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5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6-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沈川, 李夏, 吴云锋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343-35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病毒病对世界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保护粮食作物不受病毒侵害是农业的一个重大挑战。由分子生物技术主导的抗病毒工程已成为预防和控制植物病毒的有效策略。近期,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介导的靶向DNA或RNA的进展,使其成为适用于植物保护领域极具吸引力的工具,正在被广泛用于生产抗病毒的栽培作物品种。本综述回顾CRISPR/Cas系统的发展,总结它们通过针对病毒序列或寄主易感基因控制不同植物病毒的应用;列出一些可用于抗病毒育种的潜在隐性抗性基因,并强调基于隐性抗性基因的抗病毒育种对产生无发育缺陷的转基因植物的重要性;描述CRISPR/Cas技术在田间检测和诊断植物病毒方面的应用。这一新兴分子技术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扩展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 病原学
  • 石瑞杰, 徐飞, 宋玉立, 李前进, 刘露露, 范志业, 李亚红, 韩自行, 张姣姣, 冯超红, 王俊美, 周益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358-36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9—2020年,在河南省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了小麦新病害茎基褐腐病,小麦灌浆期河南省周口市项城的发病率为35%,安阳市、漯河市和南阳市零星发病。通过对变褐叶鞘进行组织分离,得到74株白色稀疏绒状真菌分离物。基于多基因(ITSβ-tublinRPB2和EF-1α)序列分析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和菌株形态鉴定结果表明:74株分离菌株中22株为Microdochium nivale,52株为M. majusM. nivale分生孢子呈镰刀状,大小为(11.62~26.04) μm ×(2.43~4.44)μm,平均为17.07 μm ×3.57 μm(n=240),有1~3个隔;M. majus分生孢子呈镰刀状,大小为(15.63~33.82) μm ×(3.36~8.95)μm,平均为25.14 μm ×5.45 μm(n=240),有1~6个隔。M. nivaleM. majus两种菌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均为20 ℃,其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平板上的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0.93 和0.89 cm·d-1M. nivale在5~25 ℃下的平均生长速度均高于M. majusM. nivaleM. majus 在10 ℃条件下(PDA培养基)培养40 d后,均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团,而其他温度产生的分生孢子团较少。代表性菌株菌丝体接种‘矮抗58'的结果表明,M. nivaleM. majus对‘矮抗58'发病率均为100%,病情指数分别为14.5~33.0和11.6~28.0,两种菌的致病力相当。本研究首次发现在河南省南阳、安阳、周口和漯河,M. majusM. nivale可以引起小麦新病害即茎基褐腐病,研究结果为小麦茎基褐腐病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 曹莹, 张爽, 张娟, 王亚娟, 钱硕君, 孙琰, 严雪瑞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367-37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类拟盘多毛孢真菌(Pestalotiopsis-like fungi)是危害蓝莓的一类重要病原菌。实验室前期对比发现有8株分离自蓝莓病样的类拟盘多毛孢菌单独聚成一支,并且与危害蓝莓的类拟盘多毛孢已知种相互区分,表明这8株菌有可能是危害蓝莓的新纪录种或新种。为明确这8株菌的种群分类地位,本研究对供试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它们隶属于污斑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foedans,这是该菌危害蓝莓在国内外的首次报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该新纪录种不同菌株对辽宁省5个蓝莓主栽品种的致病能力,结果表明这8株菌的致病力具有明显分化,不同蓝莓品种均对强致病菌株较敏感,生产中应当加以重视。
  • 孙晓辉, 赵静, 代惠洁, 乔宁, 刘永光, 竺晓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375-38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给我国葫芦科作物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14—2019年持续调查山东葫芦科作物产区CCYV的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表明:CCYV可以自然侵染西瓜、甜瓜、南瓜、黄瓜和西葫芦,样品检出率由2014年的1.7%增加到2019年的29.1%,西葫芦地块发病严重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利用RT-PCR结合RACE技术扩增CCYV西葫芦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结果表明:CCYV西葫芦分离株的基因组RNA1和RNA2与GenBank分离株的相似性均为99.6%~100%,基于CCYV全基因组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均聚类在一个分支上,与各个蛋白的进化树和相似性分析结果一致,CCYV在传播的过程中与寄主无关但可能跟地理位置有关。本研究扩增分析了CCYV西葫芦分离物的基因组序列,对CCYV的变异现状和进化趋势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许瑜婷, 丁莹, 沈建国, 陈细红, 章淑玲, 杜振国, 高芳銮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386-39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福建茶树潜隐病毒(camellia cryptic virus 1, CCV1)发生情况,探明其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及其与油茶潜隐病毒1(camellia oleifera cryptic virus 1, CoCV1)的关系,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对采自福建7个茶树种植区疑似感染CCV1的叶片进行检测,并随机选取18个CCV1分离物,经扩增、克隆获得全基因组序列,对其序列特征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31份样品中共有94份样品检测出CCV1,检出率为21.81%。测定获得的18个CCV1分离物dsRNA1、dsRNA2和dsRNA3的核苷酸序列全长分别为1 722-1 725 bp、1 504-1 506 bp和1 497-1 499 bp。克隆获得的RdRp、CP和mCP的氨基酸序列与CCV1代表分离物Won(GenBank登录号MH898482-MH898484)和CoCV1代表分离物PXCS5(GenBank登录号MH814756-MH814758)的一致性值分别≥91%、≥84%和≥90%,超过了δ-分体病毒属(Deltapartitivirus)中种的界定标准阈值。进一步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有CCV1分离物与CoCV1 分离物以高置信值相聚成簇,证实CCV1和CoCV1为Deltapartitivirus属的同一种病毒。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张晓敏, 谢礼, 王伟兰, 赖朝晖, 梁五生, 林福呈, 胡东维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395-40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叶黑粉病是由担子菌Entyloma oryzae侵染水稻叶片或叶鞘引起的真菌病害,但对病原菌与寄主互作的细胞学机制一直缺少了解。本文对采自田间自然发病叶片上的病斑进行了初步的细胞学分析,结果发现,病原菌侵染后,寄主病斑部位的表皮细胞外部形态基本保持完整;病原菌主要在寄主叶肉细胞部位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并逐渐取代叶肉细胞;病原菌菌丝在寄主胞外扩展,未见其穿透寄主细胞壁进入细胞内,也没有产生典型的真菌吸器。靠近病原菌菌丝的寄主各种细胞内的细胞器均发生降解,降解产生的脂类物质凝聚成了体积较大的脂质球。寄主维管束组织的细胞壁一直保持完整,未发现病原菌菌丝进入维管束,病原菌菌丝和孢子被限制在寄主相邻两个维管束之间。在发病后期,由于寄主叶片表皮结构整体性破坏导致大量细菌进入,加速了叶片的衰老死亡。本研究结果表明,稻叶黑粉病菌的侵染模式为胞外侵染,类似于活体营养真菌;但病原菌的侵染导致附近寄主细胞降解死亡,类似于腐生营养真菌。
  • 王兰, 刘函美, 张明媚, 朱金义, 王燕, 郑小波, 王源超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401-41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中,质外体效应子通过干扰植物的免疫系统,帮助病原菌成功定殖。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分泌的质外体效应子XEG1是糖基水解酶12家族的蛋白,其能够被细胞膜上的模式识别受体RXEG1识别,诱导植物细胞坏死并触发免疫反应。本研究发现大豆疫霉菌分泌的XEG1同源蛋白Ps140300能够抑制XEG1诱导的细胞坏死和免疫反应。Ps140300是大豆疫霉菌的一个致病因子,其在大豆疫霉菌侵染早期上调表达。与XEG1不同,Ps140300不能被RXEG1识别诱导细胞坏死。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Ps140300并不影响RXEG1与XEG1以及RXEG1与下游信号传递元件BAK1和SOBIR1的互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不同病原菌中均存在可以抑制XEG1诱导细胞坏死的糖基水解酶12家族效应子。这些结果说明病原菌质外体效应子能够通过抑制寄主植物基础免疫,帮助其自身成功定殖。
  • 段灵涛, 曾淼林, 王莉, 祝一鸣, 何九卿, 周而勋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412-42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希金斯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igginsianum)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可引起严重的十字花科蔬菜炭疽病,对蔬菜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探究希金斯炭疽菌自噬相关基因ChAtg26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希金斯炭疽菌侵染拟南芥Col-0后的cDNA为模板,通过qRT-PCR技术测定了ChAtg26基因在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ChAtg26基因的敲除与回补突变体,分析了敲除ChAtg26基因对希金斯炭疽菌生长发育与致病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ChAtg26基因在病菌侵染寄主后0~40 h中有较高的表达量,而敲除ChAtg26基因后,病菌在生长速率、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以及对氧化胁迫敏感性方面没有明显变化,但是会在菌落黑色素累积与对细胞壁胁迫的敏感性方面有所下降,同时其产孢量与致病力会明显降低,说明ChAtg26基因参与了希金斯炭疽菌的黑色素合成、细胞壁胁迫应答反应、产孢与致病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柳杰, 朱凯旋, 王国华, 张林林, 晏熙, 梁向东, 杭小红, 姜伯乐, 杨梅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424-43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III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 T3SS)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Xoc)的主要致病因子。实验室前期鉴定了一批十字花科黑腐病菌III型分泌系统的小分子抑制剂。这些抑制剂对Xoc的T3SS是否具有作用,值得探究。本研究利用Lux和GUS报告基因分别与T3SS相关基因启动子区融合构建Xoc融合报告系统,用报告系统以及定量PCR鉴定对Xoc T3SS有作用的小分子。结果表明,Carmofur、5-Fluorocytosine、A-3和Dealkaline lignin对Xoc T3SS基因表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A-3和Dealkaline lignin抑制Xoc生长,4种物质均未显著影响Xoc的致病力。为精确检测Xoc的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及小分子抑制剂的生防作用,本研究利用融合PCR及同源双交换原理构建能在辣椒ECW-10R上激发特异HR的报告菌株GX01/avrBs1。结果显示, GX01/avrBs1可在辣椒ECW-10R上快速激发HR,Dealkaline lignin可显著延迟Xoc在辣椒ECW-10R上的HR,进一步表明Dealkaline lignin抑制Xoc T3SS。
  • 刘静, 赵立萍, 关巍, 杨玉文, 白庆荣, 赵廷昌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436-44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西甜瓜产业中最重要病害之一,其病原菌西瓜噬酸菌的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在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XopK为黄单胞菌效应蛋白,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其在西瓜噬酸菌中的同源基因aopK鲜有研究。为鉴定效应蛋白AopK并探究其功能,本研究构建了西瓜噬酸菌AAC00-1菌株的aopK缺失突变株和互补菌株,发现基因aopK的缺失显著降低病原菌在西瓜幼苗上的致病力。通过AopK在本氏烟中的亚细胞定位实验,显示AopK定位于植物的细胞质膜。转录水平、外泌性及BAX共表达试验,证明aopK的表达受HrpX和HrpG正调控,其产物能够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分泌到细胞外,并且能够抑制烟草叶片细胞中活性氧产生、胼胝质沉积以及细胞坏死产生,具有潜在抑制植物防卫反应的毒性功能。以上结果表明AopK为西瓜噬酸菌的Ⅲ型效应蛋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其与寄主植物间的互作机理奠定了基础。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杜艳, 齐中强, 梁栋, 崔聪聪, 杨孝云, 刘永锋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447-45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瘟病菌引起的穗颈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前期对江苏省稻区连续多年监测首次发现一类能引起类似穗颈瘟的梨孢菌新种Pyricularia sp. jiangsuensis,发生率高且在不同年份稳定存在。为了解该病原菌与稻瘟病菌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对该病原菌代表菌株P. sp. jiangsuensis 18-2与稻瘟病菌菌株P. oryzae Guy11在生长、产孢、各种胁迫及不同品种对两种病害的抗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P. sp. jiangsuensis 18-2在PDA、CM和SDC三种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P. oryzae Guy11,但是P. sp. jiangsuensis 18-2的气生菌丝较为稀疏。在细胞壁胁迫因子和氧化压力下,P. sp. jiangsuensis 18-2对外源逆境的耐受性较P. oryzae Guy11更强,该病原菌更适应对外界胁迫的应答。进一步分析江苏省推广的主栽品种对类穗颈瘟的抗性,发现一些主栽品种对P. sp. jiangsuensis 18-2和P. oryzae Guy11引起的穗颈瘟存在抗性差异,鉴定筛选出品种镇稻448、盐粳15号、晶两优534和甬优2640对两者都表现良好的抗性,生产上应综合考虑选用对这两种病害抗性较好的品种。
  • 李芳, 张蕾, 林祺英, 蔡汝鹏, 李焕苓, 王家保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455-46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荔枝炭疽病是产业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周年发生,可以侵染叶片、花穗和果实。为评估荔枝资源的炭疽病抗病性、筛选抗性种质,本研究利用离体叶片,分析了接种方法、叶片叶龄、接种位置、发病时间和病斑测量方法对抗病性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叶片完全舒展、达到最大叶面积、刚完成转色的叶片,在叶片背面针刺接种炭疽菌菌饼(直径5 mm),接种后72 h观察发病情况,并测量病斑面积,能够较好的评估荔枝的抗病性。利用此方法分析了55份荔枝资源接种炭疽菌后的叶片病斑面积,利用欧式平方距离法将病情指数分为6级,根据发病情况将抗性等级归类为免疫、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本研究建立了利用荔枝离体叶片评价抗炭疽病的技术方法,明确了评价标准,为荔枝抗病品种的选育、培育和抗病基因的筛选提供了技术支持。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刘梅, 林杰, 韩成贵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463-47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中国不同地理来源的81株甜菜尾孢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的敏感性,并比较了5种杀菌剂的田间防效。结果显示,供试菌株中,对多菌灵敏感的菌株共57株,占总数的70.37%,抗性菌株24株,占总数的29.63%。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对甜菜尾孢菌的平均EC50值范围分别在0.003 5~3.818 0 μg·mL-1和0.033 5~5.465 2 μg·mL-1之间,平均EC50值分别为(0.162 7±0.544 6)μg·mL-1和(0.370 0±0.788 4)μg·mL-1,最大EC50值和最小EC50值分别相差1 090倍和163倍。不同地区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EC50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2.3~853,部分地市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差异显著,苯醚甲环唑平均EC50值变化范围在0.031 0~1.915 9 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结果显示,甜菜尾孢菌对苯醚甲环唑已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但82.7%的菌株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将此部分菌株的平均EC50值(0.037±0.002)μg·mL-1作为甜菜尾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的参考值。不同地区的菌株对氟硅唑EC50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1.3~65.6,部分地市的菌株对氟硅唑敏感性差异显著,氟硅唑平均EC50值变化范围在0.131 2~1.093 7 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结果显示,甜菜尾孢菌对氟硅唑已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但75.3%的菌株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将此部分菌株的平均EC50值(0.145±0.007)μg·mL-1作为甜菜尾孢菌对氟硅唑的敏感基线的参考值。抗性频率分析显示,甜菜尾孢菌对苯醚甲环唑及氟硅唑的抗性频率分别为20.99%和16.05%,抗性水平以低抗和高抗为主。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氟硅唑EC(40% Flusilazole EC)有效成分24 g·hm-2、70%甲基硫菌灵WP(70% Thiophanate-methyl WP)有效成分630 g·hm-2连续两次施药,距末次施药后10 d对甜菜褐斑病的田间防效达到65%左右,显著高于70%代森锰锌 WP(70% Mancozeb WP)有效成分1 050 g·hm-2和50%异菌脲WP(50% Iprodione WP)600 g·hm-2的防效,与10%苯醚甲环唑WG(10% Difenoconazole WG)52.5 g·hm-2防效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为杀菌剂的合理使用及甜菜褐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 陈婧, 王彤彤, 马青, 王阳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473-48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Fp)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生产上一种根茎部的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开发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链霉菌生防资源,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皿内对峙法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效拮抗假禾谷镰刀菌的链霉菌。结果表明,10份供试土样中共分离到69株链霉菌,其中菌株YC2-3对假禾谷镰刀菌的拮抗作用最强,抑菌带宽度大于14 mm。基于系统发育分析、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对YC2-3进行多相分类鉴定,将菌株YC2-3鉴定为直丝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rectiviolaceus)。抑菌谱测试结果表明YC2-3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C2-3处理的治疗组和预防组均可以降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生防效果分别为69.01%和73.94%。菌株YC2-3可以产生多种真菌细胞壁降解酶、铁载体和ACC脱氨酶,具有溶解有机磷的能力,还具有多种抗生素合成的核心基因。实时定量PCR(RT-qPCR)试验结果显示,YC2-3灌根处理12 h后,小麦茎基部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基因TaPOD被激活表达。以上结果表明S. rectiviolaceus YC2-3具有开发成为小麦茎基腐病生防制剂的潜力。
  • 李怡鹏, 郑寨生, 宋瑞琪, 杨梦飞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485-49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浙江省金华市和丽水市出现了会导致茭白叶鞘产生褐色斑点的病害,感染该病害的植株会产生短而发黄的茭白。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样中分离得到XYQ3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多序列比对分析和致病性试验,确定茭白叶鞘病的病原菌为Microdochium seminicola。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田间常用的12种杀菌剂进行毒性试验,结果表明,250 g·L-1咪鲜胺乳油对病原菌菌丝体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0.067 mg·L-1;其次是300 g·L-1苯并丙环唑乳油和60%苯醚甲环唑WG,EC50值分别为0.373和1.083 mg·L-1。综合考虑,250 g·L-1咪鲜胺乳油为最佳杀菌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可作为替代品。本研究为茭白叶鞘褐斑病的鉴定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 吴皓, 喻婷婷, 袁治春, 苗建强, 韩立荣, 刘西莉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491-49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陕西省柞水、石泉、镇安县等地的华中五味子种植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随着人工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根部腐烂病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华中五味子产业发展。为明确引起华中五味子根腐病的病原,本研究从陕西省商洛市的柞水县、镇安县和宝鸡市的陇县五味子种植基地采集病株标本,经组织分离法和致病性检验获得华中五味子根腐病病原菌,并根据形态学以及ITS-TEF-1α-β-Tubulin序列串联分析,将其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杀菌剂室内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11种杀菌剂中吡唑醚菌酯、叶菌唑、咯菌腈和戊唑醇对其抑菌作用最强,EC50值分别为0.021 0、0.083 3、0.380 7和0.403 5 μg·mL-1。本研究为陕西地区华中五味子根腐病的有效防控提供重要指导依据。
  • 李聪聪, 吴玉星, 王亚娇, 纪莉景, 韩森, 孔令晓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498-50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对小麦茎基腐病安全且有效的药剂组合,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咯菌腈与戊唑醇复配对病原菌假禾谷镰孢的毒力,筛选出最佳增效组合,进而利用温室苗期生物测定明确复配药剂的安全性及防治效果,最后利用qPCR检测复配药剂对小麦根际土壤及茎秆中病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咯菌腈与戊唑醇质量比为1∶7的复配药剂对假禾谷镰孢菌丝生长毒力最强,平均增效系数为7.22;该组合复配种衣剂在3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上温室苗期防治效果分别为73.35%、62.59%和82.07%,显著高于同剂量的两个单剂,且兼有促生作用;对小麦根长、鲜质量分别提高了2.81%~12.33%和18.87%~49.21%。通过qPCR检测发现,使用该复配药剂与空白对照相比假禾谷镰孢含量在小麦根际土壤中降低76.95%~90.37%,在小麦茎秆组织中降低92.00%~96.70%。验证了咯菌腈与戊唑醇质量比为1∶7的复配剂可通过降低土壤和小麦茎秆组织中病原菌的含量从而达到防治效果。本研究为小麦茎基腐病的化学防治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 研究简报
  • 赵丽蓉, 张明远, 张华为, 牛永春, 芦光新, 邓晖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508-51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玉强, 卓可儿, 郭云, 朱倩丽, 朱灿灿, 田艳丽, 胡白石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514-51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玉杰, 孙文秀, 唐利华, 黄穗萍, 莫贱友, 郭堂勋, 陈小林, 黄辉晔, 李其利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518-52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贾鑫宇, 东保柱, 孟焕文, 宋阳, 毕书杰, 斯庆, 周洪友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522-52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范真真, 卢艳春, 王文林, 林春花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527-53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彤彤, 王晓宇, 卢艳春, 谭德锦, 徐冬英, 何文, 蒋婷, 杨志强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531-53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战彪, 杨世安, 秦碧霞, 谢慧婷, 崔丽贤, 陈锦清, 蔡健和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534-53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杜江, 张丽, 崔丽艳, 马振男, 王晨燕, 王德富, 牛颜冰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539-54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科宏, 崔学进, 周彦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546-54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韦建明, 岳宁波, 李云洲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550-55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