分TuMV样品中的CP和HC-Pro基因进行了扩增,所有样品都得到约0.8kb和1.4kb的2条特异条带,因此宁波雪里蕻花叶病的主要病原是TuMV。对53个雪里蕻栽培品种在温室和大田进行了人工接种,共鉴定出抗病品种7个,耐病品种22个,感病品种24个,未发现高抗品种。总的来说,细叶型品种比花叶型和板叶型品种抗病。利用TAS-ELISA方法对接种的53个雪里蕻品种中的TuMV浓度进行测定,在接种后10、15、20和30d,TuMV检出率分别为45.28%、90.57%、100%和100%,大多数雪里蕻OD405值随接种后天数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说明TuMV可以在雪里蕻抗性品种内繁殖,抗性品种的抗性主要表现为耐病。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庄木, 王晓武, 方智远, 谢丙炎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5): 420-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北京甘蓝CMV分离物(CMV-BG)全长2b基因,构建了含其正义和反义序列的PVX侵染性载体pVX2bS和pVX2bAS,并进行了它们与PVX侵染性载体间的共侵染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pVX2bS和pVX2bAS能侵染本氏烟、SR1、Sam sun NN烟草、Shepody马铃薯和中蔬5号番茄,与pSfinx相比,表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延迟效应;pVX2bS和pVX2bAS在22℃/16℃(昼/夜温度)条件下,接种SR1烟草45d仍可检测到重组载体的存在;pVX2bS和pVX2bAS菌液混合接种15d后只能检测到正义或反义一种载体的随机表达,二者交互接种,后接种的一方不能表达。
  • 梁伟红, 韩正敏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5): 426-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杨盘二孢的培养滤液和菌丝中获得2种激发子粗提物,分别测定其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发现滤液激发子粗提物(CFE)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为41.07和40mg/mL,菌丝激发子粗提物(CME)糖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8.07和55mg/mL。滤液激发子粗提物对温度不敏感而对碱性条件敏感;菌丝激发子粗提物对酸碱不敏感而对温度敏感。用Sephadex G-100柱层析的方法初步纯化2种激发子,并且菌丝激发子粗提物过柱后得到2个活性组分J14和J25;滤液激发子粗提物过柱后获得2个活性组分L9和L16。将4个组分进行烟草叶片过敏反应和I-895杨酶活性的诱导,结果表明,菌丝激发子强活性物质集中在J14组分;而滤液激发子强活性物质集中在L9组分。
  • 邹志燕, 王振中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5): 432-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源茉莉酸处理可以显著减轻水稻幼苗稻瘟病的发生。JA诱导稻苗产生抗病性的有效浓度是0.1~0.001mmol/L,喷雾处理后2d接种稻瘟病菌获得最佳的抗病效果。0.1mmol/L JA喷雾处理后2d接种稻瘟病菌,水稻幼苗的诱抗效果都超过了55%。JA处理的诱导抗性可以维持15d左右。用0.1mmol/L JA二次强化处理水稻幼苗可以增强诱导抗病性,延长抗性的持续期。JA诱导水稻幼苗抗性机制的结果表明:0.1mmol/L JA处理可以诱导水稻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木质素升高。
  • 戴富明, 刘少华, 任小杰, 陆金萍, 倪秀红, 徐敬友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5): 439-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测定西瓜上的西瓜蔓枯病菌(Didymella bryoniae)、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及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的rDNA的ITS序列,比对近缘种及西瓜上不同病菌的ITS序列同源性,设计出特异性上游引物XM-2和下游引物XM-R2。经过对XM-2/XM-R2引物的PCR扩增条件的优化,可以扩增出一条344bp的西瓜蔓枯病菌特异性DNA条带。上述方法可以检测到pg以上的蔓枯病菌基因组DNA,并且可以准确扩增出西瓜蔓枯病自然病样中特异性的DNA片段。本文建立了一项西瓜蔓枯病分子检测技术,该方法准确、快速、可靠,可用于西瓜蔓枯病田间的快速诊断。
  • 唐静, 周立刚, 曹晓冬, 谢光辉, 隋鹏, 谈满良, 周亚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5): 446-4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用金银花的花、黄花蒿的地上部分、蓝桉果实和黄柏果实的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的组分对杨树溃疡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进行了测定。以黄柏果实的抗菌活性最强,其次是金银花的花。抗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金银花的正丁醇组分、黄花蒿的石油醚组分和乙酸乙酯组分、蓝桉的水部分、黄柏的正丁醇组分。当培养基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浓度分别为8g/L时(对应的pH值分别为10.24和7.71),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00%和79.68%。如果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培养基的pH值至10.00,菌丝生长抑制率为40.58%。说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改变了培养基的pH值,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抑制了菌丝的生长。
  • 赵蕾, 梁元存, 张天宇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5): 454-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产生的一种类胰蛋白酶作用于小麦细胞壁,经测定酶作用后底物中的蛋白含量及产物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证明了该酶能够降解寄主细胞壁结构蛋白。电镜观察该酶对活体小麦组织超微结构影响的结果显示,该酶能够降解细胞中的膜蛋白。活体内蛋白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在小麦组织内还能产生类胰蛋白酶之外的其它蛋白酶。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任建国, 黄思良, 李杨瑞, 岑贞陆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5): 460-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柑桔溃疡病发生程度的预测是进行该病治理的重要依据。本研究用自回归方法对2004年3月12日~2005年4月13日期间调查的病情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平稳化处理以及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拟合检验,所得AR (14)模型可以精确预测溃疡病发生趋势。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孔令晓, 王连生, 赵聚莹, 栗秋生, 赵密霞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5): 466-4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在河北省部分烟草和向日葵种植地发现大量寄生性杂草列当发生并造成严重为害。经鉴定为向日葵列当Orobanche cumana Wallr.。向日葵、烟草、番茄和黄瓜等作物的根分泌物能够刺激向日葵列当O. cumana种子萌发,而油葵根的分泌物则不能刺激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利用列当致病镰刀菌L2菌株进行田间生物防治,防治效果达到92.4%。L2菌株对小麦、玉米、棉花、烟草和向日葵等作物生长无影响,L2菌株粗毒素能够抑制列当种子萌发,并造成列当种子萌芽管损伤。
  • 研究简报
  • 杨俊玲, 董雅凤, 李世访, 张尊平, 何峻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5): 470-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artial sequence(314 bp) of ASPV was cloned and used as a probe labelled with digoxigenin-11dUTP. The total RNA extracted from samples with Apple stem pitting virus and a series of dilutions of plasmid with ASPV-cDNA were detected by dot blot hybridiz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be was sensitive and specific. The probe couldn't hybridize with total RNA of 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 Apple mosaic virus and 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 samples as well as negative control, only hybridized with that extracted from dormant shoot infected with ASPV. The sensitivity for detection of plasmid contained ASPV-cDNA was 1.64 μg.
  • 丁铭, 方琦, 李婷婷, 张丽珍, 董家红, 李展, 张仲凯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5): 473-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With designed specific primers based on 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 coat protein(CP) gene sequence, one PCR fragment(about 0.6 kb) was amplifi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 using the total RNA as template extracted from virus infected potato plant collected in Zhaotong, Yunnan province. The fragment was cloned into pGEM-T easy vector and sequenced. The sequence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homologous gene of other PLRV isolates. The results showed it had high homology with the other isolates(the highest homology reached 99.2% of nucleic acid). Based on CP amino acid sequence the phylogenic tree of PLRV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isolates were clustered into many groups.
  • 王义勋, 江明, 郑露, 黄俊斌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5): 477-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he pathogen causing dark leaf spot on Atractylodes lancea was isolated from diseased leaf.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icity test, the sequence of ribosomal DNA-ITS, the pathogen was identified as Alternaria tenuissima (Kunze) Wiltshir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that this fungus infects A. lanc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