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4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4-10
  

  • 全选
    |
    病原学
  • 郭庆港,王培培,鹿秀云,董丽红,赵卫松,张晓云,李社增,马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145-15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Fusarium 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Fov)已报道有8个生理小种和一个澳大利亚生理型,在我国只报道有3、7、8号小种。前期研究发现,我国还有一个与3、7、8号小种具有较大遗传差异的Fov新生理型。本研究通过对3、7、8号小种和新生理型菌株的翻译延伸因子(EF-1α)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该新生理型菌株具有特异性碱基序列。根据这些特异性碱基序列,设计了一对针对新生理型菌株的特异性引物,并证明该引物可以特异性检测Fov新生理型菌株。利用该引物对采自河北省主要植棉区的77株Fov菌株进行筛选,鉴定出2株潜在的新生理型菌株。从这2个Fov菌株中克隆出EF-1α和β-tubulin基因序列,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证明这2个Fov菌株为新生理型菌株,而且与澳大利亚生理型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建立的分子检测方法可用于棉花枯萎病菌新生理型菌株的鉴定。

  • 朱琪丽,赵会长,谢甲涛,程家森,付艳苹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154-15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柑橘生长中后期、运输和贮藏期间由真菌危害造成的烂果现象十分普遍。2016年对采集自江西赣州果园的柑橘病果进行了组织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和病原菌鉴定,明确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进一步发现该病菌可以侵染苹果枝干和果实,引起腐烂。这是首次关于B. dothidea侵染柑橘果实的报道。
  • 李晓颖,佘小漫,何自福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159-16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广东省雷州市发生一种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叶枯病,病株叶片边缘开始出现水渍状病斑,逐步发展成大病斑,后期病斑焦枯;在叶片上也可形成近圆形水渍状病斑,伴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联合形成不规则大枯斑;叶柄和匍匐茎被侵染后呈水渍状腐烂。从病斑上分离到一种细菌,在KB培养基上,菌落为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边缘参差不齐,紫外灯照射下产生荧光反应。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细菌可侵染6个南瓜品种引起与田间症状相同的叶枯病。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细菌与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的特性一致。应用假单胞菌属特异引物Ps-for/Ps-rev和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组群特异性引物Group III-F/Group III-R,可从该病原细菌中扩增出预期大小分别为1 018 bp和750 bp的目的片段。应用丁香致病变种syrB基因特异性引物B1/B2,可从该病原菌中扩增出预期大小为750 bp的丁香霉素基因片段。基于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均表明,南瓜叶枯病菌株与已报道的P. syringae pv. syringae菌株HS191(CP006256)亲缘关系最近,二者聚类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分支。人工接种条件下,该病原细菌还可侵染西葫芦、丝瓜、茄子、番茄、菜豆、扁豆等植物。这些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南瓜叶枯病的病原为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引起南瓜叶枯病。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胡茂林,罗来鑫,李健强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169-17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曲病是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侵染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在全世界不同稻作区均有发生,并在近年呈加重趋势。本研究通过水稻穗期接种后的显微观察及H2O2检测,分析了稻曲病菌侵染引起的小穗结构变化及侵染过程中H2O2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稻曲病菌侵染会导致水稻花粉粒畸形、雌蕊发育受抑制、小穗无法正常扬花授粉,抑制谷粒的正常形成,造成稻曲球及白色秕粒的产生。受侵染小穗的H2O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处于突破颖壳期的受侵染小穗H2O2含量是对照的7倍;形成白色秕粒的小穗H2O2含量是对照的11倍;二氨基联苯胺染色结果显示,形成稻曲球的小穗中,在受侵染小穗的花药基部、花药顶端、浆片等部位颜色变深,形成H2O2富集区;形成白色秕粒的小穗中,H2O2富集的特征更为明显,富集区域与病菌在小穗内的侵染途径密切相关。
  • 孔令广,巨延虎,董冉,丁新华,李宁,储昭辉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176-18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op基因簇是黄单胞菌属抗铜的主要基因位点,而水稻白叶枯病菌PXO99相对其他菌株对铜离子更加敏感。本研究发现抗铜基因CopAB的6个氨基酸自然缺失突变是造成PXO99对铜离子敏感的主要因素。通过对CopAB的缺失突变体和恢复抗铜能力的重组菌株的耐铜实验和接种实验,证实了CopAB不仅参与黄单胞杆菌的抗铜功能,同时作为一种致病因子参与黄单胞杆菌与水稻的互作。为验证CopAB基因的功能,从国内白叶枯病菌分离菌株中筛选到4株对铜离子敏感菌株,并证实其CopAB基因也发生相似的突变。同时,恢复抗铜能力的PXO99互补菌株并不能克服xa13介导的抗性,而分离到的4株铜离子敏感的菌株中,3株不含PthXo1的菌株在IR24和IRBB13上致病性相当,说明PXO99对铜离子的敏感性与xa13基因介导的对PXO99专化抗性没有直接的关系。
  • 李月月,孙健,谭冠林,马琨玲,李凡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187-19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云南嵩明百合上发生的百合斑驳病毒(Lily mottle virus, LMoV)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并对LMoV嵩明分离物(LMoV-SMi1、LMoV-SMi2)和玉溪分离物(LMoV-YXi1、LMoV-YXi2)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进行序列比较,发现云南的LMoV分为2个类群,玉溪分离物属于种群I,嵩明分离物属于种群II。2个类群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6.7%~89.5%、90.1%~92.7%,玉溪分离物和嵩明分离物相比,cp基因发生了3个核苷酸的缺失。对国内外LMoV所有分离物的cp基因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所有LMoV分离物可划分为2个种群,种群I分离物较种群II分离物几乎均存在1个苏氨酸缺失的差异。此外,对LMoV-SMi2的CP相关特性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初步预测,认为该蛋白为球状,具有较强的表面可能性,不存在跨膜区域,大多数区域能够形成主要的抗原决定簇,主要集中在aa12-22、aa31-42、aa83-99、aa179-191、aa215-223、aa249-259区段,可作为制备抗血清选择抗原的参考。LMoV-SMi2和LMoV-YXi1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空间结构差异不大。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王树和,龚凯悦,初炳瑶,孙秋玉,骆勇,马占鸿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195-20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四川省近年小麦生产品种和后备品种对条锈菌致病类型G22-83和流行小种CYR32、CYR33的抗性水平,明确已知的主要抗条锈基因在该地区小麦品种中分布状况,利用小麦条锈菌G22-83、CYR32和CYR33对四川省10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采用已知基因Yr5Yr9Yr10Yr15Yr18Yr26的分子标记,对供试小麦材料进行抗性基因检测。结果表明,100个供试材料中,对CYR32 表现抗病的58份,占58%;对CYR33 表现抗病的63份,占63%;对G22表现抗病的43份,占43%;对CYR32、CYR33和G22均表现抗病性的品种(系)28个,占28%。供试小麦品种(系)中携带Yr9Yr10Yr15Yr26基因的材料分别有24份(24%)、9份(9%)、5份(5%)和26份(26%),所有供试品种(系)中未检测到Yr5Yr18基因。

  • 王爱军,殷得所,富蓉,盘林秀,顾思思,江波,郑爱萍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207-21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稻粒黑粉病主要为害水稻不育系,是限制我国南方杂交水稻制繁种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因素。为挖掘抗稻粒黑粉病的水稻不育系品种,提供具有抗稻粒黑粉病育种价值的水稻不育系材料,本研究于2014—2016年,采用田间接种稻粒黑粉病菌的方法,对四川、湖北、福建的78个水稻不育系品种进行了稻粒黑粉病菌抽穗期抗性评价。连续3年接种稻粒黑粉病菌试验表明,共有4个水稻不育系品种对稻粒黑粉病表现中抗及以上抗性,大部分为感病品种,其中4766A接种稻粒黑粉病菌后未发病,对稻粒黑粉病表现稳定高抗,为我国首次报道的高抗稻粒黑粉病水稻品种。

  • 郭玉霞,郭志鹏,张靖雪,王苗利,曲根,严学兵,张猛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213-22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锐顶镰孢菌对接种后苜蓿种苗的致病性,本研究采用菌饼接种法,将分离自4个地点的15个锐顶镰孢菌株接种于1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上,接种后14 d 测定相对根长、苗高、发芽率,并计算病情指数。结果表明,参试的15个菌株均显著降低了苜蓿种苗的根长(P<0.05)。总体来看,各菌株之间的致病性有所不同,从苜蓿品种WL-323HQ中分离出来的5号菌株的致病性最强,从WL-525HQ中分离出来的13号菌株的致病性最弱,从WL-525HQ、Legacy、Affinity和Millionaire中分离出来的12号、10号、8号和6号菌株的致病性较强,从Aohan、Farmers、WL-323ML和Dingdian中分离出来的1号、4号、7号和9号菌株的致病性较弱;参试的14个苜蓿品种之间的抗病性也各不相同,Amerimultileaf的抗病性最强,Amerileaf721、Victoria、Powerplant和Legacy的抗病性较强,Sandy、Phabulous、Hunter river和Alfaking的抗病性较弱,Vernal的抗病性最弱。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刘伟,杨共强,徐飞,乔红波,范洁茹,宋玉立,周益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223-22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利用近地高光谱和低空航拍数字图像同时对田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近地高光谱遥感参数DVI、NDVI、GNDVI和低空航拍数字图像颜色特征值R、G、B与病情指数存在极显著相关性,整体上,所选近地高光谱参数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要优于低空航拍数字图像参数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而且近地高光谱参数DVI、NDVI、GNDVI与低空航拍数字图像参数R、G、B之间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分别建立了基于近地高光谱参数GNDVI和低空航拍数字图像参数R的田间小麦条锈病病情估计模型,模型均达到较好的拟合效果,其中近地高光谱参数GNDVI对小麦条锈病的监测效果好于低空航拍数字图像参数R,而低空航拍数字图像具有可以进行大面积快速监测的优势,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或参数来估计田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程度。
  • 徐佳美,王海光,秦丰,张国珍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228-23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草莓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可造成草莓烂果,严重影响草莓产量和采后保存。为了探明日光温室草莓灰霉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在2013—2014年生长季和2014—2015年生长季,对北京地区草莓日光温室空气中灰葡萄孢分生孢子数量、草莓花瓣带菌率和灰霉病病果数进行了动态监测和调查,同时对日光温室中气象因子进行了系统监测和记录。结果表明,在草莓日光温室中,利用孢子捕捉器捕获的灰葡萄孢分生孢子数量在一天中主要集中在5:00-18:00,以11:00-14:00数量最大。在一天中每小时捕获的分生孢子数量与温度和光照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新增草莓灰霉病病果数与7 d前当天捕获的分生孢子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2,P≤0.01),与7 d前当天的新鲜花瓣带菌率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7,P≤0.01),这为利用捕获的分生孢子数量和新鲜花瓣的带菌率预测7 d后草莓灰霉病的发生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日光温室中草莓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为该病害的防控和预测测报提供了依据。
  • 实验方法
  • 代君丽,徐姣,刘佳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239-24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禾谷类作物上重要的病原线虫之一,严重影响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菲利普孢囊线虫许昌群体是一个新的致病型,其在小麦上的致病力强于其他多个群体,危害更为严重。本研究旨在建立菲利普孢囊线虫许昌群体的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体系,为Heterodera filipjevi许昌群体的监测和防控及抗病品种的选育利用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和序列特征扩增区域(SCAR)的方法,对黄淮麦区5个重要小麦孢囊线虫致病型共9个线虫群体进行RAPD分析和SCAR标记转化,并通过增加除黄淮麦区外的线虫群体验证所获得的致病型相关分子标记的特异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共筛选了331条RAPD引物,筛选出2个菲利普孢囊线虫许昌群体相关的RAPD标记,引物S86可以扩增出1条约550 bp的多态性片段,引物S178可以扩增出1条约1 200 bp的多态性片段,并将这2个RAPD标记成功转化为SCAR标记。SCAR标记的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这两个SCAR标记只在许昌群体上有特异性扩增, 可以用于许昌群体的分子检测。
  • 袁媛,冯自力,李志芳,赵丽红,师勇强,魏锋,冯鸿杰,朱荷琴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248-25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测定及评价是抗病育种及病害综合防治的基础。本文以我国三大棉区的167个黄萎菌菌株为对象,研究致病力测定及评价中不同批次之间病情指数的校准及致病力类型划分标准等关键技术环节。结果表明,以中等致病力类型菌株Vd076为校正菌株,以感病性稳定的冀棉11为校正鉴别寄主,以校正菌株在校正鉴别寄主上病情指数达到50.0±5.0时的调查结果进行各菌株的致病力评价,可获得较好的校正效果,使不同批次试验数据具有可比性;依据聚类分析结果,制定了致病力类型划分标准,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的平均校正病指分别为﹥40.0、20.1~40.0和20.0;通过对不同鉴别寄主组合的分析,推荐陆地棉中棉所41号、豫棉21、鲁棉研28、中棉所35号、中棉所8号、冀棉11作为鉴别寄主。该研究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变异等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 戎振洋,袁咏天,曾丹丹,叶文武,杨红福,郑小波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256-26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在我国各水稻主要种植区均有发生,造成水稻产量的严重损失。Fusarium andiyazi是近年来国外报道的水稻恶苗病的病原菌之一,本研究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以F. andiyaziTAT(trichothecene 3-O-acetyltransferase)基因为靶标设计并筛选出一套灵敏、特异的LAMP引物,建立了可快速诊断该病菌所引起的水稻恶苗病的LAMP检测技术。在等温条件下(64℃)只需进行核酸扩增反应80 min,反应前向体系中加入了金属离子指示剂HNB(羟基萘酚蓝),反应后即可肉眼观察反应产物颜色变化判断检测结果,阳性反应呈天蓝色,阴性呈紫色。该TAT-Fan-LAMP技术的最低检测灵敏度为100 pg·μL-1。应用该技术成功地对南京江宁和镇江句容田间采集的由F. andiyazi引起的水稻恶苗病进行快速诊断。该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为F. andiyazi引起的水稻恶苗病的诊断提供了简便快速的新技术。
  • 阚玉敏,云晓敏,李玉文,李健强,罗来鑫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263-27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起的细菌性果斑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种传病害,可为害多种葫芦科作物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该病原菌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种子带菌是田间病害发生的最重要初侵染来源,因此,种子健康检测成为病害综合防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Bio-PCR是当前种子携带细菌检测的常用方法,而特异性引物的选择和使用是检测的关键。本研究使用已报道的7对引物对17株西瓜嗜酸菌、10株嗜酸菌属其它种的菌株和6株其它属的植物病原细菌进行了Bio-PCR检测,筛选出对西瓜嗜酸菌特异性最好的引物为SEQID4m/SEQID5。研究表明:使用该引物对西瓜嗜酸菌MH21纯菌菌悬液的检测限度为102 CFU·mL-1;在人工添加菌悬液的模拟带菌西瓜种子中,使用ASCM和EBBA两种半选择性培养基结合引物SEQID4m/SEQID5进行Bio-PCR检测,ASCM对种子中带菌量的检测限度可达到0.01 CFU·g-1,EBBA对种子中带菌量的检测限度为0.1 CFU·g-1

  • 研究简报
  • 任静,曾桂萍,宋莉莎,赵致,李忠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271-27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高璞,周悦,郭聪,赵卿颖,张培培,刘贺星,李在峰,刘大群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275-27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秦健,陈振东,宋焕忠,黄如葵,梁家作,刘杏连,郭元元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280-28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显德,王玉,闫志勇,田延平,古勤生,李向东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2): 285-28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