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5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4-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刘欢, 吕兆瑞, 吴薇, 吴云锋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155-16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 CLBV)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首次发现,之后许多国家陆续报道CLBV侵染不同寄主植物。2016年,我国在猕猴桃中首次检测到CLBV,随后在甜樱桃、柑橘、芍药、苹果、桑树和南天竹中发现CLBV,现已在多个地区普遍发生流行。本文系统梳理了CLBV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CLBV的发生分布、传播为害、分子变异、检测技术、基因组特征、基因功能等,以期为抗CLBV作物育种、病害综合防控及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康立茹, 高婧, 贾瑞芳, 刘燕, 范俊臣, 张之为, 赵君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164-17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马铃薯黄萎病菌的系统侵染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建立了用于观察大丽轮枝菌侵染马铃薯过程的培养皿滤纸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带有GFP标记的大丽轮枝菌对不同抗性水平马铃薯根系侵染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根系在浓度为107个·mL-1的大丽轮枝菌分生孢子液中浸泡处理2 h后,分生孢子可附着在抗/感马铃薯根系的根毛上,单个视野中感病品种根系上分生孢子附着平均数量为65个,显著高于抗病品种根系上附着的分生孢子数量(23个);接种12 hpi,根系上附着的分生孢子开始萌发,但抗/感品种根系表面孢子的萌发率无显著差异;接种3 dpi后,菌丝体能够突破根系表皮,进入细胞间隙,但感病品种根系中菌丝的扩展速度更快,并在7 d后到达根系的维管束内部;而抗病品种则在接种9 dpi,在维管束内才能够观察到绿色荧光信号;接种10 dpi,感病品种根系中可见新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形成,而抗病品种中未见有分生孢子的形成。接种30 dpi,感病品种地上部茎杆中定殖的病原菌量是抗病品种的5倍以上;同时,感病品种叶柄中的病原菌数量也显著高于抗病品种。
  • 金贤姜, 张嘉益, 刘廷利, 王永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173-18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丽轮枝菌是世界范围的植物病原真菌,能够侵染660多种植物,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大丽轮枝菌基因组分析发现不同菌株含有菌株特异基因,但是大部分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比较大丽轮枝菌VdLs17和JR2的基因组鉴定出1个JR2菌株特异性基因Chr6g02370,该基因编码乙醇脱氢酶,且在侵染过程中被诱导表达。敲除突变体的乙醇脱氢酶酶活性显著降低,但对乙醇等碳源的利用能力并未受到影响。敲除突变体对烟草和番茄的致病力显著降低。表型分析表明敲除该基因降低了黑色素合成能力,但不影响菌丝生长和产孢。研究结果丰富了人们对大丽轮枝菌菌株特异基因生物学功能的认识,为深入开展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遗传材料。
  • 张艳琴, 曾鹏, 郭双元, 甘鹏飞, 王晓杰, 康振生, 徐全乐, 张新梅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183-19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严重危害我国小麦的生产。钙调素结合转录激活因子(calmodulin-binding transcription activator,CAMTA)是植物中最重要的受Ca2+/CaM调节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植物响应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小麦与条锈菌互作的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4个Pst处理下调表达的小麦CAMTA基因家族成员,通过实时定量PCR(qRT-PCR)以及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对其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中的功能进行了初步解析。结果表明,在亲和互作中,TaCAMTA1-ATaCAMTA1-BTaCAMTA3-D在不同时间点明显下调表达,而TaCAMTA2-B在条锈菌处理12 h显著上调表达。通过VIGS技术沉默TaCAMTAs基因后发现,沉默TaCAMTA2-B后与对照组相比,小麦叶片坏死斑和孢子数量均明显减少,抗病性增强。在此基础上,克隆了小麦TaCAMTA2-B基因,通过烟草亚细胞定位发现TaCAMTA2-B 定位于细胞核,此外,酵母自激活实验验证TaCAMTA2-B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外源激素SA、ABA和JA处理表明TaCAMTA2-B受ABA诱导上调表达,同时TaCAMTA2-B在小麦的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以上结果表明TaCAMTA2-B可能作为一个感病相关基因在小麦对条锈病互作过程中发挥功能,通过进一步解析小麦TaCAMTAs可能参与的感病机制,为创制广谱持久的小麦抗条锈菌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 张园园, 文才艺, 李凤新, 魏晨星, 杜红岩, 仲荣荣, 赵莹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195-20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苦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momordicae Sun & Huang)侵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制约苦瓜安全生产的土传病害。明确苦瓜枯萎病菌的致病机理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目前苦瓜枯萎病菌的致病机理尚不明确。前期分析苦瓜枯萎病菌强致病力菌株SD-1和弱致病力菌株SD-V(携带真菌病毒)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时,发现Ⅱ型卤酸脱卤酶(FoHAD-typeⅡ)基因在SD-V菌株中表达量显著下调,推测该基因与苦瓜枯萎病菌的致病性相关。本研究根据同源重组的原理,利用分割标记法(Split-Marker PCR)获得了FoHAD-typeⅡ基因的融合片段,分别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该基因的敲除突变体和回补突变体,并对敲除和回补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敲除突变体的生长速率和产孢量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菌丝尖端形态和孢子形态也无明显差异,但气生菌丝减少,对渗透胁迫耐受性降低,致病力显著下降;回补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一致。表明FoHAD-typeⅡ基因在苦瓜枯萎病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参与苦瓜枯萎病菌生长和发育的调控。研究结果为后续探究苦瓜枯萎病菌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研究真菌病毒的弱毒机理提供参考。
  • 韩雪勤, 杜凯月, 李清怡, 李雪男, 吕翔, 商明清, 张莉, 于金凤, 梁元存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207-21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吞作用在细胞的营养吸收和信号转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真核生物中Syp1和Ede1是网格蛋白介导内吞的早期蛋白成员。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禾谷镰刀菌含有酿酒酵母SYP1的一个同源基因FgSYP1。酵母双杂交表明禾谷镰刀菌FgSyp1与FgEde1存在互作关系。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得到ΔSyp1突变体和ΔΔSyp1/Ede1双敲突变体,通过生长、产孢和致病性等实验测定禾谷镰刀菌FgSyp1功能。研究表明FgSyp1在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无性生殖和致病性发挥重要作用,ΔΔSyp1/Ede1双敲突变体在无性和有性生殖方面表现出比ΔSyp1突变体更显著的效果。
  • 黄盼盼, 张永康, 周琳睿, 杨心怡, 张雪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217-22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赤霉病是以禾谷镰刀菌为优势种的镰刀菌复合种群引起的一种影响小麦产量和粮食安全的重大真菌病害。蔗糖转运蛋白在禾谷镰刀菌中的功能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与裂殖酵母蔗糖转运蛋白Sut1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鉴定到禾谷镰刀菌蔗糖转运蛋白FgSut1和FgSut2,通过基因敲除获得禾谷镰刀菌的Fgsut1Fgsut2突变体和Fgsut1Fgsut2双敲突变体。研究表明:Fgsut1Fgsut2突变体和Fgsut1Fgsut2双敲突变体的营养生长、产孢、有性生殖和产毒过程均没有出现缺陷。在葡萄糖为单一碳源的培养基上Fgsut1突变体的生长速率减缓,Fgsut1Fgsut2双敲突变体生长速率下降更显著。Fgsut1Fgsut2双敲突变体在果糖和麦芽糖为碳源的平板上生长速率减缓,说明FgSut1和FgSut2对碳源的利用存在功能的分化和冗余。在小麦穗和小麦胚芽鞘接种实验中,Fgsut2突变体和Fgsut1Fgsut2双敲突变体的致病力降低,说明FgSut2可能在禾谷镰刀菌侵染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FgSut1和FgSut2在侵染过程存在功能冗余。本研究将禾谷镰刀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碳源吸收、毒素合成及致病建立联系,丰富了禾谷镰刀菌对碳源利用机制的研究。
  • 郑哲麟, 曹雪强, 胡文达, 宋凯, 郝祥蕊, 张红艳, 何亚文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229-24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单胞菌属病原菌能侵染约400种植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黄单胞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产生具有保护功能的菌黄素。菌黄素是一类含有两个溴修饰的芳香多烯类磷脂化合物,但负责溴修饰的基因及其溴化机理还不清楚。本研究以野油菜黄单胞菌XC1菌株和稻黄单胞菌PXO99A菌株菌黄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xanJ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等方面的探究,初步阐明了xanJ的生物学功能。XanJ含有一个FAD结合结构域或一个色氨酸卤化酶结构域,拥有高度保守基序GXGXXG和WXWXIP,属于一类FAD依赖型卤化酶;xanJ敲除突变体无法合成双溴菌黄素,但仍能合成少量无溴化修饰的菌黄素; xanJ突变体中菌黄素前体3-羟基苯甲酸和4-羟基苯甲酸无积累;在xanJ突变体中过表达已知的酚类卤化酶基因ab10bmp5aerJmcnD无法恢复双溴菌黄素的生物合成;敲除xanJ不影响病原菌的胞外纤维素酶﹑胞外蛋白酶和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也不影响对甘蓝的致病性。因此,XanJ可能负责菌黄素多烯链上ß-碳原子的溴化,并参与菌黄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多烯链延伸。
  • 雷霆, 刘莹, 周晓青, 惠麦侠, 赵利民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245-25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WRKY转录因子是植物中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已有研究表明WRKY group Ⅲ家族众多基因在抵御生物胁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WRKY group Ⅲ家族成员在芜菁根肿病抗性中的潜在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鉴定到21个候选WRKY group Ⅲ家族基因,其不均匀分布于芜菁的9条染色体,编码蛋白包含258~916个不等的氨基酸残基,含0~8个不等的motif结构,大部分成员包含按顺序排列的motif 4-5-7/(8-2)-1-3。WRKY group Ⅲ家族各成员启动子区域含有大量光、激素和逆境胁迫响应元件,在激素响应元件中以Me-JA最多。qRT-PCR结果显示WRKY group Ⅲ家族基因可响应根肿病菌诱导,其中BrWRKY46-2BrWRKY70-2在抗病材料根部表达量显著上调,感病材料中降低;经外源SA诱导后表达量上调,Me-JA诱导后下调,表现出相反的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rWRKY46-2BrWRKY70-2均定位于细胞核中。推测芜菁WRKY group Ⅲ家族基因广泛参与了根肿菌响应过程,且BrWRKY46-2BrWRKY70-2与芜菁品种抗病和感病密切相关并受SA和JA的强烈诱导,暗示其对根肿病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可作为进一步抗病研究和功能分析的候选基因。
  • 徐荣荣, 常青, 魏莹, 李霞, 吴建国, 赵珊珊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258-26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YB基因家族作为植物体内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以及抗逆境胁迫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OsMYBs在水稻抗病毒通路中的作用还尚不清楚。为了探究OsMYBs家族在水稻抗病毒通路中所扮演的角色,对其结构、特征,以及对已报道的单链RNA病毒水稻草状矮化病毒(rice grassy stunt virus, RGSV)和双链RNA病毒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 RRSV)侵染后的表达谱进行分析,发现51个响应RGSV侵染,50个响应RRSV侵染。进一步分析发现,26个OsMYBs可同时响应两种不同类型病毒。从中筛选出10个表达量相对较高且差异倍数较大的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RT-PCR )验证,结果表明,OsMYB30LOC_Os02g42850LOC_Os02g47744LOC_Os05g37050LOC_Os06g43090LOC_Os08g33150在响应两种病毒侵染后表达量下调;而LOC_Os05g38460在响应两种病毒侵染后表达量上调。LOC_Os05g51160LOC_Os09g26170在RGSV侵染后表达量上调,在RRSV侵染后表达量下调;而LOC_Os08g05520在RGSV侵染后表达量下调,在RRSV侵染后表达量上调。这10个基因中有7个在两种病毒侵染后表达量变化趋势相同,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对病毒响应具有广谱性。这为深入解析OsMYBs在水稻与病毒互作中的功能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 陈茜, 刘文义, 周立峰, 郭恺, 余红仕, 胡加付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267-27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育快,交配效率高”是松材线虫种群扩张和病害流行的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原位杂交和RNAi等技术,本研究明确了Bxy-egl-30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Bxy-egl-30编码区长度为1 128 bp,编码375个氨基酸,属于EGL-30蛋白亚基家族。原位杂交结果显示Bxy-egl-30基因在松材线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在胚胎期与幼虫期该基因广泛表达于性腺、肠道和附近的体壁细胞等部位;在成虫期,该基因在雌虫的阴户肌肉和雄虫的性腺部位集中表达。RT-qPCR结果显示Bxy-egl-30在二龄期表达量最高,胚胎期次之,三龄期、四龄期和成虫期表达量依次降低。浸泡Bxy-egl-30双链 RNA 后,松材线虫胚胎的孵化率下降了10.88%,二龄期、三龄期幼虫活力明显下降,每分钟头摆频率约下降4次。致病性接种实验结果显示松材线虫被Bxy-egl-30 双链RNA干扰后致病性减弱,减缓了黑松的死亡时间,干扰组黑松的死亡时间比对照组晚9 d。本研究明确了Bxy-egl-30基因在松材线虫不同发育阶段的时空动态表达特性和生物学功能,揭示了该基因调控松材线虫早期个体发育和运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杨玉涵, 曹嘉懿, 蔡新忠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277-28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iRNAs对油菜抗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分析了油菜miR6030在菌核病抗性调控中的功能和机制。结果表明,miR6030在油菜不同组织中表达水平有差异,以根和茎中较高,花中最低。miR6030瞬时超表达和沉默分析以及基因沉默转基因油菜植株分析结果均显示,miR6030负调控油菜对核盘菌的抗性。降解组分析和GUS染色分析显示,miR6030靶标2个产物具有CC-NBS-LRR(CNL)结构的基因BnaCnng64090DBnaA09g10520D。这2个基因均正调控油菜对核盘菌的抗性。综上,油菜miR6030降解编码CNL蛋白的BnaCnng64090DBnaA09g10520D基因转录本,从而负调控对菌核病的抗性。该研究结果增进了对miR6030生物学功能以及油菜对核盘菌抗性分子机制的理解,并为油菜抗菌核病分子育种提供新思路。
  • 张爱红, 杨菲, 李希望, 赵元业, 陈微, 邸垫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287-29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抗性基因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抗性水平及田间应用效果,本研究利用已报道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抗性基因Ty-1Ty-2Ty-3Ty-3a的分子标记对43个番茄品种(含供试品种37个,对照品种6个)进行抗性基因型分析,并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方法验证不同抗性基因型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43份参试番茄品种中,31个品种携带抗病基因,占全部参试品种的72.09%,其中Ty-1检出率为65.12%,在番茄抗病毒病育种中应用最为广泛;共检出10种抗性基因型,分别包括1~3种抗性基因,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抗性由高到低依次为:Ty-1/ty-1+Ty-2/ty-2+Ty-3a/ty-3aTy-1/Ty-1+Ty-2/ty-2+Ty-3a/ty-3aTy-1/Ty-1Ty-1/ty-1+Ty-3/ty-3Ty-1/ty-1+Ty-3a/ty-3aTy-1/Ty-1+Ty-3a/ty-3aTy-3a/ty-3aTy-1/ty-1+Ty-2/ty-2Ty-1/ty-1Ty-2/ty-2,其中含有单基因杂合抗性的番茄品种,抗性表现为中抗或感病;含有2个及2个以上抗性基因的品种表现为中抗或以上水平抗性;方差分析显示,携带3个抗性基因位点表现出的聚合抗性显著高于Ty-1Ty-2单基因杂合抗性,说明抗性基因具有累加效应;抗性分析结果显示:37个供试番茄品种中,筛选出6个高抗品种、9个抗病品种、9个中抗品种、13个感病品种,鉴定圃中TYLCV发病率为58.03%,ToCV发病率为4.67%,ToCV与TYLCV复合侵染后可显著降低品种抗性,暗示TYLCV及ToCV复合侵染对抗性基因有潜在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为抗病基因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张嘉怡, 冯志伟, 侯万鹏, 卢宝慧, 任广勇, 孙国刚, 高洁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296-30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了解人参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对氯氟醚菌唑的抗药性风险,本研究通过药剂驯化法获得4株不同抗性水平的突变菌株,通过检测其遗传稳定性、生物学性状以及与其他杀菌剂间的交互抗性来进行A. alternata的抗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高抗突变体适合度较高且能稳定遗传,一旦产生,有成为田间优势菌株的风险。氯氟醚菌唑抗药性突变体对氯氟醚菌唑的抗药性与对嘧菌酯、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和己唑醇5种药剂间不存在正交互抗性。A. alternata在药剂选择压力下可形成抗氯氟醚菌唑突变体,存在抗药性风险。本研究结果为吉林省人参黑斑病的防治及氯氟醚菌唑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 侯颖, 辛赫文, 张馨, 范鑫诺, 刘圣明, 徐建强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307-31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河南省假禾谷镰孢菌对氟环唑的敏感性,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环唑对2019年从河南省16个地市分离的100株假禾谷镰孢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氟环唑对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0.002 4~0.505 4 μg·mL-1,EC50平均值为(0.109 3±0.095 7)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89株供试菌株位于相应的主峰范围内,敏感性频率分布为连续单峰曲线,将其EC50平均值为(0.082 1±0.046 8)μg·mL-1作为假禾谷镰孢菌对氟环唑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地市菌株对氟环唑的敏感性差异较小,各地市菌株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050 8~0.296 8 μg·mL-1;同一地市菌株对氟环唑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商丘虞城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210.58倍。聚类分析表明:河南省假禾谷镰孢菌对氟环唑的敏感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关联性。氟环唑对假禾谷镰孢菌的毒力与吡唑醚菌酯、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多菌灵、氰烯菌酯及戊唑醇毒力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氟环唑拌种阻碍小麦生长,对其根长、株高及鲜质量均有抑制作用。温室试验中,12.5%氟环唑悬浮剂有效浓度为150 μL·mL-1时喷雾防效最高,达到60.18%;离体试验中,治疗性喷雾,不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小麦生长无影响,12.5%氟环唑悬浮剂有效浓度为150 μL·mL-1时防效最高,达到79.78%。本研究结果为氟环唑应用于小麦茎基腐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为病原菌对药剂的敏感性监测奠定基础。
  • 研究简报
  • 王飞, 李雪梦, 高素霞, 文艺, 秦艳红, 刘玉霞, 杨瑾, 戚文平, 鲁传涛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317-32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范绍斌, 刘向国, 苏济钰, 胡艳萍, 贾悦, 梁欣妤, 王宗华, 胡红莉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321-32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晶, 仇芳, 谢昌平, 李希, 张超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326-32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芝妤, 李增平, 张宇, 王晓宇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330-33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如星, 谢学文, 石延霞, 柴阿丽, 范腾飞, 李磊, 李宝聚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335-33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肖立, 程超, 石朝鹏, 孙晓辉, 孙作文, 王树森, 竺晓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338-34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