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4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6-01
  

  • 全选
    |
    病原学
  • 朱荷琴,冯自力,尹志新,李志芳,赵丽红,师勇强,杨家荣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3): 225-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来自我国12个省84个县(市)的棉花黄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存在5种不同的培养类型,其中,产生微菌核较多的B型菌株为优势类群,占72.9%。长江流域的菌株培养性状变异最大,新疆棉区的变异最小。致病力测定结果和ISSR指纹图谱均将167个单孢菌株划分为强、弱、中3个致病力类型,供试菌株的ISSR指纹图谱与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中等致病力类型菌株在我国占主导地位;强致病力类型的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弱致病力类型菌株主要分布在新疆和江苏。
  • 王晓丽,夏花,张平喜,朱宏建,高必达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3): 236-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区种植的朝鲜蓟(Cynara scolumus  L.)上发现了一种新的病害,其症状表现为地上部分从外层叶片开始逐步枯萎,随后根部和主茎杆的髓部腐烂变褐,最后整株枯萎。从田间感病朝鲜蓟茎杆的病健交界处用NA培养基分离,获得10个菌株,分别指定为HNXDT001~010,并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观察和细菌学特征分析,同时对HNXDT002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系列菌株在NA培养基上均形成灰白色圆形菌落,稍突起,有光泽,半透明。在显微镜下菌体呈短杆状,两端钝圆,具有2~8根周生鞭毛,革兰氏阴性。10个菌株通过针刺法接种均可导致朝鲜蓟茎杆、胡萝卜、辣椒、白菜、土豆、番茄和莴苣茎杆软腐,经科赫法则验证为致病病原菌。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和果胶酶基因片段测序(分别用16S rDNA通用引物16SF/16SR和果胶酶基因引物Y1/Y2扩增)与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其16S rDNA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 JF721958)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菌株ATCC15713 (GenBank Accession No. U80197)序列同源性高达99%;果胶酶基因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 JF721960)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PC1菌株(GenBank Accession No. CP001657)序列同源性为93%。结果表明:朝鲜蓟细菌性根茎腐烂病病原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张丽娜,朱天辉,李芳莲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3): 242-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四川碧峰峡撑×绿杂交竹健康植株根际分离到对杂交竹梢枯病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有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YSSPG3,该菌株的无菌发酵液对多种真菌和细菌具有抗菌活性。通过对菌株YSSPG3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组分与16S rDNA 序列分析,确定为绛红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purpeofuscus)。采用硫酸铵沉淀和柱层析法对发酵液中起主要抑菌作用的抗菌物质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一的抗菌蛋白AMP,分子量为5 075.619 Da,等电点为6.77。抗菌蛋白在温度≥60℃和pH<7,以及紫外线照射时间≥12 h的环境下抑菌活性均明显下降,但受蛋白酶K、胰蛋白酶和氯仿影响不大,无几丁质酶、葡聚糖酶等水解酶活性。利用Edman降解法测定抗菌蛋白N末端25个氨基酸序列,与来自 Streptomyces tendae  Tü901 的chitin-binding protein AFP1的同源性较高,为81.00%。
  • 徐建强,张聪,于金凤,彭迪,周明国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3): 252-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制备小麦赤霉病菌的α-微管蛋白,以小麦赤霉病菌cDNA为模板,PCR扩增出α1-、α2-微管蛋白基因,将其克隆到pET30a+表达载体上,转化到表达宿主菌Rossatta(DE3)pLysS,筛选阳性克隆,进行蛋白诱导表达。SDS PAGE及Wes-tern-b1ot结果表明: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52.1和55.9 kD;融合蛋白能与抗6×His的单抗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对包涵体洗涤及透析复性后采用HisTrapTM  HP Columns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融合蛋白。该研究为体外筛选以微管蛋白为靶标的杀菌剂提供了物质基础。
  • 王艳丽,李健,柳玉芳,靳春鹏,刘金亮,贾保磊,赵文生,潘洪玉,张世宏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3): 260-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来自我国南北稻区田间稻瘟菌菌株,对其进行了低温耐受性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方与东北田间稻瘟菌在低温耐受性上存在明显差异:95%东北菌株可以忍受至少一周的-15℃低温处理,而相同条件下南方菌株仅有65%菌株存活。模拟东北冬季田间生境,选取10株低温敏感型菌株进行临界致死低温条件下的继代处理,发现-15℃条件下反复冻融处理55次后,其中8株低温耐受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且部分菌株的培养性状和抗药性相继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对抗性增强菌株的非原生质体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和差异蛋白质质谱分析,获得了响应低温的分泌蛋白及其指纹信息。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温度等环境因子对稻瘟菌的致变作用奠定了基础。
  • 病原学
  • 王洁,刘金亮,阴筱,高瑞,刘红梅,李向东,刘焕庭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3): 267-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编码的辅助成分-蛋白酶(helper component-proteinase,HC-Pro)是第一个被鉴定的RNA沉默抑制因子。本研究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获得了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PVA)HC-Pro的3个突变体, 利用农杆菌共浸润的方法分析了这些突变对HC-Pro抑制RNA沉默活性的影响。与野生型HC-Pro处理相比,Phe6、Asn11 缺失突变体的处理中绿色荧光减弱,而Ile250-Gly251-Asn252(IGN)基序中的Ile和Gly分别突变为Asp和Glu的处理中观察不到绿色荧光。该结果表明Phe6、Asn11 和IGN250  3个位点均参与调控HC-Pro的抑制RNA沉默活性。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曹世勤,骆惠生,黄瑾,冯晶,贾秋珍,张勃,金明安,金社林,尚勋武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3): 274-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冬小麦品种陇鉴9821是以甘肃陇南感病生产品种洮157为受体,以高粱总体DNA为供体系统选育而成,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抗条锈性。本文对陇鉴9821抗条锈性及其遗传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期抗条锈基因推导分析得出,陇鉴9821对供试菌系的抗性谱与已知基因不同,含有未知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显示对CYR29和CYR33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通过抗病性鉴定和抗谱比较分析,认为陇鉴9821对CYR29和CYR33表现显性抗病性的基因是2对不同的抗条锈病基因,其中1对来自洮157。陇鉴9821可作为生产品种及抗源材料在生产上利用。
  • 孙溶溶,彭真,程琳,朱翔飞,邵泰良, 卢钢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3): 281-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苯并噻二唑BTH处理菌核病抗性不同的花椰菜品种幼苗, 采用营养生长期活体叶片菌丝块接种鉴定法评价菌核病抗性诱导效果,结果表明经BTH处理的植株菌核病病情指数明显下降, 对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的诱抗效果分别达到81.5%和63.8%。对于花椰菜重要的防御酶活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BTH诱导处理的花椰菜植株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酶( SOD )、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 PPO)的活性均有所提高。同时病程相关蛋白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也增加。 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防御反应基因表达,结果表明BTH诱导首先激发了植株 PR-1等基因参与的水杨酸信号传导防御反应途径的发生,同时PDF1.2 基因的上调表达说明BTH诱导也影响了茉莉酸信号传导途径。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明章勇,王保通,周益林,段霞瑜,邹亚飞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3): 290-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小麦离体叶段法,设置22、23、24、25和26℃共5个温度处理,对2009年采自四川、北京、甘肃、河南、河北、陕西和湖北七省(市)的小麦白粉菌标样分离获得的129个单孢堆菌株对温度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29个菌株平均ET50为22.49℃,其中ET50最高为24.48℃,最低为19.88℃,供试菌株中40.52%的ET50介于23℃和24℃之间,占参试菌株的近一半,7.63%的供试菌株ET50≥24℃。不同省(市)的病菌群体对温度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且病菌群体对温度的敏感性差异与经纬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获得了温度对此病害的终止阈值平均为26.65℃,且对温度相对不敏感菌株在较高温度下的潜育期较短、病害的严重度较高。不同敏感性菌株的频率分布结果表明,自然环境中病菌群体已受到温度的选择压力。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董国菊,李文英,刘翠平,周常勇,肖崇刚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3): 297-3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烟草根际生防细菌的生防机制,从重庆地区连作烟田健康烟株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对烟草疫霉具有较强拮抗作用和对黑胫病具有良好防效的细菌菌株P-72-10。根据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基因组DNA的(G+C)mol%含量测定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该菌株菌落乳白色,能产生水溶性荧光色素,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菌体杆状、大小(8.1~16.2)μm×(1.8~4.8)μm,单端生鞭毛,不形成芽孢。The BIOLOG GN2 结果显示该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该菌株基因组DNA的(G+C)mol%含量为 60.72 mol%。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株与假单胞菌属荧光假单胞杆菌多个菌株的序列同源性达到99%,GenBank上的登录号为:HQ888871。结合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将菌株P-72-10鉴定为荧光假单胞杆菌P. fluorescens。平板检测拮抗代谢产物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分解纤维素、蛋白质和结合Fe 3+的能力,但不能分解几丁质。
  • 研究简报
  • 任海英,李岗,方丽,茹水江,王汉荣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3): 306-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蔓枯病是威胁甜瓜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是由西瓜壳二孢菌(Ascochyta citrullina Smith, 无性世代是泄根亚隔孢壳Didymella bryoniae)引起的,在甜瓜的幼苗期至采收期均可发生。在中国厚皮甜瓜栽培品种中尚未发现蔓枯病抗性较好且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多数甜瓜抗蔓枯病材料均为薄皮小果,关于甜瓜与蔓枯病菌的互作机理目前报道较少,厚皮甜瓜和薄皮甜瓜与蔓枯病菌的互作机理差异以及不同品种的薄皮甜瓜间与蔓枯病菌的互作机理差异未见任何报道。在低温高湿环境下甜瓜发生蔓枯病的几率比在适宜生长环境下大大增高,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robate peroxidase gene,APX,EC1. 11. 1.11) 是植物耐受逆境胁迫的主要因子,调节活性氧水平,与过氧化氢、一氧化氮一起参与防卫反应和细胞死亡,有可能调节MAPK的级联反应,应对多种环境胁迫因子。本研究拟探讨不同甜瓜品种与蔓枯病菌互作时APX转录水平的变化,初步解释APX在甜瓜与蔓枯病菌互作中的作用。
  • 卢文洁,黄应昆,李文凤,王晓燕,罗志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3): 31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毕秋艳,马志强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3): 315-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小麦白粉病在我国小麦产区上升为主要病害,严重制约小麦生产。沿海北部及淮北地区,小麦白粉病常年发生4级左右。目前麦类白粉病的防治药剂主要有三唑类、嘧啶类、苯并咪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等。但小麦白粉病菌变异快,繁殖迅速,以及药剂长期单一使用,造成小麦白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1995年我国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平均抗性水平在16.8倍以上。因而,急需寻找和开发替代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新型药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继三唑类杀菌剂后出现, 是一类内吸保护型杀菌剂,主要作用于真菌的线粒体呼吸链中细胞色素bc1复合物,阻止电子传递,抑制真菌生长。此类药剂于1996年投入德国市场,尚未在我国小麦白粉病防治上大量使用。
  • 王连水,张云霞,黄江华,孙辉,向梅梅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3): 319-3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盛萍萍,王彬,苑学霞,王小珅,刘润进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3): 323-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振臣,乔奇,秦艳红,张德胜,田雨婷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3): 328-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朱洁伟,吴琼,陈捷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3): 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