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4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2-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陈析丰,金杨,马伯军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是一类在没有病原物侵染情况下就能自发产生坏死斑的突变体,这类突变往往导致植株的抗病增强和防御相关基因的组成性表达。水稻中已报道了将近200个来源不同的类病变突变体,截至2009年5月底52个水稻类病变突变体已被鉴定和命名,其中6个控制类病变性状的基因被克隆,它们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包括热激蛋白转录因子、E3泛素连接酶、酰基转移酶、质膜蛋白激酶、锌指蛋白和锚蛋白。尽管这些蛋白不是直接与植物抗病途径相关,但是在41个已鉴定的水稻类病变突变体中,绝大多数提高了对白叶枯病或稻瘟病的抗性,表明这些类病变基因的突变激活了植株的防御系统,并且不同的类病变基因可能参与了不同的抗病信号传导途径。深入研究水稻类病变突变体对作物抗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和栽培品种的遗传改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病原学
  • 周国梁,尚琳琳,林泓,印丽萍,徐殿胜,易建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油菜茎基溃疡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与其近似种ITS序列的差异,设计了检测L. maculans的引物Lmb3/R2和探针Probe-M,建立了L. maculans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乌克兰等国的22株L. maculans菌株都能得到阳性扩增,而供试的30株L. biglobosa菌株和6株其他菌株以及空白对照没有荧光信号的增加。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达到4 pg菌丝DNA,整个检测过程控制在4 h内,其快速、特异和灵敏的特点可以满足进境油菜籽样品的快速初检以及病菌分离物的快速鉴定。
  • 黄立飞,罗忠霞,房伯平*,陈景益,张雄坚,王章英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18-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6年以来广东省主要甘薯产区发现1种甘薯新病害,主要症状表现为叶片变黄,茎基部呈黑色水浸状腐烂,并逐渐沿茎枝向顶端腐烂,后整株倒伏、死亡。从甘薯病茎部分离得到了病菌,经柯赫法则验证为致病病原菌。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菊欧文氏菌(<i>Erwinia chrysanthemi</i>)。采用茎枝、菌液共培养法接种8个甘薯品种,结果表明8个品种均无抗病性,病原菌致病性较强。这是我国首次发现该病害。 
  • 邵秀玲,甘琴华,厉艳,赵文军,吴兴海,粟智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2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香石竹细菌性萎蔫病菌基因组16S-23S rRNA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条具有稳定点突变特异性探针,建立了对香石竹细菌性萎蔫病菌的TaqMan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除香石竹细菌性萎蔫病菌外,还对其他7种病原细菌菌株进行了荧光PCR检测。结果表明,只有香石竹细菌性萎蔫病菌产生荧光,其他病原细菌均没有荧光产生。与常规PCR相比,实时荧光PCR检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检测到浓度为0.4 pg/μL的DNA,且能直接用于苗木等样品的检测,适合病害的快速诊断和口岸检验检疫应用。 
  • 张春平,武占敏,李正男,张珏,宋加贵,杨洋,吴云锋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在杨凌采集到具有典型植原体侵染症状的菲白竹,应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对R16mF2/R16mR1和R16F2n/R16R2对其进行检测,巢式PCR得到约1.2 kb的特异性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属于翠菊黄化组(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s),与该组成员同源性均在98%以上。随后用16Sr Ⅰ组和Ⅴ组特异引物对R16(Ⅰ)F1/R16(Ⅰ)R1和R16(Ⅴ)F1/R16(Ⅴ)R1也证明其属于翠菊黄化组,RFLP 分析表明该植原体属于16SrⅠ-B亚组。植原体侵染菲白竹在中国属首次报道。
  • 张燕, MATAFEO Angelika, 石红利,郑经武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37-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是一种重要的蔬菜线虫,寄主范围和分布很广。本文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形态测量将来自浙江省杭州市蔬菜上的肾状线虫群体鉴定为肾形肾状线虫,为浙江省首次报道。该群体的形态学特征及形态测量值与模式标本基本吻合,个别形态测量值(比值)有变异。通过对该肾形肾状线虫群体的rDNA中ITS区和编码28S RNA基因中的D2D3区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明确二序列长度分别为808 bp和786 bp;序列分析发现该群体ITS序列与肾形肾状线虫种内一些两性生殖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高达99.5%~100%,而与一孤雌生殖群体同源性为92.4%;编码28S RNA基因中的D2D3区与已报道群体的同源性达到99.4%,相似度较高;本研究还发现杭州肾形肾状线虫群体的寄主涉及11个科16个属的果蔬。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谈家金, 叶建仁, 郝德君, 吴小芹, 陈凤毛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本文对接种松材线虫后3~4年生黑松茎部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接种线虫后,松苗的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在病情发展中期和后期比早期降低更显著。松苗的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含量逐渐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也降低。松树茎部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用于病害的早期诊断。此外,对这4个生理生化指标在病害致病机理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 陈玲娜, 马云霞, 高必达, 朱水芳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49-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RT-PCR扩增黄瓜花叶病毒M株系(CMV-M)全长基因组cDNA,成功构建CMV-M RNA2和RNA3侵染性克隆后,与CMV-Fny基因组RNA交换得到3个假重组型病毒 (F1M2F3、F1F2M3、F1M2M3)。用F1M2F3、F1F2M3、F1M2M3分别侵染白肋烟,产生坏死环斑、轻微绿斑驳、明脉、黄白化和叶尖线性化等症状。根据假重组型病毒和野生型病毒的表观症状,分析引起各种症状的关键因子,初步判定:CP基因是诱导花叶症状的关键因子,CMV-Fny RNA2是诱导叶尖线性化的关键因子,CMV-M RNA2是诱导叶尖坏死斑关键因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野生株CMV-M、CMV-Fny和假重组体F1M2F3、F1F2M3、F1M2M3侵染烟草后引起的症状差异与病毒基因组RNA累积没有直接关系。
  • 张业辉, 秦艳红, 乔奇, 张德胜, 田雨婷, 王永江, 张振臣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57-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已报道的甘薯脉花叶病毒(Sweet potato vein mosaic virus,SPVMV)外壳蛋白(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合成引物,利用RT-PCR方法克隆了SPVMV河南分离物(SPVMV-HN)基因组3′端1.8 kb的基因片段,包括部分NIb 基因序列和完整的CP基因及3′端非编码区序列(3′UTR)。序列分析表明,SPVMV-HN的CP基因由996个核苷酸组成(GenBank登录号为FJ687211),编码332个氨基酸残基。与已发表的SPVMV其他分离物相比,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5.2%~98.5%,与 SPVMV广东分离物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7.9%。将CP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SDS-PAGE分析表明,经IPTG诱导,CP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 pLysS中得到了高效表达。以表达的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了SPVMV外壳蛋白的特异性抗血清。ACP-ELISA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抗血清可用于田间甘薯样品的检测。利用SPVMV的抗血清,对采自全国14个省(市)的田间甘薯样品以及嫁接的巴西牵牛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SPVMV在我国甘薯上普遍存在。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田月娥,黄静,李强*,侯璐,李高宝,王保通*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6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H122是1个通过杂交和回交选育的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为明确其抗条锈病基因及遗传特点,建立抗病基因SSR标记,利用我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29、CYR31、CYR32、CYR33和致病类型Su11-4、Su11-11对H122进行苗期抗性鉴定,根据鉴定结果选用CYR32、CYR33和Su11-4对其与铭贤169杂交F1、F2及BC1代进行了遗传分析,同时应用258对SSR引物对将H122/铭贤169 F2代接种Su11-4的185个单株构建的作图群体进行了PCR扩增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H122对供试小种均表现免疫或近免疫,对CYR32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3的抗病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Su11-4的抗病性亦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其暂命名为YrH122。筛选到3个与YrH122连锁的SSR标记Xbarc229、Xwmc339和Xwmc93,遗传距离分别为7.7、4.3和11.0 cM,并将该基因定位于小麦染色体1DL上。SSR标记回检显示,YrH122来源于华山新麦草。通过基因来源、分子检测及染色体位点比较,YrH122可能是1个不同于目前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新基因。
  • 张国民*,马军韬,肖佳雷,刘迎雪,辛爱华,任洋,张丽艳,刘东风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7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2个日本鉴别品种、7个中国鉴别品种、2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及6个当地主栽品种,对2006年采自该省主要积温区不同水稻品种的178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006年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划分为104个日本小种,077.7号生理小种比例最高为4.49%,017.1号、017.5号、037.5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3.93%。就抗性基因而言,抗瘟基因Pi9(t)在全省抗谱为97.75%,是较好的抗源可以在全省内广泛利用;Piz-5、Pi12(t)抗瘟基因抗谱分别为78.09%和78.65%,根据品种种植区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就品种而言,抗瘟基因Pi9(t)、Piz-5是空育131;Pi5(t)、Pita-2是垦稻10号;Pi9(t)、Pita是上育397;Piz-5、Pi12(t)是垦稻12号等品种抗瘟改良的有利基因;在研究中同时加强对稻瘟病菌种群的监测和新抗源的发掘,有针对性地向主栽品种导入新的抗性基因。
  • 雷娜,李景富,康力功,王傲雪,许向阳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8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番茄抗病品种05046与感病品种051355配制杂交组合,接种鉴定F1代及F2代分离群体的黄萎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番茄黄萎病属单基因显性遗传。用545对AFLP引物和101对SSR引物对两个亲本、抗感池及F2代分离群体进行AFLP和SSR分析,得到3个与番茄抗黄萎病基因Ve连锁的AFLP标记和1个SSR标记,分别是E66M84-A、E78M84-D、E66M40-A和SSR599,与抗病基因Ve的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0.3、14.2、30.5 和12.5 cM。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易汪雪,陈舜胜,杨翠云,于翠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85-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建立了大豆种子中菜豆荚斑驳病毒(BPMV)和烟草环斑病毒(TRSV)单管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将含有相同浓度的分别带有BPMV和TRSV CP基因的质粒溶液作为阳性对照,以受两种病毒侵染的大豆种子作为待测样品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表明能从同一管中同时检测出这两种病毒而不发生交叉反应。尽管在阳性对照中,二者的检测限相当,均可达到35 pg/mL,但在实际应用中,两种病毒由于在大豆种子中的浓度不一致而存在一定的差别。该方法快速、灵敏、简便,同时特异性更强,在出入境检验检疫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研究简报
  • 董志平,李志勇,马继芳,瓮巧云,董立,全建章,董金皋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9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高雷,李保华,董向丽,王彩霞,李桂舫,国立耘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98-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费菲,刘命华,周涛,范在丰,程玉琴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102-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徐秀德,李慧斌,王丽娟,姜钰,董怀玉,刘志恒,蔡明,刘大军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106-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