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4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6-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付静,尹燕妮*,马忠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225-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甲硫氨酸是蛋白质的重要组分,同时还可通过生成S-腺苷甲硫氨酸(SAM)调控细胞内多种生理过程。本文根据酿酒酵母、粗糙脉孢菌和构巢曲霉3种模式真菌中甲硫氨酸生物合成的最新研究进展,勾画出真菌的甲硫氨酸合成途径,综述了该途径中关键酶的生物学功能,探讨了该途径的调控机制,为病原真菌甲硫氨酸合成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新杀菌剂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 尤真真,高蓉,田珊,董汉松*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232-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水通道蛋白PIP不仅担负细胞间或细胞内外水分子输导的基本功能,还参与植物-微生物互作与植物防卫反应,这种双重功能的调控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水稻OsPIP1;2和拟南芥AtPIP1;4可以与水稻黄单胞III型泌出蛋白Hpa1互作,Hpa1定位于植物细胞的质外体,诱导过氧化氢在质外体产生及向原生质转运,进而影响植物防卫反应与对病原细菌的抗性。根据植物水通道蛋白拓扑结构与病原细菌Ⅲ型分泌系统工作模型,水稻OsPIP1;2与Hpa1互作的功能域是互作发生的分子基础。互作引发信号转导,调控过氧化氢信号从植物细胞的质外体向原生质转运与植物防卫反应。由于Hpa1对Ⅲ效应蛋白来说具有转位子的功能特征,OsPIP1;2-Hpa1还可能对水稻黄单胞菌Ⅲ型效应蛋白从细菌细胞向植物细胞转运发生调控作用。围绕这些设想进行研究,可以深入阐释水稻-黄单胞菌互作机制,同时为植物水通道蛋白功能调控提供新的见解。
  • 蒋娜,李健强,罗来鑫*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249-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活力但不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被认为是细菌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抗逆反应,包括5种植物病原细菌在内的数十种细菌已报道具有VBNC状态。这种特定的生理状态已经导致细菌学研究中一些方法的探索和改进,对基于分离培养的植物病原细菌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已经报道VBNC状态的植物病原细菌进行了综述,介绍了VBNC状态细菌的诱导因素、恢复条件、致病性、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未来植物病原细菌的VBNC研究提出了展望。
  • 丁麟,路文如*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258-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客观分析国际水稻稻瘟病研究的发展动态,了解我国稻瘟病研究水平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水稻病害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制订稻瘟病研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采用了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对1910~2011年间该库收录的水稻稻瘟病研究文献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科研机构、期刊以及高被引作者等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检索获得该期间发表的水稻稻瘟病研究文献10 407篇,以美国、日本、中国、菲律宾、韩国、德国、法国、英国、印度及荷兰为世界稻瘟病研究十强,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在稻瘟病研究中占有明显优势。美国在期刊、研究机构、作者等方面均占据了绝对优势。我国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位于高发文机构前10名。中国在稻瘟病研究中高被引论文数量与发文总量所处的地位不相称,缺少高水平研究论文的现象值得注意。水稻稻瘟病研究的热点领域是对抗性基因以及分子标记等研究。由此可进一步证明,Web of Science是了解世界范围内稻瘟病领域发展动态的重要数据库。但由于该数据库的“精品”特性,以及对英语来源文献的偏好性,要了解非英语来源文献所代表国家的相应学科发展动态,还应辅以其它相应数据库。
  • 病原学
  • 李倩,谷思辰,王玉丽,李志军,李占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267-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直接观察、显微和超微结构观测等手段,对胡杨和灰叶胡杨锈病显症叶片、锈菌夏孢子的形态、孢子萌发和侵染结构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胡杨和灰叶胡杨的锈菌夏孢子堆、夏孢子形态结构相似;夏孢子堆散生于叶片正反两面,近半球形或半椭球形,呈橙黄色或金黄色;夏孢子散落分布于叶片正反两面,圆形或卵圆形,透明、橙黄色,厚壁,单胞,表面密生刺瘤;胡杨和灰叶胡杨锈菌夏孢子的长轴和短轴长度、刺瘤高度及刺瘤间距四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后形成菌丝,通过叶表气孔直接侵染叶片,以菌丝的形式在叶片组织内扩展。
  • 段维军*,郭立新,张祥林,夏侯阳,张慧丽,陈先锋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274-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和黑白轮枝菌(V. albo-atrum)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多种作物的黄萎病,属于我国重要进境植物检疫对象。本研究对采自我国部分地区和CBS保存的多种植物病原性轮枝菌,包括黑白轮枝菌、大丽轮枝菌及其变种大丽轮枝菌长孢变种(V. dahliae var. longisporum)、三体轮枝菌(V. tricorpus)、变黑轮枝菌(V. nigrescens)和云状轮枝菌(V. nubilum),采用生物学特性观察,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类轮枝菌在休眠结构形态上具有一定差异,部分菌株不产生任何休眠结构。各供试菌株在15~25℃范围内均可生长,但黑白轮枝菌在30℃下生长受到强烈抑制,而其他菌株受影响较小。对供试菌株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病原性轮枝菌可聚为9个分支,包括三体轮枝菌、变黑轮枝菌、云状轮枝菌、V. theobromae、大丽轮枝菌、大丽轮枝菌长孢变种和3个不同的黑白轮枝菌分支,黑白轮枝菌、大丽轮枝菌及其长孢变种亲缘关系较近。采用生物学性状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能够更加有效地将两种检疫性轮枝菌从其他植物病原性轮枝菌中区分出来。
  • 范旭东,董雅凤*,张尊平,任芳,胡国君,朱红娟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286-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用于沙地葡萄茎痘相关病毒(Grapevine rupestris stem pitting-associated virus, GRSPaV)的RT-LAMP检测方法。以GRSPaV的RdRp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GQ478314)为靶序列,设计3组RT-LAMP引物,从中筛选出1组有效引物,并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RT-LAMP产物进行Hha Ⅰ酶切,酶切片段与理论片段大小一致,证明了RT-LAMP产物的特异性。RT-LAMP方法能够检测出GRSPaV的RNA最大稀释倍数为10-4,与RT-PCR方法相比更为灵敏。田间葡萄样品RT-LAMP检测结果与已知样品带毒情况相同,表明RT-LAMP检测GRSPaV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在RT-LAMP反应产物中加入染料SYBR Green Ⅰ (×1000)可直接观察反应结果。建立的GRSPaV RT-LAMP检测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可视化等特点,尤其适合基层使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王建锋,陆宁海,陈长卿,詹刚明,黄丽丽,康振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294-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TP-M13-SSR自动荧光检测技术,对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物种水平上,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群体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8、Shannon 信息指数(I)为0.29,表明该省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同时,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在地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7个条锈菌群体中,宁强种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H为0.18,I为0.28)。AMOVA分析显示,陕西省小麦条锈菌在地区间、种群间和群体内的遗传分化分别为:12.26%、10.88%和76.86%,表明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群体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但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部。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李金堂,,傅俊范*,李海春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301-3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2年的田间小区人工接种试验,观察比较了玉米大斑病、弯孢叶斑病和灰斑病单独及混合发生时的流行过程及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病害混发初期,病害间无明显的负相关性,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害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增大并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病害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病害混发时造成产量损失并不完全等于各病害单独造成损失之和,其中大斑病和弯孢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和灰斑病混合发生所造成的损失约为各病害单独造成损失之和的76%~88%,大斑病和灰斑病混合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可近似看作两种病害各自引起产量损失之和,3种病害同时发生时最终损失率约为各自造成损失之和的67%~72%。
  • 研究简报
  • 刘峰,杨文香*,张娜,赵京献*,郭伟珍,张汀,刘大群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310-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大野,李宝聚*,石延霞,谢学文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314-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菌灵是一类高效广谱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用于防治多种重要的植物病害。尽管其对子囊菌、多数半知菌和担子菌有效,但对卵菌、接合菌和少数半知菌却无效,如腐霉属真菌(Pythium spp.), 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spp .)和匍柄霉属真菌(Stemphylium spp.)。其抗药性机制主要是由于β-微管蛋白氨基酸的突变,导致蛋白质序列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剂与靶标的结合。研究表明其抗药性与β-微管蛋白几个位点氨基酸突变有关[1]
  • 王健生,王佳妹,李潇,董莎萌,张正光,郑小波*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318-3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引起的大豆枯萎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主要土传病害[1]。该菌在土壤和病残体上均可长期生存造成危害。快速准确地在发病初期植株和带病土壤中进行鉴定和检测对防治该病害至关重要。
  • 吕晓欢,,冯晶*,蔺瑞明,林凤*,徐世昌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323-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条锈病流行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逐步澄清我国小麦品种抗病基因组成及特点是合理利用抗病品种的基础。
  • 严吉明,叶华智*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328-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蚕豆火肿病由巢豆油壶菌(Olpidium Viciae Kusano)引起,症状特点是病部产生小瘤状突起。我们对该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1]表明是一种增生型组织病变,病菌仅定殖在侵入叶、茎的表皮细胞内,病菌的侵染引起邻近侵染点的表皮细胞及其下的叶肉细胞或茎的皮层组织细胞转化为分生细胞,并不断分裂增生和细胞体积增大,导致蚕豆病组织发生畸形增生的病理解剖改变,是病部产生瘤状物的组织学机制。前人对一些增生型组织病变病害的研究结果发现是由于病组织内的内源激素水平改变所致[2]。蚕豆火肿病这种增生型病变是否与内源激素水平改变有关?其变化特点怎样?至今尚未有研究报导。
  • 王振跃,施艳,袁虹霞,杨卫星,李洪连*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33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 CCN)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主要为害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燕麦(Avena saliva)、黑麦(Secale cereale)等禾本科植物[1],近年来该病害在全世界发展迅速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在我国,已证实该线虫在北京、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16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发病面积约200万hm2,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已有16个市有该病害发生,发病面积达170万hm2以上[2],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