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9-14
  

  • 全选
    |
    专题评述
  • 姜山,朴杓允,石井英夫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337-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梨黑星病是亚洲梨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是由纳雪黑星病菌(Venturia nashicola)感染所致。V. nashicola主要寄生在亚洲梨叶片表皮细胞壁的果胶质层中。该菌的感染可能主要与分泌的细胞外分泌物质、角质分解酶、过氧化氢和果胶质分解酶有关。而亚洲梨对V. nashicola的抗性可能主要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多种病程相关蛋白、富亮氨酸重复类受体蛋白激酶等有关。另外,不具直接杀菌能力的系统抗性诱导剂acibenzolar-S-methyl(ASM) 在大田试验中对梨黑星病菌有较好控制效果。这与ASM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和几丁质酶等有关。
  • 彭焕,彭德良,胡先奇,黄文坤,贺文婷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345-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线虫与植物互作的过程中,降解寄主细胞壁是植物线虫成功建立寄生关系的关键环节。β-1,4-内切葡聚糖酶(β-1,4-endoglucanase,ENG)是由线虫食道腺细胞产生并由口针分泌、对细胞壁降解起关键作用的酶类之一。本文对近年来植物寄生线虫eng基因的克隆、组织定位、表达分析、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功能以及ENG来源、进化及在线虫与植物互作中的潜在作用等进行了概述。
  • 病原学
  • 李燕,尹小乐,刘永锋,于俊杰,陈志谊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353-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100个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菌株的产孢能力、生长速率、色泽、胞外物质对麦种萌发抑制率和致病力,用SPSS软件分析了其产孢能力、生长速率、色泽、对麦种萌发抑制率与致病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菌株的产孢能力、色泽与致病力呈正相关;对麦种萌发抑制率与致病力的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菌株的生长速率与致病力呈负相关。其中,菌株的产孢能力和致病力呈中度相关;色泽、生长速率与致病力呈低度相关。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严吉明,叶华智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365-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巢豆油壶菌(Olpidium viciae)侵染蚕豆叶片和茎引起细胞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蚕豆叶和茎的病、健表皮组织及组织切片的解剖结构和病原物在寄主细胞中的动态。结果表明,巢豆油壶菌侵入叶和茎的表皮细胞后,定殖在被侵入的细胞内,菌体生长发育,整体产果,形成游动孢子囊和休眠孢子囊。病菌的侵染刺激了侵染点邻近的表皮细胞和其下的叶肉组织或茎的皮层组织细胞,这些已分化的组织细胞转为分生细胞,进行分裂,分裂方式为平周分裂。原有的正常基本组织细胞被未高度分化的薄壁组织细胞取代。这些细胞具有分生能力并不断分裂,细胞体积增大,造成蚕豆病组织细胞发生畸形增生的病理解剖改变,病部呈瘤状隆起。这是蚕豆油壶菌火肿病症状产生的病理组织学机制,也反映了巢豆油壶菌和蚕豆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的相互作用。
  • 蒋明,张志仙,袁菱婧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374-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是H2O2清除剂,在植物抗逆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NCBI发布的过氧化物体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Peroxisomal APX, pAPX)基因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分别以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italica)叶片DNA和cDNA为材料进行PCR扩增,克隆到一个APX基因,命名为BoAPX2,序列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JN172929。BoAPX2的基因组序列长为2 013 bp,具有8个内含子,编码区全长864 bp,编码287个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oAPX2与已知的过氧化物体APX有较高的相似性,氨基酸的C端具1个跨膜结构域。RT-PCR结果表明,BoAPX2的表达受霜霉病菌(Hyaloperonospora parasitica)、H2O2、水杨酸和NaCl诱导。
  • 崔学慧,陈舜胜,于翠,杨翠云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381-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香石竹环斑病毒(Carnation ringspot virus, CRSV)的5个分离物为研究对象,根据CRSV运动蛋白(M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建立了检测CRSV 的实时荧光RT-PCR(real-time fluorescent RT-PCR)方法。该方法利用TaqMan探针水解产生的荧光信号实时监测目标基因的扩增,实现real-time fluorescent PCR扩增和检测同步进行。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RT-PCR方法具有更快速、灵敏和特异的优点,与普通RT-PCR方法相比其灵敏度提高了100倍,适合于对进境种苗携带的CRSV的快速检测。
  • 程子超,赵洪海,李建立,张成省,王凤龙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387-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山东省5个植烟县/市采集烟草线虫土壤样本24份,其中10份土样中分离到孢囊线虫的孢囊,对之进行系统的形态学观测。孢囊阴门锥突出,双半膜孔,下桥和泡囊发达,阴门裂长(44.1±3.5) μm,阴门窗长(50.4±4.8) μm、宽(36.6±4.1) μm,下桥长(83.8±4.7) μm、宽(11.0±0.9) μm。利用大豆孢囊线虫特异性引物对分离到的孢囊线虫群体进行了分子鉴定。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山东省寄生烟草的孢囊线虫为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1952。对这10个孢囊线虫群体rDNA-ITS区进行了PCR扩增产物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和测序比对。发现,所有孢囊线虫群体均能扩增出一条大约1 000 bp大小的片段;用Alu Ⅰ、Bsh 1236 Ⅰ、Hae Ⅲ、Hha Ⅰ 、Mva Ⅰ 、Rsa Ⅰ酶切后,产生的酶切表型均相同;用Ava I酶切后,产生了2种酶切表型。所测孢囊线虫群体与GenBank收录的大豆孢囊线虫序列相似度高达99%以上。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孙嘉曼,傅俊范,严雪瑞,周如军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396-4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水杨酸(SA)对人参抗人参锈腐病的诱导作用,本研究首先采用琼脂平板法测定了SA对人参锈腐病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生长的影响。然后用SA溶液处理二年生人参移栽苗,温室接种人参锈腐病菌,测定了人参根内防御酶系活性(PAL,CAT,PPO,POD)、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浓度为0~200 mg·L-1 的SA溶液对人参锈腐病菌无直接抑制作用。但SA溶液处理后,人参锈腐病发病率较直接接种处理的下降30%,人参根系PAL、CAT、PPO、POD活性较对照均表现上升趋势,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也较对照增强,并且经SA诱导后接种锈腐菌的人参体内上述酶活性比只诱导不接种处理上升速度快。这表明SA处理可以改变人参根部相关防御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人参对人参锈腐病的抗性。
  • 邸垫平,易晓云,苗洪芹,路银贵,田兰芝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404-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用3个抗病自交系(齐319、X178、沈137)和3个感病自交系(掖107、掖478、沈5003)按照NCII交配设计配制9套杂交组合研究了玉米抗粗缩病遗传规律。2009-2010年在曲阳、保定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方法鉴定亲本、F1、F2群体的玉米粗缩病抗性,并采用灰飞虱人工接种方法鉴定亲本材料的抗病性。运用QGA station 软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ADAA)遗传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是控制玉米粗缩病抗性的主要遗传组分,分别占表型变异的44.8%和13.1%,杂合显性效应表现负向杂种优势,抗病育种可加以利用。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在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组合抗粗缩病遗传中普遍存在,但因材料不同而表现负向或正向效应。玉米粗缩病抗性易受环境影响,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为39.8%,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培育抗粗缩病玉米品种应依据基因型选配适当的亲本材料,抗病品种宜进行多年多点鉴定筛选。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赵磊,杜娟,卜春亚,王有年,师光禄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411-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提取物对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活性,采用生物活性跟踪法对瑞香狼毒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初步研究,柱层析法对其甲醇萃取物高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经LC-MS和核磁共振仪对最终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瑞香狼毒最高活性流份3的主要抑菌活性成分为伞形花内酯,并且随着浓度的提高,该活性成分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也增强,其抑菌中浓度为1.52 mg·mL-1。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流份3对草莓灰霉病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伞形花内酯严重破坏了草莓灰霉病菌孢子和菌丝体的形态结构。
  • 朱宏建,欧阳小燕,周倩,高必达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418-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寻辣椒尖孢炭疽病的生防药剂,从而控制该病在辣椒生产上的扩散。以辣椒尖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acutata)为指示菌,从浏阳河风光带土样中分离筛选出6株拮抗放线菌株,其中菌株ND045对指示菌的拮抗效果最好,菌丝生长抑制率高达71.6%。经形态观察、培养性状、生理生化鉴定,并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将ND045菌株鉴定为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抗菌谱研究表明,该菌株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mysporum)和辣椒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都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抑菌率达40.58%~72.00%。通过单因子变量法和均匀设计法对菌株ND045进行发酵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其最佳的发酵条件为:15 g大米粉、5 g大豆粉、0.5 g MgSO4、0.01 g FeSO4·7H2O、1.5 g NaCl、水1 000 mL、30℃、pH 8。经优化后,菌丝生长抑制率最高达到82.61%,比优化前提高了11.01%。该研究结果为辣椒尖孢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王兰英,谢颖,廖凤仙,王琼,骆焱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425-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对砂仁内生细菌进行分离,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为靶标菌对获得菌株进行离体拮抗活性、盆栽及田间试验测定。结果表明:获得的27株内生细菌中有4株具有较好的离体抑菌活性,其中SRJ2-4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带达到18 mm;SRJ2-4的盆栽防效及田间防效分别为80.7%与79.4%,与其它菌株相比达极显著水平。SRJ2-4处理的亩产量为488.79 kg,高于其他药剂处理。对该菌株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进行分析,将该内生菌鉴定为糖蜜草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melinis)。
  • 研究简报
  • 李萍,江涛,高智谋,戚仁德,汪涛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431-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是具有重大危害性的病原卵菌,其寄主范围较广,可引致辣椒、番茄、茄子、黄瓜、南瓜等多种重要蔬菜作物的疫病。由辣椒疫霉引起的辣椒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世界各地的辣椒种植区普遍发生,我国尤以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迄今国内关于辣椒疫霉致病力分化的研究较少,且存在分歧。有报道指出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区来源直接相关[1];也有研究认为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与地理来源不直接相关[2]。此外,辣椒疫霉菌株致病力分化和菌丝生长速率是否相关尚属未知。本文对采自安徽合肥、淮南、和县、潜山、岳西、江苏南京和四川邛崃7个县市的23个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和菌丝生长速率进行了测定,旨在明确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是否存在分化现象及致病力与菌株地区来源及菌丝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为辣椒疫霉所致辣椒疫病的抗病育种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 李会平,师情,王凯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436-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金华,马峙英,张西平,吉万全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440-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范志宏,郭春绒,王金胜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445-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