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5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8-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黄敏, 何鹏搏, 何鹏飞, 吴毅歆, 李晶, 何月秋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511-52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不仅是重要的人和动物的条件致病菌和食源性致病菌,也是一种能够跨界侵染植物的病原菌。K. pneumoniae能够以植物作为回到人和动物寄主的载体,在植物的附生或内生生长是其生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能够跨越生物界直接侵染玉米、香蕉、石榴、高粱等,引起植物病害。在不同环境中生存的生态适应性是K. pneumoniae跨界侵染的机制。K. pneumoniae很可能利用与感染动物相同或不同的策略来侵染植物,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K. pneumoniae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对植物的致病性,并对其众多的生态位进行了讨论。
  • 病原学
  • 彭勇政, 朱章飞, 陈功友, 李秀丽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522-52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1年夏季,受台风“烟花”影响,上海市奉贤区海湾镇大面积一串红种苗突发穿孔病,本文按照柯赫氏法则鉴定病原物并进行初侵染源分析。从田间病样中分离出的黄色分离物YchA回接一串红形成穿孔症状,在非寄主本氏烟草上可激发过敏反应。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YchA为黄单胞菌属;以持家基因fyuA、gyrB、rpoD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MLSA)发现,菌株YchA与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juglandis, Xaj)亲缘关系最近;Biolog鉴定系统分析显示,一串红穿孔病病原为Xaj的可能性约为68%。对育苗基质、种子和灌溉水的检测发现,种子和灌溉水带菌。这些结果表明,一串红细菌性穿孔病的病原为树生黄单胞菌(X. arboricola),可能是一个新致病变种;种子带菌是病害的初侵染来源,灌溉水带菌扩散。
  • 任海英, 王程安, 俞浙萍, 戚行江, 孙鹂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529-53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杨梅衰弱病在杨梅主产区发生严重,但其成因尚未明确。为明确根际土壤真菌与衰弱病的相关性,本研究以来自仙居、临海和兰溪3个不同地区的健康植株和衰弱植株的根际土壤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4种与连作障碍相关的土壤真菌进行了定量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杨梅根际真菌群体的含量比较丰富;被孢霉属(Mortierella spp.)和轮枝孢属(Verticillium spp.)在发病植株根际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植株,与杨梅衰弱病呈正相关关系;青霉菌属(Penicillium spp.)在发病植株根际的含量显著低于健康植株,与杨梅衰弱病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建立了杨梅根际土壤真菌的快速检测体系,明确了健康株和衰弱株根际真菌菌群的差异,为杨梅衰弱病的研究和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 徐小文, 海都, 李金仓, 谢甲涛, 王义勋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537-54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炭疽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能够引起多种植物炭疽病。真菌病毒广泛存在于植物病原菌中,侵染炭疽菌属真菌的病毒资源有待挖掘。本文利用宏病毒组测序技术,对分离自我国南部6个省份不同油茶园的40株油茶炭疽菌中的病毒进行了鉴定。经过同源比对分析,发现10种基因组类型均为正义单琏RNA的新病毒。它们分属于减毒病毒科(Hypoviridae)、裸露病毒科(Narnaviridae)、线粒体病毒科(Mitoviridae)和葡萄孢欧尔密病毒科(Botourmiaviridae)。本研究是我国南方油茶炭疽病菌携带病毒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丰富了炭疽菌属所携带的病毒基因组信息,可为深入分析炭疽菌真菌病毒的多样性和分子特性奠定基础。
  • 张秀琪, 聂张尧, 李梦林, 周梦轲, 杨一舟, 刘松誉, 赵文源, 尉珂鑫, 韩成贵, 王颖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547-55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7月,在北京市月季叶片上观察到了黄色斑驳症状,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显示在感病样本中存在一种新的正义ssRNA病毒。该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除去3′末端poly(A)后由8 393个核苷酸(nucleotide,nt)组成,含5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其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在氨基酸水平上与已知乙型线状病毒科(Betaflexiviridae)成员具有35.87% ~ 46.74%的序列一致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新病毒与香石竹潜隐病毒属(Carlavirus)的杨树花叶病毒(poplar mosaic virus,PopMV)亲缘关系最近。发生率调查显示该新病毒在北京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根据Betaflexiviridae的划分标准,该病毒是Carlavirus的一个新种,暂时命名为月季C病毒(rose virus C)。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屈劲松, 王毓富, 王睿, 刘月冉, 谷丽凡, 周鹏, 阴伟晓, 罗朝喜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555-56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曲病是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侵染水稻穗部引起的真菌病害,严重影响稻米的产量和品质。bZIP转录因子参与多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稻曲病菌中有28个bZIP转录因子,但其具体功能尚未被研究。本研究对bZIP转录因子UvbZIP12在稻曲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进行分析。稻曲病菌接种水稻后,UvbZIP12基因表达量逐渐升高,在接种后3 d和5 d时具有最高表达量。对UvbZIP12基因的敲除转化子分析发现,敲除转化子ΔUvbZIP12在PSA、PDA、YTD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显著加快,菌丝干重显著增加;产孢量减少;对NaCl和sorbitol的耐受性增强,对SDS、CR、CFW和H2O2的耐受性减弱;对水稻的致病力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稻曲病菌UvbZIP12参与调控生长发育和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但不参与致病。
  • 沈浙南, 时焕斌, 邱结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565-57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和测序技术以及稻瘟病菌致病力检测手段,分析了2020年来自安徽、重庆、福建、广西、湖南、江苏、江西、云南以及浙江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00个稻瘟病分离菌株的无毒基因AvrPi9的分布和变异情况。结果表明,298份稻瘟病菌分离菌株的AvrPi9位点能被有效扩增,扩增产物经测序分析后显示,其中8株供试菌株的AvrPi9基因位点的外显子区域253位发生单碱基变异(C碱基替换成T碱基,AvrPi9C253T),导致转录提前终止。稻瘟病菌致病力分析表明,AvrPi9C253T菌株对带有Pi9基因的植株TP309-Pi9产生了致病性,说明该类菌株的AvrPi9位点变异后不能被Pi9识别。上述结果提示培育和种植携带有抗稻瘟病基因Pi9的品种可以较大程度上对南方稻区稻瘟病起到防控作用。这对保障水稻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刘维, 赵佳禾, 谷金明, 郭衍, 刘召阳, 黄丽丽, 冯浩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573-58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te12是最早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发现的一类转录因子。之后在部分丝状真菌中也发现了该类转录因子的存在,并证明其能够参与调控生殖生长以及病原真菌的致病力。然而,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中是否存在该类转录因子以及其功能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鉴定苹果树腐烂病菌中Ste12的同源基因,采用烟草瞬时表达系统进行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利用酵母单杂技术进行转录激活功能分析,进而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构建基因缺失突变体,并对其进行表型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苹果树腐烂病菌存在Ste12的同源基因,我们将其命名为VmSte12。该基因编码701个氨基酸,包含Ste同源结构域和C2H2锌指结构域。VmSte12定位于细胞核,并具有体外转录激活功能。与野生型相比,VmSte12敲除突变体生长速率平均下降10.1%,分生孢子器数量平均下降94.6%,致病力平均下降27.4%。可见,VmSte12具有Ste12类转录因子特征,并且极有可能在腐烂病菌的生长、繁殖、致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高歌, 李雪莹, 何姗, 刘嘉欣, 毛洪玉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583-59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菊花白色锈病(chrysanthemum white rust,CWR)是影响菊花生产效益的重要病害,明确菊花高抗品种‘C029’的抗病基因CmWRKY15-1响应菊花白色锈病的分子机制,对于培育菊花抗病新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菊花高抗品种‘C029’为试验材料,构建沉默载体pTRV2-CmWRKY15-1与过表达载体pBI121-CmWRKY15-1,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菊花‘C029’,分别获得8株沉默株系,表达效率约为正常水平的30%~60%,和3株过表达株系,其中一株的表达水平为野生型(WT)的3.4倍,命名为OE-1。在病原菌侵染条件下,qRT-PCR测定WT与转基因株系中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探究CmWRKY15-1在菊花抵抗白色锈病过程中的功能。病原菌侵染后,在WT与OE-1中,NPR1和PR5的表达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表达量在OE-1中早于WT(分别在24和38 h)达到最高峰,PR1的表达量在OE-1于38 h达到峰值。在沉默株系中,NPR1和PR5的表达则受到抑制,且一直低于WT与OE-1株系。结果表明:CmWRKY15-1通过调控病程相关基因参与菊花抵抗白色锈病的反应。综上,CmWRKY15-1对菊花‘C029’抗白色锈病起到调控作用。
  • 张引弟, 王荟洁, 陈爱娥, 刘晶, 王洪洋, 李灿辉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592-60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致病疫霉是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其分泌的效应蛋白是侵染寄主的重要毒力因子。本研究在致病疫霉转录组中筛选到一个侵染早期表达的效应蛋白基因PITG_07586(GenBank:XM_002904522.1)。该基因全长447 bp,其编码蛋白包含1个信号肽,1个核定位信号序列(RRRRKRRKKKK)。在本氏烟草中,瞬时表达该基因显著促进病原菌侵染。亚细胞定位表明GFP-PITG_07586定位在细胞核中。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并以PITG_07586为诱饵筛选马铃薯cDNA文库,最终获得3个靶标蛋白。经序列比对分析,这3个靶标蛋白分别是马铃薯POM30蛋白、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蛋白VDAC以及SRC2类蛋白。研究结果为致病疫霉菌效应蛋白PITG_07586及其靶标蛋白如何调控植物免疫提供重要依据。
  • 张宝东, 范旭东, 张尊平, 任芳, 胡国君, 李晨, 贾晓君, 董雅凤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601-61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葡萄蚕豆萎蔫病毒(grapevine fabavirus,GFabV)是近年报道的葡萄新病毒,与葡萄褪绿斑驳、皱缩等症状发生相关,严重影响葡萄长势。本研究采用小RNA测序结合Sanger测序方法分别对表现褪绿斑驳的‘贝达’和无症状的‘赤霞珠’葡萄中的GFabV分离物进行基因组全长序列测定,获得了GFabV分离物LN_BETA2和LN_CXZ的基因组全长序列,其RNA1基因组全长分别为5 824 bp和5 823 bp,RNA2基因组全长分别为3 132 bp和3 135 bp。LN_BETA2与LN_CXZ的RNA1编码的多聚蛋白核苷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81.7%,与其他GFabV分离物多聚蛋白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3.4%~99.5%和73.5%~82.5%;LN_BETA2和LN_CXZ的RNA2编码的多聚蛋白核苷酸同源性为83.8%,与其他GFabV分离物多聚蛋白核苷酸同源性为75.0%~83.3%和68.2%~98.6%。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在RNA1基因组中,LN_BETA2划分在组3,LN_CXZ形成单独的分支。RNA2基因组中,LN_BETA2和LN_CXZ分别划分在组3和组5中。本研究首次报道了GFabV中国分离物基因组全长序列,可为今后GFabV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研究提供工作基础。
  • 李战彪, 谢慧婷, 陈锦清, 崔丽贤, 秦碧霞, 汤亚飞, 蔡健和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613-62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8—2020年,从南宁市武鸣区、宾阳县的西番莲果园中采集疑似感染双生病毒的西番莲叶片样品,利用PCR、RCA、基因克隆、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等方法,明确了其感染的病毒及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采集的23份西番莲样本中有19份扩增出一条570 bp的目的条带,证实受到双生病毒侵染;从部分阳性样品中共获得11条病毒全长基因组序列,其中10条序列与已报道的广东番木瓜曲叶病毒(papaya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PaLCuGdV)各分离物的核苷酸相似性达92%以上;1条序列与已报道的一品红曲叶病毒(euphorbia leaf curl virus,EuLCV)各分离物的相似性达92%以上;依据双生病毒分类标准,确定侵染广西西番莲的双生病毒为PaLCuGdV和EuLCV的分离物;进化树分析发现,PaLCuGdV广西西番莲分离物与PaLCuGdV韩国各西番莲分离物和中国台湾西番莲分离物处于同一大分支,说明PaLCuGdV广西西番莲各分离物与PaLCuGdV韩国各西番莲分离物和中国台湾西番莲分离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EuLCV广西西番莲分离物与EuLCV韩国分离物、中国山东一品红分离物和福建一品红分离物等处于一个大分支,但广西分离物却又独处一个小的分支,说明广西分离物虽然与上述几个分离物亲缘较近,但可能存在较为独立的进化。这是PaLCuGdV和EuLCV侵染广西西番莲的首次报道。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陈利达, 石延霞, 李磊, 柴阿丽, 郭宁, 范腾飞, 谢学文, 李宝聚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621-62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氰氨化钙与秸秆还田协同处理对土传病菌的抑制效果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恢复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RT-PCR)、平板分离计数等方法测定土传病菌和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生菜收获期测定植株农艺性状和产量,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开展土壤处理模式与土壤微生物互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氰氨化钙和玉米秸秆协同处理对生菜根腐病和生菜茎基腐病的防效分别达到56.81%和47.49%,且增产率(44.08%)较高,具有防病促生效果。氰氨化钙和玉米秸秆协同处理在消毒揭膜0 d微生物数量显著减少,定植期微生物数量逐渐恢复。此外,两种土壤处理均可提高土壤pH值,降低电导率含量。其中氰氨化钙和玉米秸秆协同处理可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全氮含量。因此,氰氨化钙和玉米秸秆协同处理可抑制土传病菌增殖,增加生菜生物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后期土壤微生物数量恢复且不会对微生物群落产生明显的扰动影响,对环境较安全。
  • 阮钊, 丁俊园, 唐光辉, 李培琴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630-63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根腐病在我国花椒产区大面积发生,严重影响了花椒的产量和质量。为明确引起花椒根腐病的病原,本研究从陕西省凤县花椒示范基地采集花椒根腐病标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和致病性检验获得花椒根腐病菌。通过对花椒根腐病菌的形态学观察及ITS、 β-tubulinTEF1-α序列分析,将花椒根腐病菌鉴定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杀菌剂室内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选用的十种杀菌剂对F. solani的菌落生长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6%丙唑·多菌灵悬乳剂、30%苯甲·丙环唑悬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花椒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值分别为0.48、0.66、1.40和1.61 mg·L-1。本研究结果为花椒根腐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 窦涛, 蔡玉彪, 龚梦强, 崔江宽, 杜家方, 王丰青, 张重义, 王沫, 刘向阳, 张静静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638-64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河南省温县地黄种植园采集具有典型萎蔫症状的地黄病株,分离、纯化出5株病原菌。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检测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其中1株鉴定为黄瓜织球壳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为地黄的新型致病菌。将该病原菌引起的地黄病害暂命名为地黄织球壳菌萎蔫病。该病原菌对光照敏感,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 ℃、最适pH值为8,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钠。室内防治药剂筛选结果表明,选用的11种杀菌剂中,有6种对P. cucumerina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500 g·L-1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255 3 mg·L-1,可作为防治地黄织球壳萎蔫病的优选药剂。本研究为地黄萎蔫病的识别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 张琳, 占浩鑫, 冯志伟, 宋明海, 杨杰, 刘丽萍, 高洁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648-65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炭疽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人参炭疽病,给人参生产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本文选取分离自我国吉林省栽培人参上的两种炭疽菌人参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panacicola)和线列炭疽菌(C. lineola),通过平板培养,测定了它们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pH值和光照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1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两种炭疽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 ℃,最适生长pH值均为7,光暗交替有利于两种菌的菌丝生长。其中,人参生炭疽菌的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V8汁培养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淀粉和硝酸钾;线列炭疽菌的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和PSA培养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淀粉和硝酸铵;两种炭疽菌对13种药剂敏感,咯菌睛、戊唑醇、抑霉唑、多菌灵、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己唑醇、甲基硫菌灵8种药剂对两种炭疽菌的室内抑菌活性较好,EC50值均小于5.0 μg·mL-1。咯菌睛、戊唑醇、抑霉唑、多菌灵、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己唑醇、甲基硫菌灵8种药剂对两种炭疽菌的室内抑菌活性较好,EC50值均小于5.0 μg·mL-1,其中咯菌睛抑菌活性最强,EC50值均小于0.1 μg·mL-1。两种炭疽菌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线列炭疽菌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较高,EC50值小于0.1 μg·mL-1,而人参生炭疽菌对该药剂的敏感性相对较低(EC50值高于200 μg·mL-1)。该结果为人参炭疽病发病规律的研究及其田间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 刘海颖, 司二静, 郭铭, 祁天涛, 魏建敏, 姚立蓉, 汪军成, 李葆春, 孟亚雄, 马小乐, 赵池铭, 尚勋武, 王化俊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658-66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条纹病是影响大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降低大麦条纹病的发生对大麦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水杨酸作为植物内源激素,可以通过激活植物过敏反应和调节植物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表达从而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性抗性。本研究以感病大麦品种Alexis为材料,分别采用0、5、10、15和20 mmol·L-1浓度的水杨酸浸种后接种大麦条纹病菌(Pyrenophora graminea),三叶期调查Alexis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及生长状况;以10 mmol·L-1浓度的水杨酸处理Alexis种子后人工接种P. graminea,测定不同侵染时间Alexis胚芽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并检测侵染8 d后Alexis抗病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旨在明确不同水杨酸浓度对Alexis抗病性的影响及水杨酸诱导Alexis产生抗性的机制。结果表明:0、5、10、15和20 mmol·L-1的水杨酸处理下,Alexis的发病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病情指数与发病率的变化趋势一致;10 mmol·L-1的水杨酸处理下Alexis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较其他浓度处理显著降低;10 mmol·L-1的水杨酸处理下,Alexis的株高、根长、鲜质量及干质量变化显著,分别是0 mmol·L-1水杨酸处理的1.27、1.33、1.27和1.47倍;Alexis萌发2~8 d内,接菌后Alexis胚芽的POD、CAT及SOD活性均高于不接菌处理,PAL活性于第2、4和8 d 时高于不接菌处理;水杨酸接菌处理下Alexis胚芽的POD、CAT、SOD及PAL活性均高于接菌处理;第8 d 水杨酸接菌处理下Alexis抗病相关基因HORVU2Hr1G116090(TGA)和HORVU2Hr1G033620(PR)的相对表达量较接菌处理显著升高,可能参与了Alexis对条纹病菌抗病调控。研究结果可为应用水杨酸防治大麦条纹病提供理论依据。
  • 杨坡, 路粉, 赵建江, 吴杰, 毕秋艳, 韩秀英, 李洋, 王文桥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669-68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致病疫霉对缬菌胺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评估致病疫霉对缬菌胺产生抗性的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田间菌株对缬菌胺的敏感性;通过比较抗性突变体在无药条件下继代培养前后对缬菌胺的敏感性来确定其抗性稳定性;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抗性突变体及其亲本敏感菌株的适合度和竞争力;通过量化7个基本抗性因素的风险值评估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基本抗性风险。结果表明:在2018年从内蒙、河北、贵州、四川、黑龙江等五省(自治区)采集分离的153个菌株和2019年从河北、内蒙采集分离的40个菌株中低抗菌株分别占31.4%和35.0%,敏感菌株分别占68.6%和65.0%,抗性指数均为0.34,抗性倍数分别为1.5和2.1,未发现中抗和高抗菌株;8个抗性突变体在无药条件下继代培养10代后,少数抗性突变体的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6个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均显著低于其亲本敏感菌株;4个抗性突变体与其亲本菌株的孢子囊不同比率混合物分别在离体叶片上继代培养1、3、7代的抗性频率显著低于初始抗性频率或与初始抗性频率无显著差异;致病疫霉对缬菌胺7个基本抗性因素的风险值之和为9,推测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基本抗性风险为低至中等。建议加强致病疫霉菌群体对缬菌胺的抗性监测,将缬菌胺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和发展。
  • 实验方法
  • 周洁, 张玲玲, 袁继荣, 秦曼丽, 刘续立, 何杨, 吴林, 贾切, 刘奕清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681-69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引起的生姜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土传病害,其病原菌的快速高效检测,有助于枯萎病的早期诊断及预警。通过回接试验、形态学观测以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对湖北生姜产区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获得生姜腐皮镰刀菌(F. solani)。基于镰刀菌属通用引物TEF-1αF/TEF-1αR基因序列,以腐皮镰刀菌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测序,根据序列信息设计筛选出一对腐皮镰刀菌特异性引物,构建了基于普通PCR的快速高效分子检测方法,并对接种过病菌的生姜植株和土壤进行检测验证。通过病原菌的菌落形态、孢子显微结构观察、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确定引起生姜枯萎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 solani)。用设计的特异性引物F8/R8进行PCR,特异扩增获得约381 bp的目标条带,检测灵敏度为454 pg·μL-1,利用该引物对带菌生姜幼苗和土壤进行检测验证,证实可从发病生姜幼苗和带菌土壤中特异性检测到腐皮镰刀菌(F. solani)。本研究明确了引起湖北生姜枯萎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 solani),并建立了PCR快速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简便、灵敏、高效,可用于生姜枯萎病的早期诊断与预防。
  • 张哲, 高晓雯, 王海潘, 吕玉琢, 朱宜庭, 王国平, 洪霓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691-69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梨褪绿叶斑伴随病毒(Pear chlorotic leaf spot-associated virus,PCLSaV)是新近发现的为害梨树的欧洲花楸环斑病毒属(Emaravirus)病毒,该病毒基因组由5条负义单链RNA组成。本研究比较分析了反转录引物pd(N)6、3C和5H及基于该病毒基因组RNA3和RNA5链序列设计的4对引物用于RT-PCR检测梨样品中PCLSaV的效果,结果显示,采用与该病毒基因组RNA链3′末端互补的引物3C用于cDNA合成及基于该病毒RNA5链序列的引物5-F/R用于PCR扩增时,检测PCLSaV的灵敏度相较采用引物pd(N)6和5H合成cDNA为模板时高10~100倍;不同部位和不同发病状况的梨树组织中PCLSaV检测结果差异明显。进一步建立了具有高灵敏度的巢式RT-PCR技术,采用外侧引物5-F/R和内巢引物5-IF/IR结合可用于梨不同组织样品中PCLSaV的检测。本研究为系统分析PCLSaV在我国栽培梨树上的危害状况及无病毒梨种质培育奠定了技术基础。
  • 研究简报
  • 李诚, 李锦绍, 陈旭君, 黄明进, 邵先强, 王勇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699-70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思思, 张双艳, 陈树培, 李雅婧, 吴红芝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702-70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郭方其, 叶琪明, 吴超, 方丽, 武军, 谢昀烨, 王汉荣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708-71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忽靖宇, 阙开娟, 缪田丽, 吴少政, 王田田, 张磊, 季鹏章, 吴阔, 董家红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712-71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泳植, 刘宇, 窦润秋, 阴勃廷, 周雪平, 王亚琴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715-72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霍宏丽, 席先梅, 白全江, 李星星, 王新荣, 融晓君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721-72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