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5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4-2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王光辉, 范君, 刘慧泉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225-23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孢霉属真菌是一类具有丰富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的生物类群,广泛分布于多种环境条件中,尤其是在土壤中。聚孢霉属真菌有着巨大的生防潜力,可通过拮抗、重寄生、促生以及诱导植物抗性等多种机制防控植物病害,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聚孢霉属真菌的系统分类学进展,并对聚孢霉-植物病原菌以及聚孢霉-植物寄主之间的互作机制进行了综述。随后对聚孢霉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从聚孢霉属真菌中挖掘具有优良生防特性的菌株,将推动其在农业应用上的商品化。
  • 张雅芬, 龚流娥, 胡映莉, 王教瑜, 孙国昌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235-24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ho1和Msb2分别为四跨膜蛋白和单链跨膜蛋白,现有研究表明其普遍存在于真菌中,两者结构保守,都具有胞外结构域、跨膜结构以及胞质结构域,且Sho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膜,Msb2蛋白主要定位于在细胞质膜上,通过质膜的内吞作用将其转运至液泡内。此外,Sho1和Msb2蛋白的不同结构域可与多种信号蛋白结合,参与MAPK信号通路中的不同途径,调节真菌的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目前在酿酒酵母、白念珠菌、烟曲霉、黄萎病菌、尖孢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玉米黑粉菌、稻瘟病菌、灰霉菌、新生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真菌中开展了大量Sho1和Msb2蛋白功能的研究,发现Sho1和Msb2蛋白主要参与真菌的丝状生长、渗透胁迫、氧化应激、细胞壁完整性、温度响应和毒力调控,但其具体功能具有真菌进化特异性。本文综述了Sho1和Msb2的结构特征,对Sho1和Msb2在不同真菌中的功能及其作用途径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病原学
  • 刘坤, 孙文松, 张天静, 沈宝宇, 李晓丽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249-25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辽宁抚顺新宾的细辛叶枯病株进行病原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BenARPB2多基因位点序列对比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经回接验证,明确分离所获菌株是细辛叶枯病的致病菌;代表性菌株XXY-2的形态特征以及在OA、MEA、DG18、YES、CYA和CREA等6种培养基上的菌落培养特征与Talaromyces brevis一致;基于ITS-BenA-RPB2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XXY-2与T. brevis 的模式菌株DTO 307T和CBS 141833T处于同一分支,自展值为100,表明XXY-2为T. brevis。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T. brevis生长的抑制效果,其中吡唑醚菌酯和氟啶胺的室内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0.0096和0.0056 μg·mL-1。这是T. brevis作为细辛叶枯病病原的首次报道,为后续开展细辛叶枯病综合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 张子萌, 卢美光, 杨丽娟, 李世访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259-26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桃潜隐花叶类病毒(peach latent mosaic viroid, PLMVd)是桃树上的重要类病毒。PLMVd侵染桃树后会引起花叶、黄化和白化等不同的叶片症状。目前,PLMVd侵染引发花叶的机制不明。本文克隆了来自我国田间油桃样品的花叶(M)分离物和无症状(N)分离物的86条PLMVd全长序列,大小为336~338 nt。用DnaSP 5.0对克隆的序列进行分析,获得31条单体型(变体)序列,来自M分离物的单体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较低为0.79,N分离物较高为0.90。与无症状的N分离物序列相比,M分离物序列变异主要发生在全序列的五个核苷酸区,来自M分离物的MY1单体型序列为优势序列,与少数其他序列变体聚在系统发育树的Group I,并与已报道的典型白化P1.148分离物序列相似性为89.4%。通过PLMVd侵染性克隆和基因合成的构建、接种方法的比较,构建了有侵染性的PLMVd二倍体和有效接种技术。构建的PLMVd MY1二倍体cDNA质粒,通过强化茎切接种法接种,能系统侵染山毛桃并表现典型的花叶症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LMVd引发花叶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 杜雨濛, 赵立华, 张绍智, 王田田, 张仲凯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269-27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早春西瓜是云南热区的特色水果,近年来病毒病发生危害日益严重。为明确侵染早春西瓜的主要病毒,本研究采集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早春西瓜植株与果实病毒病样品,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制样观察、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ID-ELISA)和RT-PCR扩增克隆与测序分析进行检测鉴定。结果表明:侵染早春西瓜的病毒为西瓜银色斑驳病毒(WSMo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ID-ELISA对叶部样品WSMoV和CMV的检出率分别为70%和20%,复合侵染率为15%,RT-PCR对这两种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65%,复合侵染率为65%;并且,实验对发病果实种子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分析发现上述2种病毒复合侵染率达100%;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云南西瓜WSMoV分离株21YV-40(GenBank登录号:OP617563)、21YV-43(GenBank登录号:OP867047)与云南分离株Banna-2011(GenBank登录号:KM242056)相似性最高,达到99.00%,云南西瓜CMV分离株CMVYN40(GenBank登录号:OP617565)、CMVYN46(GenBank登录号:OP617566)与泰国分离株A27(GenBank登录号:FN552545)相似性最高,达到98.00%。本研究明确了勐海县早春西瓜主要受到WSMoV和CMV的侵染且存在复合侵染,首次发现WSMoV和CMV复合侵染西瓜发病果实种子,为早春西瓜病毒病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 韩志磊, 李光艳, 孙晓辉, 吴斌, 洪浩, 庞宗洋, 王树森, 辛志梅, 竺晓平, 姜珊珊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279-29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甘薯褪绿斑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fleck virus,SPCFV)在山东省的发生及遗传进化情况,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采集了131份甘薯样品,针对SPCFV进行病毒检测、全基因序列扩增、序列分析及遗传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SPCFV两年的检出率分别为7.1%和5.6%,所有SPCFV感染样品中皆为SPCFV与其他病毒的复合侵染。通过RACE和RT-PCR获得CFV-SD1和CFV-SD2两个全基因组序列,全长均为9 105 bp;与已报道分离物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72.9%~89.5%。全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所有SPCFV分离物聚为两簇。且从不同样品中获得6个SPCFV山东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序列,基于CP氨基酸序列开展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山东分离物均归于亚洲类群的第一簇(Asian isolates 1)。氨基酸偏好性分析显示,CP氨基酸序列N端前35位同样存在多变区。本研究表明了山东省已成为SPCFV的常发区域,且病毒群体存在多样性,研究结果为指导SPCFV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 方奎, 方亦午, 李旻, 杨艳, 周剑, 钟杰, 张晔, 杜宇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291-30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从荷兰进境鸡爪槭根围中检疫截获的2种纽带科线虫进行了形态和分子鉴定,分别确定为小头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microcephalus Sher 和强壮盘旋线虫Rotylenchus robustus (Thorne) Loof & Oostenbrink。前者在输出国家无相关文献报道,2种线虫在鸡爪槭上发生尚属首次报道。根据截获时线虫种群数量来看,前者为优势种类,2种线虫的虫口比例大约为50:1。同时,在鸡爪槭根系上发现明显病理变化症状。
  • 杨艺萌, 丰叶青, 董海龙, 赵增旗, 王建明, 徐玉梅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304-31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分离自山西省马铃薯、甘薯和薯蓣块茎中的腐烂茎线虫8个群体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和数值测量,对形态数据进行SPSS差异显著性和PCA分析;采用通用引物对其ITS rDNA进行PCR扩增与序列测定,利用Geneious Prime 2019.2.3和DNAMAN 9.0软件计算相似距离和序列比对,Arlequin 3.5软件中的AMOVA模块分析分子变异方差,MrBayes 3.2.7构建贝叶斯系统发育树,并用PopART 4.8.4软件构建TCS单倍型网络图。结果表明,腐烂茎线虫群体YH277、YH279、tg38、XF01、CZ15、TY15、tg49属于A型,寄主有甘薯、马铃薯和薯蓣;为害马铃薯群体PX04属于C型。PX04和其余7个群体在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尾部稍尖;PCA分析显示PX04与其他7个群体可以明显区分开。选用薯类作物为寄主的腐烂茎线虫77条ITS序列构建TCS单倍型网络图,结果显示共享单倍型2个和独享单倍型26个。其中H1单倍型是共享率最高的,推测其可能为祖先单倍型;26个独享单倍型中马铃薯群体独享数目最多,其群体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最丰富,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值为0.841,群体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值为0.005 02。AMOVA分析表明,山西省腐烂茎线虫遗传差异主要来源于种群间,腐烂茎线虫A型与C型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赵迪, 陈胜男, 张蝶, 王洪洋, 陈爱娥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318-33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yb转录因子广泛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应对环境胁迫,但有关其对晚疫病抗性调控机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从本氏烟草中克隆获得一个含Myb-like结构域的蛋白编码基因,命名为NbMybl。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为753 bp,编码250 aa。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结果显示NbMybl受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侵染诱导表达。亚细胞定位表明NbMybl定位在植物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发现沉默NbMybl能够明显降低本氏烟草对致病疫霉的抗性。分析比较NbMybl沉默和非沉默对照烟草株系应对P. infestans侵染的转录组数据,发现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8486个,其中上调基因4202个,下调基因4284个。使用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进行基因富集分析,发现鉴定得到的DEGs中共有373个参与植物-病原菌互作,308个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216个参与植物MAPK信号途径。推测这些DEGs可能与沉默NbMybl降低本氏烟草抗病性有密切关联。qPCR检测部分DEGs的表达,发现其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数据一致。本研究为阐明NbMybl参与对抗致病疫霉侵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晓妍, 从威威, 陈莉, 张承启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332-34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半胱天冬氨酸酶(caspase)在哺乳动物中参与调控细胞凋亡过程,控制着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本研究利用基因敲除和回补的方法,获得了禾谷镰孢中半胱天冬氨酸酶基因FgCas4的敲除突变体ΔFgCas4和回补体ΔFgCas4-C。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基因FgCas4的缺失并不影响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的生长速率、菌落形态、分生孢子产量、致病和产毒。但是,敲除突变体ΔFgCas4的菌丝分支变多且具有3个隔膜的分生孢子比例较野生型和回补体增加了8.7%。对外界环境胁迫因子耐受性测定显示,ΔFgCas4对杀菌剂和金属离子的敏感性显著增加,同时其细胞内脂滴含量增多,对渗透胁迫因子抗性变强。亚细胞定位发现,半胱天冬氨酸酶FgCas4定位于液泡中。此外,基因FgCas4的缺失导致F. graminearum细胞自噬过程明显提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F. graminearum中半胱天冬氨酸酶FgCas4主要在菌体无性繁殖、对不同环境胁迫的应答以及细胞自噬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李娜, 邹丽芳, 辛屹东, 孙胜, 耿雪青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343-35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枯雷尔氏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青枯病严重威胁着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冠菌素 (Coronatine,COR)是由丁香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syringae)产生的化合物,结构类似于茉莉酸异亮氨酸 (JA-Ile)。本研究通过观察COR处理番茄后接种R. solanacearum的症状表现,发现COR处理的番茄植株比未处理的对照组青枯病发生症状轻。为进一步探究COR如何影响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对COR处理后接种R. solanacearum 24 h的番茄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发现,COR处理共诱导了2122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998个上调表达基因和1124个下调表达基因。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发现COR主要影响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此外,COR还诱导JA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以及抑制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COR在植物-青枯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王昊, 戎伟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355-36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树白粉菌(Oidium heveae)与拟南芥野生型Col-0是一种非亲和相互作用,激发依赖于EDS1(ENHANCED DISEASE SUSCEPTIBILITY 1)和PAD4(PHYTOALEXIN DEFICIENT 4)的抗病性,推测TIR-NB-LRR(TOLL INTERLEUKIN 1 RECEPTOR 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S)类抗病基因参与对O. heveae的抗病性。本研究通过筛选针对O. heveae的TIR-NB-LRR类差异表达基因,发现WRR4C(white rust resistance 4 C)基因受O. heveae的诱导上调表达。经过表型分析鉴定,O. heveae可以在2个wrr4c单突变体上形成浓密的菌丝网络和少量的分生孢子。同时,O. heveaewrr4c突变体上激发的细胞死亡、胼胝体沉积和致病相关基因PR1(Pathogenesis related 1)的表达都显著降低,暗示着WRR4C基因正调控拟南芥对橡胶树白粉菌的抗病性。然而,通过白粉菌细胞进入率测定,WRR4C基因并不参与拟南芥对O. heveae的细胞进入抗性。进一步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WRR4C基因受O. heveae的诱导,在侵染后的48 h表达量达到最高,推测WRR4C基因主要在白粉菌细胞进入后发挥抗病功能。另外,通过接种豇豆白粉菌,发现WRR4C基因同时正调控拟南芥对豇豆白粉菌的抗病性。
  • 王东元, 王继春, 孙文献, 朱峰, 吴宪, 祁山颜, 欧玉苹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364-37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稻瘟病菌的致病力是筛选抗瘟资源、培育抗瘟品种和指导品种布局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用东北粳稻区吉林省的166份水稻稻瘟病菌单孢分离物分别与7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品种(Chinese differential varieties, CDVs)和源于粳稻丽江新团黑谷(LTH)的23个抗稻瘟病单基因品种(monogenetic differential varieties, MDVs)在温室内人工接种,分析稻瘟病菌的致病力情况。稻瘟病菌的致病力按与CDVs互作表型可划分为7个群、44个生理小种,其中ZA为优势菌群,出现频率为45.18%,ZA17(19.28%)、ZG1(9.64%)等为优势生理小种;与MDVs互作亲和表型按U-i-k-z-ta模式命名生理小种,优势生理小种不突出,但子群致病型较明显,出现比例较高的子群分别为U73(47.0%)、i5(31.9%)、i7(31.9%)等;利用与单基因品种互作明确的稻瘟病菌无毒基因频率展现病原菌的致病力,频率较高的分别为Avr-Pi12(74.69%)、Avr-Pi9(72.28%)、Avr-Pi19(68.67%)、Avr-Pi20(68.07%)等,表明Pi12(t)、Pi9(t)、Pi19(t)、Pi20(t)等为吉林省抗稻瘟病广谱基因型。采用优势无毒基因频率显示稻瘟菌致病性,能够明确反映出广谱抗瘟基因型,可作为抗稻瘟病育种目标。
  • 陈祥祥, 钱保陆, 吴季荣, 徐剑宏, 史建荣, 董飞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377-38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江苏省主栽水稻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2021—2022年采用人工接种结合田间自然发病情况对16个水稻品种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分析了水稻籽粒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积累水平。结果表明:在人工接种条件下,9个水稻品种(4个粳稻和5个籼稻)连续两年对赤霉病达到中抗水平,籼稻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水平显著高于粳稻品种(P<0.05);在自然发病条件下,不同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水平不仅在年度间存在明显差异,也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籼稻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同样高于粳稻品种。籽粒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积累水平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本研究揭示了江苏省部分主栽水稻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为水稻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赤霉病水稻品种的培育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蒋倩, 王红丽, 王海光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385-39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条锈病是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安全生产。该病害的严重度准确评估对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措施制定至关重要。为了实现小麦条锈病严重度的准确评估,本研究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建立了小麦条锈病严重度自动评估方法,构建了小麦条锈病严重度自动分级系统。借助图像处理软件对获取的小麦条锈病各个严重度级别的发病单叶图像进行了手动分割,获取叶片区域图像和病斑区域图像,并统计获得每一发病单叶的叶片区域和病斑区域的像素数量,计算获得了每一发病单叶的病斑面积占发病叶片总面积的实际百分率。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利用4种图像分割方法对发病单叶图像进行叶片区域和病斑区域自动分割,与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病害图像进行手动分割所获取结果进行比较,获得了最优的病害图像自动分割方法。利用最优病害图像自动分割方法情况下获得的每一发病单叶的病斑面积占发病叶片总面积的百分率,分别依据每一个严重度级别的基于平均值中间值的实际百分率参考范围和病斑面积实际百分率的99%参考值范围,对每一发病单叶进行严重度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基于病斑面积实际百分率的99%参考值范围的严重度评估方法最优,其严重度评估平均准确率为88.19%。利用最优的病斑图像自动分割方法和最优的严重度评估方法,结合PyQt5库、Qt Designer和PyUIC5设计工具,使用Python语言编程构建了小麦条锈病严重度自动分级系统。本研究为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小麦条锈病严重度自动评估提供了基础,并为其他植物病害的严重度评估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参考。
  • 张锐彬, 秦方锦, 张昊青, 吴传发, 祝贞科, 葛体达, 羊健, 陈剑平, 李科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398-40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根系微生物组在宿主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以及病害抵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小麦根系微生物组变化与黄花叶病发生的关联机制,进而寻求小麦黄花叶病的生物防治方法,本研究采集了健康(H)、中度发病(M)和重度发病(S)小麦根系样品,研究了不同发病程度下小麦根内细菌群落结构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发病程度的增加,小麦根内细菌群落丰富度呈下降趋势。细菌群落结构在不同发病程度之间显著分异,且与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有关。其中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根瘤菌属(Rhizobium)、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人藤黄色杆菌属(Luteibacter)在发病小麦根内富集,其相对丰度与根际土壤中硝态氮(NO-3-N)、有效磷(AP)、有机碳(SOC)、全磷(TP)、全钾(TK)、植物体内碳(P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根际土壤中铵态氮(NH+4-N)、镁(Mg)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泛菌属(Pantoea)在健康小麦根内富集,其相对丰度与植物体内氮(P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小麦根内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及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有关。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贺赛雅, 袁加升, 周星海, 刘学瑞, 魏兰芳, 姬广海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410-41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了寻找新的生防资源应对日益严重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方法】本实验从根肿病重病田仅存的几株健康白菜的根际土壤中,通过培养组学分离到485株细菌,以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为指示菌,利用平板对峙和温室盆栽试验筛选对白菜根肿病的生防菌株,并通过形态学特征、16S 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利用热处理、酸碱处理、紫外线处理和蛋白酶K处理对生防菌的稳定性进行测定,同时利用平板对峙的方法测定了该菌的抑菌谱。【结果】通过对峙培养筛选获得46株有抑菌效果的生防菌株,并利用盆栽实验进行复筛,获得1株对白菜根肿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菌株,命名为S16。该菌株S16对60 ℃以上的高温比较敏感;对紫外线照射不敏感,有较强的UV稳定性;pH在4~8处理后稳定性较好,且酶处理对菌株产生的抗菌物质几乎没影响。结合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灰色橙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aurantiacus。S16对辣椒疫霉Ph. capsici等8种病原真菌具有抑制效果,抑菌谱较广,对白菜根肿病的盆栽防效达到68.74%。【结论】表明灰色橙黄链霉菌S16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具有显著的防效,可作为生防菌进一步开发利用。
  • 常哈拿, 占浩鑫, 张琳, 王若谷, 卢宝慧, 刘丽萍, 高洁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419-42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东北地区人参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panacicola)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来自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省109个C. panacicola菌株对这两种药剂的敏感性,并通过最低浓度抑制法评价吉林和辽宁省15个乡镇人参主产区435个C. panacicola菌株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测试的109个C. panacicola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频率均符合正态分布,其菌株群体的EC50均值分别为0.4044±0.1996 μg·mL-1和0.1717±0.0045 μg·mL-1,可作为C. panacicola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相对敏感性基线。不同地区来源的C. panacicola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对109个C. panacicola菌株的log10EC50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这些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抗性无相关性。本研究发现了1个苯醚甲环唑低抗菌株,其抗性频率为0.22%;未监测到戊唑醇抗性菌株。表明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对东北地区的C. panacicola抑菌活性较高,可继续用于防治人参炭疽病。研究结果为评估C. panacicola的抗药性风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东北地区人参炭疽病的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 冉林, 焦阳, 凌键, 杨宇红, 茆振川, 谢丙炎, 李彦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429-43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枯萎病由黄瓜专化型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 Foc)侵染引起,是黄瓜生产中较难防治的一种土传病害,发病时多造成植株萎蔫枯死,可导致黄瓜大幅减产。本研究从美国农业研究菌种保藏中心(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Culture Collection,NRRL)获得了一株可产生抗菌肽的木霉菌株3199,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苇状木霉(Trichoderma arundinaceum)。平板对峙试验发现菌株3199对Foc抑制效果明显。盆栽试验表明菌株3199孢子悬浮液(浓度1×108 个孢子·mL-1)灌根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为51.3%。进一步对该菌株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析,发现其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12 mg·mL-1)可显著抑制Foc生长。结果表明,T. arundinaceum菌株3199可代谢产生抑制Foc的活性天然产物,在黄瓜枯萎病生物防治方面有较大应用潜力。
  • 实验方法
  • 王岩滨, 安玮, 李殷, 吴云锋, 郝兴安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436-44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是第一大苹果生产国。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在我国各苹果产区分布广泛,侵染果树导致树势变弱,生长量减少,果实品质下降,严重威胁我国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病毒检测是果树病毒病防控的重要前提。本研究根据苹果茎沟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引物和探针,建立了微滴数字PCR (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 检测方法。所建立的检测方法能特异性检出苹果茎沟病毒,检测重复性好,灵敏度比qRT-PCR法高10倍,可适用于田间样品及组培苗检测。该方法的建立为苹果茎沟病毒的检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 研究简报
  • 金哲雄, 廖薇, 张闯, 黄有军, 吴酬飞, 仇智灵, 苏秀, 林海萍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443-44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孙晓辉, 姜珊珊, 石朝鹏, 洪浩, 辛志梅, 吴斌, 辛相启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447-45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雨萌, 李金婷, 石昊, 梁春浩, 王志刚, 吴学宏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451-45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贺, 姜兴林, 韩晓玉, 徐永伟, 彭红, 王怡凡, 袁虹霞, 李洪连, 杨雪, 施艳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457-46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姬丽云, 魏新钰, 周令希, 王凤龙, 田延平, 李向东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462-46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秦艳红, 文艺, 高素霞, 张德胜, 刘玉霞, 刘永康, 李绍建, 赵正伟, 王凤丽, 王飞, 鲁传涛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469-47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谢莉娜, 张玉阳, 于连伟, 徐永伟, 杨雪, 王亚飞, 陈琳琳, 李洪连, 崔荧钧, 施艳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476-48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