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4-10
  

  • 全选
    |
    病原学
  • 高苇,李宝聚,石延霞,谢学文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2): 113-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茄子棒孢叶斑病的症状进行系统的描述,采用致病性试验、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茄子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致病性试验证实病原菌对茄子的致病力显著高于黄瓜。显微观察发现同一病原菌在茄子上形成的孢子以圆柱形为主,孢子体较窄;而在黄瓜上形成的孢子具有圆柱形和倒棍棒形两种形态,且较宽。对病原菌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综合形态特征、致病力和分子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茄子棒孢叶斑病病原菌为Corynespora cassiicola。
  • 夏花,朱宏建,周倩,高必达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2): 120-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9 年8 月湖南省芷江县线果型辣椒品种红秀2003 未成熟果实上发生了一种新炭疽病。典型病斑长椭圆状,其中央呈成片黄褐色粉末,外围粉红色小点呈同心圆排列,边缘水渍状。8个分离菌株(HNZJ001HNZJ008)培养时菌落初呈白色,渐变为浅红色,后期加深, 具明显灰黑色同心轮纹。分生孢子盘无刚毛, 分生孢子单胞,大小为15. 8 μm × 4. 1 μm,含2~7 个油球,一端稍尖。分离菌株HNZJ001 针刺接种,在离体的成熟果和未成熟果上均产生病斑,而作为对照的胶孢炭疽菌Collec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株LSQ1 不能侵染未成熟果。核糖体RNA 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的PCR 产物经〖JP2〗测序后做BLAST 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与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有性阶段为尖孢小丛壳Glomerella acutata)的ITS 序列100% 相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置信度高达100%,据此确定该病原为尖孢炭疽菌。这是国内辣椒上尖孢炭疽菌的首次报道。
  • 代欢欢,杨翠云,周琦,于翠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2): 126-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带有鸢尾黄斑病毒的烟草叶片为材料,研究建立了IYSV的普通RTPCR、免疫捕获RTPCR和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RTPCR方法,并比较了几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结果表明,DASELISA检测灵敏度较低,为1 mg带毒叶片。而各种PCR方法的灵敏度均高于DASELISA 100倍以上,其中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RTPCR检测灵敏度最高,可从0.4 μg的带毒叶片中检出IYSV,而RTPCR的灵敏度为40 μg带毒叶片,ICRTPCR的检测灵敏度是RTPCR的4倍。鉴于DASELISA灵敏度较低,建议在用ELISA初筛时,如样品OD405值与阴性对照OD405值之比在2.0左右时需要再用分子方法加以确证,以防漏检。
  • 李正男,张磊,吴云锋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2): 131-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在表现卷叶、褪绿症状的丁香(Syringa oblata)样品的叶脉韧皮部筛管细胞内观察到大量植原体粒子。应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对P1/P7和R16F2n/R16R2对表症丁香植株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得到了约1.2 kb的目标片段,通过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系统发育分析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长度为1 246 bp,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上与翠菊黄化组(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s)成员是聚集在一起的,与该组成员同源性均在98%以上。用16Sr RNAⅠ组和Ⅴ组特异引物确定了该病害非混合侵染所致,相似性系数和RFLP分析表明该植原体属于16SrⅠB亚组。这是国内关于翠菊黄化组植原体在丁香上感染的首次报道。
  • 杨丽荣,孙虎,雷振生,赵献林,全鑫,薛保国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2): 139-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TPCR方法从绿木霉ZBS6中扩增了几丁质酶基因Tvchi,序列分析表明Tvchi 开放阅读框为1 293 bp,编码430个氨基酸残基,Blast 分析表明,与多种木霉18家族内切几丁质酶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将该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SDSPAGE和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成功的获得了47 kD 的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经NiNTA柱亲和纯化,获得了纯度较高的融合蛋白Tvchi。Tvchi最适酶活温度为37℃,最适酶活pH值为6.8。表达产物对小麦全蚀病、赤霉病、纹枯病病原菌显示出较好的抑菌活性。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木霉几丁质酶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 咸洪泉,汤伟,张丽青,李安娜,李多川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2): 146-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黄蓝状菌(Talaromyces flavus)几丁质酶性质和作用,通过RTPCR、3′ RACE及5′ TAILPCR技术克隆了一个黄蓝状菌几丁质酶基因tfchi1,该基因全长为2 561 bp,含有6个内含子,包含一个1 194 bp的ORF,编码39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3.47 kDa,属于糖苷水解酶第18家族。利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tfchi1,并转化毕赤酵母,筛选得到一株高效表达几丁质酶的工程菌GSTFCHI19,甲醇诱导第7 d酶活性最高,达32.29 U·mL-1。SDSPAGE检测纯化重组蛋白的分子量约44 kDa。重组几丁质酶Tfchi1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适反应pH值为5.5,在pH 6~8之间稳定。Zn2+、Cu2+对 Tfchi1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Tfchi1可明显抑制敏感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该酶在几丁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物防治等领域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
  • 张智慧,聂燕芳,何磊,高元媛,李云锋,王振中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2): 154-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抗稻瘟病水稻近等基因系C101LAC及CO39为材料,应用差异蛋白组学技术对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8 h和12 h后的水稻叶片蛋白质差异表达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PEG4000预沉淀法提取水稻叶片总蛋白,经双向电泳、凝胶染色和图像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MeJA处理后的2个水稻品系中共有21个蛋白质表现为2倍以上的表达差异。其中,MeJA处理8 h后,CO39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有5个,C101LAC中有8个,U5为2个品系中均新增的蛋白质点。MeJA处理12 h后,CO39中有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C101LAC中则有5个。经胶内酶解、MALDITOF/TOF质谱分析及数据库检索,成功对21个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了鉴定,其中新增的蛋白质点U5被鉴定为内切β1,31,4葡聚糖酶。依据GO数据库和UniProtKB数据库提供的蛋白质注释信息,按照功能可将21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分为8类,分别在植物抗性、氨基酸代谢、信号转导、光合作用、光呼吸、糖代谢、蛋白质合成与分解及细胞代谢等方面发挥作用。
  • 连延浩,叶广继,王舰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2): 164-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查明青海地区晚疫病菌单倍型分布情况,本研究对青海不同地区采自2006~2007年的70个晚疫病菌材料的线粒体单倍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4.3%的菌株为Ⅱa型,5.7%的菌株为Ⅱb型,其中Ⅱb型均分离自番茄。这说明青海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为Ⅱa型,线粒体单倍型不存在多态性。
  • 李广旭,陈华民,吴茂森,何晨阳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2): 169-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阐明OsBTF3基因在水稻对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和细菌性条斑病菌(X. oryzae pv. oryzicola, Xoc)侵染抗/感反应中的功能,本研究以OsBTF3过量表达和RNAi转基因株系为材料,比较分析了T1代株系对病菌侵染的抗感病反应,定量测定了防卫基因的表达动态。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对照株相比,无论过量表达株系,还是RNAi株系对Xoo和Xoc侵染均表现为更加感病的反应; 经Xoo接种后,过量表达和RNAi株系OE37和RNAi株系RI30防卫基因的表达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OsBTF3增量/减量表达对水稻抗/感病性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这种作用可能并不依赖于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介导的信号途径。
  • 邹丽芳,周丹,刘之洋,邹华松,陈功友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2): 176-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和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Xoc)是水稻上的模式病原菌,分别引起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 BB)和细菌性条斑病(bacterial leaf streak, BLS)。为了精确和高效地实现目的基因的突变,本研究利用pK18mobGⅡ载体,建立了一套适于Xoo和Xoc目的基因定点插入的突变体系。通过同源片段与目的基因间的同源重组,成功获得了Xoo和Xoc的hrcV和hrpF突变体。PCR和Southern杂交证实:pK18mobGⅡ携带不同大小的同源片段,能够整合于hrcV和hrpF的特定位点;200~400 bp的同源片段能够获得最佳的突变效率;两亲接合的转化效率是电转化的5~100倍。毒性测定结果显示,hrcV基因决定着Xoo在水稻上的致病性。致病相关基因插入突变体系的建立为研究水稻黄单胞菌与水稻互作中致病相关基因的功能奠定了遗传学研究基础。
  • 宛琼,丁克坚,周益林,段霞瑜,邹亚飞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2): 186-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将12个对温度不同敏感性的小麦白粉病菌株分别在18℃和22℃条件下的流行组分(潜育期、侵染几率、单病斑累积产孢量和病斑日扩展面积)和寄生适合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对温度不同敏感性菌株的流行组分在18℃和22℃条件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单病斑累积产孢量与病斑日扩展面积的相关性最高。各供试菌株在22℃条件下的寄生适合度均低于18℃条件下的寄生适合度。在两温度条件下,对温度低敏感性菌株平均寄生适合度高于对温度高敏感性菌株,特别是在较高温度下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 卢训,丁铭,方琦,方敦煌,秦西云,张仲凯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2): 195-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电镜观察和ELISA检测从云南11个县(市)烟草种植区采集的烟草上检测到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 TZSV)。根据TZSV N基因设计引物扩增得到了31个TZSV分离物N基因全序列。测序分析表明,31个TZSV N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报道的序列相似性在94.9%~98%之间,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2%~99.3%。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云南不同地区的TZSV分离物存在一定差异。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文山分离物和西畴分离物具有2个该地区独有的氨基酸位点。
  • 冷伟锋,王海光,胥岩,马占鸿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2): 202-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河,周国英,章怀云,刘君昂,彭宽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2): 206-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曹喜兵 范国强 翟晓巧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2): 214-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真核生物中,DNA甲基化可导致基因特异表达、细胞分化和染色体失活等[1,2],可在不改变DNA碱基排列顺序的同时,阻断遗传信息的传递,从而引起形态等性状的变化[2]。泡桐(Paulownia spp.)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和绿化树种之一,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丛枝病发生给我国泡桐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种植泡桐的积极性。自从发现泡桐丛枝病病原为植原体以来,人们对其病原和丛枝病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3,4],但对寄主染病泡桐本身分子生物学研究较少。近年来,虽然科技工作者对丛枝病泡桐蛋白质组和DNA甲基化水平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4],但至今国内外未见有关DNA甲基剂对泡桐丛枝病发生影响的文献报道。因此,本文以毛泡桐丛枝病组培苗为材料,利用巢式PCR和SSR技术,研究了DNA甲基剂甲基磺酸甲酯(MMS)对毛泡桐丛枝病发生和DNA碱基序列的影响。
  • 袁虹霞,侯兴松,付博,孙君伟,张福霞,邢小萍,李洪连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2): 219-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