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4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10-10
  

  • 全选
    |
    病原学
  • 孙 华, 郭 宁, 石 洁, 张海剑, 马红霞, 刘树森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577-58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阐明海南省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种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83份病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最终获得12种病原菌,包括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孢(F. proliferatum)、亚粘团镰孢(F. subglutinans)、木贼镰孢(F. equiseti)、新知镰孢(F. andiyazi)、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拟康宁木霉(T. koningiopsis)、卵孢木霉(T. ovalisporum)、喙刚毛球腔菌(Exserohilum rostratum)、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其中,拟轮枝镰孢分离频率占65.06%,为优势种。以拟轮枝镰孢的EF-1α、histone 3β-tubulin基因序列为基础进行多基因家系分析,以明确海南省与内陆部分省份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海南省内菌株之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海南省和内陆省份菌株之间存在高频率的基因交流。
  • 刘华珍, 杨作坤, 周友斌, 王国平, 洪 霓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584-59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 ASPV)是危害梨(Pyrus spp.)和苹果(Malus spp.)的重要病毒。本研究采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获得了ASPV基因组的部分序列,在此基础上设计引物对该病毒基因组进行RT-PCR扩增,通过序列拼接得到1个来源于玉露香(Yuluxiang)梨的ASPV分离物(YLX)长度为9 291个核苷酸(nt)(不包括基因组5′末端约30个核苷酸)的基因组序列,该序列与已报道的13个ASPV分离物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71.6% ~80.7%,与多个来自苹果的ASPV分离物系统进化关系较近。首次分析了来源于ASPV基因组的干扰性小RNA(siRNA),发现来源于ASPV基因组链和互补链的siRNA长度均以21 nt和22 nt为主,siRNA的5′端具有一定的碱基偏好性。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ASPV的分子特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 冯 耿, 辛 敏, 曹孟籍, 王莉爽, 李 莉, 王锡锋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591-59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6年9月贵州省贵阳市发生严重的辣椒病毒病,症状复杂,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黄化、花叶、皱缩、畸形以及枯死斑,果实有坏死斑等,根据症状难以判断病毒种类。本文采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对田间自然发病的2株辣椒标样进行了毒源鉴定,发现样品1由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2, BBWV2)、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 ChiV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和辣椒内源RNA病毒(Bell pepper endornavirus, BPEV)4种病原复合侵染;样品2中除鉴定到上述4种病毒外,还检测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Y, PVY)。进一步通过反转录PCR(RT-PCR)对深度测序结果进行了验证,证明其准确可靠。其中4个辣椒标样中均有的辣椒内源RNA病毒(BPEV)为贵州省首次报道。多种病毒复合侵染是辣椒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是辣椒生产的主要威胁。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洪 鲲, 郑兴华, 李欲轲, 龚记熠, 乙 引, 万晴姣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598-60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 PMMoV)属于烟草花叶病毒属,是辣椒的重要病毒种类之一。将PMMoV的外壳蛋白(cp)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重组PMMoV CP蛋白以可溶形式表达,纯化后获得分子量约35 kDa的融合CP蛋白。以该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兔制备了PMMoV CP特异性抗血清。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该抗血清与重组CP蛋白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ID-ELISA)结果显示该抗血清针对重组CP蛋白的效价达1∶25 600,针对PMMoV病汁液的效价达1∶4 000,检测灵敏度为1∶3 200,且该抗血清不与PMMoV同属或不同属的其它6种病毒汁液发生免疫反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利用该抗血清对42份田间辣椒病样进行检测,阳性率达38%,与进口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结果一致,说明该抗血清可用于PMMoV的ELISA诊断。
  • 钱珊珊, 杨凤环, 田 芳, 陈华民, 何晨阳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605-61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水稻白叶枯病菌(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简称Xoo)环二鸟苷酸(c-di-GMP)信号相关蛋白PXO_03945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基因同源重组和无标记交换,对PXO_03945基因进行了缺失突变,对野生型、突变体和互补菌株进行表型测定,分析该基因缺失突变对病菌胞内c-di-GMP水平、致病性、运动性、胞外多糖产生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XO_03945蛋白具有参与c-di-GMP 降解的磷酸二酯酶(PDE)的HD-GYP结构域和功能未知的DUF3391结构域。全长基因缺失可导致体内c-di-GMP浓度明显上升。与野生型相比,ΔPXO_03945对水稻品种日本晴的致病性显著下降,而游动性增强, 胞外多糖产生和生物膜形成增加。基因互补可以使之恢复。因此,HD-GYP结构域蛋白PXO_03945可能通过降解胞内c-di-GMP,正向调控了致病性,负向调控了运动性、EPS产生和生物膜形成能力。
  • 杨晨宇, 梁颖博, 贾慧慧, 邱德文, 杨秀芬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612-61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原菌与植物互作过程中分泌的细胞壁降解酶具有致病和激发植物免疫的双重功能。BcGs1是从灰葡萄孢菌代谢物中分离的葡聚糖-1,4-α糖苷酶,能激发番茄和烟草的免疫防御反应,提高抗病性。BcGs1包含糖苷水解酶家族15(GH15)和糖结合模块家族20(CBM20)两个结构域,其激发植物防御反应的作用方式及功能结构域尚不清楚。本文测定了BcGs1不同诱导时间对提高番茄抗灰葡萄孢菌的效果、体外糖苷酶活性,并比较了BcGs1不同结构域截短蛋白与全长蛋白引起细胞坏死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BcGs1蛋白诱导番茄72 h可将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病斑面积减少23.25%;BcGs1能水解淀粉和海带多糖,但不能水解羟甲基纤维素和微晶纤维素;BcGs1全长、GH15和CBM20截短蛋白均能在烟草细胞中正常瞬时表达,但表达GH15的烟草叶片枯斑面积明显小于表达全长蛋白BcGs1的枯斑面积,表达CBM20截短蛋白的叶片没有产生枯斑反应;为了进一步明确截短蛋白GH15和全长蛋白BcGs1激发烟草细胞坏死活性的差异,用大肠杆菌表达并获得了纯化的重组蛋白GH15,叶片浸润法测定结果表明,截断蛋白GH15的细胞坏死活性仍然低于BcGs1全长蛋白的坏死活性,说明BcGs1诱导烟草细胞坏死活性需要GH15和CBM20结构域的共同参与。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BcGs1诱导植物抗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 郑肖兰, 李秋洁, 许沛冬, 吴伟怀, 梁艳琼, 郑金龙, 习金根, 李 锐, 黄 兴, 李 乐, 杨青青, 贺春萍, 易克贤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619-62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橡胶树炭疽病是橡胶树三大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橡胶树的生长。本研究从构建的胶孢炭疽菌RC178 T-DNA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一株致病力明显减弱的突变菌株T1103,其T-DNA为单拷贝。采用TAIL-PCR克隆了该突变体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通过比对胶孢炭疽菌全基因组序列,发现该T-DNA插入位点所在的序列包含一个5 400 bp的基因,将其命名为Plv2Plv2基因包含3个外显子,编码一个假定的甾醇C-24甲基转移酶。敲除野生型菌株RC178中的Plv2,发现敲除突变体与T1103的致病力表现基本一致,由此推测Plv2基因为致病相关基因。
  • 吕青阳, 蒋 娜, 韩思宁, 李健强, 罗来鑫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630-63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选取番茄溃疡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 Cmm)致病岛上的chpC基因的部分序列,作为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靶标片段进行LAMP引物设计。对反应体系优化后进行特异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89株番茄溃疡病菌中86株检测结果为阳性,3株为阴性,供试的14株非番茄溃疡病菌(其他重要植物病原细菌)均为阴性。检测番茄溃疡病菌菌悬液样品的阈值为4.8×105 CFU·mL-1,对DNA样品的检测阈值为1.8×10-2 ng·μL-1,并据此建立了番茄溃疡病菌的LAMP检测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番茄种子携带Cmm的检测,通过提取种子浸提液样品的总DNA,实现了对番茄种子携带Cmm的直接检测。与普通PCR相比,该方法更加快捷简便,不依赖PCR仪等昂贵的仪器设备,可以丰富现有的番茄溃疡病菌分子检测体系,为口岸等检疫部门提供简单易行的检测初筛手段。
  • 张 芬, 蔡年俊, 羊 健, 李 静, 陈剑平, 张恒木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640-64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hinese wheat mosaic virus, CWMV)是引起我国小麦花叶病的重要病原之一,其基因组由2条单链正义RNA片段(RNA1-2)组成。本研究根据发表的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了CWMV复制酶基因的部分片段(nt102~1101),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然后导入大肠杆菌E. coli BL21(DE3)pLysS中诱导表达。重组的复制酶蛋白经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分析表明该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用于病株体内CWMV复制酶蛋白的检测。检测分析显示在病株体内,CWMV基因组RNA1可直接充当其复制酶基因的mRNA;在感染的细胞中,其复制酶组分主要是RNA1 ORF1编码的蛋白,分子量约153 kDa,且特异性地定位于膜结构上。
  • 曾 蓉, 徐丽慧, 高士刚, 戴富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647-65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将甜瓜黄斑病毒(Melon yellow spot virus,MYSV) 外壳蛋白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 中,利用大肠杆菌系统表达该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本文通过多克隆抗体,建立了间接ELISA(ID-ELISA)、免疫捕获PCR(IC-RT-PCR)、Western blot及dot-ELISA的MYSV检测方法,以上各种方法均能特异的检测MYSV。检测结果表明:ID-ELISA方法检测效价大于1:6 400;Western blot检测灵敏度达到1:320(W/V, g·mL-1);Dot-ELISA检测灵敏度达到1:80 (W/V, g·mL-1),且用牙签等非实验室工具便能检测该病毒,能高效地应用于田间样品的检测。
  • 谭建锡, 周慧平, 莫 瑾, 朱金国, 吴志鹏, 彭 梓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654-66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运用可视基因芯片技术快速、准确检测兰花病毒的方法,选择黄瓜花叶病毒、齿舌兰环斑病毒、建兰花叶病毒编码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辣椒褪绿病毒编码核衣壳蛋白N基因、落葵皱纹花叶病毒编码CI蛋白基因为目标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5′标记一段polyT)。利用多重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扩增,将扩增产物与固定于芯片的特异性探针杂交,经清洗、可视化显色后进行结果分析。在优化的检测条件下,本研究筛选出2组多重引物组合Cm(F2-R2a)、Ba(F1-R1);Or (F1-R1)、Cy (F2-R2)和Ca(F1-R1),5条特异性探针。所建立的可视基因芯片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可检测出病毒阳性质粒的量为不低于103拷贝·μL-1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杨小林, 殷得所, 戚华雄, 刘俊杰, 张 舒, 施仕胜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661-66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监测田间稻瘟病菌菌群致病型的组成是有效推行利用抗病品种抗瘟策略的必须环节。本研究采集2015年湖北省10个稻作区的穗颈瘟标本,以单基因鉴别品系对分离得到的菌群进行致病型的测定,并分区进行品种的抗瘟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区菌群致病型的组成存在差异,品种对不同稻作区菌群的抗性明显不同,单基因品系中9个抗性基因在湖北稻区受侵染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
  • 李文凤, 单红丽, 张荣跃, 普春华, 王晓燕, 仓晓燕, 尹 炯, 罗志明, 黄应昆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667-67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蔗褐锈病是目前中国蔗区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为明确近年国家甘蔗体系育成的50个新品种(系)对甘蔗褐锈病的抗性,确定其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在甘蔗褐锈病高发蔗区云南德宏、保山2个区域化试验站,采用田间自然抗性调查与分子标记辅助鉴定抗性基因的方法,于2014年和2015年对中国近年选育的50个优良新品种(系)及2个主栽品种进行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及自然抗性评价。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结果表明,50个优良新品种(系)及2个主栽品种中,高抗至中抗的有34个,占65.38%。其中15个材料表现高抗,占28.85%,16个材料表现抗病,占30.77%,3个材料表现中抗,占5.77%;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共29个抗病材料含有抗褐锈病基因Bru1,出现频率为55.77%,表明中国近年选育的优良新品种(系)中抗褐锈病性主要由Bru1控制;其余5个抗病材料均不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暗示除了Bru1外,可能还有其他抗褐锈病基因存在。不同系列品种田间感病品种的频率和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频率不同,粤糖系列品种感病品种的频率最高达到60%,含Bru1的频率最低,只有30%,抗性最弱;云蔗系列品种感锈病品种的频率最低只有12.5%,含Bru1的频率最高,达到81.25%,抗性最好。本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甘蔗抗褐锈病育种,选育和推广优良抗病品种,有效防控甘蔗褐锈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优良抗性新品种(系)。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张爱红, 杨 菲, 闫 冲, 霍良占, 邸垫平, 苗洪芹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675-68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striate mosaic virus,BYSMV)是我国小麦产区新发现的一种病毒,为了明确该病毒的发生流行规律并建立相应的防治方法,在温室条件下对该病毒的传播方式、介体传毒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YSMV仅由介体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传播,不能通过机械摩擦、土壤和病残体传播。该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最短为6 d,接种后20 d达到传毒发病盛期。灰飞虱最短获毒和传毒时间均为1 min,病毒在小麦苗中的最短潜育期为5 d。由此可见,灰飞虱对BYSMV具有较强的获毒和传毒能力。本研究为下一步进行该病毒的寄主范围、病害的发生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也为生产上预防和控治由该病毒引起的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刘 博, 刘太国, 章振羽, 贾秋珍, 王保通, 高 利, 彭云良, 金社林, 陈万权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681-68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条锈菌贵农22致病类型9(简称G22-9)2009年首次在四川省仪陇县的小麦品种川麦42上检测到,目前已扩展至全国9省65县(市、区)。其出现频率从2009年的0.11%逐年上升至2015年的10.56%。从其毒性基因谱、对生产品种的致病性以及近年来的出现频率和分布范围衡量,预测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小麦条锈菌的主要优势小种。2016年经全国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研究协作组会商决定,将G22-9致病类型正式命名为条中34号。条中34号小种的出现和近年来的持续发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以及抗病育种产生重要影响,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一定威胁。今后应加强对该小种动态监测和抗病育种的预见性,及早调整品种布局,采取作物结构调整和药剂包衣(或拌种)等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病害流行风险,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 罗路云, 张 卓, 金德才, 谭新球,张德咏, 田 云, 卢向阳, 刘 勇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688-69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瓜白粉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真菌病害,研究不同病情等级下细菌群落组成的异同对进一步研究南瓜白粉病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采集来自3个不同发病等级的南瓜白粉病叶片(R1、R2和R3),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比较了不同发病等级的南瓜叶片的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发现三个不同病情等级下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门水平上,三个病情等级下优势门均为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Proteobacteria (变形菌门)和Firmicutes(厚壁菌门);在属水平上,R1病情等级下优势属是MethylobacteriumSphingomonasAcinetobacter,R2病情等级下为AcinetobacterKluyveraPantoea,R3病情等级下为MethylobacteriumKluyveraPantoea。南瓜白粉病菌可以改变南瓜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KluyveraPantoeaErwinia的相对丰度与病情等级呈正相关,随着病情严重发生,丰度得到增强,表明它们可能与白粉菌存在协同作用。这些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南瓜叶际微生态从而防控白粉病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 董施源, 文生巧, 徐德鹏, 王 泰, 雷 龙, 谢甲涛, 付艳苹, 李国怀, 姜道宏, 程家森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696-70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桃流胶病是桃树栽培中的常见病害,该病发生原因复杂,目前仍缺乏有效的防控手段。本研究从健康桃树叶片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内生细菌J5,J5对桃流胶病菌可可毛色二孢 (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JMB-122菌株有较强拮抗作用。结合16S rDNA鉴定、磷脂脂肪酸鉴定以及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的分析结果将J5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进一步研究发现J5可在桃树内定殖且存活至少2年以上。离体致病力测定表明J5定殖或其发酵滤液处理的桃树枝条在接种JMB-122后产生的病斑长度均较对照的小。J5定殖的桃树枝条接种7 d后病斑长度为14.0 mm,而对照枝条接种后病斑长度达到32.5 mm,表明内生细菌J5能有效抑制桃树流胶病的发生,在防治上有一定应用潜力。
  • 刘东岳, 李 敏, 孙文献, 刘润进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704-71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黄瓜根围分离的促生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中筛选获得拮抗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 Foc)作用的5株PGPR PR2-1、PS1-3、PS1-5、PS2-6和PS3-2。根据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鉴定该5株分别为Burkholderia cepaciaBacillus subtilisBa. velezensisPseudomonas fluorescensBa. velezensis。该5 株PGPR具有很强的解蛋白活性,溶解率分别为45%、51%、50%、83%和77%;PR2-1、PS1-5和PS3-2具有嗜铁素活性,其溶解率分别为56%、63%和73%。对峙培养中5株PGPR对Foc的抑制率分别为48%、49%、51%、66%和56%,其发酵液的抑菌率分别为47%、52%、50%、67%和54%;FOC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发生畸形、溶解、色素积累和内含物凝聚等,并观测到色素沉积量大、颜色深的菌丝易断裂,这是国内外新发现的PGPR抑菌现象。PGPR各菌株1×108cfu/mL发酵液对Foc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均高于92%,并且其抑菌能力遗传性较为稳定。PS2-6对F. graminearum,PS3-2对 F. acuminatumF. proliferatum Verticillium dahliae,PS1-5对 Alternaria alternataBotrytis cinerea 的抑制作用最大。PR2-1除了具有很强的抑制真菌作用外,对马铃薯和生姜青枯病病原细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也具有显著抑制效果,分别为73%和91%,表明该菌株对病原真菌和细菌具有双抗作用,属首次报道。
  • 研究简报
  • 邢启凯, 燕继晔, 张 玮, 刘 梅, 富春元, 李兴红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716-72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