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5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2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李彦忠, 杨波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1-1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在畜牧业中的地位,都是我国最主要的牧草。苜蓿黄萎病是世界范围内危害苜蓿的毁灭性病害,我国将其列为对外检疫对象。其病原曾被鉴定为黑白轮枝孢(Verticillium albo-atrum),2011年又被重新描述为苜蓿轮枝孢(Verticillium alfalfae)。然而,我国对外检疫名单中苜蓿黄萎病的病原至今仍为黑白轮枝孢,这无疑给检疫工作带来了困难。在我国,苜蓿黄萎病于2016年在甘肃省张掖市发生,经调查发现该病害目前已广泛分布于我国最主要的苜蓿商品草生产区之一——河西走廊。为了使植物病理学工作者、牧草管理人员和栽培人员多关注这种危险性病害,以加强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苜蓿黄萎病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包括病原种类、分布、侵染循环、发生规律、造成的危害、快速检测方法,以及防治技术,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 许铭, 徐婧, 刘慧泉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15-2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几丁质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其晶体结构使真菌细胞壁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对植物病原真菌侵染结构和侵染菌丝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植物与真菌互作过程中,植物分泌的几丁质酶可以降解真菌的几丁质产生几丁质寡糖,几丁质寡糖作为一种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能够被植物细胞膜上的几丁质受体识别进而触发植物免疫反应。植物病原真菌为了成功侵染植物进化出了多种策略抑制几丁质触发的植物免疫反应,具体而言,植物病原真菌分泌大量的效应蛋白、多糖或几丁质脱乙酰化酶、几丁质酶、蛋白酶等效应子抑制植物的免疫反应。这些效应子被分泌到植物细胞质外体或细胞内部破坏植物免疫系统,促进病原真菌在植物细胞中获取营养物质以供其定殖和生长发育。本文综述了植物识别几丁质的分子机制以及植物病原真菌抑制几丁质触发植物免疫反应的主要策略,并对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 病原学
  • 王学文, 于存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26-3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引起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翅果褐斑病的病原,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自贵州省的翅果发病组织进行分离,进一步通过回接试验确定了YB26菌株是致病菌,可在元宝枫翅果上引起同田间一致的褐斑症状。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ITS-Alt a1-GAPDH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将引起元宝枫翅果褐斑病的病原鉴定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通过测定A. alternata YB26菌株在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值、培养基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明确了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甘露醇为碳源、牛肉膏为氮源、温度为28 ℃、pH=7、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SDA)和全黑暗培养条件最适合其菌丝生长。通过测定7种杀菌剂对A. alternata YB26菌株的室内毒力,发现25%啶菌噁唑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8323 mg·L-1。本研究是对A. alternata引起元宝枫翅果褐斑病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将为元宝枫翅果褐斑病病害诊断和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 陈宸, 沙鹏飞, 江学, 江珊, 杨峰, 沈迎春, 陈夕军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36-4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森女贞叶斑病每年春季在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均普遍发生。为明确其病原种类及病菌生物学特性,筛选适于防治该病的化学药剂,作者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室内外离体与活体致病性测定、形态与多基因(ITS、GAPDHRPB2TEF1)序列分子鉴定,以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金森女贞叶斑病病原物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其最适生长条件为:以蔗糖或果糖为碳源、以硝酸钾为氮源,在25 ℃、pH 9.0条件下生长。5种杀菌剂对A. alternata均表现较强的毒力,其中嘧菌酯毒力最强,EC50值为0.080 6 μg·mL-1;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次之,EC50值分别为2.272 2 μg·mL-1、3.934 9 μg·mL-1和6.400 0 μg·mL-1;而苯醚甲环唑的毒力最弱,EC50值为15.486 0 μg·mL-1,说明这些药剂均可用于生产上金森女贞叶斑病的防控。
  • 王飞, 杨瑾, 李雪梦, 赵莹, 刘玉霞, 秦艳红, 高素霞, 文艺, 鲁传涛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49-5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河南省焦作市牛膝枯萎病样品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对其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蘸根接种法对分离物的致病性进行测定。通过形态学、ITS序列和多基因(EF1-α、Tub、RPB2PRO1/2等)序列分析方法完成了牛膝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牛膝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该病菌可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最适生长温度为28 ℃,最适pH值为7.0,在全黑暗培养条件下生长速率最高;可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以蔗糖为碳源和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条件最利于菌丝的生长。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选用的6种杀菌剂中戊唑醇和咯菌腈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3.03和2.36 mg·L-1。本研究是F. proliferatum引起牛膝枯萎病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可为牛膝枯萎病病害的田间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 汤亚飞, 李正刚, 佘小漫, 于琳, 蓝国兵, 丁善文, 何自福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59-6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采集3份疑似双生病毒侵染引起的叶片表现黄花叶症状构树样品,提取总DNA,利用Begomovirus通用引物AV494/CoPR进行PCR检测表明,疑似病样中均检测到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病毒。进一步选取PCR检测为阳性的样品进行RCA扩增、酶切、克隆及测序,获得侵染广东构树的病毒分离物基因组全长序列。广东构树分离物(GS-2021)为一个双组分病毒,包含DNA-A和DNA-B两组分。DNA-A组分(GS-2021-A)全长为2 777 nt,编码7个ORFs;DNA-B组分(GS-2021-B)为2 742 nt,编码2个ORFs。GS-2021与已报道的中国大青金色花叶病毒(clerodendrum golden mosaic China virus,ClGMCNV)各分离物的DNA-A、DNA-B均有较高的一致性,全长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3.0% ~ 93.9%和86.3% ~ 89.6%,其中与福建Fz7分离物DNA-A(GenBank登录号:FJ011668)和DNA-B(GenBank登录号:FJ011669)的相一致性最高,为93.9%和89.6%。GS-2021与ClGMCNV福建、浙江、江苏和美国的5个分离物亲缘关系近,同属一个分支,其中与福建Fz7分离物聚集在一个小分支,亲缘关系最近。基因重组分析显示,GS-2021无明显的基因重组事件存在。根据ICTV对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病毒最新分类标准,GS-2021属ClGMCNV的一个新株系。本研究首次在构树上检测到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获得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明确其为ClGMCNV的新株系。因此,构树是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病毒的新自然寄主。
  • 杜江, 马振男, 王晨燕, 崔丽艳, 王德富, 牛颜冰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69-8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瓜是一种重要的园艺植物,近年来饱受病毒病危害。为明确西瓜病毒病害病原,对采自山西太谷区表现花叶、皱缩等症状的西瓜叶片进行小RNA深度测序,同时利用RT-PCR的方法并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手段,综合分析造成西瓜花叶、皱缩症状的病毒病原。结果表明,表现皱缩、花叶症状的西瓜样品被瓜类蚜传黄化病毒(cucurbit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CABYV)、甜瓜潜隐病毒(cucumis melo cryptic virus,CmCV)、西瓜病毒A(watermelon virus A,WVA)、西瓜皱叶病毒2号(watermelon crinkle leaf-associated virus 2,WCLaV2)和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5种病毒复合侵染。利用RT-PCR的方法分别扩增获得5种病毒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序列,进一步通过序列一致率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本研究获得的西瓜CABYV分离物CABYV-SXJZ(GenBank 登录号:OP957280)核苷酸序列与中国南瓜CABYV分离物Inner Mongolia(GenBank 登录号:EU262627)的核苷酸序列一致率最高,达到100%;西瓜WVA分离物WVA-SXJZ(GenBank 登录号:OP957281)核苷酸序列与同样来自中国瓠瓜WVA分离物WVA-Huizhou(GenBank 登录号:MK292710)和西瓜WVA分离物WVA-KF15(GenBank 登录号:KY363796)核苷酸序列一致率最高,分别达到93.6%%和99.9%;WCLaV2分离物WCLaV2-SXJZ(GenBank 登录号:OP957282)核苷酸序列与WCLaV2巴西西瓜分离物Ju-01(GenBank 登录号:LC636075)核苷酸序列一致率最高,达到99.6%;本研究首次从西瓜上获得的CmCV分离物CmCV-SXJZ(GenBank 登录号:OP957283)核苷酸序列与中国甜瓜分离物CmCV-HLJ(GenBank 登录号:MH479773)的核苷酸一致率高达99.9%;本研究获得的CGMMV分离物CGMMV-SXJZ(GenBank 登录号:OP957284)核苷酸序列与CGMMV分离物GDLZ(GenBank 登录号:MK933286)、CG038(GenBank 登录号:MH271443)、CGMMV-pXT1(GenBank 登录号:KY753929)、eWT(GenBank 登录号:KY753928)、C284R(GenBank 登录号:KY753927)、CGMMV-XG(GenBank 登录号:KP868654)、JD2(GenBank 登录号:KM873785)和Anhui(GenBank 登录号:KT236095)核苷酸序列一致率最高,均达到99.8%。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滕辉, 杨继硕, 李思雨, 周冬梅, 王楠, 孙树艳, 刘华琪, 魏利辉, 王云鹏, 邓晟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82-9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莲藕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最重要的水生蔬菜。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及栽培制度和栽培方式的单一化,莲藕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其中莲藕腐败病危害最大也最难防治。目前国内外对镰刀菌引起莲藕腐败病致病机理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莲藕地下茎的发病症状,从微观和超显微层面揭示病害发生后地下茎及其维管束组织的变化。石蜡组织切片观察表明,随着病程的发展,发病组织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被甲苯胺蓝染成深色的坏死细胞,而且这些细胞围绕维管束出现,越靠近维管束其数量越多,分布越密集。为了进一步揭示病原菌侵染对维管束的影响,本研究又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病藕藕丝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随着病变程度加深,藕丝表面原本光滑紧凑的结构变得粗糙松散,且表面附着大量瘤状凸起物以及其它可能的代谢附着物。这些变化势必影响维管束内水分和养分的疏导,最终造成植株地上部分表现失水萎蔫的症状。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病害症状发生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并为今后抗性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 李月月, 张水英, 周文鹏, 张天毅, 兰平秀, 谭冠林, 李凡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92-10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MMV)比同属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和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在茄科作物上的侵染性更强,为明确受ToMMV侵染后烟草不同表现症状对应的细胞病理学特征。本文构建了ToMMV的侵染性克隆载体,分别对感染ToMMV的不同烟草组织中的病毒粒子及不同表现症状的烟草细胞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ToMMV为长度约220~310 nm,直径约16~18 nm的杆状粒子,感染ToMMV的珊西烟(Nicotiana tabacum var. Xanthi nc)种子也可携带病毒。ToMMV病毒粒子以分散或整齐分层排列于细胞质或液泡内。感染ToMMV的珊西烟和黄花烟(N. rustica)细胞均产生多泡体结构、大量次级小囊泡以及髓鞘样结构,线粒体嵴减少或消失。其中,症状表现为花叶、畸形的珊西烟叶片细胞中叶绿体变化较大,有膜破碎、大量液泡进入的现象;线形叶细胞中多泡体结构和次级小囊泡数量更多;而表现为系统性坏死的黄花烟叶片细胞中叶绿体变化较小。本研究ToMMV侵染性克隆的构建和不同烟草被感染后的细胞病变观察为进一步研究ToMMV的致病机理以及与寄主的互作等提供了重要条件和依据。
  • 邢启凯, 王欣芳, 彭军波, 张玮, 燕继晔, 李永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102-11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可侵染500余种木本植物,危害严重。分泌蛋白在病原菌的侵入、扩展、定殖以及病害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有关经典分泌蛋白的研究较多,而对于非经典分泌蛋白在植物病原真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L. theobromae全基因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得到238个候选非经典分泌蛋白编码基因。基因功能预测及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在碳硫裂解酶活性(Carbon-sulfur lyase activity)通路中被富集。基于PHI-base病原-宿主互作数据库的注释信息,其中有15个非经典分泌蛋白编码基因可能参与了L. theobromae的致病过程。ApoplastP软件预测结果显示,其中4个定位于植物细胞质外体,11个定位于植物细胞内。经反转录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证实,这些候选关键非经典分泌蛋白编码基因的转录水平在葡萄枝条组织诱导条件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本研究结果,非经典分泌蛋白在葡萄—L. theobromae互作体系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为深入解析非经典分泌蛋白对L. theobromae致病力影响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 姜佳, 田梦君, 聂庭彬, 杨志辉, 朱杰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116-12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引起的马铃薯早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为揭示A. solani与寄主马铃薯的互作机制,本研究利用RNA转录组测序技术和signalp-4.1、tmhmm-2.0c、phobius101和ProtComp v3等生物学软件,结合效应蛋白特征分析,筛选出A. solani与寄主马铃薯互作过程不同时期的效应蛋白,获得了137个差异表达的候选蛋白,并对其中4个候选蛋白(Gene03396、Gene06670、Gene02858和Gene06508)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鉴定。RNA-seq结果显示,3个候选蛋白编码基因(Gene03396Gene06670Gene02858)在互作的3个时期(3、4和5 dpi)与无互作时(0 dpi)相比表达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为上调表达模式;Gene06508的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为下调表达模式。MEME在线软件分析发现这4个候选蛋白没有共同的基序(motif)。烟草过表达结果显示:Gene03396和Gene02858可直接诱导烟草细胞坏死,Gene06670可抑制由细胞凋亡促进基因BCL2-associated X(BAX)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CD)反应,表明效应蛋白是通过激发寄主免疫反应或抑制寄主防御反应来发挥作用。亚细胞定位发现Gene03396定位在细胞膜;Gene06670和Gene02858可能定位在细胞间隙。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鉴定A. solani的效应分子以及揭示其致病分子机理提供了依据。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张策, 郭庆辰, 庞慧慧, 张思源, 尹雯, 马蕊, 于丹, 赵晶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127-13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杨树叶锈病严重危害杨树生长,种植抗病品种是应对该病害的有效途径。由于病菌变异导致抗性丧失,挖掘新的持久抗病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生产问题。植物非寄主抗性因其广谱和持久的特点为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开展了小麦接种杨树叶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Mlp)后的组织学观察和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特征等研究。结果发现,杨树叶锈菌在小麦叶片上可以正常萌发,但只有3.7%的芽管可以识别小麦气孔并侵染,少数侵染点可以侵染形成类似气孔下囊乃至侵染菌丝。侵染点位置早期产生的大量活性氧和胼胝质,有效阻止了病菌的进一步侵染,且没有发现明显的细胞坏死,表明小麦对杨树叶锈菌的防卫反应属于I型非寄主抗性。小麦茉莉酸(JA)合成途径中的基因LOX1AOS1,以及JA信号途径下游的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a基因均受杨树叶锈菌侵染诱导表达,表明JA介导的抗病信号途径参与小麦对杨树叶锈菌的非寄主抗性。本研究为深入揭示小麦对杨树叶锈菌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 苟金玉, 孙丹, 尚佳薇, 童朝阳, 徐晓伟, 王凤涛, 冯晶, 侯璐, 蔺瑞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137-14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麦蠕孢叶斑病是由兼性寄生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的重要叶部病害,在世界大麦种植区域均有发生,尤其在气候温暖湿润地区最具破坏性,能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也是我国东北春麦区目前首要真菌流行病害。蠕孢叶斑病主要在大麦生育中后期流行为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利用2个来自东北麦区强致病力优势菌株Z 12028和Z 15525对350份大麦种质资源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接种鉴定,仅1份材料2013F61903苗期高抗Z12028菌株,未发现对叶斑病免疫的材料。针对2个强致病力菌株,从中获得9份全生育期抗病材料,即ZDM00009、ZDM00013、ZDM00094、ZDM08888、ZDM01414、ND14049、ND B112、Newdale和垦啤麦9号;ZDM00074、Bowman、Stander等14份材料(4.3%)仅在苗期抗病,成株期却感病;72份材料(28.3%)属于成株抗病类型。对Z 12028和Z 15525菌株具有成株抗性的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8.1%和29.5%。因此,抗蠕孢叶斑病的大麦种质资源中保留成株抗性的材料明显多于全生育期抗性类型。本研究结果能为发掘大麦抗叶斑病新基因提供重要抗源材料。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王仪, 王尧尧, 张铭鑫, 彭娜, 王秀, 高微微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147-15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西洋参根腐病是西洋参最主要的地下病害,严重降低西洋参的产量和质量。为了减少农药使用,探究营养元素钙对西洋参根腐病的防治作用及可能的生理生态机制,本研究设置田间盆栽试验,以引起西洋参根腐病的2种病原菌Fusarium solaniIlyonectria mors-panacis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添加量的氧化钙(0、0.5、1.5和4.5 g·kg-1)对西洋参根生长发育的影响和对病害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根内营养元素、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钙对西洋参根腐病的作用出现“低促高抑”的现象。与对照相比,土壤中添加氧化钙达到4.5 g·kg-1时,接种I. mors-panacisF. solani引起的根腐病病情指数分别降低87.69%(P<0.05)、66.67%(P>0.05),此时根内钙含量分别提高101.28%和61.50%(P<0.05),根内氮磷含量与接种F. solani组病情指数呈正相关。接种2种病原菌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组成存在明显差异。钙主要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高钙(4.5 g·kg-1)情况下亚隔孢壳属(Didymella)、茎点霉属(Phoma)的相对丰度均降低;而钙对细菌群落影响较小。综上,高剂量钙可以降低西洋参根腐病65%以上,其潜在的机制与增加根内钙含量、降低氮、磷含量以及减少土壤中潜在病原菌属的相对丰度有关。研究结果将为合理施用钙肥减轻西洋参根腐病提供理论依据。
  • 张晓妍, 谢昭, 王秀华, 卢宝慧, 高洁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160-16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人参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高质量和足够数量的可用于遗传转化的原生质体,本文研究了菌龄、酶系组成、渗透压稳定剂种类及酶解温度、时间等因素对其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灰葡萄孢JA-6在PDA培养基上25 ℃培养36 h,崩溃酶、蜗牛酶、细胞溶壁酶的浓度分别为1%、0.1%、1%,28 ℃,120 r·min-1酶解3 h,渗透压稳定剂为0.6 mol·L-1 KCl+50 mmol·L-1 CaCl2缓冲液的条件下,酶解5 g·mL-1的人参灰葡萄孢菌丝可以获得1.06×107个·mL-1原生质体。将原生质体涂布于再生培养基RM后,得到再生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分生孢子产量和致病力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PEG介导法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转入制备好的原生质体中,其后代荧光信号能稳定遗传。本研究优化并确定了人参灰葡萄孢原生质体制备的条件,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原生质体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其遗传转化的要求。
  • 李新蕾, 朱孟坤, 李伟, 曹淑琳, 邓清超, 方守国, 陈怀谷, 孙海燕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170-17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中,杀菌剂的作用机制和病原菌的抗药性机制是关注的重点,而病原菌如何响应并减轻化学药剂胁迫的机制往往被忽略。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了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杀菌剂的胁迫响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品相比,氟唑菌酰羟胺和苯并烯氟菌唑处理后病原菌共同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有1180个,共同下调表达的差异基因有937个。已知SDHIs杀菌剂作用于病原菌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I,本研究重点分析了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现F. graminearum通过上调表达琥珀酸脱氢酶、泛醇-细胞色素C还原酶、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FAH)、ABC、MFS转运蛋白等基因,下调表达SWI / SNF复合物等基因来响应SDHIs杀菌剂的胁迫。其中,FgFAH基因在SDHIs杀菌剂胁迫后被诱导表达,其敲除突变体对SDHIs杀菌剂的敏感性增强,表明该基因介导了F. graminearum对SDHIs杀菌剂胁迫的响应调控。研究结果将为研究病原菌对化学药剂胁迫的响应机制奠定基础,并为将来开发杀菌剂的协同增效药剂提供研究思路。
  • 王爽, 赵付枚, 田雨婷, 乔奇, 张德胜, 王永江, 张振臣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180-18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病是影响甘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素。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和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 是危害我国甘薯的主要病毒。甘薯种薯感染SPCSV是甘薯苗期病毒病严重发生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分析了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对种薯带毒率及病毒病发生的影响,建立了甘薯种薯感染病毒风险和苗期病毒病发生风险的早期预警方法。结果表明,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SPCSV带毒率与种薯SPCSV带毒率密切相关,在田间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较高的情况下,即使种植不含任何病毒的脱毒试管苗,也会引起较高的种薯带毒率,但不会引起甘薯地上部植株的严重显症。甘薯种薯SPCSV带毒率以及SPCSV和SPFMV复合带毒率与苗期病毒病显症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以利用种薯带毒率预测甘薯苗期病毒病显症率。
  • 杜梦园, 刘迪, 陈莉, 侯艳红, 陈琦, 范志业, 李雷雷, 沈海龙, 王文豪, 师兴凯, 李世民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188-19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WYMV)在不同发病级别、不同组织部位含量的差异,从小麦黄花叶病发病的田块,选取发病典型的级别为0、1、2和3级的小麦样本;取无病毒田块的健康小麦样本为空白对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技术,分别对小麦的根、茎、叶进行小麦黄花叶病毒含量的绝对定量。结果表明,在感病样品中,小麦根部的WYMV含量都显著多于叶部(P<0.05),发病0级小麦根部的病毒含量是叶部病毒含量的13.97倍。在不同发病级别的小麦组织中,随着发病级别的加重,根、茎、叶中的病毒含量都是显著增加的(P<0.05)。根中的病毒含量先是快速增加而后缓慢增加,0级到1级,根中病毒量增加3.95×106 copies·μL-1,而1级到3级,病毒增加量仅为1.45×106 copies·μL-1;茎和叶中病毒含量呈现匀速增加的趋势,且茎中病毒含量与发病级别呈强正相关性(R2=0.996 7)。本研究明确了感病小麦根部WYMV的含量最多,同时发现在尚未显症的发病0级小麦中,根部WYMV含量远大于对照组;茎部WYMV的含量与症状关系最为密切,茎部病毒含量越高,小麦显症越明显。
  • 研究简报
  • 李欣, 谢学文, 张竹青, 石延霞, 李磊, 范腾飞, 李宝聚, 柴阿丽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195-19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蔡高磊, 周炀, 张泽志, 宋伟, 张含, 孙良学, 柯尊伟, 刘新刚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199-20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宋万朵, 晏立英, 于东洋, 康彦平, 雷永, 陈玉宁, 淮东欣, 王欣, 王志慧, 罗怀勇, 姜慧芳, 廖伯寿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204-20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致远, 冯如盈, 娄义念, 梁凯莉, 刘靖颖, 许雄彪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209-21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邱艳红, 张海军, 王德欣, 王红阳, 温常龙, 徐秀兰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215-21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雅寒, 武崇高, 方健惠, 朱亚灵, 许宏刚, 程晓月, 欧阳经政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220-22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