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3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4-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陈国华, 杨宇红, 谢丙炎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113-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寄生线虫种类繁多、危害严重,给世界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防治线虫通常采用轮作、杀线虫药剂、生物防治和应用抗性品种等措施,但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植物与寄生线虫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分子遗传操作技术的逐渐成熟,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环保、方便、有效的线虫防治策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植物抗线虫基因、抑制线虫的外源活性蛋白、特异表达启动子,以及RNAi介导的抗线虫基因工程策略等方面,简要概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植物抗线虫基因工程新途径研究进展以及在分子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 肖荣凤,, 刘波, 张绍升, 朱育菁, 陈璐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121-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营养亲和性方法研究了尖孢镰刀菌菌株抗氯酸盐突变体和nit突变体的诱发规律及分布特性,以及菌株营养体亲和群(VCG)的划分。研究表明,不同寄主(黄瓜、甜瓜和西瓜)分离的尖孢镰刀菌菌株形成的抗氯酸盐突变体数目差异不显著,平均为每个接种点产生0.89~0.98个;但寄主不同部位(根部、茎基部和茎中部)分离的菌株间差异显著,形成的数目分别为1.27、0.75及0.76个。菌株产生的nit1突变体比例(75.40%)显著高于nitM突变体比例(13.17%);nit1突变体数目会因菌株的寄主及菌株寄主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寄主为黄瓜、甜瓜和西瓜的菌株产生的比例依次为67.73%、83.71%和77.50%,根部、茎基部及茎中部分离菌株产生的比例依次为81.82%、78.48%和68.64%,而在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间无显著差异,分别为74.43%和79.63%;nitM突变体数目受菌株寄主影响较小,所占比例在11.17%~13.92%之间;而在寄主不同部位分离的菌株及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间差异显著,分离自茎基部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为15.97%,茎中部菌株所占比例最低为9.87%,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所占比例分别为14.08%和9.26%。供试菌株分为7个VCGs,其特点为来源于不同寄主的尖孢镰刀菌菌株互不亲和,同一寄主的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均不亲和,同一寄主不同部位分离的菌株可亲和。
  • 周彦, 周常勇,, 赵学源, 蒋元晖, 王雪峰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131-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存在复杂的株系分化现象,运用弱毒株交叉保护防治柑橘衰退病时需了解不同类型柑橘对CTV构成的影响。作者将CTV分离株TR-L514嫁接接种到6类柑橘植物上获得了18个亚分离株,并对这18个亚分离株和TR-L514进行了指示植物鉴定,p25基因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p23基因的序列比较。结果表明,CTV株系对不同柑橘类植株的适应性存在差异。TR-L514嫁接到不同柑橘类植株其构成会发生变化,在甜橙上可以同时检测出p25//HinfⅠ RFLP第1和6组群,并具有比在其它4类柑橘上更为复杂的SSCP谱型构成,因此甜橙可能更适宜于CTV的增殖。TR-L514及18个亚分离株的p23基因序列差异可能与不同类柑橘植株的适应性有关。
  • 廖白璐, 刘勇,, 谢艳, 周雪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138-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云南砚山刺茄(Solanum aculeatissimum)上分离到病毒分离物Y322,全序列测定表明,Y322 DNA-A全长2 730个核苷酸,共编码6个ORF。基因组比较发现,Y322 DNA-A与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CNV)各分离物的同源性最高(88.3%~99.2%),而与其它双生病毒的同源性均在79.6%以下,表明Y322是TYLCCNV的一个分离物。利用DNAβ的特异性引物在Y322中扩增到DNAβ分子(Y322 β),序列分析表明,其全长1 331个核苷酸,与TYLCCNV伴随的DNAβ的同源性最高,达75.1%~93.1%,而与已报道的其它种类的DNAβ的同源性均低于55.4%。这是首次在刺茄中检测到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 王宝华, 李海明, 鲁国东, 王宗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144-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稻瘟病菌10个两性可育菌株,包括GUY11、KA3、KA9、KA7、6023、2539W、8773R-19、8773R-27、8113R-2和8113R-10相互交配,结果表明,10个菌株育性好,交配型明确;2539W已丧失雌性功能,不再是两性菌株。原先由6023/2539W测为可育的24个福建省田间稻瘟病菌菌株分别与另外8个两性菌株交配,结果得出不同两性菌株测得同一组稻瘟病菌菌株的育性差异很大,这可能是由于两性菌株的交配能力强弱差异以及两性菌株与待测菌株之间的亲和性不同引起的。分析认为,GUY11和KA3最适于测定稻瘟病菌群体的育性和交配型,并用其测定了227个来自福建省田间稻瘟病菌菌株的育性。结果表明,福建省稻瘟病菌群体可育菌株率为81.1%,其中81.0%为交配型MAT1-2,19.0%为MAT1-1。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特点及其演化规律。
  • 向梅春, 刘杏忠, 肖启明, 陈森玉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151-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是中国大豆胞囊线虫重要的内寄生菌,本研究采取固体和液体2种培养方法测定了6种天然培养基、20种碳源、19种氮源和9种维生素对其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H. minnesotensis在酵母葡萄糖琼脂(Yeast dextrose agar,Y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麦芽浸膏琼脂(Malt extract agar,MEA)培养基上产孢最好,胰化大豆琼脂(Tryptic soy agar,TSA)培养基既不适合生长,也不适合产孢。在碳氮源研究中,Melibiose在固体培养基上显著促进H. minnesotensis气生菌丝生长,Glycogen是液体培养和孢子萌发最好的碳源。H. minnesotensis在以Casein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气生菌丝最多,Peptone是H. minnesotensis液体培养最好的氮源,大多数的氮源可以促进H. minnesotensis孢子萌发,但L-Cystine抑制孢子萌发,且在固体培养中不能被H. minnesotensis利用。维生素对H. minnesotensis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杨栋, 吴云锋, 王睿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159-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克隆载体pGEMT-PVY-NHC为模板,用PCR方法获得HC-Pro基因,构建表达载体pPIC9K-HC,将重组质粒经Sal I单酶切后电转化Pachia pichia GS115菌株,筛选出对G418有高抗性和在MM培养基上生长缓慢的转化子。经摇瓶发酵和1%甲醇诱导后,SDS-PAGE检测发酵液上清,在66 kD处有1个特异条带表达,目的条带蛋白占上清液总蛋白的40%。Western blot鉴定表明,表达蛋白可以和HC抗体发生结合反应。
  • 陈明胜, 李桂芬, 朱水芳, 陈红运, 安德荣, 李明福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164-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花叶病毒M株系在白肋烟上具有典型的症状恢复现象,本研究用提纯病毒和DAS-ELISA建立了CMV-M病毒定量检测方法。研究发现,症状严重程度与叶片中的病毒浓度呈正相关:最早发病的黄化叶每克病组织中病毒可高达790 μg,而恢复叶片上部再发病的花叶症状病叶中每克病组织中病毒也可高达508 μg,恢复叶片中病毒含量很低,每克叶片中最高也没有超过6 μg,仅为发病叶片病毒浓度的1/85~1/135,远低于根和茎中的病毒浓度。RT-PCR和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恢复叶片中确实存在具侵染活性的病毒,而且病毒在长达半个月以上一直保持很低浓度。结果表明恢复叶中可能存在有效的病毒防御机制,其具体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 蔡丽, 许泽永, 陈坤荣, 晏立英, 侯明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169-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4年春季参试的湖北、安徽2省11个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分离物感染4个油菜品种,病情指数幅度为26.2~76.0;秋季参试5个TuMV分离物感染14个油菜品种,病情指数幅度为38.3~55.9,均值方差分析表明,致病力差异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壳蛋白(C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来源于2省油菜、白菜、红菜薹、芝麻和萝卜的17个TuMV分离物与浙江分离物ZJB3序列同源性在97%以上,同属于MB类群;而另一个萝卜分离物WRS1与ZJR1、CH1和CH2分离物序列同源性在95.4%~98.7%之间,属于MR类群。类群间分离物序列同源性仅为88.0%~92.2%。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萝卜分离物WRS2在MB类群中单独构成一个分支,可能是MR类群和MB类群发生重组的后代。
  • 冯晶, 张忠军, 李国辉, 周宇, 王海红, 郭庆港, 孙剑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175-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数量抗病品种Aquileja(AQ)、Libellula(LB)、Luke(LK)、Nugaines(NG)和咸农4号(XN)具有持久抗条锈病特点,本文对这5个品种的抗性组分及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进行了研究,以铭贤169(MX)为感病对照品种。苗期室内抗性组分试验表明:LB、XN、AQ 3个品种与LK、NG 2个品种相比,前者的气孔下泡囊密度低于后者;前者的菌落长度短于后者。其中AQ和XN的吸器密度低于LK和NG而高于LB;LK和NG的气孔下泡囊密度甚至高于感病对照品种MX。田间抗性组分试验表明:5个数量抗病品种AQ、LB、LK、NG和XN的反应型(IT)、严重度(DS)、病情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和病斑长度(LL)值均低于感病对照品种MX;数量抗病品种AQ、LB、LK、NG、XN之间相比,AQ的IT值最高而LB最低;NG的DS和AUDPC值最高而LB最低;AQ、NG和XN的LL值高于LB和LK;AQ的病斑密度值低于NG和LK而高于XN和LB。由此可见,LK和NG没有抗侵入能力而在成株期具有抗扩展能力,LB、AQ和XN除了具有抗扩展能力外,还具有降低侵入频率能力。基于SSR DNA指纹数据的聚类分析,AQ与LB为同一类,NG与XN为同一类,LK单独为一类。由此推测,AQ或LB与其它3个数量抗病品种之间杂交的后代中可能会出现性状超亲分离,本实验室报道的AQ/NG杂交组合的结果证明了这一点。本文为进一步的抗病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了有用信息。
  • 杨渡, 白山·哈基塔依, 阿地里·亚森, 艾来提·阿不都熟西提, 许咏梅, 伊米尔·艾乃斯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184-191,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9年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干旱区对伽师县等3个相互隔离的甜瓜霜霉病流行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提出了甜瓜霜霉病远距离传播的三级空间结构。一个甜瓜霜霉病流行系统单元是在一个绿洲内,围绕可提供初侵染病原的黄瓜温室区而形成的,其空间结构分为区系(包含若干种植区)、种植区(包含若干田块)和田块三级结构。伽师甜瓜霜霉病流行区系分为3个种植区,甜瓜霜霉病每年春季最先从位于种植一区发生霜霉病的黄瓜温室附近的甜瓜开始发生,之后甜瓜霜霉病由近向远逐步传播。种植二区和种植三区甜瓜霜霉病的初发病时间(初发病中心出现的时间)比种植一区的分别平均晚20和45d,发病中心与初菌源地的平均距离分别是56.4和106.5km,表明此地甜瓜霜霉病菌远距离传播经历了从种植一区到种植二区,再从种植二区到种植三区的传播过程。
  • 江木兰, 赵瑞, 胡小加,, 张银波,, 王国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192-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油菜植株体内分离出的内生细菌BY-2,经过生物学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用BY-2回接油菜,重新分离到具有BY-2相同形态特征和抑制病原真菌能力的内生菌株。油菜接种后的第10 d,体内的BY-2菌数达(2.24~9.02)×103 cfu/g鲜植株,25 d仍然保持在(3.13~8.59)×103 cfu/g鲜植株。BY-2与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对峙培养可以形成直径为3.1 cm的抑菌圈;可使油菜核盘菌菌丝细胞浓缩变短,细胞壁破裂,原生质外溢,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发育;同时还能抑制菌核的萌发,抑制率达60%~70%;在油菜离体叶片试验中,BY-2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达100%。
  • 连翠飞,, 李社增, 晁春燕, 马平, 蒋继志, 鹿秀云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197-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筛选到能够同时产生IAA和GA3的细菌菌株1株,产GA3的细菌菌株2株。生测结果显示,菌株CX-5-2对小麦的促生长作用最明显,10倍稀释发酵液处理比清水对照处理可使麦苗高度增加10.54%。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明确了菌株CX-5-2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生GA3和IAA的积累情况;通过细菌16S rDNA的保守序列鉴定,菌株CX-5-2为假单胞菌属。本研究表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可快速高效地筛选产激素类植物促生菌。
  • 研究简报
  • 向海英, 李菁博, 王颖, 韩成贵, 李大伟, 于嘉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204-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姬广海, 吴亚鹏, 张乃明, 杨云亮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207-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曹海锋, 刘奇志, 谢文闻, 曹静, 李丽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210-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潘雅姣, 王疏, 杨皓, 刘小舟, 谢学文, 周永力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214-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郎秋蕾, 陈集双,, 傅天珍, 杜志游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217-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敏, 李健强,, 倪汉文, 王琦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2): 221-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