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5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2-10
  

  • 全选
    |
    病原学
  • 白滨, 文朝慧, 何苏琴, 罗进仓, 张雪琴, 潘艳花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828-83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霉(Rhizopus spp.)引起的盘腐病是向日葵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近年甘肃酒泉的食用向日葵制种田和生产田,向日葵根霉盘腐和瘦果“花皮”发生严重,重病田盘腐病的发病率达100%,给该地区食用向日葵制种和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2017年和2018年从酒泉食用向日葵罹病花盘和“花皮”瘦果样本上分离得到34株根霉属真菌,样本检出率达100%。依据菌株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其鉴定为葡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和少根根霉(R. arrhizus)。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葡枝根霉可侵染向日葵的舌状花和花托,引起褐色盘腐;少根根霉和葡枝根霉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还可侵染向日葵叶片和胚根。葡枝根霉引起向日葵盘腐病在我国系首次报道。
  • 冯乐乐, 竹龙鸣, 谢华, 杨清华, 郭蓓, 袁凤杰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840-84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炭疽病是我国南方鲜食大豆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试验通过组织分离法,在浙江省鲜食大豆主栽区炭疽病病荚中分离得到9株疑似炭疽病菌分离物。根据分离物的形态特征、基于ITS-GAPDH-CHS-1-TUB2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分离物的致病性将这些分离物鉴定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对51份栽培大豆品种鼓粒初期豆荚离体喷雾接种强致病力分离物CT5,这些品种表现出明显抗/感差异,其病斑大小被用于大豆平头炭疽菌抗病性分级标准。在供试的这些品种中,发现了3份高抗品种,9份抗病品种,20份中抗品种。本研究明确了浙江省鲜食大豆炭疽病病原,提供了部分大豆品种资源抗病性信息,为深入研究该病发生规律、防治、抗病机制及培育抗病新品种等奠定基础。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迟浩文, 丁一鸣, 杜凯月, 李伟东, 殷复伟, 陈蕾, 邹珅珅, 梁元存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850-86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缺氧诱导脱氢酶(hypoxia-induced dehydrogenase, HorA)参与辅酶Q(coenzyme Q, CoQ)的生物合成。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基因组中确定了一个缺氧诱导脱氢酶基因,命名为FgHorA。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获得FgHorA敲除突变体。研究发现,FgHorA敲除突变体出现生长和产孢的缺陷,并且延迟了分生孢子萌发,FgHorA突变体不能产生子囊壳。FgHorA突变体在小麦胚芽鞘上的致病力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毒素含量明显下降。FgHorA突变体表现出对盐胁迫的抗性提高,而对氧胁迫抗性降低。此外,FgHorA突变体产生的内源性活性氧明显减少。研究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FgHorA参与菌丝生长、无性和有性生殖、胁迫反应和致病性。
  • 刘博, 乔培, 费诺亚, 季苇芹, 杨琳琳, 关巍, 杨玉文, 赵廷昌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861-87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arR(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regulator)家族转录因子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及古细菌中的转录抑制子。MarR可通过调控毒力因子的表达来影响病原细菌的致病性,其调控机制独特,在不同菌中存在不同的调控网络。为明确其在西瓜噬酸菌中的功能及信号通路,以西瓜噬酸菌Aac5菌株为研究对象,构建MarR转录因子Aave_3922的缺失突变株及互补菌株,通过对表型及转录水平的测定,初步探究西瓜噬酸菌中MarR转录因子的功能及可能的调控网络。结果显示,与野生型Aac5菌株相比,突变菌株致病能力、生物膜形成能力、体内生长能力均显著下降,互补菌株有所恢复。同时,基因Aave_3922的缺失会显著影响三型分泌系统关键基因hrpXhrcJ、毒性相关基因trbC、鞭毛及趋化性相关基因fliCcheA、生物膜相关基因Aave_2620在西瓜噬酸菌中的表达量;与WT-hrpXpGUS相比,ΔAave_3922-hrpXpGUS的启动子活性显著减弱。以上结果表明Aave_3922基因可能通过参与hrpX的转录调控,以及调控生物膜形成来影响西瓜噬酸菌的致病能力。
  • 岳宁波, 黄鑫, 高彬, 李锦绍, 蒙小贵, 张龙, 杨再俊, 李云洲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871-87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运用 MEGA 7.0 进行多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分析SlAGO1在番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接种TYLCV后的防御响应;通过沉默番茄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SlPDS,建立‘矮番茄'沉默体系,采用 qRT-PCR 分析SlAGO1在沉默后对TYLCV表达的影响。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SlAGO1a/b(SlAGO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极高,暗示其为同一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多个拷贝;qRT-PCR分析表明,SlAGO1在花、叶中显著表达,且受TYLCV的诱导表达;VIGS沉默SlAGO1后接种TYLCV侵染性克隆,植株表现出明显的病毒症状,qRT-PCR分析显示病毒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表明SlAGO1在番茄植株抗病毒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番茄抗病毒机制研究及番茄抗病毒育种奠定基础。
  • 田浩杰, 秦丽, 胡巍耀, 王耀迪, 苟贝, 刘洪君, 戴兆基, 崔红光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879-88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槟榔坏死环斑病(ANRSD)是近年来海南槟榔主产区发生广泛、危害严重的病毒病害,发病植株叶片表现严重坏死环斑、树势衰退,疑似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槟榔坏死环斑病毒(areca palm necrotic ringspot virus, ANRSV)相关。本研究从海南定安槟榔种植区发现感病植株叶部表现轻微稀疏褪绿斑的病毒分离物(ANRSV-DAT),对其基因组序列全长克隆和分析。ANRSV-DAT与先前报道的强毒分离物ANRSV-XC1基因组核苷酸(nt)序列及其编码融合蛋白氨基酸(aa)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0.68%和97.91%;两者的融合蛋白之间存在63个aa变异,不同程度地分布在10个顺反子中(HCPro1、HCPro2、P3、7K、CI、9K、NIa-VPg、NIa-Pro、NIb和CP)。与ANRSV-XC1显著不同的是,ANRSV-DAT的5'非翻译区的5'末端缺失95-nt序列。该缺失序列是否导致ANRSV-DAT毒性弱化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报道的ANRSV轻症型分离株,以期为筛选弱毒株及后续交叉保护防治ANRSV提供重要宝贵材料。
  • 苏帆, 杨子祥, 王柱华, 万琼莲, 何孟兰, 毛清源, 蔡红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888-89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对表现出丛枝和花变叶症状的芝麻感病植株总DNA进行植原体16S rRNA和rp基因的PCR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明确了两种病株的病原均为植原体,并将其命名为云南元谋芝麻丛枝植原体(SEWB-YNym)和云南元谋芝麻花变叶植原体(SEP-YNym)。两个株系的16S rRNA基因片段长度均为1 248 bp,并且碱基序列完全一致。通过与其他地区报道的芝麻植原体株系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后发现这两个株系与来自缅甸的株系不存在位点差异,而与泰国、中国台湾、印度的株系分别存在3~6个位点差异。同时,还从两个株系中获得了长度均为1 171 bp并且碱基序列也完全一致的SEWB-YNym和SEP-YNym的rp基因序列。此rp基因序列包括全部rpl22基因(nt90-476)和部分rps3基因(nt550-1170),分别编码128和206个氨基酸。通过对16S rRNA和rp基因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等分析,表明两个株系与候选种‘Candidatus Phytoplasma aurantifolia'相关,为16SrII-A亚组成员,并归属于植原体rp-iii亚进化支。
  • 杜永斌, 宁静, 张驰, 周娇, 黄晨颖, 樊建庭, 赵莉蔺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898-91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一种对我国林业危害极大的外来入侵种,具有繁殖力强,扩散范围广的特点。为探究松材线虫的发育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不同虫态松材线虫发育差异表达基因及功能富集分析。利用LC/MS技术检测了松材线虫代谢物中的蛔甙成分及含量。结果显示:繁殖型和扩散型虫态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滞育和发育调控相关。繁殖型虫态的daf-9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扩散型松材线虫,扩散型LIV期线虫的daf-12daf-2daf-16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繁殖型松材线虫。Ln和LIII的蛔甙成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繁殖型松材线虫短链蛔甙asc-C3、asc-ΔC7含量显著高于扩散型松材线虫,长链蛔甙asc-C9含量低于扩散型松材线虫。推测松材线虫DAFs基因与蛔甙可能参与松材线虫扩散型虫态的形成。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徐飞, 李淑芳, 石瑞杰, 王俊美, 刘继红, 周益林, 宋玉立, 赵国建, 张姣姣, 李亚红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912-92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性水平、不同抗性指标的相关性,以及茎杆和籽粒中镰刀菌毒素积累情况,在采用苗期茎基部滴注法和成株期混合播种法进行抗性鉴定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小麦茎杆和籽粒中6种常见镰刀菌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的20个小麦品种中,苗期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的分别有‘百农207'等4个、‘郑麦7698'等7个、‘周麦18'等 4个和‘矮抗58'等5个,分别占20%、35%、20%和25%。成株期表现抗病、中抗和感病的分别有‘周麦18'和‘中麦895'共2个、‘济麦23'等 8个和‘矮抗58'等 10个,分别占10%、40%和50%。抗性鉴定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苗期和成株期抗性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毒素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籽粒中均未检测到毒素,茎秆中均检测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烯酮(ZEN)及隐蔽型真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葡萄糖苷(D3G),含量分别为4.03~17.65 mg·kg-1、0.09~1.28 mg·kg-1和1.93~16.82 mg·kg-1。根据研究结果,认为‘矮抗58'和‘郑麦7698'可作为感病和中抗对照品种。本研究结果为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李新凤, 尉天春, 王雪梅, 姜晓东, 杨俊伟, 冯铸, 王建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921-93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山西省玉米丝黑穗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为该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SSR标记方法对山西省不同地区玉米丝黑穗病菌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2个SSR分子标记在118株玉米丝黑穗病菌中共检测出3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s 信息指数(I)、等位基因丰度(Ar)分别为2.5、1.768 6、0.614 4和2.175。平均观测杂合度(Ho,0.163 2)低于平均期望杂合度(He,0.396 5),且近交系数(Fis,0.522 1)大于0。说明本试验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较少,但分布比较均匀,且由于群体内的杂合子缺失导致病原菌群体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6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分化处于中等水平(FST = 0.050~0.055),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Nm = 1.563~121.109)。AMOVA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遗传分化主要存在于群体内个体间(94.80%),群体间的变异仅占5.2%。UPGMA 聚类结果表明,供试群体可被划分为遗传分化明显的两个亚群,其中位于晋东南地区的晋城群体和长治群体聚为一个组群,位于晋中和晋北地区的其余4个群体聚为另一组群,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一致,推断山西省玉米丝黑穗病菌群体可能来自于2个祖先亚群,且大多数菌株的遗传组分单一。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李子阳, 徐正银, 李颖, 徐夏萌, 刘琳琳, 陈功友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934-94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由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Xoo)与X. oryzae pv. oryzicola(Xoc)引起的白叶枯病(Bacterial leaf blight, BLB)和条斑病(Bacterial leaf streak, BLS)是水稻上的重要致灾细菌病害。XooXoc均分泌转录激活子类效应蛋白(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TALE)进入水稻细胞,调控水稻中相应的抗/感病(R/S)基因的表达,使水稻抗病或感病。目前已鉴定到多个抗BLB的R基因,但这些基因都不能抗BLS,机制不明。前期发现,Xoc菌株RS105可抑制avrXa10-Xa10介导的“基因对基因”抗性,推测RS105菌株中的TALE可能发挥了作用。本研究将avrXa10导入RS105菌株中构建功能互补菌株,发现该菌株在含有Xa10的IRBB10水稻上仅能激发微弱的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经Southern blot和基因文库筛选分离到tal5d基因,其能够抑制avrXa10-Xa10介导的抗病性。序列分析表明,另外11个Xoc菌株中也存在与Tal5dRS105相同或相似的TALE,将其统称为Tal5d类TALE,分为4种类型。EBE预测结果显示,Tal5d类TALE在水稻中的靶标基因可能均为OsSULTR3;6基因。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揭示Xoc克服BLB抗病基因抗性的机理,解决BLS抗病基因缺乏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
  • 杨蕊, 张祺, 石朝阳, 王树桐, 王亚南, 曹克强, 孟祥龙, 胡同乐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943-95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河北省苹果产区苹果果实黑点病大面积发生。该病害在河北省的流行规律以及时空分布尚不清楚,给病害防控带来挑战。2018年对河北省不同市区的4个果园分别进行黑点病调查,并对其在苹果树上的空间分布以及发生时间进行动态监测,开展田间药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苹果果实黑点病在7月中下旬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果树中层内膛病果率较高,上层外膛病果率较低;套袋苹果的萼洼处发病率较高,以黑点型症状为主;不套袋苹果的果面发病率较高,以晕斑型症状为主;‘斗南'、‘富士'品种的发病率较高,‘中秋王'、‘乔纳金'品种的发病率较低。田间药剂防效试验表明,50%异菌脲1 500倍液防效最好,防治效果均达54%以上。其次为10%多抗霉素1 000倍液,而80%代森锰锌600倍液、10%吡唑醚菌酯1 500倍液防效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河北省苹果果实黑点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 史晓梦, 张书蔚, 王亚聪, 申红妙, 冉隆贤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951-96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化学诱导剂诱导葡萄抗霜霉病的特性与葡萄内生菌激活的关系,筛选出对葡萄霜霉病有较高生防效果的菌株,本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传统培养法,检测了葡萄茎段的内生菌,并应用4种化学诱导剂对葡萄叶片和茎段进行处理,对被激活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和生防效果的测定。结果显示,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葡萄茎段内存在多种不同形态的内生细菌,但均处于不可培养状态;经不同浓度的诱导剂处理后叶片和茎段内生菌均增多,其中均以β-氨基丁酸(β-Aminobutyric acid, BABA)激活菌株数最多,诱导叶片和带叶茎段抗霜霉病效果最好,分别为80.4%和86.8%;被激活的叶片和茎段内生菌均为细菌,且多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只有2株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其中,由BABA激活的革兰氏阴性细菌L-B-4生防效果高达97.2%,显著高于其他菌株,结合形态特征与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L-B-4被鉴定为产氮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zotoformans)。本文首次发现化学诱导剂在诱导葡萄抗霜霉病的过程中对葡萄内生细菌有激活作用,且被激活菌株对葡萄霜霉病有较高的生防效果。
  • 黄梦桑, 杨瑞环, 阎依超, 李逸朗, 方园, 周琦, 陈功友, 邹丽芳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962-97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条斑病(Bacterial leaf streak, BLS)由稻黄单胞菌种下的致病变种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Xoc)侵染引起,已成为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的一个重要病害。为了筛选防治BLS的生防细菌,本研究以Xoc的模式菌株RS105为靶标菌,采用平板稀释和抑菌圈法,从辣椒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具有拮抗活性的菌株181-7。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高地芽胞杆菌,命名为Bacillus altitudinis 181-7。针对14种植物病原细菌和3种病原真菌的拮抗谱试验发现,181-7对Xoc和水稻白叶枯病菌(X. oryzae pv. oryzae, Xoo)表现特异性的拮抗作用,对禾谷镰刀菌也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基因组信息显示,181-7携带一个环状的质粒,含有3 826个开放阅读框,含有涉及抗真菌、抗逆、诱导植物抗性和促进植物生长等特性的相关基因。AntiSMASH的分析显示,181-7含有地衣杆菌素(lichenysin)、丰原素(fengycin)、菌溶素(bacilysin)、细菌素(bacteriocin)以及噬铁素等抑菌活性代谢产物。温室的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在感病水稻品种‘原丰早'上, 181-7对Xoc在水稻叶片上引起的水渍症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表明, B. altitudinis 181-7具有防治水稻条斑病的潜力。这些研究为水稻条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也为后续生防机理的探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实验方法
  • 段维军, 段丽君, 吕燕, 陈倩, 吴品珊, 蔡磊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975-98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向日葵黑茎病菌是我国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的一种检疫性真菌。根据向日葵黑茎病菌及其近似种的ITS序列差异,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向日葵黑茎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能特异性检测向日葵黑茎病菌;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最低检测限量为20 μL反应体系中总DNA含量0.1 pg;实时荧光PCR优化反应条件为引物终浓度0.6 μmol·L-1,探针终浓度0.3 μmol·L-1。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疑似携带向日葵黑茎病菌样品的检测与初筛。此方法快速、灵敏,整个反应过程约1 h,检测过程完全闭管,无需PCR后续处理,为早期快速检测向日葵黑茎病菌提供了重要参考。
  • 李磊, 赵昱榕, 黄艺烁, 吴凤芝, 李庆全, 石延霞, 谢学文, 柴阿丽, 李宝聚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987-99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铃薯粉痂菌(Spongospora subterranea f. sp. subterranea)是引起马铃薯粉痂病的病原。本研究根据粉痂菌内部转录间隔区和线粒体DNA的保守区域,分别设计了2对适用于普通PCR的引物A5/A9、C3/C8和1对适用于荧光定量PCR的引物QF/QR,用于检测块茎和土壤样品中的粉痂菌。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引物对A5/A9和C3/C8,以马铃薯粉痂菌DNA为模板,能分别扩增出264和367 bp大小的单一条带,而对其他非靶标DNA无扩增;引物对QF/QR对马铃薯粉痂菌有单一的熔解峰,说明三对引物特异性良好。灵敏性检测结果表明:荧光定量PCR灵敏度为13.8 fg·μL-1,是普通PCR灵敏度的1 000倍。进一步建立循环域值(Ct)与质粒DNA含量的曲线关系,获得标准曲线y=-3.893 9 x+35.228,R2 = 0.9966,呈良好线性关系。通过对不同地区采集的18份带菌种薯和18份带菌土壤进行普通PCR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引物A5/A9、C3/C8和QF/QR对带菌种薯检测率均为100%,对带菌土壤的检测率分别为44.44%、66.67%和100%。本研究建立的马铃薯粉痂病菌快速检测方法,能及时、准确地检测带菌种薯和土壤,为马铃薯粉痂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
  • 研究简报
  • 陈爱昌, 王艳霞, 漆永红, 胡小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996-99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磊, 李辉山, 杨枝中, 董鲜, 季鹏章, 董家红, 王云月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1000-100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明珠, 丁海霞, 刘国琴, 彭丽娟, 魏嘉妤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1005-101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高旭利, 李永腾, 王贻鸿, 张敏, 张卫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6): 1011-101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