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5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8-20
  

  • 全选
    |
    病原学
  • 闫晗, 陈立杰, 韩涛, 董海, 徐晗, 褚晋, 缪建锟, 杨皓, 李志强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679-68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瘟病菌在田间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在辽宁省5个粳稻主产区采集并分离了336株稻瘟菌单孢菌株,并对其交配型分布和育性能力差异进行了检测,分析稻瘟病菌的变异机制。通过PCR技术检测交配型,发现所有供试菌株均属于单一交配型MAT1-2,群体遗传中出现了显著的交配型偏离现象。采用对峙培养杂交法,与标准菌株P9(MAT1-1)配对检测育性能力,发现所有供试菌株的平均可育性菌株比例为37.50%,平均形成子囊壳38.8个,可育菌株比例整体偏低,存在地域性分布规律,稻瘟病菌群体育性可能受积温影响。本研究首次明确了辽宁省稻瘟菌交配型分布和育性能力地域性差异。鉴于交配型的单一和可育菌株的缺乏,辽宁省粳稻主产区田间流行的稻瘟菌多是无性繁殖构成群体。
  • 张世才, 张基林, 段敏杰, 杨小苗, 黄启中, 黄任中, 李怡斐, 罗云米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687-70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23
    摘要 ( ) PDF全文 ( ) 附加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培养、鉴别寄主灌根接种和微卫星分子标记等方法,对2019和2020年采集自重庆市的66株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进行交配型、生理小种组成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交配型检测结果显示A1交配型有13株,A2交配型有53株。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示42株P. capsici中有11株race1、28株race2、1株race3和2株race6(超级毒性小种)。利用6个已报道的微卫星分子标记位点对所有P. capsici菌株进行群体变异分析,共计获得59个不同的基因型;来自重庆地区11个P. capsici地理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786~2.881,期望杂合度He为0.352~0.577,Shannon-Wiener指数H为1.242~2.079,多态标记百分率为83.33%~100%,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频繁(Nm=0.133~7.680),总群体的遗传分化处于中等水平(FST=0.113)。以上结果表明P. capsici在重庆各区县的遗传变异程度不同,总群体内杂合子过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地理群体的交配型组成、固定系数以及Hardy-Weinberg平衡和连锁不平衡检验提示重庆地区P. capsici可能同时存在无性和有性繁殖。AMOVA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主成分分析(DAPC)表明重庆地区P. capsici菌株间存在明显差异,可划分为2个类群。Structure分析显示重庆地区P. capsici可能来自两个不同的祖先群体。上述有关重庆地区P. capsici有性生殖、生理小种组成和群体遗传结构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为该地区辣椒疫病的防控奠定了基础。
  • 鹿秀云, 商俊燕, 高驰, 苏振贺, 王莹, 张晓云, 郭庆港, 李社增, 马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702-71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5月,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颠茄试验田中发生了一种由颠茄茎基部腐烂引起整株死亡的新病害。为有效了解和防治该病害,本研究针对该病害开展了病原分离鉴定、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和防治药剂室内筛选试验。通过形态特征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柯赫氏法则回接试验,将该病害鉴定为由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 Fitzp.)引起的颠茄茎基腐病,为国内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卵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 ℃、25~35 ℃和35 ℃;最适pH分别为7.0~9.0、7.0~8.0和10.0;同时明确了其最适光照条件和培养基;瓜果腐霉菌丝生长和孢子囊产生的最适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葡萄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硝酸铵和脲。选用9种常用化学杀菌剂和1种微生物杀菌剂对P. aphanidermatum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5%精甲霜灵FS、250 g·L-1嘧菌酯SC、98%噁霉灵SP和100 g·L-1氰霜唑SC对瓜果腐霉菌丝的生长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1.619、2.069、37.463和49.484 μg·mL-1,为指导生产上颠茄茎基腐病合理用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张天毅, 余代宏, 曹玉莲, 鲁慧, 兰平秀, 李梅会, 谭冠林, 李凡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713-72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1-2022年在云南省玉溪市和昆明市采集95份表现为花叶、黄化、褪绿、环斑嵌纹等症状的茉莉花病毒病叶片样品,利用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黄症病毒属(Luteovirus)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马铃薯X病毒属(Potexvirus)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幽影病毒属(Umbravirus)等病毒属的通用引物以及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茉莉花叶伴随病毒(jasmine mosaic-associated virus,JMaV)、茉莉C病毒(jasmine virus C,JaVC)、茉莉H病毒(jasmine virus H,JaVH)、茉莉T病毒(jasmine virus T,JaVT)、烟草线条病毒(tobacco streak virus,TSV)等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对茉莉花进行上述病毒的RT-PCR检测。发现侵染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和昆明市呈贡区的茉莉花病毒有JaVT、JaVH、JMaV、JaVC和CMV五种,检出率分别为60.00%、57.89%、15.79%、13.68%和6.32%,JaVT和JaVH是侵染云南茉莉花的优势病毒;这5种病毒在元江县和呈贡区的茉莉花样品中均检测到,优势病毒均为JaVT和JaVH,但呈贡区的病毒检出率均低于元江县。病毒大多以复合侵染的形式对茉莉花产生危害,5种病毒共有11种复合侵染类型,JaVC和CMV通常与JaVH、JaVT等病毒复合侵染,JaVH+JaVT复合侵染类型检出率最高,为26.32%。本研究首次在茉莉花上发现了CMV的感染,为了探明云南CMV茉莉花分离物与来自其他地区和寄主植物CMV分离物的分子变异和系统发育情况,将获得的CMV茉莉花分离物(CMV-YYJMLH)的CP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OQ870529)与GenBank中报道的其他35个CMV分离物CP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其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77.17%~99.09%,其中CMV-YYJMLH与CMV云南辣椒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MT786689)的一致性最高,为99.09%。将不同来源的CMV分离物CP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CMV-YYJMLH分离物属于亚组I中的IB亚组,该分离物与CMV云南辣椒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这是国内外首次报道CMV侵染茉莉花,也是JaVT在云南首次被发现的正式报道。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宋宣同, 聂晓飞, 王紫瑶, 毕凯, 朱闻君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726-73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害可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而分泌蛋白在灰葡萄孢的侵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对灰葡萄孢分泌蛋白功能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本研究从灰葡萄孢侵染时期的分泌蛋白组中筛选到1个分泌蛋白BcSGP1,该基因在灰葡萄孢侵染期上调表达。将BcSGP1基因敲除后,基因敲除转化子的致病力降低,但生长速度、产孢量和抗逆性没有变化。通过农杆菌注射法在本氏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BcSGP1后能引起叶片坏死,并且其诱导植物坏死的活性依赖于植物中的类受体激酶BAK1,但不依赖于类受体激酶SOBIR1。此外,BcSGP1还能诱导植物对灰葡萄孢的抗病性。以上结果表明,BcSGP1是一个致病相关分泌蛋白,并参与诱导植物的抗性,在灰葡萄孢与植物互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增强了对灰葡萄孢致病机制的理解,为灰霉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 甄金鹏, 柳健虎, 曹宏哲, 邢继红, 董金皋, 石承民, 张康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738-74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附加材料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由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侵染引起的小麦赤霉病、玉米茎腐病和穗腐病频繁发生,造成严重的农作物产量损失。为了解禾谷镰孢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挖掘其致病相关基因,本研究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技术,对93份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禾谷镰孢进行群体遗传分析和选择消除分析。利用基因组分析工具箱(Genome Analysis Toolkit 4,GATK4)对这些禾谷镰孢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3,817,652个SNP标记。基于SNP获得的系统发育树、主成分分析(PCA)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将这些禾谷镰孢分为3个类群。基于选择性降低,对类群1和类群2进行选择消除分析,结果发现类群1受到的选择压力更大。在群体多态性(θπ)和群体分化指数(Fst)两者交集的前5%区域确定了70个受选择区域,依据基因组位置信息获得了76个蛋白编码基因。进一步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及候选基因在禾谷镰孢-寄主植物互作过程中的转录水平分析,初步确定了其中8个基因(FGSG_05447、FGSG_05610、FGSG_10272FGSG_10313、FGSG_01353、FGSG_05545、FGSG_10858FGSG_12745)与禾谷镰孢的致病性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揭示禾谷镰孢致病机理以及小麦和玉米相应抗性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 江玉霞, 代丽丽, 薛晓婧, 于悦, 张建荔, 丁新华, 钟巍然, 储昭辉, 刘海峰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746-75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附加材料   可视化   收藏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严重危害番茄的产量和品质。番茄对晚疫病存在阶段性抗性,但具体抗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番茄品种“小汤姆”为供试材料,发现该品种幼苗期(株龄4周)比成株期(株龄8周)更抗晚疫病。利用RNA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富集并验证了幼苗期番茄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生物合成途径中AOS1、AOS2AOC等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成株期植株。植物激素检测结果也显示,番茄叶片中JA含量在幼苗期显著高于成株期。在本生烟叶片中瞬时表达AOS1、AOS2AOC等基因均增强了烟草对晚疫病的抗性,表明这些J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植物对晚疫病的抗性水平之间呈正相关。体外喷施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能提高番茄植株对晚疫病的抗性,而喷施JA合成抑制剂DIECA则使番茄更感晚疫病,进一步证明了JA正向调控番茄对晚疫病的抗性。上述结果表明,JA合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在番茄对晚疫病的阶段性抗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利用阶段性抗性防治番茄晚疫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 马嘉冰, 杨明明, 赵颖嘉, 谭云晓, 常邦帅, 王娜娜, 黄丽丽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756-76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含PilZ结构域蛋白是目前最大的一类c-di-GMP受体,但该类受体在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Psa)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都未见报道,揭示其在Psa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为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首先对Psa M228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及序列比对,对PilZ结构域蛋白进行鉴定及c-di-GMP结合保守位点分析;同源重组法构建单基因缺失突变体,叶盘真空渗透、软琼脂平板和生长曲线测定法分别测定突变体与野生型的致病力、运动性及生长速率差异;qRT-PCR测定T3SS和鞭毛相关基因的转录量分析PSA_2195是否对Psa的致病力和运动性存在转录调控。结果显示Psa M228中共有8个含PilZ结构域蛋白,其中PSA_2195和PSA_1975没有与c-di-GMP结合的保守基序RxxxR和(D/N)xSxxG。8个含PilZ结构域蛋白存在功能分化,与野生型M228相比,ΔPsa_1116、ΔPsa_2195、ΔPsa_2203、ΔPsa_762、ΔPsa_4490和ΔPsa_4763的致病力显著减弱,ΔPsa_2195、ΔPsa_762、ΔPsa_1116和ΔPsa_3989的泳动和群集运动能力显著减弱,生长速率之间没明显差异。其中,PSA_2195通过在转录水平上调控鞭毛合成、T3SS等相关基因影响Psa的运动性和致病性。总而言之,本研究对Psa M228中的8个含PilZ结构域蛋白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重点揭示了PSA_2195调控运动性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胡小红, 李恒进, 石军, 李德强, 樊晶, 黄富, 王文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769-77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瘟病对水稻生产具有毁灭性的危害。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方法。明确抗病品系的抗病基因将有利于选育新的抗病品种及品种合理布局。‘雅恢2115’是广谱高抗稻瘟病的优良恢复系,前期研究表明其中含有抗瘟基因Pi2。为了鉴定‘雅恢2115’中其他抗瘟基因,本研究利用对Pi2单基因系致病的稻瘟菌菌株M14Ga089和‘丽江新团黑谷/雅恢2115’的F2代群体进行抗瘟基因定位分析。结果发现F2代群体的抗/感比率符合3∶1的显性单基因分离比,表明‘雅恢2115’对菌株M14Ga089的抗性由1个显性基因控制,将其命名为Pir2115-1(t)。通过极端隐性群体法将Pir2115-1(t)基因定位到第2号染色体RM6307和RM208之间,该区域包含一个已克隆的抗瘟基因Pib。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在‘雅恢2115’中Pib受稻瘟菌侵染高度诱导表达,序列分析发现‘雅恢2115’中Pib编码的蛋白质序列与已报道的Pib完全一致,表明‘雅恢2115’中含有Pib。本研究结果将为‘雅恢2115’在育种中的运用及其组合的品种布局提供重要依据。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吕秋实, 赵心雨, 阳欣, 黄福旦, 梁五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777-78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曲病菌(Villosiclava virens)可侵染水稻引发稻曲病,目前对于V. virens是以菌核还是厚垣孢子越冬存在争议。2021和2022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一处稻田均发生了较严重的稻曲病。本研究于2021年10月—2022年11月对该稻田中V. virens的菌核和厚垣孢子进行持续监测,并检测了厚垣孢子的萌发能力,以明确V. virens的越冬方式。结果显示,5次采集的稻田土样(每次在田埂和田内分别随机选取9个采样点),除2022年1月和5月从田埂采样点采集的土壤样品中未镜检观察到厚垣孢子外,其余都至少有1个采样点的土样可镜检到厚垣孢子。进一步利用巢式PCR进行分子检测,所有田内和田埂采样点中,都至少有1个采样点的土样可检测到V. virens。23 ℃和4 ℃条件下稻曲球厚垣孢子的存活期分别约为7和13个月。4 ℃条件下保存6个月后,土样中的厚垣孢子仍有萌发能力。2021年10月—2022年10月经田间调查以及对采集的土样进行镜检,均未发现菌核,仅于2022年11月9日从稻曲球上检查到菌核,菌核携带率仅为3.14%。因此,判断本研究采样的稻田2021年V. virens以厚垣孢子形式在土壤中越冬,并作为主要初侵染源引发次年的稻曲病。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陈子涵, 何涛, 施本义, 李科, 蔡红, 何霞红, 朱有勇, 赵宇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787-79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黄精轮作后对三七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评估轮作及自然休耕两种方式的修复能力。本研究以三七二年连作土壤为对象,在三七连作后种植二年黄精,并以同等条件土壤休耕后再复种三七,基于微生物组学结合生信分析技术研究黄精轮作对三七连作土壤微生物结构组成及菌群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黄精轮作后复种三七一年存苗率可达88.33%,显著高于休耕处理;三七根腐发病率均低于20%,但相较于休耕处理差异不显著。黄精轮作后土壤真菌及细菌多样性均显著降低(P<0.01),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轮作能显著影响三七连作土壤真菌及细菌β多样性(P<0.001);轮作能显著增加子囊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担子菌门、被孢霉门真菌相对丰度,轮作后细菌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绿弯菌门、不动杆菌门、拟杆菌门等显著降低。LEfSe结果表明,黄精轮作后三七根腐病病原菌镰刀菌属、Ilyonectria等真菌显著降低;芽孢杆菌属、芽单胞菌属、溶杆菌属、类芽胞杆菌属等重要细菌属显著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真菌主要以腐生、病理以及混合营养模式为主,经黄精轮作处理后,植物病原物真菌丰度下降,致病菌的占比有所下调,与病害有关的微生物下降,同时黄精轮作后细菌L-缬氨酸生物合成途径、L-异亮氨酸生物合成I(来自苏氨酸)途径、L-异亮氨酸生物合成II、有氧呼吸I(细胞色素C)途径显著降低。利用黄精轮作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对缓解三七连作障碍具有一定潜力。
  • 王少骅, 储天然, 廖锴, 石延霞, 谢学文, 李磊, 范腾飞, 李宝聚, 柴阿丽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799-80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是黄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土壤带菌是其重要的初侵染源。为了明确液滴飞溅对土壤中病菌传播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土壤中C. cassiicola的qPCR快速检测体系。利用该检测体系从黄瓜棒孢叶斑病自然发病棚室的土壤样本中检测到C. cassiicola带菌量为27.00×100~7.95×105 pg DNA·g-1。液滴撞击能引起土壤或基质中的C. cassiicola飞溅,使空气中的病原菌浓度达到2.71×103~3.36×103 pg DNA·m-3,造成黄瓜发病(土壤和基质带菌的病情指数分别为65.56和41.56)。在带菌土壤或基质表面覆膜可使空气中C. cassiicola浓度降至10.24~12.11 pg DNA·m-3,显著减轻了病害的发生(带菌土壤和基质覆膜后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3.79和13.83)。本研究明确了液滴撞击飞溅是土壤中C. cassiicola传播的重要方式,为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监测预警提供了技术手段,为病害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 袁加升, 贺赛雅, 张晋豪, 孟涵, 王博文, 魏兰芳, 姬广海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808-81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Xoc)引起的水稻条斑病是水稻的主要细菌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开发安全、高效的生防资源对该病害的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点接法和牛津杯法,筛选获得了1个对Xoc拮抗效果较好的水稻内生菌菌株XP-1,其发酵液抑菌圈直径为 (56.1±0.1) mm。XP-1对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白菜软腐病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草莓角斑病菌(Xanthomonas fragariae)和甘蓝黑腐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等5种常见植物病原细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XP-1菌株具有产IAA、铁载体和解无机磷的能力,无固氮和解钾能力。室内浸种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XP-1菌株的稀释发酵液能够促进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3个水稻品种(日本晴、IR24、滇禾优615)的病斑抑制率高达 63.72%~94.47%。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XP-1菌株为菠萝泛菌(Pantoea ananatis)。XP-1菌株抑菌谱较广,是一株有益的水稻内生菌,对水稻具有较好的防病促生效果。本研究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生防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 实验方法
  • 朱丽娟, 白雅妮, 苏兰怡, 王驰, 何诗芸, 韩艳红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819-82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茉莉生长过程中普遍受到多种病毒的复合侵染。由于缺乏病毒与症状关系的系统研究,仅通过症状很难准确分辨茉莉被何种病毒侵染,所以建立快速精准诊断多种茉莉病毒病的检测技术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4种茉莉病毒——茉莉T病毒(jasmine virus T,JaVT)、茉莉C病毒(jasmine virus C,JaVC)、茉莉H病毒(jasmine virus H,JaVH)和茉莉A病毒(jasmine virus A,JaVA)——的一步法多重逆转录PCR(one-step multiplex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体系,其最优反应体系为:在总体系20.0 μL中,JaVT、JaVC、JaVH和JaVA的上下游引物浓度分别为200、150、100和150 nmol·L-1,One-step Enzyme Mix:0.2 μL,2×反应缓冲液:10.0 μL,模板量:1.0 μg;多重RT-PCR参数设定为:RNA反转录50 ℃ 30 min;预变性94 ℃ 2 min;94 ℃变性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45 s,30个循环;72 ℃整体延伸10 min。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一步法多重RT-PCR可同时高效精准地检测4种茉莉病毒,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可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精准、高效检测和田间茉莉病毒病的检测。
  • 秦艳红, 王凤丽, 文艺, 赵正伟, 高素霞, 张德胜, 李绍建, 刘永康, 刘玉霞, 鲁书豪, 王飞, 鲁传涛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829-83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花叶病毒(youcai mosaic virus, YoMV)是侵染地黄和山药的重要病毒之一,能导致中药材的产量下降及品质降低。本研究基于逆转录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建立了针对YoMV的快速、特异、灵敏的RT-LAMP检测方法。根据Yo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5条特异性引物,建立的RT-LAMP方法最适检测温度为60 ℃,反应时间为60 min,该方法能特异性检测到YoMV,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 000倍,可检测9.18×102拷贝·μL-1模板,本研究建立的RT-LAMP检测技术为地黄和山药上YoMV的准确鉴定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方法。
  • 孙庆丰, 刘志菲, 陈妮, 迟胜起, 原雪峰, 曹欣然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835-84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针对李树皮坏死茎痘病毒(plum bark necrosis stem pitting-associated virus, PBNSPaV),一种长线型病毒科(Closteroviridae)、葡萄卷叶病毒属(Ampelovirus)的正单链植物RNA病毒,利用大肠杆菌进行异源表达和纯化其编码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p)。通过体外实验发现,异源表达的重组RdRp具备复制酶活性,并能够识别PBNSPaV基因组的3′UTR区域,从而建立了RdRp介导的PBNSPaV体外转录体系。樱桃上病毒病多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同科病毒之间的RdRp能否具有通用性未见报道,本研究选取田间对产量影响较重的同科病毒樱桃小果1号病毒(little cherry virus-1, LChV-1),利用已经建立的该病毒体外转录体系探究RdRp的通用性,实验结果显示,异源表达的LChV-1 RdRp无法有效识别PBNSPaV相关启动子序列,表明该两种病毒的RdRp不具有通用性。本试验所创建的体外转录体系可用于研究PBNSPaV复制调控研究。
  • 研究简报
  • 王萌, 吴林娜, 陈鹏召, 李兴红, 张玮, 燕继晔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843-84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子玉, 东保柱, 孟焕文, 赵媛, 苗建军, 包立岚, 周洪友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848-85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单长林, 李孝军, 周圆, 季文彬, 鲁专, 吴若轩, 樊朝鲁, 邵炜冬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852-85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贺春萍, 胡月, 吴贺, 梁艳琼, 李锐, 林金晶, 陆英, 吴伟怀, 易克贤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857-86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艳杰, 普梅英, 吴红芝, 杨玉勇, 王超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862-86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苗苗, 孙文秀, 唐利华, 黄穗萍, 郭堂勋, 陈小林, 李其利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866-87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杜丹, 杨艳, 杨雪萍, 孙大生, 原向阳, 宋喜娥, 杨雪芳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871-87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会杰, 严蕾艳, 王驰, 孙建磊, 王崇启, 高超, 康保珊, 刘莉铭, 刘茜, 古勤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877-88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