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5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12-10
  

  • 全选
    |
    病原学
  • 聂三妹, 成慧, 柯婧, 安红柳, 邓清超, 方守国, 王浩然, 章松柏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871-88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中检测发现一种dsRNA (double-stranded RNA)病毒,暂命名为Bipolaris maydis victorivirus 2 (BmV2)。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为二十面体球状,直径为40 nm左右、无包膜;病毒基因组为单条dsRNA核酸分子,长度为5 222 bp,其基因组结构与其他维多利亚病毒相似,包含两个开放阅读框(ORFs)。序列BLASTx分析发现,BmV2的基因组核酸序列与Coniothyrium minitans RNA virus Illinois isolate (CmRV-IL)具有较高的同源性(78.15%),后者CmRV-IL是单分体病毒科(Totiviridae)维多利亚病毒属(Victorivirus)的暂定种,两者的外壳蛋白(CP)和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的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88.02%和89.87%,说明BmV2、CmRV-IL是同一种病毒的不同分离物。基于BmV2和选择的单分体病毒的RdRp氨基酸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mV2与单分体病毒科维多利亚病毒属中的病毒形成了一个单系进化支。
  • 秦艳红, 高素霞, 刘玉霞, 文艺, 杨瑾, 李雪梦, 王凤丽, 戚文平, 康宇静, 王飞, 鲁传涛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881-89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侵染白附子的芋花叶病毒(dasheen mosaic virus,DsMV)的分子变异情况,对51个DsMV白附子分离物(DsMV-BF)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和3个分离物的近全长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定,DsMV-BF的CP基因大小有855个和942个核苷酸两种类型,51个白附子分离物之间CP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一致率分别为88.3%~100%和91.9%~100%,BF8、BF30和BF38分离物之间多聚蛋白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一致率分别为82.9%~95.9%和90.7%~95.9%,与GenBank中其他分离物之间多聚蛋白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一致率分别为76.9%~99.4%和85.6%~99.0%;P1基因的分子变异较大,P1基因大小有987个和990 个核苷酸两种类型;CP基因核苷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侵染白附子的DsMV分离物可分为两个亚组;重组分析结果表明BF8和BF30分离物各检测到1个重组事件,BF38检测到2个重组事件。
  • 宋天巧, 于俊杰, 俞咪娜, 曹慧娟, 潘夏艳, 齐中强, 杜艳, 梁栋, 张荣胜, 刘永锋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891-89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录因子通过调控生物体内不同基因的转录进而调控机体的生物学功能。ZnFTFs(Zn2Cys6 class fungal-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s)家族转录因子具有Zn_clus结构域和fungal_trans结构域,是一类真菌特异性转录因子。关于该转录因子在稻曲病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报道较少。本研究分析了包含一个Zn_clus结构域和fungal_trans结构域的UvZnFTF2转录因子在稻曲病菌侵染不同时间点的转录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侵染3 d后,UvZnFTF2的表达开始上升,侵染7 d后下降。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UvZnFTF2进化上与蝗缘殭菌(Metarhizium acridum)的ZnFTF2(KAG8424307.1)同源性最高。通过在稻曲病菌中沉默UvZnFTF2进行功能研究发现,UvZnFTF2沉默后,稻曲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显著降低,并且致病性显著下降。RT-PCR分析表明,沉默UvZnFTF2后稻曲病菌中效应子SGP1的转录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上述结果揭示了UvZnFTF2对稻曲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的重要作用,为深入揭示稻曲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 孙钰超, 邓平川, 邓启得, 胡东维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899-91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曲病菌(Villosiclava virens)能够以菌核的形式安全越冬并在来年萌发产生子囊孢子,成为稻曲病菌的重要初侵染源;而菌核产生子实体的过程需要光的诱导。为了探索光诱导的分子机制,本文对不同光照处理条件下稻曲病菌菌核萌发过程的转录组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与黑暗条件下菌核的萌发相比,光照处理后542个基因显著差异表达,其中上调359个,下调183个。GO富集分析发现,DEGs显著富集于糖基水解酶活性、细胞壁生物合成、氧化还原酶活性等。KEGG分析发现,DEGs显著富集于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等代谢通路。DEGs中子实体独有基因组氨酸激酶为光感受器,其响应光信号引起下游基因的表达,同时,与有性生殖过程相关的水通道蛋白和甲基转移酶蛋白编码基因表达活跃,共同调控了菌核萌发产生子实体过程。
  • 甘永健, 陈金辉, 崔国兵, 唐金阳, 邓懿祯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913-92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核转运蛋白是真核生物中负责大分子物质进出核孔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任务。本研究通过序列同源比对鉴定了甘蔗鞭孢堆黑粉菌核转运蛋白编码基因,根据注释命名为SsKapM。使用同源重组方法对SsKapM进行敲除后,发现ΔSsKapM突变体担孢子的生长速率、适宜的生长温度、有性配合/菌丝生长等方面均发生改变。研究中还发现SsKapM缺失会导致双核菌丝体对高浓度磷酸盐敏感性下降。同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探究SsKapM的功能机制。结果表明SsKapM调控热激反应、磷酸盐信号与转运通路等基因的表达。这一发现将为甘蔗鞭孢堆黑粉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徐小文, 王义勋, 张子一, 沈蜜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927-93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茶炭疽病是油茶上的重要病害,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该病害的优势病原菌。本研究以山茶炭疽菌中丝氨酸/苏氨酸类蛋白激酶SNF1蛋白复合体的核心组分CcSnf1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山茶炭疽菌的营养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对环境胁迫因子的响应、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致病力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山茶炭疽菌CcSnf1基因编码的蛋白为719个氨基酸,含有一个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一个泛素相关结构域和一个腺苷酸感应器结构域。CcSnf1是果生炭疽菌CfSnf1和胶孢炭疽菌CgSnf1的高度同源物。该基因的敲除体菌丝生长减慢,分生孢子产量显著降低,对不同碳源、细胞壁完整性因子和渗透压胁迫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侵染早期阶段的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显著受影响,随后CcSnf1的敲除体对油茶果实和叶片的致病力明显减弱。本研究表明CcSnf1在山茶炭疽菌的菌丝生长、产孢、胁迫因子响应、对特定碳源的利用和致病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 任沛东, 叶文新, 刘倩倩, 卢卓健, 朱桂宁, 贤小勇, 李瑞芳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940-94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黄单胞菌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Xoo)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上的重要致灾病害之一。前期基因组学分析发现,Xoo菌株PXO99APXO_04062基因可能编码一个磷酸甘油转移酶,推测与病原菌的致病力有关。本研究采用自杀质粒pK18mobsacB介导的方法,构建了该基因的缺失突变体,并对突变体进行了反式互补。水稻上致病性测定发现,与野生型菌株相比,PXO_04062基因的缺失突变体DM04062在寄主水稻日本晴上的致病力显著下降,并且其胞外多糖产量、运动性、生物膜形成等均明显降低。进一步采用RNA-seq方法比较突变体转录组的变化,发现突变体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533个,其中包括多个致病相关基因,如胞外多糖合成和细胞运动性等相关基因。与野生型相比,这些基因在突变体中的表达均显著下调。这些结果说明,白叶枯病菌的磷酸甘油转移酶基因是通过影响多种致病力相关因子的合成,来影响病菌在水稻上的致病力。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王飞, 杨瑾, 李雪梦, 高素霞, 文艺, 刘玉霞, 秦艳红, 戚文平, 鲁传涛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950-95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河南丹参产区发生一种新的病害,将其命名为茎基腐病害。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课题组从河南丹参产区采集典型病害标本并进行病原菌分离,共获得 25株真菌分离物,其中23个分离物(SM1-SM23)形态与链格孢属真菌一致,2个分离物(SM24-SM25)形态与镰刀菌属真菌一致。选取代表性菌株SM10和SM24对丹参茎基进行致病性测定,分离物 SM10能够引起与病样一致的症状,并且在发病部位重新分离出该病原菌,完成科赫氏法则验证。通过形态及分子特征鉴定确定引起丹参芝基腐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在温度为28 ℃,光暗交替(12 h)最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pH值在5 ~ 11之间该菌生长良好,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产孢的最适碳氮源为乳糖和酵母浸出物。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参试的5种药剂均对A. tenuissima有抑制效果,其中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质量浓度为50 mg·L-1时抑菌率分别为78.4%、100%和93.3%,可作为防治丹参茎基腐病的主选药剂。
  • 实验方法
  • 赵晓林, 李凯楠, 郑素娇, 赵云, 叶文武, 郑小波, 王源超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959-96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homopsis longicolla(或Diaporthe longicolla)等拟茎点霉(间座壳)属真菌引起的拟茎点茎枯病是我国黄淮海等地大豆生产中的一种重要茎部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为构建一种大豆对拟茎点茎枯病的室内抗性鉴定技术体系,用于抗病资源的快速筛选,本研究比较了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切茎接种法、黄化苗接种法、种子接种法和菌丝块贴茎法等5种接种方法,发现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具有操作简单、试验周期短、易于判定结果、结果稳定性好的优点。选取5个具有毒力强弱和地域代表性的P. longicolla菌株为鉴别菌株系,建立了抗性结果评价标准,形成了抗性鉴定技术体系。对2020年从黄淮海等地收集的62份大豆主栽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发现对强毒力菌株DT3-3-1和弱毒力菌株ZZ1-1高抗的品种分别占31%和68%,有13个品种同时高抗5个菌株(占21%),表明我国大豆主栽品种中存在对拟茎点茎枯病的抗性种质资源。本研究为挖掘大豆对拟茎点茎枯病的抗性资源提供了新的候选方法。
  • 柴阿丽, 李晓菁, 张思雨, 李兴盛, 袁晓伟, 石延霞, 谢学文,李磊, 李宝聚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967-97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土壤中芸薹根肿菌荧光定量PCR(qPCR)快速检测及风险预警体系。确定了芸薹根肿菌qPCR检测的特异性引物PbF/PbR,对根肿菌质粒DNA的检测灵敏度为1.612×10-6 ng·μL-1,比普通PCR高出1 000倍;对土壤和基质中芸薹根肿菌孢子的最低检测下限均为10 个·g-1,而土壤和基质带菌的发病阈值分别为100和1 000 个·g-1,高于该浓度时根肿病发生风险大。本研究建立的芸薹根肿菌qPCR技术体系检测下限远低于发病阈值,可以快速、准确、定量地检测出采自四川绵阳、湖北恩施、江苏无锡、山东青岛、辽宁沈阳、山西运城、内蒙古巴彦淖尔和宁夏固原等8个地区的27份田间土壤中芸薹根肿菌的数量,实现对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监测预警,为制定产前病害防控方案提供依据。
  • 闫志勇, 牟修岐, 赵梅胜, 马华玉, 耿超, 田延平, 杨武杰, 李向东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976-98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褐色皱果病毒(tomato brown rugose fruit virus, ToBRFV)是一种新发病毒,严重威胁番茄的安全生产。为了快速、简便地检测该病毒,我们制备了ToBRFV胶体金免疫试纸条。本研究以ToBRFV粒子为免疫原,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了17个抗ToBRFV的单克隆抗体。将不同单抗两两组合分别作为胶体金标记抗体和硝酸纤维素膜检测线上的捕获抗体,共获得272个配对组合的胶体金试纸条。通过特异性测定筛选到一组配对抗体制备的试纸条能够在5 min内特异识别ToBRFV,而与番茄斑驳花叶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辣椒轻斑驳病毒、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Y病毒、番茄褪绿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等无交叉反应。灵敏度分析表明,该试纸条可从稀释12 800倍的番茄叶片病汁液中检测到ToBRFV,也可检测到50 ng ToBRFV粒子。本研究制备的胶体金试纸条使用方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合田间大批量样品检测,可用于ToBRFV的精准监测及早期预警。
  • 高波, 马娟, 李秀花, 王容燕, 陈书龙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984-99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是为害我国甘薯和马铃薯的一种重要植物病原线虫,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为实现对该线虫的准确、快速且可视化的检测,本研究以马铃薯腐烂茎线虫rDNA-ITS序列为靶标构建了重组酶聚合酶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RPA-LFD)的可视化快速检测体系。该体系可在39 ℃条件下15 min内特异性地完成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检测,对A型(甘薯种群)和B型(马铃薯种群)单头线虫(J4)的检出底限均为3 125-1头线虫,可以直接对土壤和甘薯茎中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进行检测,灵敏度可达1头(J4)/10 g土壤和1头(J4)/2 g甘薯茎组织。该体系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结果可视,可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早期预警和口岸检疫提供技术支撑。
  • 研究简报
  • 辛赫文, 徐建强, 杨岚, 李华奇, 侯颖, 林晓民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993-99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晨宇, 刘伟, 郭泽建, 陈旭君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999-100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林娜, 李兴红, 张玮, 周悦妍, 燕继晔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1003-100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史国英, 曾泉, 叶雪莲, 马明亮, 胡春锦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1006-100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孙秋玲, 杨芝霓, 唐利华, 黄穗萍, 陈小林, 李其利, 郭堂勋, 莫贱友, 韦继光, 罗来凤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1009-101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董力畅, 王喆, 王兰, 沙帅帅, 郝海婷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1013-101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徐成楠, 丁丹丹, 李江文, 刘博, 鲍壹江, 李嘉欣, 胡嘉伟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1018-102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柳勤海, 兰平秀, 吕霞, 李凡, 谭冠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6): 1021-102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