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5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6-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洪健, 谢礼, 张仲凯, 周雪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303-30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原学
  • 岳鑫璐, 李志强, 程唤奇, 梁根, 李小林, 谷安宇, 胡茂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304-31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每年给我国的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旨在探究我国主要稻作区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情况。采用洗涤法和平板培养法对收集我国主要稻作区的66份水稻种子样本进行恶苗病病菌分离,共获得111株病菌分离物,并从中选取24株代表性分离物,采用翻译延伸因子TEF-1α序列、形态学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中的优势种为藤仓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分离频率分别为45.94%和52.25%;66份水稻样本中,合计有22份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主要携带病原菌的种类为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F. andiyazi,检出率分别为18.18%、16.67%、1.52%。采用水培法对22份阳性水稻种子进行苗期致病性观察,结果表明,种子内外部均携带恶苗病菌和内部携带该病菌的水稻种子均可引起苗期发病,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5.56%和3.73%;外部携带恶苗病菌的水稻种子平均发病率为6.5%;另外,携带藤仓镰孢菌的水稻种子比携带层出镰孢菌的种子更易发病。
  • 佘小漫, 于琳, 蓝国兵, 汤亚飞, 李正刚, 邓铭光, 何自福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317-32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8年2月,广东省清远市冬枣种植区发生了一种叶枯病,发病率约为17%,严重影响植株生长。为明确引起广东省清远市冬枣叶枯病的病原,采用常规病组织分离法获得2株菌株,通过致病性、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对2株菌株进行鉴定。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该细菌可侵染引起冬枣叶片产生枯死症状,与田间病株的症状相同。生理生化测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在LB平板产生黄色菌落;除利用蜜二糖产酸结果不同,2株菌株与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 ATCC27155菌株的其他生理生化特征相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QYZ1和QYZ2 2株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别与P. agglomerans TH81 (CP031649)菌株、P. agglomerans C410P1 (CP016889)菌株、P. vagans FDAARGOS_160 (CP014129)菌株和P. vagans C9-1 (CP002206) 菌株的相似性在99%以上;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表明,QYZ1和QYZ2与P. agglomerans TH81菌株关系最近,聚在一个分支。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冬枣叶枯病的病原为成团泛菌。本研究是成团泛菌引起广东省冬枣叶枯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
  • 吴贺, 荆诗韵, 刘丹, 谢洪芳, 詹国勤, 季英华, 陈虹宇, 陶小荣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325-33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南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州中心。为明确该地蔬菜作物病毒病种类和发生趋势,采用分子生物学核酸检测的方法,对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采自江苏南京、无锡、镇江、苏州和常州主要蔬菜作物的232份疑似病毒病样品进行检测鉴定,共检出12种病毒。其中,南京检出7种病毒,无锡检出4种,镇江检出2种,苏州检出6种,常州检出7种。茄科蔬菜中检出11种病毒,葫芦科蔬菜中检出9种,豆科蔬菜中检出7种,以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 PMMoV)、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 ToCV)、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 ToMV)、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 CCYV)、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和辣椒脉黄化病毒(pepper vein yellow virus, PeVYV)检出率最高。鉴定的南方番茄病毒(southern tomato virus, STV)、烟草扭脉病毒(tobacco vein distorting virus, TVDV)、烟草轻型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 TMGMV)和PeVYV在江苏省属首次报道。检测发现,苏南五地(市)蔬菜作物中普遍存在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有的多达5种病毒复合侵染,PMMoV与其他病毒的复合侵染出现频率高且分布范围较广。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苏南五地(市)蔬菜作物主要病毒病的种类、分布和发生趋势,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赵丽娟, 闫素月, 史晓晶, 尉俊海, 张洪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334-33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霜霉病是藜麦生长期常见的病害之一,为了探究霜霉病菌侵染对藜麦叶片代谢的影响。基于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分析鉴定对照组与侵染组藜麦叶片的代谢物共126种,包括有机酸43种、氨基酸17种、糖27种、其他物质39种。采用主成分分析并结合t检验的结果,筛选出造成对照组和处理组显著差异的10种主要代谢物。其中,处理组N-十七烷、琥珀酸半醛、异亮氨酸、丝氨酸含量显著上升(P<0.01);苹果酸、柠檬酸、蔗糖、酪胺、豆甾醇、天冬氨酸含量显著下降(P<0.01)。由此可见,霜霉病菌侵染导致了藜麦叶片糖代谢、核酸代谢、氨基酸代谢、三羧酸循环和ɤ-氨基丁酸(GABA)等代谢途径中相关代谢物异常变化,进而影响藜麦的生长。
  • 藏金萍, 朱倩洁, 邢超, 曹宏哲, 董金皋, 张康, 邢继红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340-35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PXs(SPX-domain-containing proteins)家族基因在真核生物无机磷酸盐(Pi)的传感、信号转导和转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玉米SPXs家族基因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了15个玉米SPXs家族基因,通过系统进化和保守结构域分析将其分为SPX-EXS、SPX、SPX-Zinc finger和SPX-MFS 4个亚家族。通过表达谱数据分析,发现ZmSPXs家族基因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同时,我们还发现ZmSPXs家族基因在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表达模式也具有很大差异,说明这些基因可能在不同的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对玉米SPXs家族基因在磷胁迫处理下的表达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部分基因在磷胁迫处理下呈现高水平表达。本研究鉴定了玉米SPXs家族基因,明确了该家族基因的系统进化关系、保守结构域、组织表达特性以及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表达规律,为阐明玉米SPXs家族基因的功能及其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 王燕飞, 玉山江·麦麦提, 孙柳清, 肖苗苗, 崔正秀, 陈伟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351-35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哈密瓜是新疆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南瓜蚜传黄化病毒(cucurbit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 CABYV)是世界重要的瓜类黄化病毒,在新疆哈密瓜植株上普遍发生,严重威胁新疆哈密瓜的品质与产量。本研究从新疆阿克苏市随机采集120份哈密瓜叶片样品,经过RT-PCR检测证实38个样品为CABYV阳性,从阳性样品中分离、测序、克隆得到一个新的CABYV分离物。将该分离物与22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分离物(NCBI)进行核酸和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23个CABYV分离物根据地域差异被划分为2个不同进化群体。进一步对不同CABYV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CABYV在寄主和地理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选择压分析和偏离中立性检验显示CABYV种群近期可能发生了种群扩张或背景选择,并且负向选择可能是CABYV遗传变异的原因之一。本文较全面研究了CABYV的发生、危害与遗传结构及进化机制,可为新疆病毒病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 陈莎妮, 周湘, 胡加付, 郭恺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359-36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材线虫病是世界性的检疫病害,严重威胁松林等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有研究表明,Feminization(fem)基因家族在秀丽隐杆线虫中参与性别决定和分化。本研究克隆了松材线虫fem-1基因,并对其表达特征和调控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为856 bp,包含68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26个氨基酸,进化分析显示与秀丽隐杆线虫位于同一进化分支。荧光定量PCR以及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fem-1基因在松材线虫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在2龄虫期表达水平最高;在卵期至3龄虫期阶段于虫体中后部表达,而发育后期,多位于皮下细胞中表达,肠道、性腺等部位极少出现杂交反应。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fem-1基因后,线虫种群雌雄比例出现下降,说明fem-1基因可能参与松材线虫性别分化和决定过程。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松材线虫性别决定相关基因表达特性与功能,为深入研究松材线虫发育生物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刘尧, 陈晓云, 马雲, 孟总彦, 王凤林, 杨小江, 陈雪峰, 李小梅, 康振生, 赵杰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366-38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陇南是中国小麦条锈菌易变区、小麦条锈病的常发流行区和防治的关键地区。明确陇南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在小麦条锈病发生中的作用,对阐释该地区小麦条锈菌新小种产生的来源和指导小麦条锈病的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陇南春季自然受锈菌侵染的堆花小檗及其邻近的小麦上分离获得小麦条锈菌菌系,19个来自发病小檗的单夏孢子堆菌系在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上产生5个不同毒力类型VP1~VP5,均为新小种;在近等基因系和载体品种组成的鉴别寄主上产生17个不同毒力类型。29个来自邻近发病小檗的小麦上条锈菌菌系在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上产生了10个不同的毒力类型VP1~VP10,均为新小种;在近等基因系和载体品种组成的鉴别寄主上产生了24个不同的毒力类型。两个小麦条锈菌群体享有共同的毒力类型VP1~VP5,同时来自发病小檗上菌系的一些毒力类型不同于小麦上的毒力类型。主坐标分析(PCoA)和毒性表型聚类分析表明来自于自然受锈菌侵染小檗及其邻近小麦上的小麦条锈菌存在菌源交流。综合研究表明在自然条件下,陇南小麦条锈菌在野生感病小檗上进行有性生殖是常年发生的,感病小檗在新小种产生和在陇南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中起提供菌源的作用。因此,在陇南小麦条锈病的综合治理策略上加强对小檗的处理,降低新小种产生速率和品种抗性丧失速率,从而延长品种使用年限,同时减少新小种向东部广大麦区传播,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李瑜, 吴旻, 张先文, 刘小红, 廖乾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381-39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瘟病是一种由子囊真菌稻瘟病菌引起的危害粮食安全的世界性病害。多数效应蛋白对于稻瘟病菌的毒力起到重要作用,在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中至关重要,因此,筛选并鉴定稻瘟病菌效应蛋白,阐释其基因功能对于稻瘟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已有的稻瘟病菌效应蛋白相关研究方法以及生物信息学软件筛选出了一个几丁质结合蛋白MoChtbp1,进一步利用叶鞘细胞—效应子分泌荧光表达观察体系确定MoChtbp1是一个质外体效应子。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敲除MoChtBP1,发现MoChtBP1的缺失不会影响稻瘟病菌在生长、产孢以及附着胞形成等方面的能力,但会导致其致病能力明显减弱。本文结果将为新的抗病水稻选种育种提供实验材料及理论依据。
  • 代真林, 何洪磊, 姚秀英, 万效琰, 姚博, 熊新颖, 魏兰芳, 姬广海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393-40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利用传统植物病理学和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抗生素溶杆菌对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的生防效果和作用机制,为玉米小斑病的生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抗生素溶杆菌13-6对玉米小斑病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造成菌丝顶端生长受阻、表面粗糙,部分菌丝破裂,代谢粗提物抑制孢子萌发率高达92.19%,PI荧光染色显示病原菌孢子破裂并死亡。温室叶面喷施13-6发酵液、发酵液粗提物后显著降低玉米小斑病病情指数,相对防效分别达到42.43%和68.06%。诱导抗性实验表明:13-6对玉米小斑病的诱导防效达49.57%。玉米植株体内相关抗性基因表达结果显示,在灌根处理3 d后,抗病相关基因PR1PR5、脂氧合酶LOX、乙烯受体ETR1均被激活表达,9 d达到最大值。研究证实抗生素溶杆菌13-6对玉米小斑病具有较好的生防效果,直接喷施可减缓玉米小斑病的发生,灌根施用使植株产生诱导抗性。
  • 史婷婷, 马静静, 郭鑫, 倪峰, 蒋冬花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403-41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寻找水稻白叶枯病天然生防药剂,本研究利用共培养和牛津杯法分离筛选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共分离纯化获得65株放线菌菌株。在8株能够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放线菌菌株中,Sr-63菌株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拮抗能力最强,其发酵液抑菌圈直径为46.4 mm ± 2.3 mm。优化发酵条件后,Sr-63菌株发酵液抑菌圈直径可达50.0 mm ± 1.2 mm;依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菌株Sr-63为玫瑰轮丝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verticillatus)。抗菌谱实验结果表明,Sr-63菌株发酵液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大豆细菌性斑疹病菌、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以及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4种植物病原细菌也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水稻白叶枯病防效实验结果表明,Sr-63菌株发酵液对水稻白叶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Chai Nat 2'、‘KDML105'、‘Khao luang' 3个水稻品种的病斑抑制率均达到了90 %以上,且Sr-63菌株的发酵液防治效果优于化学农药叶枯唑。
  • 许丽婷, 陈佳欣, 李欢欢, 郝静, 姚琳, 郭长虹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413-42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马铃薯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对立枯丝核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XC-1,对其进行鉴定及生防特性分析,并评价其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效果。形态学、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以及生理生化检测结果表明,XC-1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C-1菌株具有产纤维素酶、蛋白酶及嗜铁素和HCN能力。同时,具有产生脂肽类活性物质的能力。其发酵液能导致立枯丝核菌菌丝断裂、折叠、膨大等,进而抑制其生长。田间试验结果表明,XC-1在马铃薯苗期、花期以及收获期均有防效,在收获期生防效果达到54.51%。同时,经菌株XC-1菌悬液接种处理后的马铃薯产量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22.02%。XC-1是马铃薯黑痣病生防制剂的潜力菌株,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 实验方法
  • 刘欢, 吴薇, 朱育波, 杨鑫, 吴云锋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423-42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 CLBV)是β线形病毒科(Betaflexiviridae)柑橘病毒属(Citrivirus)的代表种,前期研究表明CLBV在陕西栽培猕猴桃中广泛发生。为进一步简化CLBV的检测,并探究其致病机制,通过RT-PCR扩增得到CLBV猕猴桃分离物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a (+),导入E. coli BL21 (DE3)感受态细胞,成功表达出约59 kDa的融合蛋白。用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对大白兔进行皮下多点免疫注射,获得的抗血清经纯化浓缩后,最终得到浓度为3.78 mg·mL-1的多克隆抗体。将抗体1∶1 000稀释后可检测500 pg抗原,使用Dot-ELISA可直接检测田间猕猴桃样品。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CLBV的检测提供了便捷,也是后续研究CLBV致病机理的重要工具。
  • 王柱华, 王文鹏, 袁恩平, 苏帆, 毛清源, 万琼莲, 蔡红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429-44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在云南文山地区喜树上发生的疑似丛枝病的病原种类及快速检测喜树丛枝病,本研究利用植原体16S rDNA基因通用引物P1/P7和R16F2n/R16R2对感病喜树总DNA进行常规PCR和巢式PCR扩增、克隆和测序,通过系统进化分析,明确了喜树丛枝植原体属于16SrXXXII组。然后根据喜树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制备了喜树丛枝病植原体标准质粒,确定了最优引物浓度和最佳探针浓度,制作的标准曲线有极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达到0.999,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喜树丛枝植原体。本研究首次明确了喜树丛枝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优化和建立了喜树丛枝植原体TaqMan探针qPCR检测方法,为快速检测喜树丛枝病植原体提供参考。
  • 研究简报
  • 谢昀烨, 王会福, 应俊杰, 方丽, 王连平, 王汉荣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441-44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贾静怡, 孙倩, 张玮, 叶清桐, 乔广行, 燕继晔, 李兴红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446-45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国俊, 梁霜, 丁海霞, 赵致, 李忠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451-45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宋晓兵, 崔一平, 彭埃天, 凌金锋, 陈霞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456-45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蒋妮, 宋利沙, 陈乾平, 冯世鑫, 白隆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460-46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燕萍, 陈梅春, 刘欣, 肖荣凤, 刘波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464-46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旭光, 霍行, 杨思霞, 秦玲, 黄丽丹, 黄玲璞, 钟琼琼, 赵建文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469-47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谢慧婷, 崔丽贤, 秦碧霞, 陈锦清, 李战彪, 蔡健和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474-47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宋若楠, 饶雪琴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478-48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婕, 单红丽, 张荣跃, 王晓燕, 仓晓燕, 王长秘, 李文凤, 尹炯, 罗志明, 黄应昆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483-48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