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5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6-10
  

  • 全选
    |
    病原学
  • 陈江华, 王轩轩, 崔雪婧, 林杨, 程家森, 谢甲涛, 付艳苹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3): 255-26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后腐烂给柑橘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2018年从陕西城固采集的温州蜜柑发病果实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和病原菌鉴定,证实获得的菌株CBS1可以通过伤口侵染温州蜜柑、椪柑、沃柑和伦晚脐橙果实,引起果实腐烂。基于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将菌株CBS1鉴定为Rhizopus stolonifer,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这是我国R. stolonifer侵染柑橘果实的首次报道。
  • 伏荣桃, 陈诚, 王剑, 陈雪娟, 罗曦, 卢代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3): 261-26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8年,四川汶川县重楼种植区的华重楼出现一种新的病害—华重楼斑枯病,该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生率为35%,天气适宜时可引起整株叶片枯死。为鉴定引起四川汶川县华重楼斑枯病的病原菌,本试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利用科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的形态学和基于rDNA-ITSRPB2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形态与Didymella sp.相似;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ITS-RPB2基因序列与亚隔孢壳属D. glomerata(登录号为FJ427013、GU371781)的同源性为100%。因此,将引起重楼斑枯病的病原菌鉴定为D. glomerata
  • 刘础荣, 董玥, 李迎宾, 蒋娜, 朱天生, 李志军, 宋素琴, 李健强, 罗来鑫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3): 267-27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树木腐烂病在新疆主林果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年呈加重趋势。本研究在调查了新疆阿克苏、和田、伊犁、喀什和库尔勒等地区苹果树、核桃树和杨树3种林果腐烂病田间发病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对14个样本点的样品进行病原物的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各样本点3种林果均有不同程度的腐烂病发生,分离鉴定结果为引起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主要为Valsa mali var. mali(分离频率为64.5%),其次是V. mali var. pyri(25.8%)、V. malicola(3.2%)和V. nivea(6.5%);引起核桃树和杨树腐烂病病原菌为V. sordida(分离频率为83.3%和96%)和V. nivea(分离频率为16.7%和4%)。离体枝条及苹果果实上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3种林果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均能感染原寄主。引起新疆部分地区苹果树腐烂病的主要病原菌是Valsa mali var. mali,核桃树和杨树腐烂病的主要病原菌是V. sordida。同时,基于实际生产中存在感病枯死杨树枝干作为苹果园、核桃园树体支撑木的现象,推测3种林果腐烂病菌间可能存在交叉感染的潜在风险。
  • 王轶夫, 李强, 李旺龙, 倪先林, 龙文靖, 刘国庆, 曾荣耀, 樊晶, 黄衍焱, 龚国淑, 赵甘霖, 王文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3): 276-28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粱是四川省主要经济作物,在高粱生产上普遍发生炭疽病。关于高粱炭疽病菌多数文献描述为禾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已有文献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分析证明高粱炭疽病的病原菌是高粱刺盘孢C. sublineola,并非C. graminicola。为明确四川省和国内高粱主产区炭疽菌的种类,本研究从四川省泸州泸县等11个地区以及重庆等其他6个省市,总共采集了198份病样,经分离纯化共获得225个炭疽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ITSGAPDH基因序列及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中215个来源于17个地区的菌株为C. sublineola,且分生孢子形态均为月牙型。其余10个分别来源于两个地区的菌株为兰花刺盘孢C. cliviicola,其分生孢子形态均为圆柱型。通过另外3个基因(CHSACTTUB2)的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证明来自不同地区的17个代表性的炭疽菌菌株分类相同,且均属于C. sublineola。研究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形态及ITSGAPDH等基因序列可以作为高粱炭疽菌的主要分类依据。在常规高粱品种Hui1等3个材料上接种19个代表性菌株,发现17个C. sublineola菌株的致病能力存在差异,2个C. cliviicola菌株均不能致病。本文研究结果表明,C. sublineola是四川高粱主产区炭疽病的致病菌。另外,通过人工接种试验,证明高粱品种402B对强致病力菌株ZG-FS-1具有较强抗性,402B具有抗病育种应用潜力。
  • 姜军, 吴楠, 辛敏, 曹孟籍, 王锡锋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3): 286-29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调查发现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和郑州市中牟县西瓜田病毒病严重发生,症状表现为叶片黄化、蕨叶、皱缩、卷曲,枝梢翘起,果实变小和瓜纹不清。为明确其病毒种类,通过小RNA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采集的西瓜样本中存在8种病毒。其中包括5种已知病毒: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ZYMV)、甜瓜蚜传黄化病毒(Melon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 MABYV)、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 WM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和西瓜隐潜病毒(Citrullus lanatus cryptic virus, CiLCV);3种为新检出的RNA病毒:西瓜病毒A(Watermelon virus A, WVA)、西瓜皱叶相关病毒1号(Watermelon crinkle leaf-associated virus 1, WCLaV-1)和西瓜皱叶相关病毒2号(Watermelon crinkle leaf-associated virus 2, WCLaV-2)。RT-PCR检测田间66个西瓜标样发现,WMV、CiLCV和ZYMV是侵染两地西瓜的主要病毒,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1%、56%和52%,两种及以上病毒复合侵染的比率达68%。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苏如意, 王宏杰, 戴潇雨, 高思涵, 王卿怡, 冯超颖, 张萍华, 郭威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3): 292-30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病原黄单胞菌的胞外纤维素酶基因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大豆斑疹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glycines,Xag)具有胞外纤维素酶活性,但其编码基因和调控特性尚不明确。为了鉴定Xag的胞外纤维素酶编码基因,本研究从NEAU001菌株基因组内筛选出6个候选的纤维素酶编码基因。通过异源表达实验发现,engXCAegl2基因分别编码的蛋白EngXCA和Egl2具有水解羧甲基纤维素的能力。酶活性测定实验表明,engXCAegl2基因决定Xag的胞外纤维素酶活性。另外,对已知的10个毒性调控基因突变株进行胞外纤维素酶活性测定,揭示Xag胞外纤维素酶活性受DSF(diffusible signal factor)信号通路和全局性调控子Clp(Crp-like protein)正调控。荧光定量PCR结果进一步证实,RpfF和Clp参与正调控engXCAegl2基因的mRNA水平。这些结果暗示,DSF信号通路可能通过Clp调控engXCAegl2基因的表达,实现对Xag胞外纤维素酶活性的调控。
  • 郑泽洋, 李爱宁, 常聚普, 贺伟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3): 301-31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Lonsdalea quercina subsp. populi引起的欧美杨溃疡病是严重威胁欧美杨人工林生产的细菌性病害。双组分系统是细菌最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之一,在细菌的生长繁殖、环境适应、胁迫耐受性以及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索L. quercina 中双组分系统编码基因的功能,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对双组分系统编码基因lqp0812lqp0813进行缺失突变,并研究其生物学功能。表型分析显示,与野生型菌株N-5-1相比,Δlqp0812和Δlqp0813突变体在生长速率、金属离子胁迫、盐胁迫、渗透胁迫及致病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Δlqp0812突变体在游动性上与野生型N-5-1相比显著减弱;Δlqp0812和Δlqp0813突变体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对过氧化氢、抗生素的耐受性都显著增强。qRT-PCR结果显示,在Δlqp0812和Δlqp0813突变体中,外排泵基因acrA、mdtB、aaeB的表达量与野生型相比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表明,lqp0812参与病原菌的游动性,lqp0812lqp0813共同负调控菌株生物膜的形成和对氧化胁迫、抗生素胁迫的耐受性。
  • 张坤, 徐红梅, 臧颖, 庄新建, 甘海峰, 陈雯, 贺振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3): 311-31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田间疑似病毒侵染的蚕豆样品,提取总RNA,分离siRNA,建库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其结果经velvet拼接组装, 经Blastn与NCBI比对分析,发现该样品感染4种病毒:野豌豆潜隐病毒M (vicia cryptic virus M,VCV-M)、野豌豆潜隐病毒 (vicia cryptic virus, VCV)、紫云英矮宿病毒 (milk vetch dwarf virus, MDV) 和三叶草黄脉病毒 (clover yellow vein virus, ClYVV)。其中,有14条VCV-M相关的contigs。RT-PCR扩增并拼接获得VCV-M-YZ基因组,其长度为3 434 nt, 其5′-UTR和3′-UTR 分别为142 nt和117 nt,各自形成与该属代表病毒南方番茄病毒 (southern tomato virus, STV) 5′-UTR和3′-UTR相似的高级结构,且A+U含量均较高。 VCV-M-YZ与已报道的VCV-M基因组序列一致性在98%以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VCV-M-YZ与已报道的VCV-M属于一个种,无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本研究结果丰富了VCV-M群体的基因组遗传信息,为VCV-M的监测及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于家荣, 王亚东, 李红梅, 周晓庆, 王暄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3): 320-32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我国落选短体线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利用mtCOI基因标记对落选短体线虫9个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9个地理群体中共得到101条mtCOI序列,发现28个碱基变异位点,形成14个单倍型。其中,H1单倍型最常见,为7个地理群体的59个个体共有,推测其可能为祖先单倍型。全部地理群体在物种水平呈现中等遗传多样性(HT = 0.706±0.131),聚类分析显示其可分为类群Ⅰ与类群Ⅱ两个类群,AMOVA分析揭示落选短体线虫整体水平的遗传分化主要来源于种群间。Mantel检验表明落选短体线虫群体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正相关性,但是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没有显著关系。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检验均揭示落选短体线虫在整体水平和两个类群上的群体历史动态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 郭宁, 祁芳, 刘莹, 马红霞, 刘树森, 石洁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3): 329-33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长岭发垫刃线虫(Trichotylenchus changlingensis)的分布,2018年对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甘肃6省(自治区)118个地块的玉米根际土壤中长岭发垫刃线虫进行分离及鉴定,结果表明:在6个省(自治区)20个地块的土样中分离到该线虫,分离比例为17.0%。同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离到的20个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6条引物,扩增出93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3.55%。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4771,遗传变异的47.71%存在于种群间,52.29%存在于种群内。基因流(Nm)值为0.5479,说明所调查地区种群间存在基因流,基因流动较小,但种群间已发生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UPGMA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20个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群体间的遗传关系远近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李信申, 黄小梅, 肖运萍, 魏林根, 黄瑞荣, 华菊玲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3): 337-34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3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净作11年的橘园首次套种芝麻,发现园内芝麻青枯病发生严重。为探明芝麻青枯病初侵染源,本研究从芝麻青枯病株上分离到菌株JXRs02,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聚类分析,鉴定其为青枯雷尔氏菌演化型I。利用针刺接种法,将JXRs02菌株接种至柑橘园中的4种杂草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以及加拿大蓬,发现JXRs02能够侵染凹头苋杂草,造成枯萎症状;LAMP检测的结果显示,在凹头苋病株组织内能够检测到青枯雷尔氏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了对凹头苋杂草具有致病性的菌株和造成芝麻青枯症状的病原菌同为青枯雷尔氏菌演化型I。同时发现,在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和加拿大蓬4种杂草的根际土壤中芝麻青枯病菌均能够定殖繁衍。推测凹头苋杂草可能为芝麻青枯病菌的中间寄主,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和加拿大蓬等杂草根际土壤积累的菌源可能为橘园套种芝麻后青枯病的初侵染来源。本研究对制定作物青枯病的防治策略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 张荣跃, 王晓燕, 黄应昆, 单红丽, 李婕, 李文凤, 仓晓燕, 尹炯, 罗志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3): 345-35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蔗白叶病(sugarcane white leaf, SCWL)是由植原体引起的甘蔗毁灭性病害,对甘蔗生产危害极大。为明确不同品种不同植期SCWL的发病规律,2018年对我国SCWL发病最为严重的耿马芒翁和贺派蔗区进行了SCWL田间发病情况调查和巢式PCR检测分析。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田间自然发病率不同,其中粤糖60号平均发病率最高,为73.50%,柳城05-136平均发病率最低,为13.67%;不同植期田间自然发病率也有差异,新植蔗田间发病率最低,为32.38%,3年宿根蔗的田间发病率最高,为64.33%。病原检测结果表明,所有品种的阳性检出率均在90%以上,其中盈育91-59阳性检出率最低,为90.95%,柳城05-136阳性检出率最高,为96.67%,无白叶症状样品的阳性检出率为81.53%,2年和3年宿根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均为96.67%。本研究结果表明SCWL发病率随宿根年限增加而升高,依据白叶症状进行的田间病害调查不能准确反映SCWL的真实发生情况。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吴林娜, 闫建培, 白雪, 季苇芹, 张晓晓, 杨玉文, 关巍, 赵廷昌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3): 351-36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铁吸收调控因子(Ferric uptake regulator,Fur)是细菌中主要调控铁代谢的重要调控蛋白,也影响氧化应激和致病性。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Ac)中存在2个Fur蛋白,其生物学功能未知。本文以其中之一的furA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原理,构建了野生型菌株Aac5的furA缺失菌株ΔfurA和互补菌株ΔfurAcomp,并进行了致病力和其他相关生物学表型的测定。结果显示,furA缺失后,显著降低了Ac对西瓜、甜瓜的致病力、运动能力、产铁载体能力,提高了生物膜形成能力、以及对Fe3+、过氧化氢和链黑菌素的敏感性;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furA影响与铁代谢、应激反应和致病性相关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FurA在Ac致病过程、铁代谢和其他表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 研究简报
  • 陈建, 兰波, 钟玲, 周劲松, 易克贤, 李湘民, 杨迎青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3): 362-36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晓坡, 刘铁志, 李婧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3): 369-37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朱宗财, 张王斌, 岳娟, 仪子博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3): 373-37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程欢欢, 杨芳, 高晋, 谭德模, 张明显, 丁海霞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3): 377-38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