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5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6-20
  

  • 全选
    |
    病原学
  • 邓渊钰, 刘振国, 陈琛, 孙海燕, 曹淑琳, 李伟, 陈怀谷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481-49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是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之一, 为了快速简便地鉴定其毒素化学型,本研究检验了4种已报道的镰孢菌毒素化学型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在该菌上的适用性,结果显示这些方法均不能有效区分它的三种化学型。基于此,本研究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建立了能用于F. pseudograminearum毒素化学型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采用此方法,对从河北、山东、河南和江苏采集的479株F. pseudograminearum的化学型进行了鉴定,发现这些菌株中只有极少数为NIV型,其余均为DON型。河北、山东和河南的F. pseudograminearum以15-ADON化学型为主,而江苏的菌株中3-ADON化学型则占多数。F. pseudograminearum的3-ADON 和15-ADON化学型的地理分布与禾谷镰孢复合种相似。
  • 贾宝华, 李秀启, 刘莉铭, 康保珊, 古勤生, 吴会杰, 彭斌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493-50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调查了2022年济源市3块西瓜种植地块西瓜病毒病害平均发病率约为97%,并收集20份疑似病毒病样品,包括西瓜14份、甜瓜4份、南瓜1份和杂草反枝苋(Amaranthaceae retroflexus L.) 1份。选取3份西瓜和1份杂草反枝苋病样分别进行小RNA测序共检测出7种病毒。同时采用16种侵染西瓜的病毒特异性引物对所有的20份病样进行RT-PCR检测,与小RNA测序检测结果一致。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 WMV)和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ZYMV)是济源病毒病样中发生率前二的病毒,检出率分别是100%和85%。在一份反枝苋杂草样本中检测出WMV,表明反枝苋可能是WMV的中间寄主。从小RNA测序数据,获得了来自济源的4个WMV分离物的全长基因组。对WMV的全长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进行一致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来自济源的WMV分离物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表明该病毒在济源地区可能存在多个初始侵染源。本研究明确了济源地区西瓜病毒病种类,为该地区西瓜病毒病的防控策略制定及进一步的流行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孙爱青, 王丽花, 张艺萍, 杨秀梅, 苏艳, 吴学尉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504-51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MV)和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在蝴蝶兰不同部位的RNA质量及带毒量,以携带2种病毒的植株为试验材料,采用基于TaqMan探针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蝴蝶兰的蕊柱、唇瓣、萼片、花梗(韧皮部)、叶片、气生根和地下根7个部位,并采用基因芯片法对带毒量进行复检验证。结果表明,蝴蝶兰不同部位的RNA提取效果存在差异,蕊柱的浓度最高,其次是唇瓣和气生根,地下根的浓度最低。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CymMV和ORSV在唇瓣和气生根中载量最高,在蕊柱和花梗中载量最低,2种病毒在不同部位的病毒载量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为蝴蝶兰病毒监测样本采集的部位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 赵正婷, 盖晓彤, 张俊蕾, 夏振远, 马俊红, 刘雅婷, 姜宁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512-52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云南烟草上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 TZSV)的发病情况及群体遗传多样性特征,本研究使用核壳体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NP)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采自云南各烟区的560份烟草斑萎病样品进行检测,对部分阳性样本的NP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对获得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遗传变异、群体多样性等分析。RT-PCR结果显示,560份样品中共有262个检出TZSV,平均阳性检出率为46.8%;重组分析在DX_LJHP_65分离物基因序列中检测到显著的重组信号;系统发育分析显示129个TZSV分离物在进化上可以分为6个组,相同地区来源的分离物倾向于相聚成簇,表明该病毒在进化上具有较强的地理特异性;错配分布分析结果,云南TZSV群体呈多峰分布,表明该群体近期未经历群体扩张事件;种群间遗传分化分析结果表明,滇西和滇东北与其他群体之间基因交流频率很低,其余种群间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本研究是对云南各烟区TZSV分离物群体遗传变异情况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可为防控TZSV提供重要参考。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雷诗敏, 欧阳燕菲, 吴侨智, 许力丹, 曾晨, 伍慧红, 谢云巧, 何勇强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522-53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PXO99A-GX菌株的基因组注释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典型趋化受体基因PXO_01024,预测其产物具有2个跨膜结构域(TMD)和1个甲基接收结构域(MA),但缺少配体结合结构域(LBD)。为明确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同源双交换的方法构建了PXO_01024的缺失突变体DM01024。该基因缺失导致细菌的游动性几乎丧失,生物被膜减少,而互补菌株CDM01024的这些性状又恢复至野生型水平;在有伤接种条件下,DM01024的毒力与野生型相比并无明显变化,但是在喷雾接种(无伤)条件下,DM01024的病情指数相比野生型显著降低,而CDM01024的毒力又恢复至野生型水平,说明PXO_01024在侵染早期发挥作用;利用毛细管法对野生型及突变体DM01024进行趋化性检测,发现DM01024对甲硫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甘氨酸、天冬酰胺、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葡萄糖、麦芽糖、木糖、果糖、琥珀酸和酒石酸的趋向性相比野生型显著下降。本研究表明,非典型趋化受体基因PXO_01024Xoo的趋化性、游动性和早期侵染相关。
  • 李瑞芳, 刘倩倩, 姚姿婷, 贤小勇, 陆光涛, 朱桂宁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535-54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附加材料   可视化   收藏
    由柑橘黄单胞柑橘亚种(Xanthomonas citri subsp. citri,Xcci)引起的柑橘溃疡病是我国柑橘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Xcci广西菌株N8中有一个与306菌株的XAC3126同源的基因,可能参与调控病原菌的致病性。预测该基因编码一个单功能反应调控蛋白。为明确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对该基因进行缺失突变和功能互补,获得了相应的缺失突变体和互补菌株。致病性测定发现,该基因缺失导致Xcci在柑橘上的致病性显著下降,并且其胞外多糖产量、运动性,以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均显著降低,而互补菌株的这些表型恢复至野生型水平。进一步通过RT-qPCR分析该基因缺失对Xcci运动性相关基因及胞外多糖相关基因转录的影响,发现相比野生型菌株,缺失突变体在丰富培养基NB中培养时,这些基因的表达均下降,表明该基因的产物是通过调控多种致病因子的表达来影响病原菌在柑橘上的致病性。据此,我们将该基因命名为embR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motility and biofilm formation related regulator)。
  • 尹国英, 贾蒙骜, 常永春, 张盼, 李震, 蔡长春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544-55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编码马铃薯 Y 病毒(potato virus Y,PVY) CI 蛋白的核酸序列具有多个类似原核生物启动子元件的区域,有可能在原核细胞中翻译出对原核细胞具有毒性的蛋白,因此该序列难以按照常规的试验方法进行载体构建。在不改变CI氨基酸序列的基础上,对编码CI的核酸序列进行改造,成功构建了含有CI开放阅读框(ORF)的表达载体,利用真核无细胞蛋白表达系统成功实现了CI 蛋白的表达。通过亲和层析纯化,将CI蛋白免疫 Balb/c 小鼠,共制备了 6株单克隆抗体。间接 ELISA 和 Western blot 免疫印迹证明,其中4B7_2D6(IgG1)单克隆抗体,灵敏度最高,特异性最强。CI 蛋白的成功表达及单克隆抗体的获得,为后续研究 CI 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前提条件,对进一步探索 CI 与植物蛋白互作机理以及 PVY 的检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张玉阳, 李庆伦, 于连伟, 谢莉娜, 姜兴林, 王贺, 李洪连, 施艳, 杨雪, 袁虹霞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555-56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症青相关病毒(soybean stay-green associated virus,SoSGV)是新发现的一种可以引起大豆症青的植物病毒。大豆症青在中国大豆产区广泛发生流行,严重威胁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快速有效的SoSGV检测方法对于大豆症青的监测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SoSG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从发病大豆中扩增得到786 bp的目的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获得重组载体pET-28a-CP。在大肠杆菌Rosseta菌株中经过IPTG诱导表达,获得30 kDa的蛋白,与预期SoSGV CP大小一致。以纯化后SoSGV CP蛋白为抗原,免疫小鼠,制备了特异性SoSGV CP抗血清。In-ELISA检测结果表明,血清效价≥3.2×104。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所制备的SoSGV CP抗体可以在SoSGV侵染的烟草叶片和大豆症青发病的大豆叶片中检测到30 kDa的特异性条带。本研究为SoSGV引起的大豆症青的快速检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陈建雄, 詹刚明, 郭青云, 康振生, 姚强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561-57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青海省不同地区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越夏菌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于2014—2016年小麦秋苗期,从青海省不同地区采集发病初期的小麦条锈菌样本,利用近等基因系和辅助鉴别寄主进行毒性鉴定,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年份和地区亚群的小麦条锈菌毒性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类型丰富,在106份条锈菌标样中共鉴定出65种毒性类型。其中,供试条锈菌群体对Yr25Yr29YrA抗条锈病基因的毒性频率最高,均为100%;其次是Yr44,为99.07%;对 Yr5Yr15的毒性频率均为 0;除YrTr1基因(1.76%)外,对其余抗条锈基因的毒性频率在45.56%~97.78%之间,表明除Yr5Yr15YrTr1这3个基因外,其余24个抗条锈基因的抗性已减缓或丧失。不同采样年份小麦条锈菌系毒性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菌系毒性多样性最高,其次为2014年,2015年最低。不同采样地区小麦条锈菌系毒性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化隆县群体的毒性基因多样性最高,其次为贵德县,民和县的毒性基因多样性最低。2014—2016三年中供试条锈菌群体对Yr5Yr15YrTr1基因的毒性频率在 0~2.8%,表明这3个基因是当前青海省有效的抗条锈病基因,可进一步加以利用。本研究明确了青海省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类型以及不同地区间条锈菌群体毒性强弱,为该省小麦抗病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杨好, 黄衍焱, 易春霖, 谭楮湉, 任文芮, 黄富, 石军, 李小艳, 王文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571-58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绝大多数水稻亲本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组成不清楚,等位基因间的高度同源,导致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水稻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首先分析了稻瘟病抗性基因Pik位点11个等位基因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筛选出Pikp-1Pikh-1Pik-1Pikm-1Pi1-1特异的多态性位点,再与水稻资源中心(Rice Resource Center)中155个水稻基因组进行比对分析,在序列特异性最强的位置设计引物,成功地为这5个等位基因开发出了特性的分子标记。以2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为对照,应用这些分子标记,明确了109个水稻亲本中含有Pik-1、Pikh-1Pikp-1Pi1-1Pikm-1基因的材料分别有0、1、5、14和 20个。对‘绵恢365’中的Pi1基因测序,验证了分子标记的有效性及准确性。本研究为Pik位点在水稻抗稻瘟病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明确的亲本资源和可靠的分子标记。
  • 彭梦林, 何依璐, 姚博, 魏方俊, 张晋豪, 邱玥, 姬广海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582-59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草莓角斑病是云南近几年发生的重要细菌病害之一,本实验通过从病斑处分离得到的细菌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致病性检测、16S rDNA、hrpB基因分子鉴定,鉴定其中1株分离菌为草莓黄单胞菌(Xanthomonas fragariae)。生理生化指标检测表明,致病菌能利用D-麦芽糖、D-海藻糖、D-纤维二糖、蔗糖、D-松二糖等碳源26种,能与萘啶酮酸、林肯霉素等7种化学敏感物质反应,致病菌盐耐受性弱,对酸敏感,能利用L-乳酸、柠檬酸等有机酸。不同草莓品种对草莓黄单胞菌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红颜’和‘甜查理’为高抗品种,病情指数分别为5.95和4.76,高抗品种占比为14.28%;中抗品种为‘波特拉’、‘全明星’、‘越秀’、‘白雪公主’、‘京藏香’、‘香野’,中抗品种占比为42.85%。本研究明确了草莓角斑病病原菌,提供了部分草莓品种抗性信息,以期为深入研究该病害发生规律、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李婷婷, 赵雅琼, 金社林, 姚强, 王海光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591-60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位于西北地区的甘肃和青海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病原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Pst)重要的越夏区和菌源基地,也是Pst毒性变异频率较高地区,该区域海拔高,紫外线辐射强度大。为了解紫外线对Pst存活力和毒性变异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分离自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21个Pst菌株夏孢子的相对萌发率和UV-B辐射LT50值(UV-B致死中时间,即在一定UV-B辐射强度下夏孢子相对萌发率为50%时所需辐射时间),探索了相应菌株对UV-B辐射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3个UV-B辐射强度(150、200和250 μw·cm-2)下,分离自甘肃和青海的全部Pst供试菌株的夏孢子相对萌发率均与UV-B辐射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0 1)。3个UV-B辐射强度下的夏孢子相对萌发率和LT50值的比较结果表明,Pst菌株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来自于青海的Pst菌株之间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差异高于来自于甘肃的Pst菌株。研究结果为探索紫外线对Pst存活力和毒性变异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为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一定依据。
  • 李磊福, 孙秋玉, 吕娟娟, 张克瑜, 高建孟, 董佳玉, 孙志强, 马占鸿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607-61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玉米南方锈病是一种暴发性和气传性的大区流行性病害,流行年份可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病害流行主要是由病原菌毒性优势小种所致,但我国目前尚缺乏玉米南方锈菌生理小种的研究,给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带来许多困难。本研究在温室对采自不同地区玉米南方锈菌的分离物在含已知抗性基因的自交系及骨干自交系上进行了苗期抗性鉴定,根据基于生物间遗传学方法计算的不同玉米自交系毒力频率,筛选出具有鉴别能力的‘CML470’、‘齐319’、‘F939’、‘W2D’、‘P138’、‘昌-470’、‘X178’和‘黄早四’8个自交系,构建了一套玉米南方锈菌鉴别寄主谱,并对我国玉米南方锈菌致病型进行了研究,共发现14种致病型,其中1号致病型(只能侵染黄早四)的频率最高,为0.58,其在2016年和2017年均被发现,且分布区域广,在海南,广西,广东,山东等7个省份均存在,是目前我国玉米南方锈菌的主要流行致病型,由此确定为我国玉米南方锈菌的一个新的生理小种,命名为南中1号生理小种(NZ1),这也是我国大陆第一个正式命名的玉米南方锈菌生理小种。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王容燕, 高波, 李秀花, 陈书龙, 马娟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617-62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终极腐霉Globisporangium ultimum var. ultimum引起的甘薯斑驳坏死病是我国新报道的一种病害,在甘薯收获末期与贮藏前期造成严重危害。为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分别在离体与活体条件下测试了终极腐霉的适宜生长温度以及甘薯斑驳坏死病发生的温度效应,在此基础上评价了10种杀菌剂对终极腐霉的毒力以及对甘薯斑驳坏死病的防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终极腐霉在离体条件下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0 ℃。在薯块上甘薯斑驳坏死病发生的最佳温度为20 ℃。在离体15 ℃、20 ℃、23 ℃、25 ℃条件下测试,精甲霜·锰锌在15 ℃时的毒力高于其它温度;吡唑醚菌酯和霜脲·锰锌在23 ℃、25 ℃时的毒力低于15 ℃、20 ℃时的毒力,氟菌·霜霉威在25 ℃时的毒力低于15 ℃、20 ℃、23 ℃,而氟噻唑吡乙酮、喹啉铜在不同温度下毒力差异不大。在20 ℃条件下薯片上的活体测定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甘薯斑驳坏死病的保护作用明显高于治疗作用,其中精甲霜·锰锌、氟菌·霜霉威的保护作用和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其它4种杀菌剂。
  • 刘雅洁, 罗书介, 蒋晓惠, 张清霞, 魏霜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625-63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引起的作物根结线虫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为了筛选根结线虫病的生防资源,本研究从扬州蔬菜田土壤中分离了两个具有较高杀线虫活性的细菌菌株HJ03和HJ04。综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将这两株菌分别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沙福芽胞杆菌(Bacillus safensis)。HJ03和HJ04培养液处理M. incognita二龄幼虫24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7.3%和79.3%,其无细胞培养滤液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5.9%和80.1%,两种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培养24 h即可获得较好的杀线虫效果,更长的培养时间不能显著增加致死率;以OD600=1.2的1倍菌液为原液,稀释2倍后致死率分别为77.7%和78.6%,和原液相比下降不显著,稀释5倍致死率显著下降。抑制线虫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HJ03和HJ04能抑制卵孵化,相比LB处理的对照相对抑制率分别达到71.1%和64.0%;可显著减少番茄根尖1 cm周围二龄幼虫数量,抑制率分别达到90.9%和87.6%;能显著抑制二龄幼虫侵染,接虫1周后抑制率分别达到85.4%和85.2%;可显著抑制根结形成,接虫40 d后根结指数分别为1.1和1.6,相比LB培养基处理的对照(3.3)明显下降;可抑制卵囊形成,接虫60 d后的抑制率分别为75.7%和73.1%;可显著减少线虫诱导寄主产生的巨细胞的大小。此外,HJ03和HJ04还能促进番茄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本研究丰富了作物根结线虫病的生防资源,为进一步开发线虫生防菌剂奠定了基础。
  • 实验方法
  • 鲁萌萌, 唐利华, 黄穗萍, 陈小林, 郭堂勋, 马立安, 陆建勋, 李其利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638-64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亚洲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sianum)是一种能引发芒果炭疽病的优势病原菌。为建立一种能快速诊断该病原菌所引起的芒果炭疽病的PCR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种类炭疽菌的全基因组DNA序列,获得了1条C. asianum特异性序列,设计并筛选得到1对特异性引物:caf1(5'-CCGTCAGACGGAATTATCAGC-3')和car1(5'-CCGATCCTGTCTTTGAAATGG-3')。结果表明,引物caf1/car1可以从C. asianum中扩增出长度为419 bp的特异性目标条带,灵敏度可达到1 pg·μL-1。利用该引物能够从人工接种C. asianum YN55-1的芒果叶片以及田间发生炭疽病的芒果叶片样品中快速稳定地检测出长度为419 bp的目标条带。本研究建立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为C. asianum导致的芒果炭疽病的田间监测和快速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
  • 研究简报
  • 周贝贝, 高正辉, 杨雪, 石旺鹏, 齐永杰, 马娜, 阚丽平, 徐义流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648-65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娟, 张洁, 乔广行, 李莹菲, 秦文韬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654-65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梁佳媛, 赵灿, 蔡伊博, 吴学宏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658-66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徐小文, 李科, 张子一, 黄敏, 查玉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664-66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子仪, 李佳涛, 杨静, 张燕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669-67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郑放, 李磊, 刘瑶丹, 陈香玲, 陈传武, 吴群, 焦晨, 谢艳, 李红叶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674-67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