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3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2-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李俊喜, 刘润进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菌根真菌(mycorrhizal fungi,MF)对植物土传病害有一定的拮抗或抑制作用,能提高植物对土传病害的抗/耐病性。MF菌剂尤其是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及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CMF)菌剂作为一种生物防治剂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也是人们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本文对MF菌剂防治土传病害的可能性、MF生态生理学、MF菌剂的生产、MF菌剂应用方法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MF菌剂防治土传病害的潜力和应用范围进行了评价。
  • 谭小艳, 黄思良,, 任建国, 晏卫红, 岑贞陆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9-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国南宁柑桔叶片中分离到对柑桔溃疡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Bc51。根据16S rDNA序列同源性、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将该菌株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温度、pH值和培养基对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抑制柑桔溃疡病菌生长的能力有显著影响。在温室测试中,观察到60.3%柑桔溃疡病斑的形成受到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抑制。连续8次在人工培养基上转代培养,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对柑桔溃疡病菌生长的抑制力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对植物病原菌有较宽的抑菌谱,表明除柑桔溃疡病外,该菌对其它作物病害的防治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杨素祥, 李灿辉, 郝大海, 顾中量, 陈善娜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18-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3~2005年,从云南省德宏州新兴冬作马铃薯主产区采集的马铃薯晚疫病病样中分离纯化到86株致病疫霉菌,对其代表性菌株的表型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交配型实验结果表明:所测定的62个菌株都属于A1交配型,未发现A2交配型或自育型菌株。毒性基因鉴定、监测及生理小种组成分析显示:德宏州存在所有已知可鉴定的毒性基因,而且生理小种组成非常复杂;所测定的66个菌株可区分出36个生理小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小种为1,2,3,4,5,6,7,8,9,10,11,占被测菌株的18.18%,在主产区潞西县和盈江县均有分布。对60个菌株的甲霜灵抗性测定结果表明:56.67%的菌株表现为敏感,25.00%的菌株中抗,18.33%的菌株对甲霜灵有抗性。本文对此实验研究结果作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 徐小峰, 周常勇,, 宋震, 王雪峰, 周彦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2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4种柑橘衰退病毒源及其31个单蚜传毒分离株的CP基因做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并对其中8个单蚜传毒分离株的CP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实验明确了所研究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的CPG/Hinf I RFLP组群和CPG/SSCP模式,二者能较好地对应并有效验证了单蚜传毒对CTV毒源的分离纯化作用;CP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相同CPG/Hinf I RFLP组群的单蚜传毒分离株间具有高度的序列相似性,而不同CPG/Hinf I RFLP组群单蚜传毒分离株间则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与已知生物学特性CTV分离株比较,初步建立了上述CP基因分子特征与病毒生物学特性之间的联系。
  • 肖远辉, 曾继吾, 张秋明, 周碧容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隔离网室内通过嫁接分别感染CTV、CEVd和CTLV的柑橘树皮为实验材料,建立了以oligo(dT)为反转录引物的RT-PCR检测体系,成功检测到在病毒RNA 3'末端带有ploy_(A)加尾的CTV和CTLV。实验过程中,发现不具有ploy_(A)加尾的环状类病毒CEVd,同样可以用oligo(dT)反转录的RT-PCR检测出来,通过测序分析,其同源性在96%以上,并发现在CEVd序列中有一个富含A的区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同时检测CTV、CEVd和CTLV的多重RT-PCR检测体系,该方法能为这3种病害的检测简化步骤、节省时间、降低成本。
  • 喻锦秀,, 吴品珊, 高必达, 严进, 朱水芳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3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llele-specific PCR,AS-PCR)技术,建立了大豆猝死综合症(sudden death syndrome of soybean,SDS)病原菌北美种Fusarium virguliforme与其近似种Fusarium phaseoli(菜豆根腐病菌)的鉴别方法。针对翻译延长因子(EF-1α)基因上的3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参照引物设计原则和等位基因特异引物(allele-specific primer,ASP)的要求设计了1对引物Fsg-α-1/2,能特异地扩增F.virguliforme,产生327 bp的电泳条带。另外,根据ITS区序列设计了1对通用引物Fu1/2,能扩增F.virguliformeF.phaseoli,产生452 bp的电泳条带。本实验在传统的AS-PCR基础上进行改进,引入Fu1/2作为阳性质控引物,将ASP的特异性与双重PCR的严谨性相结合,建立了简便可靠的SDS病原菌鉴定方法。
  • 乐美旺,, 陈实, 潘庆华, 曾任森, 刘迎湖, 骆世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4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和稻瘟病菌互作是研究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模式体系。本文利用3个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品系(CO39、C101LAC和C101A51)和2个特异性菌株(M209和M210)构成不同亲和程度的互作关系,研究了稻瘟病菌对3个水稻信号传导途径关键酶合成基因、5个防御反应病程相关蛋白基因和1个防御反应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诱导表达的作用。结果表明:稻瘟病菌诱导了各种互作关系中水稻OsLOXOsAOSOsPAL酶合成基因的表达,水稻启动了茉莉酸和水杨酸防御反应信号传导途径。在不亲和的互作反应中,稻瘟病菌能不同程度地诱导水稻OsPR1aOsPR2OsPR3-1OsPR3-2OsPR4基因的表达,从而有效激活了防御反应系统,使水稻植株表现为抗病;而在亲和的互作反应中,多数OsPR基因的表达水平低、时间短或没有表达,水稻植株表现为感病。OsMyb基因在各种互作关系中有不同的诱导表达。说明这些防御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可能与水稻抗稻瘟病性相关。
  • 于秀梅, 喻修道, 屈志鹏, 韩青梅, 郭军, 黄丽丽, 康振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5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诱导的小麦叶片cDNA文库。文库质量检测表明:差减杂交效率较高,质量较好。用DNAStar 5.0对172条高质量的ESTs进行聚类,共获得120个contigs。对功能已知的contigs分类,能量和初级代谢类占32.5%,其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出现频率最高;参与膜及转运、抗病与防御的基因分别位于第二、三位;次生代谢、蛋白质合成加工和细胞结构建成的基因较少。通过分析抗病相关基因,初步推测HR和SAR可能为小麦抗条锈病过程中的2种抗性形式。最后利用RT-PCR对4条感兴趣基因进行分析,明确其在抗病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 商文静, 吴云锋, 赵小明, 杜昱光, 商鸿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56-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镜检查表明,接种烟草花叶病毒(TMV)表现系统侵染的烟草植株叶肉细胞和筛管内有大量病毒粒子和病毒结晶体,细胞质中出现髓鞘样结构、多泡体和次级囊泡。叶片薄壁细胞内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变形解体,膜结构增生。经壳寡糖(50 μg/mL)诱导处理的烟草,系统症状减轻,叶肉细胞和筛管中病毒粒子显著减少,偶见病毒结晶体;叶肉细胞中细胞器基本完好,但叶绿体内出现较大的淀粉粒;液泡内和细胞间隙出现大量电子致密物质。在未接毒和未经壳寡糖处理的植株中未见此种电子致密物,其产生可能与诱导抗病性表达有关。
  • 张正光, 王源超, 蔡炳江, 郑小波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6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过氧化氢(H2O2)、一氧化氮(NO)和Ca2+在棉疫病菌激发子PB90诱导烟草气孔运动中的作用。1 nmol/L激发子PB90可诱导野生型烟草Bel-W3气孔关闭,且在相同条件下该激发子诱导反义抑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nti-APX烟草气孔关闭的孔径比野生型的更小;进一步药理学证明,抗氧化剂DTT和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diphenylene iodonium)、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AME、Ca2+螯合剂EGTA和Ca2+信号途径中CaMPK Ⅱ的竞争抑制剂KN93与磷脂酶C抑制剂U73122都能抵消PB90诱导气孔关闭的效应。推测该激发子PB90通过NADPH氧化酶途径形成H2O2、NOS途径形成NO和Ca2+信号途径进而诱导气孔关闭。表明H2O2、NO、Ca2+在激发子PB90诱导气孔关闭信号传递中作为第二信使起着重要的作用。
  • 李鹏, 宋云枝, 刘晓玲, 朱常香,, 温孚江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69-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克隆了来源于马铃薯Y病毒坏死株系(PVYN)外壳蛋白(CP)基因(PVYN CP)5'端和3'端的反向重复cDNA序列,并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ROKⅡ-5'IR和pROKⅡ-3'IR,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烟草NC89,分别获得166和126株转基因烟草。抗病性试验表明,转化PVYN CP基因3'端茎50 bp(环50 bp) hpRNA(hairpin RNA)的烟草抗病率达69%,而转化PVYN CP基因5'端相同片段长度的hpRNA的烟草却全部发病。Southern blot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与转基因的拷贝数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Northern blot结果表明,目的片段转录产物的积累量与植株的抗病性呈负相关,证明所获得的抗病性是RNA介导的抗病性。研究结果证明PVYN CP基因的3'端比5'端更能有效地诱发基因沉默,并且hpRNA茎部的长度可减少到50 bp。该结果为探索利用CP基因的最短长度和有效部位的基因片段来培育多抗病毒转基因植物提供了依据。
  • 蔡成静, 马占鸿, 王海光, 张玉萍, 黄文江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77-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对该病防治的关键是做好监测工作。本研究利用ASD手持野外光谱仪[ASD FieldSpec HandHeld FR(325~1 075 nm)]和热气球在近地与高空研究了发病小麦冠层的高光谱遥感数据特征,获得了近地和对应高空2个不同平台光谱数据。经比较分析,发现高空数据与近地数据之间存在明显而有规律的变异关系,即高空获得的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谱区域明显大于近地获得的光谱反射率。进一步对差异最显著的绿峰580 nm和黄边610 nm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获得了高空光谱反射率值与近地光谱反射率值之间的回归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利用高平台遥感监测小麦条锈病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康宁, 蓝秀万, 陈保善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8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存在宿主主动或被动摆脱病毒的机制。本研究用光照诱导-单孢分离、原生质体再生和菌丝尖端分离3种方法对携带低毒病毒的板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的EP721、EP713和Euro7三个菌株的脱毒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光照诱导-单孢分离后所有菌株均可获得脱毒菌株,而原生质体再生对EP721的脱毒效率最高,是继光照诱导-单孢分离脱毒法之后另一种新的有效的脱毒方法,特别适用于不产孢的真菌脱毒。
  • 尹敬芳, 张文华, 李健强, 李永红, 侯红利, 周向阳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88-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观测了枯草芽孢杆菌BS、GF1和荧光假单胞菌LX1、BCA1 4株生防菌对7株来源不同的辣椒疫病病菌的拮抗作用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BS对辣椒疫病病菌菌丝的拮抗作用显著高于其它3株生防菌,抑制率达到33.2%~59.4%;温室防病试验中,BS喷雾处理和BCA1灌根处理对辣椒疫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达到56.83%和57.81%。BS抗菌粗提物对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作用与抗菌粗提物稀释倍数呈负相关,稀释10倍时抑制率达到100%。BS抗菌粗提物处理使辣椒疫病病菌菌丝分枝增多,分枝间距明显缩短,分枝顶端原生质消解;同时可以显著抑制辣椒疫病病菌游动孢子的萌发速度和萌发率。对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BS菌株(gfp-BS)在辣椒幼苗各部位定殖情况的检测表明:该菌可以通过种子细菌化成功定殖于辣椒植株体内,出苗60 d后仍能检测到荧光标记的菌落,其定殖量维持在103 cfu/g以上。
  • 研究简报
  • 刘海燕, 高微微, 樊瑛, 陈士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9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继华, 王丽花, 杨秀梅, 苏艳, 张颢, 唐开学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99-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高增贵, 陈捷,, 刘军华, 冯晶, 赵辉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102-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颖,, 王刚, 郭建伟, 王美南, 杨之为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105-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云芳, 杨文香, 闫红飞, 刘力强, 褚栋, 刘大群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1): 109-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