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病原学
    胡津铭, 赵倩, 杨洪娟, 高旭利, 李朝霞, 李永腾, 兰成云, 张卫华, 张锋, 田延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1): 11-1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50
    Viral diseases in cucumber in Qudi are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recent years. To detect and identify the main viruses, the plant samples of cucumber were collected from Qudi town, Jiyang district, an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 (NGS), RT-PCR ampl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viral genome sequences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iruses infecting cucumber in the spring were 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 and watermelon silver mottle virus (WSMoV). Besides CGMMV and WSMoV, cucumber plants in the autumn were also infected with 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ZYMV). The detection rates of CGMMV, WSMoV and ZYMV by RT-PCR were 68.2%, 45.5% and 50.0%, respectively,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complex infection was 50%. Genetic sequenc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coat protein (CP) gene sequence of CGMMV [JY2-6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OR591512) isolated in this study was similar to the sequence of CGMMV [SDRZ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KX185151)] isolated from cucumber in Rizhao, and the identity was 100%. The nucleocapsid (N) gene sequence of WSMoV [JY2-4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OR591517) isolated in this study was similar to the sequence of WSMoV [W6412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AM113765)] isolated from watermelon in Thailand, and the identity was 99.1%. The CP gene sequence of ZYMV [JY2-7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OR591522) isolated in this study was similar to the sequence of ZYMV [Yaz.Ashk.S.Z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KX495623)] isolated from cucumber in Iran, and the identity was 97%.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cucumber in Qudi was mainly infected by CGMMV, WSMoV and ZYMV, and complex infection was also common. This study provided a basis for virus prevention of cucumber in Qudi.
  • 病原学
    张灿, 徐辰僖, 马全贺, 刘詹云, 杨伊格, 黄中乔, 高文娜, 刘西莉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5): 881-88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07
    为明确内蒙古大豆种子内部和表面携带的病原菌种类和分离频率,探究大豆种子是否携带检疫性病原菌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采用洗涤检验法和培养基培养法,分别从供试大豆种子内部获得218株真菌分离物,种子表面获得196株真菌分离物,但未分离获得P. sojae。结合菌落形态观察和ITS-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物进行鉴定,种子内部真菌分离物分属16个属,种子表面真菌分离物分属17个属。结合文献报道从中挑选了9个属的24株疑似病原菌进行致病力测定,发现其均可在大豆黄化苗上引起病斑。通过特异性引物检测法进一步确认了供试的大豆种子未携带大豆疫霉。上述结果为大豆种子带菌所引起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 病原学
    鹿秀云, 苏振贺, 刘晓萌, 商俊燕, 王莹, 张晓云, 郭庆港, 李社增, 马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5): 890-90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12
    为明确引起西瓜黄萎病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种群结构类型、致病性差异以及对不同作物的潜在风险,通过PCR扩增技术对20株来源于西瓜的V. dahliae生理型、生理小种和交配型进行了测定,利用伤根接种法对其致病性分化进行研究,同时测定了6种其他作物来源的V. dahliae对西瓜的致病性以及西瓜来源V. dahliae对4种作物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供试的20株V. dahliae菌株经鉴定均为非落叶型、2号生理小种和MAT1-2-1交配型。该20株V. dahliae对西瓜的致病性菌株间存在一定的差异,AUDPC值从238.92到606.81之间,其中菌株WM05和WM14的AUDPC分别为606.81和514.72,显著高于其他18株V. dahliae,致病性相对较强;而菌株WM01、WM20、WM24和WM19的AUDPC仅为238.92、249.15、256.11和257.45,致病性相对较弱。来源于棉花、茄子等6种作物的V. dahliae均能侵染西瓜,且对西瓜的致病性存在显著差异。来源于西瓜的V. dahliae能够侵染供试的4种作物,对茄子的致病性最强,对棉花的致病性最弱,对马铃薯和向日葵的致病性与对西瓜的致病性相当。研究结果将为西瓜黄萎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 病原学
    李梅, 卢若滨, 兰平秀, 谭冠林, 陈小姣, 李凡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5): 902-91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48
    南方菜豆花叶一品红病毒科(Solemoviridae)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病毒种类繁多,寄主范围广,能侵染豆科、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多个科的植物,在全世界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且常与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的幽影病毒属(Umbravirus)病毒复合侵染引起严重的植物病害。为了探明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poleroviruses)在云南的发生分布情况,以及poleroviruses与幽影病毒属病毒(umbraviruses)复合侵染可能引发的爆发风险,本研究采用RT-PCR检测方法,对云南的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和作物周边的杂草开展了poleroviruses发生情况调查及病毒种类的检测鉴定。从云南省昆明市、玉溪市、保山市、大理州、楚雄州、西双版纳州和红河州7个州市采集的6科25种的669份蔬菜、烟草、马铃薯、鸡蛋果等经济作物和作物周边杂草样品中,在11种经济作物中检测到6种poleroviruses,分别为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南瓜蚜传黄化病毒(cucurbit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CABYV)、丝瓜蚜传黄化病毒(suakwa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SABYV)、辣椒脉黄化病毒1号(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 1,PeVYV-1)、辣椒脉黄化病毒3号(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 3,PeVYV-3)和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BrYV)。其中PeVYV-3的平均检出率最高,为6.73%,是为害云南省蔬菜、水果中poleroviruses的优势种。BrYV侵染豌豆、PeVYV-3侵染茄子、PeVYV-1侵染豌豆和蚕豆、CABYV侵染烟草和豌豆均为国内外首次报道,并且云南首次发现了SABYV的感染。Poleroviruses的寄主范围在逐渐扩大,尤其是在云南各地分布范围较广,这表明poleroviruses对作物的危害风险在逐渐增加。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云南主要poleroviruses的种类、分布情况以及它们的发生趋势,为综合防控poleroviruses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提供了参考。
  • 病原学
    秦艳红, 鲁书豪, 王凤丽, 刘玉霞, 文艺, 高素霞, 李绍建, 吴绪金, 王飞, 鲁传涛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5): 913-92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45
    为开展河南省山药病毒种类及遗传变异的系统性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和RT-PCR检测疑似病毒病的山药样品188份,结果表明从山药样品中检测出5种病毒:日本山药花叶病毒(Japanese yam mosaic virus, JYMV)、油菜花叶病毒(youcai mosaic virus,YoMV)、山药潜隐病毒(yam latent virus, YLV)、蚕豆萎蔫病毒 2(broad bean wilt virus 2, BBWV 2)和淮山药黄斑花叶病毒(yam yellow spot mosaic virus, YYSMV)。JYMV、YoMV、YYSMV、 BBWV 2 和YLV的检出率分别为94.15%、87.23%、68.09%、42.02%和29.79%,其中98.94%的山药样品都存在复合侵染现象。本研究统计188份样品中共有20种复合侵染类型,其中JYMV+YYSMV+YoMV是主要复合侵染类型,检出率是26.60%。序列分析结果表明,YoMV和JYMV较保守,其次是YYSMV,YLV和BBWV 2变异较大,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分离物与同一地区的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同时HTS分析结果表明在山药上检测到其他未明确分类地位的病毒种类,因此后续还需全面系统地对河南省山药病毒的种类开展研究。
  • 病原学
    陈越, 穆青, 李婷婷, 罗富方, 刘朝忠, 曹毅, 丁铭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5): 925-93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42
    为了明确贵州省黔西南州烟草中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obacco vein banding mosaic virus,TVBMV)的发生和病毒的群体遗传结构,了解该TVBMV贵州烟草分离物上的遗传变异机制。利用电子显微镜负染色、超薄切片制样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集自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具有典型TVBMV症状的烟草样品进行检测和鉴定,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基于病毒分离物CP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采集的22份烟草样品中,TVBMV的检出率为13.64%;所获得的TVBMV贵州烟草分离物与GenBank上公布的其它42个分离物CP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4.1%~99.6%和93.4%~100%;基于CP氨基酸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按照地理分布将分离物划分为4个类群,聚类结果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受到地理分布的影响,各组TVBMV分离物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发现,负选择作用、遗传漂变和生态环境是TVBMV种群遗传变异的重要方式。研究结果为贵州烟草病毒病的防控和抗病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病原学
    黄昭戟, 周琼, 李刚, 唐美琼, 裴艳艳, 覃犇, 胡营, 张占江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5): 937-94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40
    为了解广西罗汉果疑似病毒病病毒病原种类,为病毒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指导,利用小RNA测序分析了广西南宁广西大学实验田中罗汉果的病毒种类,并使用简并引物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验证;然后,使用病毒特异引物进行PCR或RT-PCR检测,调查广西罗汉果主产区病毒的分布情况;对罗汉果中新发现的病毒,克隆其基因组并分析其核苷酸序列特征。结果显示,小RNA测序和PCR验证均证实,广西大学罗汉果感染了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的中国南瓜曲叶病毒(squash leaf curl China virus, SLCCNV)和中国胜红蓟黄脉病毒(ageratum yellow vein China virus, AYVV)以及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的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ZYMV)和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 PRSV);调查发现,桂林市永福县、龙胜县、临桂区和南宁市青秀区的罗汉果病样上均存在SLCCNV和ZYMV感染,桂林市临桂区、龙胜县的罗汉果上还检测到PRSV;克隆了SLCCNV-DNA-A基因组共2 736 bp的全长序列和4个缺陷型分子、DNA-B共2 648 bp的全长序列和2个缺陷型分子,以及AYVV共2 745 bp的全长序列,三个全长序列分别编码7个、2个和7个蛋白质;序列分析表明,SLCCNV-DNA-A与中国云南地区的分离物关系最近,同源性最高,达99.56%,SLCCNV-DNA-B形成独立分支,与泰国的DNA-B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1.41%,SLCCNV-DNA-B的缺陷型分子含重组外源基因序列,AYVV与广西本地的苦苣菜分离物关系最近,同源性最高,达97.83%。表明罗汉果是begomovirus的新寄主,广西罗汉果病毒病害是begomovirus和potyvirus复合侵染引起。
  • 病原学
    闫晗, 陈立杰, 韩涛, 董海, 徐晗, 褚晋, 缪建锟, 杨皓, 李志强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679-68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35
    稻瘟病菌在田间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在辽宁省5个粳稻主产区采集并分离了336株稻瘟菌单孢菌株,并对其交配型分布和育性能力差异进行了检测,分析稻瘟病菌的变异机制。通过PCR技术检测交配型,发现所有供试菌株均属于单一交配型MAT1-2,群体遗传中出现了显著的交配型偏离现象。采用对峙培养杂交法,与标准菌株P9(MAT1-1)配对检测育性能力,发现所有供试菌株的平均可育性菌株比例为37.50%,平均形成子囊壳38.8个,可育菌株比例整体偏低,存在地域性分布规律,稻瘟病菌群体育性可能受积温影响。本研究首次明确了辽宁省稻瘟菌交配型分布和育性能力地域性差异。鉴于交配型的单一和可育菌株的缺乏,辽宁省粳稻主产区田间流行的稻瘟菌多是无性繁殖构成群体。
  • 病原学
    张世才, 张基林, 段敏杰, 杨小苗, 黄启中, 黄任中, 李怡斐, 罗云米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687-70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23
    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培养、鉴别寄主灌根接种和微卫星分子标记等方法,对2019和2020年采集自重庆市的66株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进行交配型、生理小种组成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交配型检测结果显示A1交配型有13株,A2交配型有53株。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示42株P. capsici中有11株race1、28株race2、1株race3和2株race6(超级毒性小种)。利用6个已报道的微卫星分子标记位点对所有P. capsici菌株进行群体变异分析,共计获得59个不同的基因型;来自重庆地区11个P. capsici地理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786~2.881,期望杂合度He为0.352~0.577,Shannon-Wiener指数H为1.242~2.079,多态标记百分率为83.33%~100%,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频繁(Nm=0.133~7.680),总群体的遗传分化处于中等水平(FST=0.113)。以上结果表明P. capsici在重庆各区县的遗传变异程度不同,总群体内杂合子过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地理群体的交配型组成、固定系数以及Hardy-Weinberg平衡和连锁不平衡检验提示重庆地区P. capsici可能同时存在无性和有性繁殖。AMOVA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主成分分析(DAPC)表明重庆地区P. capsici菌株间存在明显差异,可划分为2个类群。Structure分析显示重庆地区P. capsici可能来自两个不同的祖先群体。上述有关重庆地区P. capsici有性生殖、生理小种组成和群体遗传结构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为该地区辣椒疫病的防控奠定了基础。
  • 病原学
    鹿秀云, 商俊燕, 高驰, 苏振贺, 王莹, 张晓云, 郭庆港, 李社增, 马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702-71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11
    2022年5月,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颠茄试验田中发生了一种由颠茄茎基部腐烂引起整株死亡的新病害。为有效了解和防治该病害,本研究针对该病害开展了病原分离鉴定、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和防治药剂室内筛选试验。通过形态特征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柯赫氏法则回接试验,将该病害鉴定为由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 Fitzp.)引起的颠茄茎基腐病,为国内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卵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 ℃、25~35 ℃和35 ℃;最适pH分别为7.0~9.0、7.0~8.0和10.0;同时明确了其最适光照条件和培养基;瓜果腐霉菌丝生长和孢子囊产生的最适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葡萄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硝酸铵和脲。选用9种常用化学杀菌剂和1种微生物杀菌剂对P. aphanidermatum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5%精甲霜灵FS、250 g·L-1嘧菌酯SC、98%噁霉灵SP和100 g·L-1氰霜唑SC对瓜果腐霉菌丝的生长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1.619、2.069、37.463和49.484 μg·mL-1,为指导生产上颠茄茎基腐病合理用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病原学
    张天毅, 余代宏, 曹玉莲, 鲁慧, 兰平秀, 李梅会, 谭冠林, 李凡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713-72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43
    2021-2022年在云南省玉溪市和昆明市采集95份表现为花叶、黄化、褪绿、环斑嵌纹等症状的茉莉花病毒病叶片样品,利用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黄症病毒属(Luteovirus)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马铃薯X病毒属(Potexvirus)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幽影病毒属(Umbravirus)等病毒属的通用引物以及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茉莉花叶伴随病毒(jasmine mosaic-associated virus,JMaV)、茉莉C病毒(jasmine virus C,JaVC)、茉莉H病毒(jasmine virus H,JaVH)、茉莉T病毒(jasmine virus T,JaVT)、烟草线条病毒(tobacco streak virus,TSV)等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对茉莉花进行上述病毒的RT-PCR检测。发现侵染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和昆明市呈贡区的茉莉花病毒有JaVT、JaVH、JMaV、JaVC和CMV五种,检出率分别为60.00%、57.89%、15.79%、13.68%和6.32%,JaVT和JaVH是侵染云南茉莉花的优势病毒;这5种病毒在元江县和呈贡区的茉莉花样品中均检测到,优势病毒均为JaVT和JaVH,但呈贡区的病毒检出率均低于元江县。病毒大多以复合侵染的形式对茉莉花产生危害,5种病毒共有11种复合侵染类型,JaVC和CMV通常与JaVH、JaVT等病毒复合侵染,JaVH+JaVT复合侵染类型检出率最高,为26.32%。本研究首次在茉莉花上发现了CMV的感染,为了探明云南CMV茉莉花分离物与来自其他地区和寄主植物CMV分离物的分子变异和系统发育情况,将获得的CMV茉莉花分离物(CMV-YYJMLH)的CP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OQ870529)与GenBank中报道的其他35个CMV分离物CP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其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77.17%~99.09%,其中CMV-YYJMLH与CMV云南辣椒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MT786689)的一致性最高,为99.09%。将不同来源的CMV分离物CP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CMV-YYJMLH分离物属于亚组I中的IB亚组,该分离物与CMV云南辣椒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这是国内外首次报道CMV侵染茉莉花,也是JaVT在云南首次被发现的正式报道。
  • 病原学
    邓渊钰, 刘振国, 陈琛, 孙海燕, 曹淑琳, 李伟, 陈怀谷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481-49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20
    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是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之一, 为了快速简便地鉴定其毒素化学型,本研究检验了4种已报道的镰孢菌毒素化学型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在该菌上的适用性,结果显示这些方法均不能有效区分它的三种化学型。基于此,本研究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建立了能用于F. pseudograminearum毒素化学型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采用此方法,对从河北、山东、河南和江苏采集的479株F. pseudograminearum的化学型进行了鉴定,发现这些菌株中只有极少数为NIV型,其余均为DON型。河北、山东和河南的F. pseudograminearum以15-ADON化学型为主,而江苏的菌株中3-ADON化学型则占多数。F. pseudograminearum的3-ADON 和15-ADON化学型的地理分布与禾谷镰孢复合种相似。
  • 病原学
    贾宝华, 李秀启, 刘莉铭, 康保珊, 古勤生, 吴会杰, 彭斌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493-50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28
    本研究调查了2022年济源市3块西瓜种植地块西瓜病毒病害平均发病率约为97%,并收集20份疑似病毒病样品,包括西瓜14份、甜瓜4份、南瓜1份和杂草反枝苋(Amaranthaceae retroflexus L.) 1份。选取3份西瓜和1份杂草反枝苋病样分别进行小RNA测序共检测出7种病毒。同时采用16种侵染西瓜的病毒特异性引物对所有的20份病样进行RT-PCR检测,与小RNA测序检测结果一致。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 WMV)和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ZYMV)是济源病毒病样中发生率前二的病毒,检出率分别是100%和85%。在一份反枝苋杂草样本中检测出WMV,表明反枝苋可能是WMV的中间寄主。从小RNA测序数据,获得了来自济源的4个WMV分离物的全长基因组。对WMV的全长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进行一致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来自济源的WMV分离物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表明该病毒在济源地区可能存在多个初始侵染源。本研究明确了济源地区西瓜病毒病种类,为该地区西瓜病毒病的防控策略制定及进一步的流行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病原学
    孙爱青, 王丽花, 张艺萍, 杨秀梅, 苏艳, 吴学尉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504-51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38
    为探究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MV)和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在蝴蝶兰不同部位的RNA质量及带毒量,以携带2种病毒的植株为试验材料,采用基于TaqMan探针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蝴蝶兰的蕊柱、唇瓣、萼片、花梗(韧皮部)、叶片、气生根和地下根7个部位,并采用基因芯片法对带毒量进行复检验证。结果表明,蝴蝶兰不同部位的RNA提取效果存在差异,蕊柱的浓度最高,其次是唇瓣和气生根,地下根的浓度最低。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CymMV和ORSV在唇瓣和气生根中载量最高,在蕊柱和花梗中载量最低,2种病毒在不同部位的病毒载量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为蝴蝶兰病毒监测样本采集的部位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 病原学
    赵正婷, 盖晓彤, 张俊蕾, 夏振远, 马俊红, 刘雅婷, 姜宁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512-52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29
    为探明云南烟草上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 TZSV)的发病情况及群体遗传多样性特征,本研究使用核壳体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NP)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采自云南各烟区的560份烟草斑萎病样品进行检测,对部分阳性样本的NP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对获得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遗传变异、群体多样性等分析。RT-PCR结果显示,560份样品中共有262个检出TZSV,平均阳性检出率为46.8%;重组分析在DX_LJHP_65分离物基因序列中检测到显著的重组信号;系统发育分析显示129个TZSV分离物在进化上可以分为6个组,相同地区来源的分离物倾向于相聚成簇,表明该病毒在进化上具有较强的地理特异性;错配分布分析结果,云南TZSV群体呈多峰分布,表明该群体近期未经历群体扩张事件;种群间遗传分化分析结果表明,滇西和滇东北与其他群体之间基因交流频率很低,其余种群间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本研究是对云南各烟区TZSV分离物群体遗传变异情况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可为防控TZSV提供重要参考。
  • 病原学
    刘坤, 孙文松, 张天静, 沈宝宇, 李晓丽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249-25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12
    CSCD(1)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辽宁抚顺新宾的细辛叶枯病株进行病原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BenARPB2多基因位点序列对比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经回接验证,明确分离所获菌株是细辛叶枯病的致病菌;代表性菌株XXY-2的形态特征以及在OA、MEA、DG18、YES、CYA和CREA等6种培养基上的菌落培养特征与Talaromyces brevis一致;基于ITS-BenA-RPB2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XXY-2与T. brevis 的模式菌株DTO 307T和CBS 141833T处于同一分支,自展值为100,表明XXY-2为T. brevis。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T. brevis生长的抑制效果,其中吡唑醚菌酯和氟啶胺的室内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0.0096和0.0056 μg·mL-1。这是T. brevis作为细辛叶枯病病原的首次报道,为后续开展细辛叶枯病综合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 病原学
    张子萌, 卢美光, 杨丽娟, 李世访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259-26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59
    桃潜隐花叶类病毒(peach latent mosaic viroid, PLMVd)是桃树上的重要类病毒。PLMVd侵染桃树后会引起花叶、黄化和白化等不同的叶片症状。目前,PLMVd侵染引发花叶的机制不明。本文克隆了来自我国田间油桃样品的花叶(M)分离物和无症状(N)分离物的86条PLMVd全长序列,大小为336~338 nt。用DnaSP 5.0对克隆的序列进行分析,获得31条单体型(变体)序列,来自M分离物的单体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较低为0.79,N分离物较高为0.90。与无症状的N分离物序列相比,M分离物序列变异主要发生在全序列的五个核苷酸区,来自M分离物的MY1单体型序列为优势序列,与少数其他序列变体聚在系统发育树的Group I,并与已报道的典型白化P1.148分离物序列相似性为89.4%。通过PLMVd侵染性克隆和基因合成的构建、接种方法的比较,构建了有侵染性的PLMVd二倍体和有效接种技术。构建的PLMVd MY1二倍体cDNA质粒,通过强化茎切接种法接种,能系统侵染山毛桃并表现典型的花叶症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LMVd引发花叶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 病原学
    杜雨濛, 赵立华, 张绍智, 王田田, 张仲凯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269-27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21
    早春西瓜是云南热区的特色水果,近年来病毒病发生危害日益严重。为明确侵染早春西瓜的主要病毒,本研究采集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早春西瓜植株与果实病毒病样品,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制样观察、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ID-ELISA)和RT-PCR扩增克隆与测序分析进行检测鉴定。结果表明:侵染早春西瓜的病毒为西瓜银色斑驳病毒(WSMo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ID-ELISA对叶部样品WSMoV和CMV的检出率分别为70%和20%,复合侵染率为15%,RT-PCR对这两种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65%,复合侵染率为65%;并且,实验对发病果实种子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分析发现上述2种病毒复合侵染率达100%;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云南西瓜WSMoV分离株21YV-40(GenBank登录号:OP617563)、21YV-43(GenBank登录号:OP867047)与云南分离株Banna-2011(GenBank登录号:KM242056)相似性最高,达到99.00%,云南西瓜CMV分离株CMVYN40(GenBank登录号:OP617565)、CMVYN46(GenBank登录号:OP617566)与泰国分离株A27(GenBank登录号:FN552545)相似性最高,达到98.00%。本研究明确了勐海县早春西瓜主要受到WSMoV和CMV的侵染且存在复合侵染,首次发现WSMoV和CMV复合侵染西瓜发病果实种子,为早春西瓜病毒病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 病原学
    韩志磊, 李光艳, 孙晓辉, 吴斌, 洪浩, 庞宗洋, 王树森, 辛志梅, 竺晓平, 姜珊珊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279-29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27
    为了解甘薯褪绿斑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fleck virus,SPCFV)在山东省的发生及遗传进化情况,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采集了131份甘薯样品,针对SPCFV进行病毒检测、全基因序列扩增、序列分析及遗传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SPCFV两年的检出率分别为7.1%和5.6%,所有SPCFV感染样品中皆为SPCFV与其他病毒的复合侵染。通过RACE和RT-PCR获得CFV-SD1和CFV-SD2两个全基因组序列,全长均为9 105 bp;与已报道分离物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72.9%~89.5%。全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所有SPCFV分离物聚为两簇。且从不同样品中获得6个SPCFV山东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序列,基于CP氨基酸序列开展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山东分离物均归于亚洲类群的第一簇(Asian isolates 1)。氨基酸偏好性分析显示,CP氨基酸序列N端前35位同样存在多变区。本研究表明了山东省已成为SPCFV的常发区域,且病毒群体存在多样性,研究结果为指导SPCFV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 病原学
    方奎, 方亦午, 李旻, 杨艳, 周剑, 钟杰, 张晔, 杜宇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291-30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18
    本文针对从荷兰进境鸡爪槭根围中检疫截获的2种纽带科线虫进行了形态和分子鉴定,分别确定为小头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microcephalus Sher 和强壮盘旋线虫Rotylenchus robustus (Thorne) Loof & Oostenbrink。前者在输出国家无相关文献报道,2种线虫在鸡爪槭上发生尚属首次报道。根据截获时线虫种群数量来看,前者为优势种类,2种线虫的虫口比例大约为50:1。同时,在鸡爪槭根系上发现明显病理变化症状。
  • 病原学
    杨艺萌, 丰叶青, 董海龙, 赵增旗, 王建明, 徐玉梅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304-31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19
    本研究对分离自山西省马铃薯、甘薯和薯蓣块茎中的腐烂茎线虫8个群体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和数值测量,对形态数据进行SPSS差异显著性和PCA分析;采用通用引物对其ITS rDNA进行PCR扩增与序列测定,利用Geneious Prime 2019.2.3和DNAMAN 9.0软件计算相似距离和序列比对,Arlequin 3.5软件中的AMOVA模块分析分子变异方差,MrBayes 3.2.7构建贝叶斯系统发育树,并用PopART 4.8.4软件构建TCS单倍型网络图。结果表明,腐烂茎线虫群体YH277、YH279、tg38、XF01、CZ15、TY15、tg49属于A型,寄主有甘薯、马铃薯和薯蓣;为害马铃薯群体PX04属于C型。PX04和其余7个群体在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尾部稍尖;PCA分析显示PX04与其他7个群体可以明显区分开。选用薯类作物为寄主的腐烂茎线虫77条ITS序列构建TCS单倍型网络图,结果显示共享单倍型2个和独享单倍型26个。其中H1单倍型是共享率最高的,推测其可能为祖先单倍型;26个独享单倍型中马铃薯群体独享数目最多,其群体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最丰富,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值为0.841,群体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值为0.005 02。AMOVA分析表明,山西省腐烂茎线虫遗传差异主要来源于种群间,腐烂茎线虫A型与C型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
  • 病原学
    王学文, 于存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26-3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16
    CSCD(1)
    为明确引起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翅果褐斑病的病原,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自贵州省的翅果发病组织进行分离,进一步通过回接试验确定了YB26菌株是致病菌,可在元宝枫翅果上引起同田间一致的褐斑症状。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ITS-Alt a1-GAPDH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将引起元宝枫翅果褐斑病的病原鉴定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通过测定A. alternata YB26菌株在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值、培养基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明确了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甘露醇为碳源、牛肉膏为氮源、温度为28 ℃、pH=7、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SDA)和全黑暗培养条件最适合其菌丝生长。通过测定7种杀菌剂对A. alternata YB26菌株的室内毒力,发现25%啶菌噁唑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8323 mg·L-1。本研究是对A. alternata引起元宝枫翅果褐斑病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将为元宝枫翅果褐斑病病害诊断和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 病原学
    陈宸, 沙鹏飞, 江学, 江珊, 杨峰, 沈迎春, 陈夕军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36-4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24
    CSCD(1)
    金森女贞叶斑病每年春季在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均普遍发生。为明确其病原种类及病菌生物学特性,筛选适于防治该病的化学药剂,作者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室内外离体与活体致病性测定、形态与多基因(ITS、GAPDHRPB2TEF1)序列分子鉴定,以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金森女贞叶斑病病原物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其最适生长条件为:以蔗糖或果糖为碳源、以硝酸钾为氮源,在25 ℃、pH 9.0条件下生长。5种杀菌剂对A. alternata均表现较强的毒力,其中嘧菌酯毒力最强,EC50值为0.080 6 μg·mL-1;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次之,EC50值分别为2.272 2 μg·mL-1、3.934 9 μg·mL-1和6.400 0 μg·mL-1;而苯醚甲环唑的毒力最弱,EC50值为15.486 0 μg·mL-1,说明这些药剂均可用于生产上金森女贞叶斑病的防控。
  • 病原学
    王飞, 杨瑾, 李雪梦, 赵莹, 刘玉霞, 秦艳红, 高素霞, 文艺, 鲁传涛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49-5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02
    以河南省焦作市牛膝枯萎病样品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对其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蘸根接种法对分离物的致病性进行测定。通过形态学、ITS序列和多基因(EF1-α、Tub、RPB2PRO1/2等)序列分析方法完成了牛膝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牛膝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该病菌可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最适生长温度为28 ℃,最适pH值为7.0,在全黑暗培养条件下生长速率最高;可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以蔗糖为碳源和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条件最利于菌丝的生长。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选用的6种杀菌剂中戊唑醇和咯菌腈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3.03和2.36 mg·L-1。本研究是F. proliferatum引起牛膝枯萎病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可为牛膝枯萎病病害的田间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 病原学
    汤亚飞, 李正刚, 佘小漫, 于琳, 蓝国兵, 丁善文, 何自福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59-6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22
    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采集3份疑似双生病毒侵染引起的叶片表现黄花叶症状构树样品,提取总DNA,利用Begomovirus通用引物AV494/CoPR进行PCR检测表明,疑似病样中均检测到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病毒。进一步选取PCR检测为阳性的样品进行RCA扩增、酶切、克隆及测序,获得侵染广东构树的病毒分离物基因组全长序列。广东构树分离物(GS-2021)为一个双组分病毒,包含DNA-A和DNA-B两组分。DNA-A组分(GS-2021-A)全长为2 777 nt,编码7个ORFs;DNA-B组分(GS-2021-B)为2 742 nt,编码2个ORFs。GS-2021与已报道的中国大青金色花叶病毒(clerodendrum golden mosaic China virus,ClGMCNV)各分离物的DNA-A、DNA-B均有较高的一致性,全长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3.0% ~ 93.9%和86.3% ~ 89.6%,其中与福建Fz7分离物DNA-A(GenBank登录号:FJ011668)和DNA-B(GenBank登录号:FJ011669)的相一致性最高,为93.9%和89.6%。GS-2021与ClGMCNV福建、浙江、江苏和美国的5个分离物亲缘关系近,同属一个分支,其中与福建Fz7分离物聚集在一个小分支,亲缘关系最近。基因重组分析显示,GS-2021无明显的基因重组事件存在。根据ICTV对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病毒最新分类标准,GS-2021属ClGMCNV的一个新株系。本研究首次在构树上检测到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获得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明确其为ClGMCNV的新株系。因此,构树是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病毒的新自然寄主。
  • 病原学
    杜江, 马振男, 王晨燕, 崔丽艳, 王德富, 牛颜冰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69-8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17
    西瓜是一种重要的园艺植物,近年来饱受病毒病危害。为明确西瓜病毒病害病原,对采自山西太谷区表现花叶、皱缩等症状的西瓜叶片进行小RNA深度测序,同时利用RT-PCR的方法并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手段,综合分析造成西瓜花叶、皱缩症状的病毒病原。结果表明,表现皱缩、花叶症状的西瓜样品被瓜类蚜传黄化病毒(cucurbit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CABYV)、甜瓜潜隐病毒(cucumis melo cryptic virus,CmCV)、西瓜病毒A(watermelon virus A,WVA)、西瓜皱叶病毒2号(watermelon crinkle leaf-associated virus 2,WCLaV2)和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5种病毒复合侵染。利用RT-PCR的方法分别扩增获得5种病毒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序列,进一步通过序列一致率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本研究获得的西瓜CABYV分离物CABYV-SXJZ(GenBank 登录号:OP957280)核苷酸序列与中国南瓜CABYV分离物Inner Mongolia(GenBank 登录号:EU262627)的核苷酸序列一致率最高,达到100%;西瓜WVA分离物WVA-SXJZ(GenBank 登录号:OP957281)核苷酸序列与同样来自中国瓠瓜WVA分离物WVA-Huizhou(GenBank 登录号:MK292710)和西瓜WVA分离物WVA-KF15(GenBank 登录号:KY363796)核苷酸序列一致率最高,分别达到93.6%%和99.9%;WCLaV2分离物WCLaV2-SXJZ(GenBank 登录号:OP957282)核苷酸序列与WCLaV2巴西西瓜分离物Ju-01(GenBank 登录号:LC636075)核苷酸序列一致率最高,达到99.6%;本研究首次从西瓜上获得的CmCV分离物CmCV-SXJZ(GenBank 登录号:OP957283)核苷酸序列与中国甜瓜分离物CmCV-HLJ(GenBank 登录号:MH479773)的核苷酸一致率高达99.9%;本研究获得的CGMMV分离物CGMMV-SXJZ(GenBank 登录号:OP957284)核苷酸序列与CGMMV分离物GDLZ(GenBank 登录号:MK933286)、CG038(GenBank 登录号:MH271443)、CGMMV-pXT1(GenBank 登录号:KY753929)、eWT(GenBank 登录号:KY753928)、C284R(GenBank 登录号:KY753927)、CGMMV-XG(GenBank 登录号:KP868654)、JD2(GenBank 登录号:KM873785)和Anhui(GenBank 登录号:KT236095)核苷酸序列一致率最高,均达到99.8%。
  • 病原学
    向立刚, 蔡刘体, 李文红, 余知和, 汪汉成, 穆青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27-103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09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1 IB融合群是重要的土传病原真菌,可引起烟草苗期立枯病。本研究通过Illumina HiSeq PE 150和Oxford Nanopore PromethION测序平台获得了分离自发病烟草植株的R. solani AG-1 IB LK4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结果表明,该基因组全长45.9 Mbp,包含112个重叠群。重叠群的N50为0.89 Mbp,GC含量为52.13%。基因组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LK4与其他4个已公开发布基因组序列的R. solani AG-1 IB菌株相比,易位和易位+反转现象更为常见,表明LK4菌株在基因组结构上具有独特性。LK4基因组中共预测到7,978个蛋白编码基因,231个非编码基因以及5,191个重复序列。NR、GO、KEGG、Swiss-Prot、COG、PHI、Signal P、CAZy、DFVF、TCDB和P450数据库被用于蛋白编码基因的分类与注释,其中有7,375个蛋白编码基因至少被上述数据库注释过一次。该基因组的组装和注释对进一步揭示立枯丝核菌的致病机理以及烟草立枯病的防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病原学
    崔馨燕, 但雨柔, 李金金, 马万里, 汤子萱, 尹福强, 刘铭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38-104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27
    CSCD(1)
    采集具有典型叶斑病症状的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叶片,分离其病原菌,利用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对其菌落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分离出的病原菌分生孢子无色,大多梨形或长梨形,大小为(10~12) μm×(5~7) μm,多基因联合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与首都叶点霉(Phyllosticta capitalensis)的同源性达到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首都叶点霉(Ph. capitalensis),这是首都叶点霉(Ph. capitalensis)侵染多花黄精的首次报道;PDA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25 ℃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且产孢量最大,pH为5.0~10.0时菌丝均可生长,最适pH为7.0,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产孢最适碳源为葡萄糖,但酵母、甘氨酸、牛肉膏均不产孢;光暗交替适宜其生长、光照条件可促使病原菌产孢;在测试的9种药剂中,三唑酮EC50=0.292 mg·L-1对首都叶点霉(Ph. capitalensis)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该研究结果为生产上防治多花黄精叶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 病原学
    龙安琪, 朱泽, 李强, 郭俭, 何晓婵, 朱丽燕, 周小军, 李玲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47-105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38
    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作为浙江省地道中药材,属“浙八味”之一。近年来在磐安县浙贝母主产区发生一种新的霉斑病,发病部位有褐色病斑,潮湿时产生大量霉层,严重影响浙贝母的生长与发育。本研究利用病原菌分离与鉴定、致病性测定、生物学形态测定及ITS、ACTEF-α多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鉴定出浙贝母芽枝霉斑病的病原菌为Cladosporium pseudocladosporioides。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值为7~8,以麦芽糖为最适碳源,牛肉浸膏和胰蛋白胨为最适氮源。本文同时还进行了3种不同生物药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发现0.5%小檗碱水剂对其抑制效果最好。本研究为浙贝母芽枝霉斑病识别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 病原学
    高瑞雪, 李亮, 梁超琼, 王昆仑, 唐光辉, 李培琴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56-106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09
    CSCD(2)
    近年来,花椒枝枯病在陕西省花椒产区大面积地发生,严重影响了花椒的生长,导致花椒产量和质量的显著降低。为明确花椒枝枯病的病原,本研究通过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则致病性验证,分离获得花椒枝枯病菌。通过组织切片观察、形态学特征及ITS -β-tubulin-TEF1-α序列的串联分析,将花椒枝枯病菌鉴定为间座壳属真菌Diaporthe eres。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5种杀菌剂对花椒枝枯病菌的菌落生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生物源杀菌剂中以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和0.3%苦参碱乳油抑菌作用最显著,EC50分别为0.046和0.608 mg·L-1;化学杀菌剂中以复配农药的抑菌作用更显著,以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和12%腈菌·三唑桐乳油的抑菌作用最显著,EC50分别为0.002、0.115和0.125 mg·L-1。本研究能为花椒枝枯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 病原学
    杨敬之, 尹显慧, 袁军, 周后寅, 李照怡, 杨森, 李荣玉, 马悦, 王为镇, 龙友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65-107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10
    近年来,贵州花椒产区发生一种新的褐斑病害。为明确引起花椒褐斑病的病原,本研究从惠水县断杉镇花椒基地采集花椒褐斑病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和致病性测定获得花椒褐斑病菌。通过对花椒褐斑病菌的形态学观察及ITS、RPB2和LSU序列分析,将花椒褐斑病菌鉴定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杀菌剂室内抑菌活性测定表明,选用的10种杀菌剂对A. tenuissima的生长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和6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该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值分别为0.044 9、0.129 5和0.676 9 μg·mL-1。本研究结果为花椒褐斑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参考。
  • 病原学
    陈越, 朱迪, 李婷婷, 钟静, 高贵, 穆青, 曹毅, 丁铭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72-108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16
    CSCD(1)
    为明确贵州黔西南烟草中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 ChiVMV)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进化特征,本研究以2021—2022年采集自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的52份疑似感染ChiVMV的烟草样品为实验材料,利用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通用引物和ChiVMV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克隆和测序,并结合GenBank中已公布的相关序列对分离获得的16个ChiVMV贵州烟草分离物进行基于外壳蛋白( coat protein, CP)CP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ChiVMV贵州烟草分离物与GenBank中其他36个分离物CP基因的核苷酸一致性为84.79%~99.65%;基于ChiVMV CP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发现,52个不同来源的ChiVMV分离物在进化上可以聚为3个不同的分支,聚类结果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各群体受到地理分布的影响而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显著且基因交流频率较低。研究结果为ChiVMV抗病品种的选育和该类病毒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病原学
    窦涛, 范安阳, 崔广林, 李隆云, 宋旭红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5): 769-77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06
    CSCD(1)
    为明确引起佛手叶部褐斑病的病原,本研究从重庆市垫江区采集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并纯化得到佛手叶部褐斑病菌菌株CQACMM 22001,依据科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根据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棉链格孢(Alternaria gossypina)。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对光照不敏感,生长最适培养基为燕麦琼脂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30 ℃,最适pH为7.0,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乳糖,最适氮源为氯化铵。杀菌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异菌脲和啶酰菌胺对该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008、2.024、4.700和6.294 mg·L-1。本研究为佛手叶部褐斑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 病原学
    王飞, 李雪梦, 高素霞, 文艺, 秦艳红, 刘玉霞, 杨瑾, 戚文平, 鲁传涛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5): 779-78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11
    CSCD(1)
    2020-2021年,在河南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产区调查发现了一种危害白术茎基部的病害,田块发生率为100%,病株率为20%~30%。该病害发生后茎基部出现褐色或黑褐色的病斑,病斑沿纵横向同时扩展,后期环绕整个茎部,造成茎腐烂;为明确引起该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培养和科赫氏法则验证,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扩增(rDNA-ITS、EF-1αRPB2基因)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室内有效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分离物YZ10和YZ14均可致病,接种后可侵染白术离体幼苗茎基部、离体茎段和盆栽植株茎基部,表现与田间病株相同的症状,并鉴定出菌株YZ10为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菌株YZ14为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2株病原菌的最适培养基均为燕麦培养基,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但在尿素培养基上生长慢。菌株YZ10、YZ14最适生长温度是25 ℃、28 ℃,最适pH为8、7,在光暗交替下的菌丝生长直径较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8%咯菌腈对菌株YZ10和YZ14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1.74 mg·L-1和0.17 mg·L-1,97%戊唑醇的毒力次之。
  • 病原学
    王帆帆, 唐涛, 何瑜, 郭晓亮, 段媛媛, 游景茂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5): 789-79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46
    近年来,利川市黄连白绢病频发,严重影响黄连的产量和品质。为明确病原菌种类、生物学特性和有效杀菌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获得5株形态特征相似的菌株LC1~LC5,选择代表性菌株LC1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符合柯赫氏法则。通过形态学分析与rDNA-ITS和rDNA-LSU序列的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病原菌LC1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其次对LC1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 ℃,最适pH值为5~7,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牛肉浸膏。最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筛选有效杀菌剂,结果表明,化学杀菌剂中,噻呋酰胺、咯菌腈、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均小于1 mg·L-1;生物杀菌剂中,蛇床子素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为14.25 mg·L-1,可作为备选药剂。该研究结果为利川市黄连白绢病的田间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病原学
    但雨柔, 汤子萱, 马万里, 崔馨燕, 徐琴, 宋珍, 尹福强, 刘铭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5): 796-80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20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多花黄精炭疽病,给多花黄精生产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本文从重庆市万州区多花黄精种植基地采集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多花黄精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单孢分离法纯化病原菌。依据致病性测定证明其均有致病性,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及其ITS、ACTCHSTUBMAT序列的多基因联合分析,确定其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和冬麦炭疽菌(C. liriopes),其中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为优势种,冬麦炭疽菌(C. liriopes)侵染黄精引起炭疽病是首次报道。通过平板培养和产孢量统计,测定冬麦炭疽菌(C. liriopes)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pH值和光照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3种炭疽病菌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冬麦炭疽菌(C. liriopes)最佳生长温度为25~28 ℃,最适生长pH为6.0~7.0,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PDA最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葡萄糖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甘油利于菌丝生长但不利于产孢;最佳氮源是酵母。参试的6种药剂对3种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效果,其中苯醚甲环唑 10% WP和嘧鲜胺 45% ME对3种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可作为防治多花黄精炭疽病的优选药剂。本研究为多花黄精炭疽病的识别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 病原学
    查富蓉, 徐勤耕, 陈姣, 殷玉梦, 谌茂秋, 王国平, 洪霓, 王振华, 徐文兴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5): 810-81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06
    长期以来,在苹果果实上较为普遍存在多种变色症状,包括条纹、条斑、斑驳、血色斑点、线纹、花脸、白色圆斑、褪绿环斑、锈斑等症状,疑似为病毒或类病毒引起,但研究较少,与病毒或类病毒侵染的相关性尚不十分清楚,给防治带来困难。本研究收集表现变色症状的26份苹果果实样品,针对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梨泡状溃疡类病毒(pear blister canker viroid,PBCVd)、苹果凹果类病毒(apple dapple fruit viroid,ADFVd)和啤酒花矮化类病毒(hop stunt viroid,HSVd)进行RT-PCR检测。针对检测阳性的类病毒进行克隆、测序和分子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分别有10、5和3份样品呈ASSVd、PBCVd和ADFVd阳性,没有检出HSVd。分析症状与类病毒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显示花脸、褪色环斑和部分锈斑症状与ASSVd侵染相关,而白色斑块和白色条斑与ADFVd侵染相关。序列比对分析显示三种类病毒分别在不同区域存在较高的同源性,同源率为38~46%,可分为5个相似的结构区域。进一步采用小RNA深度测序确认表现花脸症状的苹果仅有ASSVd侵染,表明上述症状与ASSVd侵染密切相关。该研究明确了不同变色症状苹果果实内类病毒的种类及其分子特性,该研究可望为果园内类病毒快速诊断提供参考,并为采用现代分子技术防治该类病害提供依据。
  • 病原学
    张舒, 张天毅, 陈泓霖, 谭冠林, 李凡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5): 819-83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19
    云南是国内首个发现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MMV)的省份之一。自2013年在元谋县的辣椒上发现ToMMV以来,截至目前已在云南省多个地区的辣椒和番茄上发现了ToMMV的侵染。为明确2020—2021年间ToMMV在云南省的发生分布情况,对云南省7个州市蔬菜产区的田间植物样品进行了ToMMV的分子检测。发现ToMMV仅在楚雄州元谋县的番茄、红河州蒙自市和昆明市晋宁区的豌豆上零星发生。其中,2020年ToMMV的检出率为1.79%,2021年为1.41%。豌豆是继茄科作物外新发现的ToMMV自然新寄主,染病豌豆顶端叶片黄化,伴有轻微花叶和皱缩。利用RT-PCR及RACE技术获得了ToMMV豌豆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ON146334)全基因组序列6 400 nt,其与国内外已报道的ToMMV分离物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在98.53%~99.95%之间,这是首例从非茄科植物上分离出来的ToMMV全基因组序列,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病毒种群的遗传进化关系。本文的结果也表明,无论是来自茄科寄主还是非茄科寄主,当前国内外发现的ToMMV的遗传变异不大,可能有共同的起源。
  • 病原学
    李佳鹏, 刘梦阳, 吴潇银, 叶增康, 仲雪婷, 王亚琴, 王占旗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5): 831-84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56
    为明确菊花R病毒(chrysanthemum virus R, CVR)的分子特征及其进化和重组关系,利用RNA-Sequencing技术与3′/5′-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对CVR浙江湖州分离物CVR-ZJHU1和CVR-ZJHU2进行克隆并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GenBank登录号:ON137989和ON137990),并采用MEGA 11.0和RDP 4.1软件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和重组分析。结果表明:CVR-ZJHU基因组全长为8 873 nt(不包括polyA尾巴),包含6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s),其中ORF1编码一个RNA复制酶,ORFs 2-4编码3个运动相关蛋白(TGBp1、TGBp2和TGBp3),ORF5编码病毒衣壳蛋白(coat protein, CP),ORF6编码一个富半胱氨酸蛋白(cysteine-rich protein, CRP)。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浙江湖州分离物(CVR-ZJHU1和CVR-ZJHU2)与浙江桐乡分离物(CVR-TX)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他们与CVR-TX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2%和93.7%。重组分析结果表明,CVR-ZJHU1为重组体,其主要父本为CVR-TX,次要父本为CVR-ZJHU2;而CVR-ZJHU2未与其他CVR分离物发生重组,且他们与中国北京分离物(CVR-BJ)以及俄罗斯分离物(CVR-X6、CVR-X13和CVR-X21)均无重组关系,说明CVR现在为小规模、局部范围内传播。
  • 病原学
    查富蓉, 王振华, 徐勤耕, 陈姣, 殷玉梦, 谌茂秋, 王国平, 洪霓, 徐文兴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4): 553-56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55
    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侵染引起苹果花脸病和锈果病,近年来对我国苹果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但造成两种症状差异的分子特性尚不明确。本研究前期从我国山东和山西收集表现花脸和锈果症状的苹果果实样品,进行了克隆和测序,获得56个ASSVd分子变种的全长核苷酸序列,长度在330~333 nt之间。通过对本研究获得的ASSVd分子变种比对分析及与报道的症状相关分子变种间的比较,表明花脸和锈果症状的ASSVd分子变种之间的一致率为86.9%~100%,变异率为0.0%~13.3%,均有4个主要变异区域(含21个变异位点),位于致病(P)区、P区与左端区(TL)邻接区域及P区与中央保守(C)区的邻接区域,二级结构呈紧凑的棍棒状。选取我国症状相关及国内外其他代表性ASSVd分子变种进行进化分析,显示我国ASSVd分离物分为7个簇(I~VII),且两种不同症状相关分子变种聚在相同簇(I、III和VI)。其中,ASSVd簇Ⅰ为优势组群,含有我国新疆及其他地区和希腊及其他国家来源的分离物,推测为原始组群;簇II、IV、V和VII表现出明显的我国地域专化性,推测为我国分离物的特有进化组群。对比本研究和国内外已报道两种症状相关ASSVd分子变种的核苷酸序列的长度、变异规律和进化关系,显示两种来源分子变种没有明显差异性,表明苹果两种症状之间的差异与ASSVd的分子变异没有相关性,而与苹果品种有关。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苹果花脸病和锈果病的病原分子特性及采用现代分子技术防治该病害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