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4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4-10
  

  • 全选
    |
    病原学
  • 宋晰,师迎春,张世晨,梁彦,王廿,陈善义,周涛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113-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是番茄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病毒病害,2009年传入北京。利用烟粉虱传双生病毒简并引物PA/PB对2010年~2011年采集自北京市5个区县的53个番茄样品进行检测,30个表现典型黄化曲叶病症状的样品均扩增得到约500 bp的特异条带,测定了其中7个样品的部分序列,经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其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利用TYLCV特异引物TJ-F/TJ-R、TY-F/TY-R对样品BJDXXY、BJFS02、BJFS03、BJMY2231进行TYLCV基因组克隆和序列测定,经分析4个样品携带的TYLCV基因组长度均为2 781碱基,编码6个蛋白。基因组序列比较发现,这4个分离物与TYLCV-Israel株系同源性达到98%以上;通过建立系统发育树,发现BJDXXY、BJFS02、BJFS03与河北分离物(HBLF4)、山东分离物(SDSG)亲缘关系较近,BJMY2231与上海分离物(TYLCV-Israel)、江苏分离物(JSNJ1)亲缘关系较近。
  • 汤亚飞,何自福,杜振国,韩利芳,佘小漫,罗方芳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120-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垂花悬铃花曲叶病是近期在广东发现的一种新病害,病株表现为叶片向上卷曲,叶脉肿大,叶脉变深绿色等症状。PCR检测结果显示, 该病样中均存在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物(GD11)DNA-A全长为2 737 nt,具有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为闭合环状单链DNA,编码6个ORFs;该序列与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MV)各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均大于89.0%,其中与G6、Okra06及GX1等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大于99.0%。该病毒分离物也伴有卫星DNA β分子,其全长为1 348 nt,与CLCuMV各分离物的DNA β序列相似性大于85.0%,其中与G6、Okra06及GX1等DNA β的序列相似性均大于99.0%。因此,侵染广东垂花悬铃花的病毒分离物属于CLCuMV,且与入侵我国的朱槿分离物G6、黄秋葵分离物Okra06及棉花分离物GX1亲缘关系很近。本文首次报道了CLCuMV及其卫星β复合侵染垂花悬铃花。
  • 林世锋,,简恒,赵海娟,卜祥霞,刘倩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128-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重叠延伸PCR基因合成法,按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合成松材线虫类毒过敏原蛋白基因(Bxvap2),将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9b(+)上。获得的重组子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目的蛋白以可溶形式高效表达,占细菌总蛋白的33.5 %。将表达产物经Ni-NTA亲和柱纯化后进行质谱分析,结果显示纯化的蛋白为BXVAP2蛋白。用制备的BXVAP2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测得抗体灵敏度5.4 ng·mL-1(效价为1∶1 360 000),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组织定位及功能,明确该基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姚晶,禹坷,陈艳利,马青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136-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辣椒“A11”和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组成的非寄主互作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辣椒叶片微管骨架解聚后接种黄瓜炭疽病菌,对抗病反应相关的乳突、H2O2和过敏性坏死反应的影响以及黄瓜炭疽病菌在非寄主辣椒上的侵入状况,揭示微管骨架在辣椒-黄瓜炭疽病菌非寄主互作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微管骨架解聚显著抑制了乳突的形成,H2O2的积累也明显减弱,使黄瓜炭疽病菌能成功侵入辣椒细胞,表明微管骨架参与了辣椒的非寄主抗病性反应,微管的聚合在辣椒非寄主抗病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季英华,周晓伟,,蔡振东,,程兆榜,周益军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143-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PCR的方法,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江苏分离物DNA中扩增到V2基因,并克隆到pMD18-T载体,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其与报道的XH2分离物序列完全一致,核苷酸序列全长351 bp,编码115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约13 kD。将该V2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ET32a-V2,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可诱导1个分子量约为32 kDa的融合蛋白(含His标签)表达,经Ni+ NTA亲和柱纯化,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TYLCV-V2蛋白的多克隆抗体Anti-V2,间接ELISA测定Anti-V2的效价达1∶655 360,Western blot及DIBA分析结果表明Anti-V2可与V2蛋白发生特异血清反应,可为进一步研究V2蛋白的功能提供参考。
  • 石磊,,杜锦锦,郭庆港,李宝庆,鹿秀云,李社增,马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149-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平板透明圈法筛选获得一株具有几丁质酶活性的生防细菌CAB-1,该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等多种病原真菌表现较强的拮抗活性。通过生理生化、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测定,将菌株CAB-1鉴定为萎缩芽胞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对菌株CAB-1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和功能预测,发现该菌株存在2个几丁质酶编码基因chit1和chit2。通过PCR技术从菌株CAB-1中克隆出这两个几丁质酶的编码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其原核表达产物均表现几丁质酶活性,其中chit1的原核表达产物能够显著抑制灰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对其原核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发现在30℃下振荡培养24 h,IPTG浓度为0.2~1.0 mmol/L时,其蛋白表达量最高。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郭佩佩,伍辉军,高学文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157-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编码大豆凝集素的lec-s基因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中,构建植物重组表达质粒pBI121:: lec-s。由根癌土壤杆菌EHA105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烟草,获得了转基因烟草株系。PCR和RT-PCR检测证明lec-s基因已转入烟草植株中。接种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进行抗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叶片上的病斑数显著减少,说明转基因烟草表现出对TMV的抗性。定量RT-PCR检测发现,接种TMV后,抗病防卫基因(PR-1a、GST1、Palhsr515)在转基因烟草叶片中显著上调表达。这些结果表明,大豆凝集素基因lec-s转化烟草可对TMV产生抗性,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lec-s基因参与了植物的防卫信号通路,诱导了抗病防卫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体内的表达,增强了植株对TMV的系统抗性。
  • 白耀博,张玉,姚未远,李强,井金学,王保通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166-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852-1是经杂交和回交培育的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苗期对我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均表现良好抗性。为明确其抗条锈性遗传规律,本研究选用条锈菌流行小种(类型)CYR29、CYR32、CYR33和Su11-7的单孢菌系对其与铭贤169杂交F1、F2、F3及BC1代群体进行遗传分析, 同时应用420对SSR引物对接种CYR32的M852-1/铭贤169 F2代144个单株作图群体进行抗病基因定位。结果表明,M852-1对供试小种均表现免疫或近免疫,对CYR29的抗锈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2、CYR33和Su11-7的抗锈性均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筛选到3个与抗CYR32基因连锁的SSR标记Xbarc124Xbarc200Xgwm429,遗传距离分别为6.3、5.6 和 9.7 cM。根据SSR标记锚定性将该基因定位于小麦2BS染色体,暂命名为YrM852。基因来源、分子标记检测及染色体位点分析表明,YrM852很可能是1个不同于目前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新基因。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祁之秋,鞠雪娇,刘雯雯,纪明山,李兴海,王英姿,刘志恒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173-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辽宁省主产稻区2009-2010年分离的87株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稻瘟灵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为0.35~7.01 μg/mL,敏感性差异达20倍;且2009年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高于2010年。根据野生敏感型病原群体对药剂敏感性呈正态分布的原理,辽宁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基线定为(1.77±0.80)μg/mL,辽宁省主要稻区均有抗稻瘟灵菌株出现,除2010年在铁岭稻产区监测到1株中抗菌株外,大部分稻瘟病菌株都表现为低抗水平。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群对稻瘟灵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别。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郑丽,罗玉明,薛庆云,李师默,刘红霞,郭坚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179-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期研究发现来源于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ZJ3721)的Harpin蛋白PopW对多种作物有较好的诱导抗病作用。本文研究PopW蛋白在温室和田间条件下对黄瓜霜霉病的生防和促生效果。温室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接种霜霉病病原菌后15 d, 250 mg/L PopW蛋白水溶液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最好(42.85%),PopW蛋白(250 mg/L)处理的黄瓜苗与对照相比生物量增加26.92%,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2010年,PopW蛋白(250 mg/L)间隔15 d喷雾1次,共使用3次。初次喷雾后8、25、35和48 d,对黄瓜霜霉病的生防效果分别为41.87%、48.36%、53.21%和50.85%; 2011年,等量的PopW蛋白间隔10 d使用1次,共使用3次。初次喷雾后的第8、15、22和27 d,生防效果分别为47.07%、48.17%、50.59%和54.48%。试验结果表明,250 mg/L PopW蛋白水溶液可作为黄瓜霜霉病的潜在生防因子,且其抗病作用有一定的持效期,可保持10~15 d,甚至更长时间。分析PopW蛋白处理对黄瓜的促生作用及其对黄瓜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PopW蛋白处理组黄瓜单株增产达33.01%。PopW蛋白处理的黄瓜果实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18.07 mg/g、6.80 mg/g、60.20 mg/100 g、68.27 μg/g,均显著高于对照(10.21 mg/g、5.30 mg/g、59.06 mg/100 g、49.55 μg/g),结果表明PopW蛋白处理可显著提高黄瓜产量、改善黄瓜品质。
  • 研究简报
  • 谢晓娜,陈明辉,周丹,杨丽涛,孙富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187-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ase,RSD)是甘蔗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细菌病害之一,常导致感病品种新植蔗减产10%~15%,宿根蔗减产20%~25%,在干旱的情况下感病品种的宿根蔗产量损失可达60%[1]。RSD病原菌为 Leifsonia xyli subsp.xyli(Lxx),寄生于甘蔗木质部导管内,革兰氏阳性[2],体外分离培养非常困难。该病害自从1944 年首次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甘蔗品种Q28 上发现以来,在世界各产区普遍发生,现已广泛分布于各甘蔗种植区。该菌主要通过带菌种茎和砍收工具传播[3],已感病的蔗株又无明显的外部症状,从而导致该病害无意识地传播,造成病害蔓延,对甘蔗生产危害极大。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形态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血清学由于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灵敏度好,同时能够处理大量样品而在国外被广泛采用。目前国内所用的RSD血清全部依赖于国外进口,检测成本高,使得血清学方法无法在国内普及。为此我们分离纯化了RSD的病原菌并制备了RSD的多克隆抗体,为甘蔗宿根矮化病敏感、稳定和快捷的检测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 王振跃,施艳,李洪连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192-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青枯病,又称茎腐病、茎基腐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国内外学者先后对病原菌种类、发病规律、病原菌接种技术与抗病性、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近年来该病在我国一些地区又有加重的趋势,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80%~90%,已对玉米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 张海良,,马辉刚,何烈干,李湘民,蒋军喜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196-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冰,宋娜,孙燕飞,冯浩,王晓杰,康振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201-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邢淑莲,周益林,段霞瑜,邹亚飞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205-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谢慧婷,谭海文,唐小丽,陈德眉,黎起秦,袁高庆,林纬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21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又名油安草,艾菊,属于唇形科迷迭香属植物,为多年生常绿亚灌木,是地中海一带的重要景观植物。因其香味浓郁,被应用于香水、香皂、空气清新剂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中;该植物在医药方面还具有催经活血、利胆降压和抗癌等药理作用[1]。近年来,广西百色市大量种植迷迭香,但在种植区普遍发生一种根茎部病害,造成植株根茎部腐烂,最终全株干枯死亡。每年5~9月份高温多雨季节,一般田块发病率为5%~10%,严重时发病率达40%,给迷迭香的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国外曾报道Armillaria,PhytophthoraRhizoctonia均可引起迷迭香根部病害[2],但目前国内对迷迭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上,未见有关病害的报道。本文对迷迭香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为研究该病害的发病流行规律及制定病害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
  • 吴元华,伏颖,赵秀香,穆凌霄,赵艳琴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215-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烟草靶斑病是2006年我国新报道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1],其病原的无性世代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有性世代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该病菌主要危害叶部形成病斑,对烟草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目前该病害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丹东和铁岭地区,并呈现出迅速蔓延趋势。烟草靶斑病最早由巴西报道,此后,哥斯达黎加、美国、南非和津巴布韦也相继发生[2,3]
  • 赵慧茹,林振亚,朱俊子,张亚东,高必达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2): 219-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自1935年首次报道[1]以来,已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南美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对葫芦科作物的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CGMMV主要有两种重要的传播途径,一是带毒种子造成远距离传播,二是授粉、嫁接等农事操作造成的田间传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