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4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8-10-10
  

  • 全选
    |
    病原学
  • 徐成楠, 迟福梅, 冀志蕊, 张俊祥, 王娜, 田惠, 周宗山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577-58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辽宁兴城“锦丰”梨栽植园出现一种新的枝干病害,该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及侧枝,主要症状为主干呈现黑斑、枝条枯萎。本研究对该病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及病原物分离培养;经形态学观察、柯赫氏法则验证,ITS、EF1-α、CAL、TUB和HIS基因联合建树分析,确定引起“锦丰”梨枝枯病的病原菌为间座壳属真菌Diaporthe nobilis。
  • 雷建姣, 汤前, 曲正, 袁双双, 程家森, 付艳苹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582-58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柑橘果实腐烂病引起伦晚脐橙果皮褐化、坚硬、缩水,严重影响果实商品价值。2017年对湖北宜昌采集的伦晚脐橙病果进行了组织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和病原菌鉴定,明确病原菌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该病菌也可侵染柑橘叶片、枝干和果实,引起腐烂。这是关于小新壳梭孢N. parvum侵染柑橘果实的首次报道。
  • 闫文雪, 石延霞, 李盼亮, 柴阿丽, 谢学文, 李宝聚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587-59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4~2016年,由于栽培管理及重茬等原因,大白菜枯萎病在我国大面积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明确引起大白菜枯萎病的病原菌,本课题组从山东、内蒙古、河北、甘肃等大白菜主产区采集了具有典型枯萎病症状的病样,并对样品中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分别具有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 (F. solani) 和木贼镰刀菌 (F. equiseti)的形态学特征。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表明:3种病原菌均能使大白菜发病,且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此外,基于病原菌的rDNA-ITS和mt SSU序列的测序比对,3种病原菌与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的同源性分别达99%~100%,这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一致。尖孢镰刀菌引起白菜枯萎病为国内首次报道,而茄病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引起白菜枯萎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 刘亦佳, 陈天琪, 吕楚阳, 梁五生, 胡东维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594-60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曲病菌在水稻孕穗期侵染水稻小花,在水稻灌浆后期只在个别稻曲球上形成菌核。因此,稻曲病菌菌核分化与发育基因功能研究的相关试验难度较高。为了探究稻曲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能否形成菌核,本文利用低温或杀菌剂环境对稻曲病菌进行了筛选。结果发现,在81个菌株中有13个在人工培养基上形成拟菌核组织,且它们可在低温处理时稳定地产生拟菌核组织。这些拟菌核组织在结构上与菌核类似,但体积较小且组织较为疏松,无法像菌核一样越冬和完成有性生殖。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丁兆建, 漆艳香, 曾凡云, 彭军, 谢艺贤, 张欣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601-61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蕉枯萎病菌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是威胁香蕉生产的重要土传病原真菌。为了解析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和探索新的防治途径,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获得了转录因子FoSwi6的敲除突变体菌株,与野生种菌株相比,敲除突变体菌株 ΔFoSwi6表现为生长缓慢、气生菌丝显著减少且部分菌丝膨大畸形、产孢量降低、对H2O2过敏感、镰刀菌酸合成相关基因FoFUB4的表达量下调及致病性减弱。由此表明, FoSwi6 参与调控香蕉枯萎病菌的生理特性和致病性。
  • 陈静, 位书佟, 李宁, 何康, 申艳婷, 丁新华, 储昭辉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611-62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纹枯病是玉米上重要的病害之一,前期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到一个受纹枯病菌诱导表达的玉米基因LHT1,为了揭示该基因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克隆了该基因的启动子区域(PLHT1)并对其病原诱导核心元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PLHT1包含有4个激发子响应元件、3个GT-1元件、4个SA响应元件、3个ABA响应元件、1个生长素响应元件和1个GA响应元件。该启动子在多个组织器官中高水平表达,且在接种纹枯病菌菌株YWK196后,该启动子在4 h内就能够高效诱导表达报告基因。启动子截短分析发现,-1 416 bp至-1 087 bp区间的缺失使PLHT1丧失了受纹枯病菌诱导的能力,对照PlantCARE的分析结果,该区段含有3个已知的病原菌诱导元件GT-1,将该区段内的3个GT-1进行单个缺失后,发现-1 416 bp至-1 087 bp区段受纹枯病菌诱导的活性减弱并未完全丧失;此外,将3个GT-1元件同时替换为GGGGGG后,-1 416 bp至-1 087 bp区域不再响应纹枯病菌的侵染,这些结果说明,这3个GT-1元件在PLHT1响应纹枯病菌的侵染中协同发挥作用。
  • 李伟, 卢晓雪, 张爱香, 周鑫, 魏利辉, 陈怀谷1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624-63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设施作物生产水平和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灰霉病在该地区发生普遍,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本研究从长三角地区(江苏盐城、南通、淮安、苏州、扬州、镇江,上海嘉定,浙江嘉兴、宁波)种植番茄、草莓等的温室大棚中采集了灰霉病菌195株,根据采集地点和寄主植物种类将这些菌株划分为16个群体,利用9对SSR引物对这些菌株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灰霉病菌遗传多样性丰富,所分析的灰霉病菌的亲缘关系与采集地点的相关性不紧密,而与寄主植物种类有一定关系。进一步对27个大棚的菌株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在寄主植物相同的情况下,通常同一地点相邻大棚的菌株群体亲缘关系更近。遗传变异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灰霉病菌群体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但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比率非常高,表明群体间分化较大,温室大棚的存在对菌株的进化起到了明显的隔离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温室大棚的使用对灰霉病菌遗传进化及病害流行的影响提供了基础。
  • 李超, 金海伦, 高利, 刘太国, 刘博, 陈万权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632-63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6年从北京市10个区采集317份玉米瘤黑粉病样品,选择核糖体RNA内转录间隔区的ITS rDNA和28S rDNA基因作为持家基因,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北京市10个区玉蜀黍黑粉菌的遗传多样性。ITS rDNA基因分析表明,有3个菌株的序列存在1个颠换突变位点,产生两种单倍型,采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317个菌株分为2个群体;28S rDNA基因分析表明,有54个菌株的序列存在1个颠换突变位点,产生两种单倍型,采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317个菌株分为2个群体。中性检测表明北京市10个区的玉蜀黍黑粉菌符合中性进化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北京市10个区的玉蜀黍黑粉菌遗传多样性不高,遗传分化不明显。
  • 盘林秀, 王娜, 王爱军, 夏园, 付成林, 殷得所, 郑爱萍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640-64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研究的分子技术,内参基因的选择对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起重要作用。稻粒黑粉病是一种全球性水稻真菌病害,目前没有关于稻粒黑粉病菌内参基因的报道。本文选择6个常用内参基因,对其在稻粒黑粉病菌不同菌株、不同生活史阶段和不同浓度Basta处理3组生物学样本中的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经geNorm3.5、NormFinder0.953及BestKeeper1.0软件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不同菌株、不同生活史阶段、不同浓度Basta处理生物学样本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分别为UBQGAPDHEF1α,最优组合分别为UBQ/GAPDHUBQ/GAPDHEF1α/GAPDH。本研究结果为稻粒黑粉病菌基因表达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其他真菌内参基因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 李丙新, 何锋, 刘娟娟, 赵延存, 孙伟波, 操海群, 刘凤权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648-65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梨黑斑病是我国梨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导致梨叶与果实产生黑斑症状及早期落叶,对我国梨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实验在前期获得强致病性梨黑斑病菌菌株HN-5基础上,建立该病菌的遗传转化体系。通过优化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以及转化体系发现梨黑斑病菌HN-5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优条件为:菌丝在MR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6 h;以 0.7 M NaCl+0.8 M Mannitol为稳渗剂,配置复合细胞壁裂解酶(1%崩溃酶+1%裂解酶+1%纤维素酶+1%蜗牛酶),酶解菌丝3 h,原生质体的产量可达0.5×107个·mL-1。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将含有RFP基因的质粒pKD7转入链格孢菌HN-5中,转化效率为6个·μg-1 DNA。PCR检测和转化子荧光观察均表明RFP基因整合到了HN-5基因组中并成功表达。致病性分析发现RFP (Red Fluorescent Protein)标记转化子致病性未发生变化。本研究成功建立了PEG (Polyethylene glycol ) 介导的梨黑斑病菌遗传转化体系,构建了RFP标记菌株,为研究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李社增, 周洪友, 鹿秀云, 年冠臻, 郭庆港, 赵卫松, 东保柱, 申建芳, 王培培, 张晓云, 闫磊, 马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656-66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3-2016年,对我国内蒙古、河北、甘肃、黑龙江、山西、宁夏和云南7省(自治区)53县市245块马铃薯种植田黄萎病的发生、病样采集和病原分离开展了研究工作,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病原菌分类地位,并通过温室试验研究了主要病原菌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6省(自治区)内蒙古、河北、甘肃、黑龙江、山西和宁夏属于马铃薯黄萎病病区,云南省属于无病区;(2)引起我国马铃薯黄萎病的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和黑白轮枝菌两种,占比分别为75.5%和24.5%,大丽轮枝菌为相对优势病原菌种类;(3)根据病原菌种类可将我国北方6省(自治区)病田划分为大丽轮枝菌病田、黑白轮枝菌病田及两菌混生病田。其中甘肃为大丽轮枝菌病田,宁夏为混生病田,山西为大丽轮枝菌病田和混生病田,内蒙古、河北和黑龙江3种病田均存在。两菌混生病田中各类病原菌属于单独侵染致病。(4)聚类分析表明来自甘肃、河北和内蒙古3省(自治区)马铃薯的82个大丽轮枝菌菌株在马铃薯上的致病力至少可以分为3个聚类组,相应菌株的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均值聚类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应可分为强、中、弱3个致病力类型,并确定了相应95%置信区间,其中强致病力菌株在3省(自治区)供试病原菌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33%、21.74%和10.34%。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路粉, 吴杰, 王会君, 孟润杰, 赵建江, 韩秀英, 马志强, 王文桥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666-67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黄瓜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抗性时空动态及这两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效,采用叶盘漂浮法检测了2011~2016年采自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主产区的霜霉病菌1 821个菌株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并采用茎叶喷雾法对这两种药剂的田间防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瓜霜霉病菌1 821个菌株对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抗性频率分别为88.5%和34.3%,供试菌株中对烯酰吗啉的低抗菌株及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菌株占优势,平均抗性倍数分别为8.92和2.44,抗性指数分别为0.42和0.27。黄瓜霜霉病菌对这两种药剂的抗性频率、抗性倍数及抗性指数随着监测年限及地域的不同而波动。在河北定兴和山东寿光日光温室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中,按照药剂田间推荐剂量喷施4次,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250 g·L-1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效(85%以上),与两地黄瓜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产生低抗、对双炔酰菌胺敏感的监测结果一致。由此推断,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250 g·L-1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可在对甲霜灵(或精甲霜灵)、噁霜灵及嘧菌酯普遍产生抗性的地区,作为58%甲霜灵·代森锰锌WP、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WG、64%噁霜灵·代森锰锌WP 和250 g·L-1嘧菌酯SC的替代药剂单独使用或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混用,防治黄瓜霜霉病。
  • 毕秋艳, 韩秀英, 马志强, 赵建江, 贾海民, 王文桥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675-68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室内与室外传统生物测定方法,结合诱导抗病性生理测定方法进行试验。明确寡雄腐霉用药时期;研发生化互作组合,明确增效作用机制;制定生化互作减量用药防控技术规程。结果表明寡雄腐霉预防葡萄霜霉病最佳时期为发病前1个月,连续喷雾用药3~4次,间隔期10~15 d。明确寡雄腐霉对叶片β-1,3葡聚糖酶产生具有诱导作用;研发出协同增效的生防菌剂与化学杀菌剂组合烯酰吗啉+寡雄腐霉(或者再加上100%硅氧烷化合物,此时同样防效下喷雾使用药液量仅为组合的40%)。寡雄腐霉与化学杀菌剂烯酰吗啉互作后,植株诱导抗病作用增强。制定以生防菌替代和高效合理化学用药为关键技术的减量用药防控葡萄霜霉病的综合体系,确定用药规程中药剂的使用类别、次序、排列和组合。
  • 张佳星, 李玲, 戴德江, 沈瑶, 张传清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682-69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是浙江省传统中药材“浙八味”之一。近年来在磐安县白术主产区发生一种新的枯斑病。为明确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本研究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特征观察,及ITS、LSU、rpb2tub2多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引起该枯斑病的病原菌为Phoma exigua。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8,最适碳源与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4℃、相对湿度100%;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7℃和54℃。不同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咯菌腈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24 μg·mL-1;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其分生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10和0.16 μg·mL-1。由P. exigua 引起的白术枯斑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 迟元凯, 赵伟, 汪涛, 陈晴晴, FarmanAli, 戚仁德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693-69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50 g·L-1苯醚·阿维·吡等10种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 g·L-1苯醚甲环唑和60 g·L-1戊唑醇拌种处理对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3.9%和66.2%,但二者对小麦孢囊线虫无防治效果;50 g·L-1阿维菌素和140 g·L-1阿维·吡拌种处理后,土壤中校正孢囊减退率分别为58.4%和69.2%;使用600 g·L-1吡虫啉拌种对孢囊线虫未见明显防治效果,但吡虫啉能对阿维菌素的杀线作用有一定增效作用;复配剂150 g·L-1苯醚·阿维·吡和160 g·L-1戊·阿维·吡对小麦根腐病和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治效果较好,二者对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5.6%和63.8%,校正孢囊减退率分别为71.3%和74.1%;从增产效果来看,150 g·L-1苯醚·阿维·吡拌种后小麦增产效果最好,平均产量为7 869.9 kg·hm-2,增产率为8.6%。综合药剂安全性、防病效果和增产效果,150 g·L-1苯醚·阿维·吡适合在生产上防治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
  • 实验方法
  • 孙晓辉, 高利利, 刘锦, 王少立, 乔宁, 刘永光, 赵静, 竺晓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700-70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 ToCV)热激蛋白70(Hsp70)的基因序列,设计ToCV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引物。利用重组质粒ToCV-1为标准品建立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方法。针对引物浓度、退火温度、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进行系列优化。结果表明,最适退火温度为63℃,最适引物浓度为0.3 μmol·L-1。熔解曲线为特异性单峰,表明其特异性良好。建立的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较常规PCR灵敏100倍,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基于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的ToCV检测方法,速度快、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以用于ToCV的定量检测。
  • 研究简报
  • 郑丹, 左淑霞, 杜志敏, 赵杰, 康振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707-71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秀兰, 崔永亮, 徐菁, 朱宇航, 陈华保, 常小丽, 杨继芝, 龚国淑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711-71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双纳, 李正男, 张尊平, 范旭东, 任芳, 胡国君, 董雅凤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5): 716-72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