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4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4-10
  

  • 全选
    |
    病原学
  • 陈妮,刘永光,仇平平,刘文浩,苏文敏,竺晓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2): 113-12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山东省11个地区的枣疯病样品进行了鉴定和分子变异分析。以样品总DNA为模板,经扩增和序列测定,分别得到16S rRNA (1 432 bp)、核糖体蛋白基因rp (1 196 bp)、转运蛋白基因secA (836 bp) 和secY (1 421 bp) 的序列,secA基因序列是首次从枣疯病植原体中扩增获得。对获得的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相关植原体序列进行聚类和核苷酸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枣疯病植原体属于16SrⅤ-B、rpⅤ-C、secYⅤ-C亚组,相对于16S rRNA基因,rp,secAsecY变异更大,非同义突变更多,更利于对国内不同来源的枣疯病植原体的精细系统进化分析。
  • 吕全,刘慧敏,曾凡勇,陈卫平,李成喜,张星耀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2): 121-12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涉及多个生物因子的复杂病害系统,其病原松材线虫的生活史受媒介昆虫、寄主、树栖真菌和伴生细菌等多种因素影响。利用感染松材线虫病的马尾松林内的两种优势内栖真菌的3个菌株,松球壳孢(Sphaeropsis sapinea)E11、MHS7.3和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M32,接种于松褐天牛模拟蛹室,研究松褐天牛蛹期和羽化过程松材线虫种群动态,以及松褐天牛携带扩散型松材线虫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天牛发育处于蛹期时,松材线虫主要以扩散型三龄幼虫(J)附着于天牛体表;发育至羽化期时,松材线虫主要以扩散型四龄幼虫(J)位于天牛体内。不同优势内栖真菌接种处理下,松褐天牛携带的扩散型幼虫数量的大小顺序为:小孢拟盘多毛孢M32>松球壳孢E11>松球壳孢MHS7.3,这与模拟蛹室中松材线虫种群的大小顺序是一致的,表明松褐天牛携带的线虫数目与蛹室中线虫种群的大小关系密切。在松褐天牛携带的J、J和扩散型幼虫(J+J)占线虫种群比例方面,松球壳孢E11和MHS7.3均大于小孢拟盘多毛孢M32,显示不适宜繁殖的真菌能促进群体内更多个体转化为扩散型虫态。J在蛹期的第二天即从天牛体内分离得到,但数量极少,随着J在羽化前达到最大值,J也开始大量出现,预示着较大J种群数量可能是J大量发生的基础条件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在松材线虫的扩散过程中,松林优势树栖真菌对媒介天牛携带的松材线虫数量产生显著影响。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王淼啸,刘之洋,董启超,邹丽芳,陈功友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2): 130-13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的白叶枯病(bacterial leaf blight, BLB)是水稻上最严重的细菌病害之一。Xoo与寄主水稻的互作依赖由hrp基因编码的III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T3SS),将效应蛋白(T3SS effectors, T3SEs)注射入水稻细胞,引起BLB症状的扩展。HrpG是hrp基因转录表达的主要调控因子。为了鉴定未知的hrpG调控子,本研究在以hrpGgusA为报道基因构建的转座子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4个候选的hrpG负调控子突变体G24-46、G48-22、G19-14和G57-41。GUS活性测定、荧光定量PCR以及烟草组织的GUS染色试验均显示,在这些突变体中hrpG的表达显著增加。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突变体中转座子均为单一位点的插入。插入位点分析结果显示,在G24-46、G48-22、G57-41和G19-14中转座子分别插入在minD pilAmetBwxoB基因中。毒性测定结果显示,这4个突变体在水稻上的毒性显著降低。这些hrpG调控子基因的鉴定为进一步解析稻黄单胞菌hrpG上游调控网络提供了新的科学线索。
  • 潘俊霞,付珊,姚任之,唐学慧,何勇强,姜伟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2): 139-15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Xcc 8004)是一个拥有复杂代谢循环的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菌,它能侵染几乎所有的十字花科植物引起黑腐病。基因注释表明,该基因组存在大量编码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基因,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编码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感受蛋白和响应调控蛋白基因,结果表明,Xcc 8004共有111个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基因,55个感受基因中的30个与响应调控基因成对存在,很有可能组成一个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25个感受基因和26个响应调控基因独立存在于基因组中。另外,还发现3个HKs和2个RRs未被注释。本文拟通过分析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功能域架构,为Xcc 8004双组分调控系统的功能研究和防治病害提供参考。
  • 刘维振,陈华民,于清,田芳,唐嘉义,何晨阳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2): 151-15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来源于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 Xcv)菌株XV18鞭毛素(FliCxcv)作为一种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诱导水稻免疫反应的功能,本研究对FliCxcv编码基因flicxcv进行了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原核表达、蛋白纯化和诱导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通过PCR特异性扩增,从Xcv菌株XV18中克隆了1 200 bp的fliCxcv基因片段,其序列与GenBank中己测序菌株的完全一致。在大肠杆菌中对该基因全长、N端和C端截短序列进行了原核表达,并获得了纯化的FliCxcv全长及其截短蛋白。将纯化蛋白浸润接种到水稻品种日本晴叶片组织,发现FliCxcv全长及其截短蛋白均能诱导水稻叶片细胞死亡、H2O2产生以及防卫基因(OsPALOsPR1b)表达等免疫反应,但诱导活性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验证了FliCxcv具有激发水稻细胞免疫反应的PAMP功能,为水稻免疫诱导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材料。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史明乐,刘志恒,陈毓苓,田薆楠,姚恋秋,任春梅,缪倩,于汉寿,程兆榜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2): 158-16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四套鉴别品种对苏辽稻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57株菌被中国鉴别品种分为7群23个小种,其中苏辽菌株分别为5群12个小种、7群21个小种,江苏优势小种ZG1占其菌株数的52.92%;辽宁优势小种ZG1、ZC15占其菌株数的30.84%、19.63%。苏辽菌株分别含37、46个日本小种,江苏优势小种011、011.2、000占其菌株数的25.33%、14.67%、12.67%,辽宁优势小种011.2占其菌株数的28.97%;LTH近等基因系将苏、辽菌株划分为27、23个反应型。利用Pot2-rep-PCR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75%相似水平上可将参试菌株划分为13个系谱,江苏12个系谱中优势系谱L11、L12、L4分别占其菌株数的22.67%、16.67%、17.33%,辽宁6个系谱中优势系谱L12占其菌株数的55.14 %。苏辽相比,辽宁菌株毒力普遍强于江苏,两地稻瘟菌株的毒性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的丰富度相反。综合分析显示,苏辽两地稻瘟菌是两个在致病型和遗传结构上相近而又异质性明显的不同群体。
  • 王健生,李潇,张海峰,张正光,郑小波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2): 167-17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了解大豆枯萎病菌的群体遗传特征及明确大豆种质对大豆枯萎病的抗性,对抗病育种、抗性品种的合理布局以及制定更有效的病害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对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的大豆枯萎病菌—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到10个多态性随机引物,共扩增出75条RAPD条带,其中55条为多态性条带,占73.3%。利用UPGMA法对DNA扩增图谱进行聚类分析,以相似系数0.68为阈值,55个分离物可分为9个遗传聚类组,表明我国大豆枯萎病菌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所划分的群体与分离物来源地不相关。同时,对上述分离物进行致病性分析,发现我国的大豆枯萎病菌具有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进一步利用3个代表性分离物对来自我国不同大豆产区的180个大豆品种(资源)进行抗大豆枯萎病鉴定,发现皖豆28、中黄13、中黄51、中作X08076和5D034等5个品种对大豆枯萎病具有良好抗性,占供试材料的2.8%,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葛润静,刘太国,高利,刘博,陈万权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2): 175-18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2011-2012年度云南、四川、青海、陕西、甘肃和河南小麦叶锈菌的毒性特点,用31个近等基因系或已知抗病基因品种为鉴别寄主,对从六省采集的180份小麦叶锈菌标样进行了苗期毒性分析,共鉴定出62个致病类型,主要包括SHJ(10%)、THT(8.9%)、PHK(6.1%)、SHN(5%)、PHT(4.4%)、SHD(4.4%)、PCH(3.9%)、THP(3.3%)和THK(3.3%)。其中对Lr2c、Lr10Lr14aLr14bLr33Lr36的毒性频率均超过75%,说明这些抗病基因的利用价值已经不大;对Lr9Lr19Lr24Lr25Lr28Lr29Lr38Lr42的毒性频率低于30%,说明其在生产中仍然有效;对Lr2aLr3Lr3bgLr20Lr30Lr32的毒性频率在六省中差异较大。毒性多态性结果表明云南和四川的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多态性较高,其次为河南、甘肃和陕西,青海的毒性多态性最低。
  • 史倩倩,范洁茹,周益林,邹亚飞,段霞瑜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2): 181-18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是控制植物病害最有效的两种措施,病原菌在长期选择压下可改变其群体结构,以逐步适应品种抗性和杀菌剂压力。本研究采用拌种离体叶段法对 2012年采自我国9个省(市)的129个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单孢堆分离物进行了三唑酮敏感性检测,同时采用31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对其进行苗期毒性测定,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9个供试菌株对三唑酮的EC50为 109.97 mg/L,平均抗药性水平达到52.62倍,变异系数为 107.2。所有供试菌株中,99.22% 的菌株产生了抗药性,其中高抗菌株占58.91%,中抗菌株占37.98%。北京菌株的抗药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8个省市。利用Popgen1.32软件对9个省(市)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群体毒性基因多样性水平最高,Nei基因多样性H值为0.224 1,浙江群体最低,H值为0.096 8。小麦白粉菌群体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和毒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EC50或EC50变异系数与毒性多样性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EC50与毒性基因数目之间的关系符合对数方程。此结果可为杀菌剂和抗性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 马丽杰,王雅婷,鲁传强,王建锋,詹刚明,王保通,康振生,杨敏娜,彭岳林,刘太国,陈万权,胡小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2): 188-19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9-2010年春季,先后从甘肃、四川、陕西和西藏四省的29个县(市)采集到1 391份小麦条锈病标样,繁殖获得961个菌株,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群体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天水、平凉和陇南,陕西宝鸡及汉中,四川阿坝和广元等地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而四川宜宾及凉山、西藏林芝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利用Arlequin软件中的AMOVA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内地各种群之间菌源交流频繁(Nm>4),西藏与内地菌源交流很少(Nm<1)。采用Structure及聚类分析表明,陕西宝鸡与甘肃平凉间,陕西汉中、甘肃陇南、甘肃天水及四川广元间,存在着频繁的菌源交流关系,四川宜宾和凉山与四川阿坝、陕西汉中和甘肃陇南间存在着菌源交流关系。而西藏与内地间几乎没有菌源交流。初步认为西藏林芝小麦条锈菌可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遗传群体。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顾周杭,胡高洁,谢艳,周雪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2): 198-20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广东广州扶桑和广西南宁棉花中分离得到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 CLCuMV)的2个分离物GD37和GX01,序列分析表明两分离物的基因组全序列同源性为99.4%,卫星分子序列同源性为99.2%。构建了GD37和GX01的侵染性克隆,农杆菌接种表明CLCuMV GD37能侵染本氏烟、心叶烟、三生烟、普通烟,GD37和GD37β共同接种产生叶片下卷、植株矮化等症状,但不能侵染棉花、番茄、矮牵牛;而分离自棉花的CLCuMV GX01能够侵染本氏烟,GX01和GX01β共同接种在本氏烟上产生叶片下卷皱缩等症状,但不能侵染棉花。Southern-blot结果表明在GD37单独侵染或与GD37β共同侵染的植株中均能检测到相应DNA分子的积累。
  • 研究简报
  • 李勇,谷医林,吴波明,金社林,曹世勤,王晓明,孙振宇,骆勇,马占鸿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2): 205-21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彭岳林,杨敏娜,旦巴,次卓嘎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2): 211-21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余磊,赵建荣,徐胜光,RarisaraImpaprasert,苏源,裴卫华,孔垂思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2): 216-21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林武镇,廖富荣,陈细红,陈青,陈红运,黄蓬英,林石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2): 220-22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