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4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10-16
  

  • 全选
    |
    病原学
  • 耿丽华,李常保,迟胜起,王丽君,柴敏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5): 449-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湖南省百合生长期鳞茎腐烂病的病原至今未见报道。受隆回县科技局委托,我们对该县鳞茎腐烂病病原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结果为该病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 刘东,代丽婷,蒲子婧,苗笛,马柏壮,张艳菊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5): 456-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来自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西宁5个城市的70个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菌株进行了毒力、营养体亲和性及ISSR分析。毒力测定结果显示黄瓜枯萎病菌在东农803品种上存在明显的毒力分化。在营养体亲和群的测定中有8个菌株没有产生nit突变体,2个菌株经测定为异核体自身不亲和性菌株,不能进行营养体亲和群的测定;其余60个菌株可分为5个营养体亲和群。利用筛选的7个引物对70个菌株进行了I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可将70个菌株分为3个类群,其中IGⅠ的41个菌株均来自东北三省,IGⅡ的21个菌株均来自北京,IGⅢ的8个菌株全部来自西宁。VCGs和ISSRs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及毒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郭立新,段维军,张祥林,邓丛良,闻伟刚,李世访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5): 466-4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四川省冕宁县大力发展樱桃产业,全县樱桃种植面积1 500 hm2,年产量已达到1 3000 t,是凉山有名的樱桃之乡。2009年开始,在部分樱桃园发现花变绿症状果树,随后发病面积逐年扩大,2011年发病面积已达总栽培面积的3%,发病果园病株率可达10%~40%,对冕宁县樱桃产业造〖HJ*2/3〗成潜在威胁。本研究针对植原体进化过程中的保守基因(16S rRNA和核糖体蛋白rp基因),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冕宁县采集到的表现花变绿症状的樱桃植株进行检测鉴定,以明确病原及株系的分类地位,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李萍,,董波,周恒,,周波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5): 474-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z-t编码了一个包含108个氨基酸的未知功能的预测分泌蛋白,其与对应的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z-t介导了基因对基因的抗病反应。序列分析发现AvrPiz-t的预测成熟蛋白AvrPiz-t90含有4个半胱氨酸残基,推测它们可能参与了AvrPiz-t蛋白分子内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为了检测这4个半胱氨酸对AvrPiz-t功能的影响,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对4个半胱氨酸残基分别进行了位点突变并构建了相应的稻瘟病菌互补载体。功能互补分析发现,上述4个突变体都丧失了AvrPiz-t无毒基因的功能。由此推断,半胱氨酸对AvrPiz-t蛋白功能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 贺冰,贺运春,李志岗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5): 480-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杧果大茎点菌Macrophoma mangiferae Hingoroai et Sharma是引起广西杧果象牙品种果腐病的病原菌之一。对杧果大茎点菌和罹病果肉组织,运用病理组织解剖方法,观察到杧果大茎点菌M . mangiferae的子实体在果肉组织中生长发育过程,需经过营养菌丝集结、菌丝球中心组织细胞分化、雏形分生孢子器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和释放分生孢子等4个阶段。此项研究结果揭示了该类病原菌子实体细胞学发育特点及致病机理。
  • 梁振普,宋小凤,张小霞,许锋,邵新峰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5): 486-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双向电泳和MALDI-TOF-TOF质谱联用技术,对近年来河南省的新生黄叶病害杨树进行了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经图谱分析,在叶片、韧皮部和根部分别获得了98个(61个上调,37个下调)、90个(42个上调,48个下调)和41个(19个上调,22个下调)差异蛋白点。对其中差异表达1.5倍以上的61个蛋白点进行了质谱鉴定,58个蛋白质点鉴定成功,这些蛋白点可归类于26种蛋白质。这些蛋白包括参与光合作用和与抗性相关的蛋白。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病害的发生机理,铁蛋白的鉴定结果对病因的确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胡颖慧,龚束芳,李彩华,冯晓晓,尙芬,杨涛,车代弟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5): 497-5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唐菖蒲枯萎病菌进行了产毒培养基的筛选,研究毒素培养滤液对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对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及对幼苗的致萎作用。结果表明:唐菖蒲枯萎病菌在Czapek培养基中培养15 d所产生的培养滤液对唐菖蒲胚根的抑制作用最强,胚根生长抑制率高达99.79%;而菌丝干重在PD培养基中培养13 d达到最高值1 242.27 mg;毒素培养滤液经121℃灭菌20 min后对唐菖蒲胚根仍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与对照相比,毒素培养滤液能够显著降低唐菖蒲幼苗根系活力,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加,萎蔫级数逐渐增加。说明枯萎病菌毒素培养滤液是唐菖蒲枯萎病的致病因子,可以利用其筛选唐菖蒲抗枯萎病品种。
  • 杨勇,谢礼,严成其,王栩鸣,余初浪,成晓越,程晔,陈剑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5): 505-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单胞杆菌水稻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一个世界性的严重病害。疣粒野生稻(Oryzae meyeriana)对Xoo具有高度抗性,但其抗性机制仍不清楚。本文以抗病的疣粒野生稻和感病的水稻品种大粒香为材料,研究了Xoo侵染对叶片病斑、叶绿体超微结构、光合系统活性和木质部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种Xoo生理小种导致的疣粒野生稻叶片病斑长度都明显短于大粒香叶片的病斑长度。Xoo病菌侵染显著破坏了大粒香的叶绿体结构,明显抑制了其光合活性,而疣粒野生稻中的变化要轻得多。通过电镜切片,发现疣粒野生稻叶片导管内存在大量的Xoo病菌,这表明Xoo能够侵染疣粒野生稻且能够在叶片内增殖。病菌的侵染诱导了疣粒野生稻木质部次生细胞壁的增厚,抑制了病菌通过导管纹孔向邻近细胞的进一步侵染,这种反应可能参与了疣粒野生稻对Xoo的抗性。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王暄,孙成刚,方亦午,向桂林,刘炳良,宋志强,高菲菲,李红梅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5): 515-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9-2011年间对江苏省12地1市共59个区县市290个乡镇的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结合GIS软件,绘制了该病害的发生分布、群体密度及其与土壤质地之间关系的地理信息矢量图。调查结果表明: 在580个调查点中,有47个区市县152个乡镇的301个调查点发现CCN;在苏北的徐州地区、苏中的泰州和扬州地区以及苏南的镇江地区CCN发生较为普遍,而江苏其他地区发生率相对较低。不同地区平均CCN群体密度差异较大, 徐州、扬州和泰州地区样品分别为34.4、17.5和17.1个孢囊/100 mL土,而连云港、南通和苏州等地区仅为3~5个孢囊/100 mL土;ArcGIS矢量图显示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病田的孢囊群体密度与土壤质地有密切的关系,在土壤质地为沙土和沙壤土的发病田孢囊群体密度普遍较高,徐州沛县王店镇的CCN样品孢囊群体密度最高达到了191.0个/100 mL土,而土壤质地为粘土的病田小麦孢囊线虫群体密度相对较低。本研究为宏观了解小麦孢囊线虫病在江苏省的发生情况和监测发病重灾区CCN的田间发生动态规律提供参考, 并为今后的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简报
  • 朱海燕,夏花,高必达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5): 525-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龙牙百合为湖南省邵阳市的特色经济作物之一,随着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其病害发生日趋严重,尤其在田间生长后期鳞茎易出现褐变、腐烂、植株枯死等症状,严重影响百合生长,已成为遏制龙牙百合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 赵丹,康业斌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5): 528-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洛阳自古便是著名的牡丹之乡,其牡丹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据统计,洛阳共有牡丹品种1 000多个,占全国的67.25 %,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牡丹的栽培中心之一
  • 徐成楠,周宗山,张红军,吴玉星,迟福梅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5): 532-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越橘为杜鹃花科 (Ericaceae) 越橘属 (Vaccinium) 小浆果类果树,其中的蓝果类型俗称“蓝莓”。自21 世纪以来,蓝莓这一新兴果树在中国开始了大面积的产业化生产栽培,据统计,到2008年,全国超过10个省份开始了商业化栽培,总栽培面积由2000年的24 hm2快速发展到2 000 hm2,预计未来10年内将超过10万 hm2。随着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各种病虫害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有效防治的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然而,我国对蓝莓病虫害的研究很少,病虫害对于蓝莓产业发展的潜在威胁随着栽培面积的迅速增加而增大[1]。蓝莓枝干溃疡病是近年来在我国辽宁地区发生的一种为害严重的新病害。国外许多学者曾对蓝莓枝干溃疡病进行过研究报道,明确Botryosphaeria属真菌为该病病原,并对其病原学、致病性及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2,3],而我国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据此,作者采集病害枝干样品,分离获得病原菌,通过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培养特性观察并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旨在明确该病害的症状、病原菌种类,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陈红运,陈青,杨英华,,吴会杰,林石明,古勤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5): 536-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甜瓜黄斑病毒(Melon yellow spot virus, MYSV)首次发生于日本,造成甜瓜和黄瓜的严重损失,Kato等系统地研究了病毒的传播方式、寄主范围、超微结构和基因组特征,认为MYSV应为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的1个新种[1,2]。2006年以来,台湾的西瓜[3]和黄瓜[4]上相继发现MYSV。2009年春季,古勤生在海南三亚的保护地甜瓜上发现一种新发生的病毒病,发病率30%~100%,病株出现系统性黄化坏死斑点,为MYSV侵染的典型症状,结合分子检测结果判定病原为MYSV。
  • 常文程,李向东,邵云华,徐加利,竺晓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5): 541-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原体(Candidatus Phytoplasma)是一种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主要由取食韧皮部的昆虫(叶蝉、飞虱等)传播, 也可由菟丝子寄生和嫁接等途径传播,常常引起植株黄化、丛枝、花器变态、萎缩等症状。迄今为止,世界上报道的植物植原体病害有1 000余种,仅我国就有100多种,造成巨大损失。
  • 郑晓慧,朱国翱,王连春,朱建勋,蔡红,陈海如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5): 546-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原体(phyt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不能人工培养,存在于植物筛管细胞中的类似植物病原细菌的原核生物。迄今为止,世界各地报道的1 000余种植物病害与植原体有关,引起的症状主要包括丛枝、黄化、花变绿、花变叶、花器退化等。
  • 王宏洪,卓侃,张洪玲,廖金铃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5): 551-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孢囊线虫属(Heterodera)线虫目前大约有80种,该线虫分布广泛,是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植物病原线虫之一[1],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如,寄生大豆的大豆孢囊线虫(H. glycines),寄生小麦的禾谷孢囊线虫(H. avenae, H. filipjevi)[1,2]及湖南省水稻上新发现的日本孢囊线虫(H. elachista)[3]。为明确孢囊线虫在中国南方地区的种类及分布,2007~2011年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了孢囊线虫调查鉴定,在江西省发现朝鲜孢囊线虫(H. koreana)。该线虫为首次在中国发现。
  • 蒲崇建,刘卫红,陈臻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5): 556-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程度取决于寄主的感病性、菌源数量、气候条件三大因素[1]。寄主的感病性是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最为重要的因素,但在生产实际中,寄主的感病性的变化幅度较小,比如甘肃小麦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多年来一直保持在85%左右,是一个极为有利的状态,理论上全省小麦条锈病年年都应该大流行,但事实并非如此。多年来,全省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却在轻发生至大流行之间急剧变化[2],由此可见,菌源数量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是关键。菌源数量大,气候条件有利小麦条锈病就严重发生流行,反之,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就轻。因此,本文选择菌源数量即小麦条锈病越夏发病面积和秋苗发生面积作为预测因子,并结合气候条件预测翌年全省和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