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4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10-10
  

  • 全选
    |
    病原学
  • 陈昌胜, 黄峰, 程兰, 冯春刚, 黄涛江, 李红叶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5): 449-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07 年起重庆万州的红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 Hongjv)上爆发一种未曾见过的病害,损失严重,因病斑褐色,故被称之为褐斑病。褐斑病贯穿柑橘整个生长季节,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严重时也为害新梢,引起大量落叶和落果,甚至枝梢枯死。为明确其病原,本研究从病区多个果园采集发病的叶片、果实和枝梢,检查和分离培养发现病组织中广泛存在链格孢菌(Alternaria)和炭疽菌(Colletotrichum)。致病性试验证明只有链格孢菌才能引起类似褐斑症状,而炭疽菌和空白对照都不产生任何症状。通过比较研究这些链格孢菌菌株的形态学,培养性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G)基因的部分序列,可以断定红橘褐斑病的病原为交链格孢菌[A. alternate (Fr. ) Keissler]。病原性质的确定将为红橘褐斑病发生规律的研究和控制奠定基础。
  • 李金花, 王蒂, 柴兆祥, Lester W. Burgess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5): 456-4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甘肃马铃薯镰刀菌干腐病的优势病原,2006 年12 月~ 2007 年3 月由西至东从甘肃张掖、天祝、永登、临洮、渭源和西和等6 县市的马铃薯贮藏窖中采集表现有镰刀菌干腐病症状的马铃薯薯块,以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单孢纯化镰刀菌(Fusarium spp. )菌株后,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Nelson 镰刀菌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6 个采样区共分离到293株镰刀菌菌株,其中以接骨木镰刀菌(F. sambucinum)和茄病镰刀菌(F. solani)出现频率高,是优势种。分析发现第一优势种随采样区而异,张掖、天祝和渭源采集的样品中茄病镰刀菌分离频率分别为42. 6% 、42. 1% 和32. 4% ,接骨木镰刀菌分离频率分别为14. 8% 、5. 3% 和26. 5% ,茄病镰刀菌为第一优势种;永登、临洮和西和采集的样品中接骨木镰刀菌分离频率分别为52郾1% 、50. 9% 和55. 2% ,茄病镰刀菌的分离频率分别为23. 3% 、32. 7% 和20. 7% ,接骨木镰刀菌为第一优势种。本文进一步对其在PDA、CLA 上的培养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按照柯赫氏法则用混合菌株接种法对大西洋(Atlantic)、夏波蒂(Shepody)以及一地方品种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了优势菌种对块茎的致病性。利用EF鄄1琢基因引物(EF鄄1H 和EF鄄2T)对接骨木镰刀菌菌株GAUF鄄F12 进行基因组DNA 的PCR 扩增,将PCR 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 上比对,菌株GAUF鄄F12 与GenBank 登记的接骨木镰刀菌5 个菌株的同源性均达99% ;用DNASTAR 分析软件将同源性较高的登记菌株的序列与GAUF鄄F12 菌株构建同源性树,结果表明:该菌株与以上5 个接骨木镰刀菌菌株均位于同源性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一致。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王嘉渊, 陈捷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5): 464-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中克隆到MAPK 基因之一的Clm1,其与玉米小斑病菌中的ChMps1 基因同源。采用InversePCR 和RACE 技术获得了该基因的全序列及其所在区域的旁侧序列。该基因cDNA 全长1. 251 kb,编码416 个氨基酸。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对其进行了敲除。Clm1 敲除突变体在细胞壁完整性,分生孢子产量及形态方面发生明显变化,其侵染离体叶片的能力明显下降,纤维素酶活性有所下降,说明该基因与弯孢叶斑病菌细胞壁完整性及致病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 卓侃, 迟远丽, 扈丽丽, 罗梅, 廖金铃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5): 473-4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象耳豆根结线虫中首次克隆了果胶酸裂解酶基因Me-pel-1,该基因cDNA 的开放阅读框(ORF)长813 bp,编码270 个氨基酸,具有果胶酸裂解酶第3 家族的4 个保守域特征。ME-PEL-1 与南方根结线虫的果胶酸裂解酶MI-PEL-1 和爪哇根结线虫的果胶酸裂解酶MJ-PEL-1 相似性最高,且系统进化树显示ME-PEL-1 也与它们最为接近。利用RNAi 技术对象耳豆根结线虫2 龄幼虫的Me-pel-1 进行沉默,结果发现Me-pel-1 基因被干扰后,象耳豆根结线虫2 龄幼虫对番茄的侵染率显著降低。该结果表明Me-pel-1 基因在象耳豆根结线虫侵染寄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尹跃艳, 董家红, 程晓非, 李婷婷, 丁铭, 方琦,张仲凯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5): 482-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 TZSV)是番茄斑萎病毒属的一个新种,对云南番茄、辣椒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用RT-PCR 从感病番茄中扩增得到长度为837 bp TZSV 的核壳体蛋白基因(N 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 ),获得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TZSV-N,在大肠杆菌BL21 中表达,SDS-PAGE 分析表明,该载体高效表达33kDa 的融合蛋白;以纯化的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TZSV 核壳体蛋白(N 蛋白)的多克隆抗体,间接酶联免疫测定(ID-ELISA)表明效价为1 / 6 000;Western blot 分析表明,该抗血清能与西瓜银色斑驳病毒(WSMoV)血清组的辣椒褪绿病毒(CaCV)反应,而与番茄斑萎病毒(TSWV)、凤仙花坏死斑病毒(INSV)无血清交叉反应,说明获得的抗血清能用于WS-MoV 血清组成员的检测,TZSV 属于WSMoV 血清组成员。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史文琦, 杨立军, 冯洁, 张旭, 曾凡松, 向礼波,汪华, 喻大昭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5): 486-4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从分子水平上明确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其B 型毒素化学型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对2008 年度采自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河南6 省33 县市的赤霉病穗上分离获得的433 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用鉴定种和鉴定B 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进行了鉴定分析。致病种检测结果表明,四川病穗检测到Fusarium asiaticum、F. graminearum、F.avenaceum 和F. meridionale 4 个镰刀菌种,重庆、湖北、安徽和江苏病穗检测到F. asiaticum 和F. graminearum 2 个种,河南病穗仅检测到F. graminearum 1 个种。毒素化学型检测结果表明,Nivalenol(NIV)是四川和重庆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Deoxynivalenol(DON)是湖北、河南、安徽和江苏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将DON 化学型进一步划分为3-AcDON 和15-AcDON 显示,四川、湖北、江苏镰刀菌毒素以3-AcDON 为主,安徽镰刀菌毒素为3-AcDON 和15-AcDON 两者参半,河南镰刀菌全部产生15-AcDON。结果揭示,F. asiaticum 是四川、重庆、湖北和江苏等赤霉病流行麦区的优势致病种;镰刀菌产生的DON 和NIV 毒素化学型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长江上游的麦区以NIV 为优势化学型,长江中下游麦区以DON 为优势化学型;镰刀菌致病种与DON 毒素的化学型间存在一定关系。
  • 李强, 贺苗苗, 董海丽, 姚强, 井金学, 王保通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5): 495-5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贵农22 是由簇毛麦、硬粒小麦以及普通小麦杂交选育而成的普通小麦品种,其对我国目前所有已知条锈菌生理小种均表现高度抗病。为了明确其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并对抗条锈基因进行分子作图,本研究选用条锈菌重要小种CYR29、CYR30、CYR32、CYR33 和Su11鄄11,对贵农22 与条锈病感病品种辉县红或铭贤169 杂交F2 代、BC1 F1 代、BC1 F2 代进行抗锈性遗传分析,并对贵农22 控制Su11鄄11 抗病性的1 对隐性基因进行SSR 标记。结果表明,贵农22 至少含有3 对抗条锈病基因。利用272 株贵农22 / 铭贤169 BC1 F2 群体筛选到2 个与贵农22 控制Su11鄄11 抗性的隐性基因连锁的SSR 标记Xwmc44 和Xcfa2147,遗传距离分别为5. 1 和7. 3 cM,并将抗病基因定位于小麦1BL 上,暂命名为YrGn22。基因来源、抗病性分析以及分子检测结果表明,YrGn22 不同于1BL 上的已知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3、Yr9、Yr21 和Yr29,可能是1 个新基因。
  • 顾爱星, 张翠芳, 曲延英, 郭庆元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5): 502-5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萎病严重危害棉花生产。本试验以温室种植31 个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为材料,通过对供试品种的组织结构研究,使用根系扫描法和石蜡切片法,了解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机制。结果如下:棉花根系的吸收根根长密度与相对病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 923;抗病品种与耐病品种、感病品种的总长度、总投影面积、总表面积和吸收根根长密度差异显著,但耐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的这4 个指标差异不显著。抗病材料根、茎的组织中薄层细胞密度大于感病材料,耐病品种根、茎的薄层细胞密度介于两者之间;抗病品种的根和茎的导管数最多,导管直径最小,其次是耐病品种,感病品种的根和茎中导管数最少,但是导管直径最大。棉花根系的吸收根根长密度,根和茎的薄层细胞密度,导管数可以作为对黄萎病抗性的检测指标。
  • 黄红梅, 肖应辉, 黄玲, 奉光平, 燕玮婷, 戴良英,王国梁, 刘二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5): 509-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湘资3150 和CO39 为亲本建立F10 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 在桃江病圃应用自然诱发接种法对群体的田间叶瘟抗性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LOD 2. 5 的域值上,共检测到14 个有效的微效基因QTL 位点(LOD 值均大于2. 5),分别位于水稻第3、8 和10 染色体上,其表型变异贡献值差异比较大,介于11. 78% ~ 40. 57% 之间;表明可能控制不同抗性表型的QTL 紧密连锁或者同一个QTL 对不同的抗性表型均具有抗性贡献。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陈长军, 李俊, 赵伟, 王建新, 周明国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5): 516-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建立检测和监测油菜菌核病菌群体数量的方法。利用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的茁-微管蛋白基因内含子序列的特异性,设计引物对SclSF (5'-CTCAAATCTCCGAAAGTT -3') / SclAF (5'-TGCAGACGGGTAATATG -3'),建立和优化了SYBR Green 玉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体系。结果表明,该引物对能够从8种所测试的十字花科植物常见病原真菌中特异性扩增出油菜菌核病菌;所建立的实时定量PCR 技术可应用于油菜病叶和病茎中菌核病菌的早期检测及菌核病的预测预报。
  • 王刚, 刘凤英, 王淼, 彭玲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5): 526-5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3-7 是一株对于小麦全蚀病具有有效生防作用的小麦内生细菌。为了研究B3-7 在小麦根内的定殖机制,本研究将含有转座子TnYLB-1 和温度敏感型复制子的质粒pMarB 转化B3-7 菌株,高温处理后TnYLB-1 插入细菌基因组中,构建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库。通过筛选,获得1 株在小麦根内定殖能力显著降低的突变体B3-7-458。利用反向PCR 方法分离转座子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并分析其特征,发现转座子插入导致细菌鞭毛运动性相关基因mota 失活,同时发现mota 失活菌株对于小麦全蚀病的生防能力降低。通过构建互补载体对突变基因mota 进行互补分析,发现互补菌株的运动性、在小麦根系内部的定殖能力以及对于小麦全蚀病的生防能力得以恢复。本研究证明了生防菌蜡样芽孢杆菌B3-7 的mota 基因参与该菌株在小麦根系的内生定殖,也参与了该菌株对于小麦全蚀病的生物防治。
  • 研究简报
  • 李永强, 杨佳妮, 陈文荣, 路梅, 郭卫东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5): 534-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宗山, 徐成楠, 吴玉星, 迟福梅, 张红军, 丁艳杰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5): 538-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昌亮, 武海燕, 张猛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5): 542-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颜方, 殷幼平, 王玉玺, 李佳, 陈世伟, 王中康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5): 546-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妍妍, 王利平, 洪霓, 韦向东, 王国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5): 551-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汪敏, 吕柏林, 邢小萍, 李洪连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5): 556-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