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4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5-10-10
  

  • 全选
    |
    病原学
  • 佘小漫,蓝国兵,何自福,汤亚飞,杜振国,罗方芳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5): 449-45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分离自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在选择性CVP培养基上菌落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16S rDNA序列比较,鉴定出引起广东省冬种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为γ-变形菌门肠杆菌科果胶杆菌属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生理生化试验表明,该病原菌菌株不能在37℃生长,能使明胶液化,具有运动性、耐盐性(5%NaCl),对红霉素不敏感;过氧化氢酶和蔗糖还原试验反应均为阳性,氧化酶、吲哚产生和磷酸酶活性试验均为阴性;可利用乳糖、麦芽糖、棉籽糖、蜜二糖、纤维二糖、柠檬酸盐和α-甲基酮葡萄糖苷,不能利用山梨醇、d-阿拉伯糖和丙二酸盐。研究结果可为广东冬种马铃薯黑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郭静,宋雪,邹丽芳,陈功友,邹华松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5): 455-46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菌性溃疡是柑橘上的一种重要细菌病害,施用含铜化学药剂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本研究报道柑橘溃疡病菌外膜蛋白XAC1347在铜化学药剂耐药性中的功能。在平板抑菌试验中,46% Cu(OH)2散粒剂和33%王铜·Cu(OH)2悬浮剂的的最大稀释倍数分别为2 000倍和2 500倍,相对应的有效成分氢氧化铜和王铜的浓度分别为0. 023%和0.013 2%时,柑橘溃疡病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在2 000倍稀释浓度条件下,两种杀菌剂对外膜蛋白XAC1347突变体的抑菌圈分别增加了10倍和5倍。接种柑橘植物后,突变体ΔXAC1347中耐铜基因copAcopB基因的表达水平分别下降了37%和15%;在铜离子胁迫条件下,copAcopB基因的表达水平分别下降了33%和51%。在突变体中组成型表达XAC1347基因,均能部分恢复突变体的表型。这些结果表明,外膜蛋白XAC1347对柑橘溃疡病菌耐受含铜杀菌剂有重要作用。
  • 李立梅,陈越渠,李晓冬,张晓军,左彤彤,毛赫,吴元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5): 461-46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辽宁省田间主栽西瓜品种“京欣”为试材,通过测定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的活性,以及乙烯、丙酮酸及丙酮酸代谢产物—乳酸、乙醛、乙醇含量的变化,明确了西瓜感染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后上述生理指标的改变与西瓜倒瓤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处理的西瓜果实授粉后7 d和28 d PG出现2次活性高峰,PG活性过高将导致果肉软化;乙烯含量亦在授粉后21~28 d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这一变化将导致果肉水渍化败坏;无论接种早晚,西瓜果实内丙酮酸及丙酮酸代谢产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定植期接种处理的西瓜,授粉后21 d时西瓜果实内丙酮酸含量为健康对照的2.51倍,35 d时达健康对照4.09倍;授粉后7 d乳酸含量已显著高于对照,35 d时接种处理的西瓜果实内的乳酸含量迅速增加至43.5 μmol·g-1FW,达健康对照的4.7倍;乙醛含量随着西瓜成熟逐渐增加,尤其是授粉后21~35 d乙醛含量增加速度极为迅速,35 d时达健康对照的26.4倍;乙醇含量授粉后7 d最高,达健康对照的10.1倍,随后有所下降。于压蔓期接种处理的西瓜果实,授粉后21 d,丙酮酸、乳酸、乙醛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但均低于定植期接种处理的,乙醇含量与健康对照无明显差异,也就是说,感染该病毒越早,对西瓜的生长影响越明显。
  • 赵文,王静,李伟滔,王静,李晓兵,朱立煌,陈学伟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5): 476-48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id3是从水稻中克隆获得的编码CC-NBS-LRR类蛋白的稻瘟病抗病基因。为了更深入地研究Pid3编码蛋白PID3介导的稻瘟病抗性的分子调节机制,我们应用GST pull-down结合质谱技术,对水稻抗稻瘟病蛋白PID3的互作蛋白进行了鉴定和分析。首先,成功构建了带有GST标签且能够表达PID3的CC-NBS结构域的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GEX6P1-PID3CC-NBS,经诱导表达和GST beads纯化后获得GST-PID3CC-NBS融合蛋白。我们以Pid3的转基因水稻纯合株系Pid3-TP309为研究材料,分别用对其致病和不致病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13和ZHONG-10-8-14接种,然后取叶片分别提取获得两组总蛋白。用纯化后的蛋白GST-PID3 CC-NBS分别与两组总蛋白共培养后,利用GST pull-down技术获得了分别在抗病、感病反应中能与PID3CC-NBS互作的两组候选蛋白。通过质谱技术鉴定这些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其在抗病、感病途径中与PID3结合的差异性,我们共筛选出31个只在PID3介导的抗稻瘟病反应中能与其特异结合的PID3互作蛋白,这些互作蛋白包括受体激酶、LRR类蛋白、ATP酶、磷酸羧化酶和离子通道蛋白等,广泛参与了调控细胞程序化死亡、胁迫防御反应、物质与能量代谢和信号传导等多个生物学过程。本研究探寻了PID3介导的抗病信号转导过程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为揭示PID3介导的稻瘟病抗病分子机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 蒋国凤,韦蕾蕾,张正淳,徐勇,张君成,何勇强,姜伯乐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5): 486-49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菌通过IV型分泌系统(Type IV Secretion System, T4SS)的接合系统、效应物转运系统和释放/吸收系统3个子家族进行DNA、蛋白质及毒素的分泌和转运。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Xcc)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也是研究植物病原细菌与植物相互作用机理的模式细菌之一。本研究通过检测Xcc 8004野生型菌株和T4SS突变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诱导情况及对过敏反应的影响发现:T4SS不影响在培养基中的生长,与野生型菌株相比,T4SS突变体在非寄主辣椒ECW-10R上的过敏反应减弱;T4SS相关基因受基本培养基MMX诱导表达,且与Ni2+、H2O2、Phenol等抗逆相关。推测T4SS相关基因在该病原菌的接触、识别阶段起作用。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马军韬,张国民*,辛爱华,张丽艳,邓凌韦,王永力,王英,肖佳雷,任洋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5): 494-50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相同遗传背景下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化情况,利用24个水稻单基因系品种为评价体系,通过喷雾接种的方式,对36个以空育163为哺育品种的稻瘟病菌株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供试菌株致病力强,对24个抗瘟基因的致病率在36.11%~100%之间,平均致病率77.51%,逐年增强趋势明显。2、供试菌株致病性分化严重,相似系数在0.00~1.00之间,在相似系数0.50水平上,共划分为29个类群,优势类群菌株占总菌株的13.89%。3、24个抗瘟基因对供试菌株抗谱在5.56%~56.48%之间,Pi-km抗谱最窄, Pi-9(t)抗谱最宽;在基因搭配前提下,Pi-9(t)& Pi-12(t)组合和 Pi-9(t)& Pi-11组合效果略好。总体分析,供试菌株致病力和致病性分化都处于较高水平,目前缺少高效抗源加以控制。
  • 马东方,方正武,李强,尹军良,王文凯,王保通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5): 501-50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我国当前流行的小麦条锈菌小种和重要致病类型, 在常温条件下对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H9015-17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鉴定, 并用当前主要流行小种CYR32对H9015-17与铭贤169的杂交后代及其双亲进行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以揭示H9015-17抗条锈性遗传基础。结果显示, H9015-17对小麦条锈菌小种CYR31、CYR32、CYR33和致病类型Su11-4、Su11-7、V26、Su11-11均有良好的抗病性, 对当前主要流行小种CYR32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暂命名为YrHua1。 采用分子标记定位技术,筛选到5个与抗病基因YrHua1连锁的RGAP标记(M1M2M3M4M5)和1个SSR标记(Xgwm292),这些标记与抗病基因YrHua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7.3、15.7、13.1、3.3、2.9和11.2,并将基因YrHua1定位在小麦染色体5DL上。研究结果将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小麦抗条锈性提供宝贵的种质材料,建议在抗病育种加以利用。
  • 雷雨,刘娜,龚国淑,张敏,王旭,祁小波,
    周游,陈华保,杨继芝,游琴,刘烨珏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5): 509-51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四川西南部白粉菌群体毒性及其遗传变异情况,本文将2011年采自四川西南部的小麦白粉病标样进行单孢子堆分离纯化,共获得48个白粉菌菌株,并将其按采集地划分为4个地理群体。利用28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测定了群体的毒性频率,并运用SRAP 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了其遗传多样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白粉菌群体毒性较强,群体间毒性结构存在差异。供试群体对Pm1、Pm3a、Pm3b、Pm3d、Pm5a、Pm6、Pm19的平均毒性频率达50%以上,而Pm13、PmXBD、Pm5b、Pm2+6、Pm5+6抗性保持良好,平均毒性频率在10%以下。群体间毒性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用筛选出的10对SRAP引物共获得160个清晰、稳定的扩增位点,多态性频率为50.63%;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度(h)、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198 8、0.322 7,遗传变异主要源于群体内部。群体间基因流数值均在6.50以上,说明四川西南部白粉菌群体间菌源迁移频繁,基因交流较为充分。Mantel Test分析表明SRAP标记解释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与地理距离、毒性多样性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 任争光,王合,林彩丽,刘曦,宋传生,
    冯术快,于少帅,卢绪利,田国忠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5): 520-52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枣疯植原体16S rDNA片段内设计并合成引物对DZ16SF-2/DZ16SR-2(扩增190 bp片段),用重组质粒pMD18-DZ16S为模板建立标准曲线,并建立枣疯植原体实时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 I)检测体系。溶解曲线分析显示:该引物特异性好,该体系对质粒模板的检测灵敏度达102 copies/μL。利用该体系对不同月份、不同发病级别的嫁接接种枣树接穗样品进行植原体含量测定。通过对高抗品种‘星光’,中抗品种‘黑腰子枣’、‘嘎嘎枣’和‘葫芦枣’,感病品种‘月光枣’、‘马牙枣’、‘莲蓬子’、‘北流西冬枣’和高感品种‘大红袍枣’嫁接到发病‘冬枣’砧木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病级、病情指数和病原浓度比较结果发现,表现无症状的样品中植原体的含量在每克鲜重105~106个,发病Ⅰ~Ⅱ级枝条中植原体浓度在106~107个/g,Ⅲ~Ⅳ级发病枝条含量在107~108个/g鲜重,而V级发病枝条达到每克鲜重109个,表明接种发病的接穗症状严重度与其体内植原体浓度积累密切相关。高抗枣疯病‘星光’品种嫁接接穗体内病原浓度明显低于感病品种,而且有较多‘星光’接穗嫁接的发病砧木症状有所减轻,植原体浓度也有所降低。本研究可为探索枣树品种的抗病机制、抗病性鉴定及枣疯病植原体的防治提供参考。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王冰,张路,李保华,董向丽,王彩霞,李桂舫,李宝笃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5): 530-54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苹果炭疽叶枯病(Glomerella cingulata)是我国苹果上新发现的一种病害,为了了解病原菌的产孢条件和产孢动态,为病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控提供依据。本研究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测试了温度、湿度和光照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炭疽叶枯病新形成的病叶润湿后,在15℃~30℃下保湿培养2~6 d后可产生大量橘黄色的分生孢子堆,其中30℃下产孢量最大,产孢速度最快,仅需2 d时间。炭疽叶枯病菌在新形成的病叶上于15℃~30℃下培养20~30 d可形成子囊孢子,最适温度为25℃,子囊孢子的形成需要高湿环境或叶片润湿。炭疽叶枯病菌的单孢分离菌株于15℃~25℃ 下,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培养20~30 d也可形成子囊孢子,最适产孢温度25℃。紫外光、黑光和日光都能促进子囊孢子的形成。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董丽红,郭庆港,张晓云,李社增,鹿秀云,马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5): 541-54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棉花根系分泌物对生防枯草芽胞杆菌NCD-2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本研究首先比较了菌株NCD-2在不同棉花品种(冀棉11、中棉所41、中植棉2号、鲁棉29和海岛棉Pima90)根际的定殖能力。结果表明,菌株NCD-2在Pima90的根际定殖能力最强,播种35 d后在根际的群体数量达到7.63×105 CFU·g-1根重;而在中植棉2号的根际定殖能力最弱,播种35 d后根际菌株NCD-2的群体数量为6.51×104 CFU·g-1根重。通过再循环水培系统收集根系分泌物的方法获得了不同棉花品种的根系分泌物,测定了其对菌株NCD-2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岛棉Pima90的根系分泌物对该菌株生物膜形成的促进作用最强,而中植棉2号的根系分泌物对菌株NCD-2生物膜形成影响最弱。进一步分析了棉花根系分泌物中6种糖分和13种氨基酸对菌株NCD-2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葡聚糖和脯氨酸显著促进了该菌株的生物膜形成。
  • 研究简报
  • 柳建,姜文涛,安保宁,刘淑艳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5): 548-55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谢昌平,李宗来,陈剑,郑妃庆,文衍堂,缪卫国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5): 552-55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严雪瑞,王旭,胡梦琼,代汉萍,傅俊范,李天来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5): 556-56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