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评述”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评述
    万郅睿, 尹志远, 董莎萌, 王源超, 窦道龙, 刘金定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1): 1-1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36
    卵菌引起的病害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是农林业重点研究和防控对象。为探索卵菌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对1985—2023年收录的卵菌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并利用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发文量统计分析显示,美、中、德等国家在卵菌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近5年中国发文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并于2022年跃居全球第一;在研究机构排名中,美国农业部、南京农业大学和加州大学系统的发文量位列前三,且研究成果具有较高影响力。进一步对研究热点进行分析,该领域被关注的主要病菌包括腐霉属(Pythium spp.)、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辣椒疫霉(Ph. capsici)等10种常见致病卵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系统获得抗性、气候变化、抗菌活性等。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表明,卵菌领域已逐步形成以RXLR效应蛋白、趋同进化、毒力因子等为代表的重要研究方向。此外,高被引文献分类分析揭示了效应子致病机制、病害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免疫信号调控等正受到高度关注。这些工作有利于新的卵菌研究者快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同时对预判卵菌潜在的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 专题评述
    杨盼盼, 郝泽慧, 王嘉雯, 徐雷锋, 明军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6): 1069-108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36
    束红球菌(Rhodococcus fascians)是一种能引起植物病害的革兰氏阳性放线菌,寄主范围广泛。其致病菌株能导致植物形成叶瘿、丛簇、扁茎等异常组织,危害植物生长,甚至导致植物丧失经济价值。该菌属鉴定分类复杂,其引起的病症又与其他病原菌相似,导致国内相关研究甚少。本文综述了束红球菌的分类学地位、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病害症状、分离鉴定方法、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以期为植物叶瘿病原束红球菌相关研究及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 专题评述
    黄勋, 刘霞, 邓琳梅, 许改换, 杨艳丽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6): 1083-109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39
    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common scab)是由放线菌中的致病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引起的。马铃薯疮痂病在世界马铃薯产区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多年来,疮痂病一直制约着马铃薯产业,特别是种薯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疮痂病发生、病原种类分布、病害检测、致病机制、品种抗性研究及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马铃薯疮痂病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疮痂病的深入研究及绿色防控提供新思路。
  • 专题评述
    王光辉, 范君, 刘慧泉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225-23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71
    聚孢霉属真菌是一类具有丰富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的生物类群,广泛分布于多种环境条件中,尤其是在土壤中。聚孢霉属真菌有着巨大的生防潜力,可通过拮抗、重寄生、促生以及诱导植物抗性等多种机制防控植物病害,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聚孢霉属真菌的系统分类学进展,并对聚孢霉-植物病原菌以及聚孢霉-植物寄主之间的互作机制进行了综述。随后对聚孢霉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从聚孢霉属真菌中挖掘具有优良生防特性的菌株,将推动其在农业应用上的商品化。
  • 专题评述
    张雅芬, 龚流娥, 胡映莉, 王教瑜, 孙国昌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235-24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58
    Sho1和Msb2分别为四跨膜蛋白和单链跨膜蛋白,现有研究表明其普遍存在于真菌中,两者结构保守,都具有胞外结构域、跨膜结构以及胞质结构域,且Sho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膜,Msb2蛋白主要定位于在细胞质膜上,通过质膜的内吞作用将其转运至液泡内。此外,Sho1和Msb2蛋白的不同结构域可与多种信号蛋白结合,参与MAPK信号通路中的不同途径,调节真菌的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目前在酿酒酵母、白念珠菌、烟曲霉、黄萎病菌、尖孢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玉米黑粉菌、稻瘟病菌、灰霉菌、新生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真菌中开展了大量Sho1和Msb2蛋白功能的研究,发现Sho1和Msb2蛋白主要参与真菌的丝状生长、渗透胁迫、氧化应激、细胞壁完整性、温度响应和毒力调控,但其具体功能具有真菌进化特异性。本文综述了Sho1和Msb2的结构特征,对Sho1和Msb2在不同真菌中的功能及其作用途径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专题评述
    李彦忠, 杨波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1-1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01
    CSCD(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在畜牧业中的地位,都是我国最主要的牧草。苜蓿黄萎病是世界范围内危害苜蓿的毁灭性病害,我国将其列为对外检疫对象。其病原曾被鉴定为黑白轮枝孢(Verticillium albo-atrum),2011年又被重新描述为苜蓿轮枝孢(Verticillium alfalfae)。然而,我国对外检疫名单中苜蓿黄萎病的病原至今仍为黑白轮枝孢,这无疑给检疫工作带来了困难。在我国,苜蓿黄萎病于2016年在甘肃省张掖市发生,经调查发现该病害目前已广泛分布于我国最主要的苜蓿商品草生产区之一——河西走廊。为了使植物病理学工作者、牧草管理人员和栽培人员多关注这种危险性病害,以加强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苜蓿黄萎病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包括病原种类、分布、侵染循环、发生规律、造成的危害、快速检测方法,以及防治技术,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 专题评述
    许铭, 徐婧, 刘慧泉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15-2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70
    CSCD(1)
    几丁质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其晶体结构使真菌细胞壁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对植物病原真菌侵染结构和侵染菌丝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植物与真菌互作过程中,植物分泌的几丁质酶可以降解真菌的几丁质产生几丁质寡糖,几丁质寡糖作为一种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能够被植物细胞膜上的几丁质受体识别进而触发植物免疫反应。植物病原真菌为了成功侵染植物进化出了多种策略抑制几丁质触发的植物免疫反应,具体而言,植物病原真菌分泌大量的效应蛋白、多糖或几丁质脱乙酰化酶、几丁质酶、蛋白酶等效应子抑制植物的免疫反应。这些效应子被分泌到植物细胞质外体或细胞内部破坏植物免疫系统,促进病原真菌在植物细胞中获取营养物质以供其定殖和生长发育。本文综述了植物识别几丁质的分子机制以及植物病原真菌抑制几丁质触发植物免疫反应的主要策略,并对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 专题评述
    张瑾, 王志博, 郭华伟, 孙晓玲, 肖强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03-101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16
    CSCD(1)
    茶饼病是由担子菌真菌主要为害茶树嫩叶引起的病害,已是茶叶生产中重要真菌病害,严重制约茶产业发展。目前,茶饼病病原离体培养非常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机制研究。本文综述了茶饼病的侵染循环、病害流行、病原菌、病原菌与寄主互作以及病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茶饼病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专题评述
    王亚琴, 吴潇银, 胡涛, 梅洋, 仲雪婷, 王占旗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14-102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07
    由双生病毒引起的作物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分析双生病毒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前沿,以1978—2022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3 235篇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软件CiteSpace对这些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解析其研究热点、合作网络和共被引网络。结果表明:双生病毒研究在21世纪进入兴盛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身于该领域。关键词突现性分析表明,“Begomovirus(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transmission(传播)”和“resistance(抗性)”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我国学者的3篇文章具有较高的Sigma值,其研究一直处于双生病毒研究领域的前沿位置。合作网络分析显示美国在双生病毒研究领域起步较早,发文数量和中介中心性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发文量位居全球第三,但中介中心性高于发文量位居全球第一的美国和第二的印度,表明我国双生病毒研究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我国在双生病毒领域发文数量最多的学者是周雪平,其发文数量位居全球第二,是我国双生病毒领域探索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文献共被引图谱分析表明“geminivirus-BR1 gene expression(双生病毒BR1基因表达)”、“mosaic virus movement protein(花叶病毒运动蛋白)”、“retinoblastoma protein(植物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whitefly-transmitted geminiviruses(烟粉虱传双生病毒)”、“red blotch virus(红斑病毒)”等为不同时期双生病毒领域的研究前沿。随着双生病毒研究层次的不断深入,未来研究将会集中在病毒传播、抗病育种、植物-病毒-媒介昆虫互作机制等方向。
  • 专题评述
    黄衍焱, 李燕, 王贺, 王文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5): 753-76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66
    CSCD(1)
    稻瘟病是制约水稻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发掘与利用一直是理论研究和育种应用的热点。从1999年克隆Pib开始,已经从17个位点克隆了50多个小种特异性抗稻瘟病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水稻染色体上。绝大多数抗稻瘟病基因编码NLR(nucleotide-binding and leucine-rich repeat)结构域蛋白,单独或成对介导抗性。在抗稻瘟病基因位点中,存在丰富的等位性变异,这些变异常常发生在识别效应因子的关键结构域中,从而识别同源或序列无相似性的效应因子,使变异的基因具备新的小种特异性抗性。本文综述了水稻小种特异性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等位性变异在抗稻瘟病基因的应用中的潜力。
  • 专题评述
    沈川, 李夏, 吴云锋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3): 343-35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03
    植物病毒病对世界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保护粮食作物不受病毒侵害是农业的一个重大挑战。由分子生物技术主导的抗病毒工程已成为预防和控制植物病毒的有效策略。近期,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介导的靶向DNA或RNA的进展,使其成为适用于植物保护领域极具吸引力的工具,正在被广泛用于生产抗病毒的栽培作物品种。本综述回顾CRISPR/Cas系统的发展,总结它们通过针对病毒序列或寄主易感基因控制不同植物病毒的应用;列出一些可用于抗病毒育种的潜在隐性抗性基因,并强调基于隐性抗性基因的抗病毒育种对产生无发育缺陷的转基因植物的重要性;描述CRISPR/Cas技术在田间检测和诊断植物病毒方面的应用。这一新兴分子技术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扩展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 专题评述
    刘欢, 吕兆瑞, 吴薇, 吴云锋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2): 155-16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01
    CSCD(2)
    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 CLBV)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首次发现,之后许多国家陆续报道CLBV侵染不同寄主植物。2016年,我国在猕猴桃中首次检测到CLBV,随后在甜樱桃、柑橘、芍药、苹果、桑树和南天竹中发现CLBV,现已在多个地区普遍发生流行。本文系统梳理了CLBV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CLBV的发生分布、传播为害、分子变异、检测技术、基因组特征、基因功能等,以期为抗CLBV作物育种、病害综合防控及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 专题评述
    吕志远, 田立超, 何宁佳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1): 1-1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628
    CSCD(1)
    桑椹菌核病是由3种子囊菌真菌引起的相似症状病害的统称,为果桑生产中的毁灭性真菌病害,严重制约果桑产业的发展。这3种病原菌同为死体营养型病原菌,其侵染手段多样,侵染机制复杂。由于3种病原菌在人工培养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桑实杯盘菌和肉阜状杯盘菌难培养,核地杖菌在人工培养基上不能完成生活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原菌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桑椹菌核病的侵染循环、病原菌、病害流行、病原菌与寄主互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桑椹菌核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专题评述
    黄敏, 何鹏搏, 何鹏飞, 吴毅歆, 李晶, 何月秋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52(4): 511-52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96
    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不仅是重要的人和动物的条件致病菌和食源性致病菌,也是一种能够跨界侵染植物的病原菌。K. pneumoniae能够以植物作为回到人和动物寄主的载体,在植物的附生或内生生长是其生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能够跨越生物界直接侵染玉米、香蕉、石榴、高粱等,引起植物病害。在不同环境中生存的生态适应性是K. pneumoniae跨界侵染的机制。K. pneumoniae很可能利用与感染动物相同或不同的策略来侵染植物,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K. pneumoniae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对植物的致病性,并对其众多的生态位进行了讨论。
  • 专题评述
    崔江宽, 任豪豪, 孟颢光, 常栋, 蒋士君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5): 663-68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87
    CSCD(9)
    烟草根结线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烟叶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烟叶种植布局的优化调整以及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烟草根结线虫病在全国各烟区的危害逐年加重,因此必须加强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本文详细综述了我国烟草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分布、危害损失、致病机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等研究进展,并对烟草根结线虫的鉴定技术、协同致病、抗病育种以及新型防控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明确了我国烟草根结线虫病优势种为南方根结线虫,并且多种根结线虫混发的现象逐步增加。同时,发现由烟草根结线虫病诱发的多种其他根茎类病害的危害逐年加重。通过加强烟草根结线虫发生动态监测、合理布局抗病品种、应用针对性的农业防治、生态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逐步实现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的绿色防控,从而促进烟草产业的健康发展。
  • 专题评述
    孔令安, 崔江宽, 彭焕, 黄文坤, 彭德良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4): 487-49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735
    CSCD(2)
    由小麦孢囊线虫引起的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分布范围广,防治困难,严重危害我国小麦生产。在我国危害小麦的孢囊线虫主要包括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种植抗病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近10年来,我国科学家制定了小麦孢囊线虫抗性评价标准,测试了我国主推小麦品种和部分引进种质资源对小麦孢囊线虫的抗感性,鉴定到太空6号、新麦11、VP1620和Madsen等抗小麦孢囊线虫的优良材料,利用抗源创制了一系列的抗小麦孢囊线虫种质材料,从组织细胞学、基因组和转录组等解析了小麦抗孢囊线虫的机制。本文主要从小麦孢囊线虫致病型分化、抗性评价、抗性基因鉴定、抗性机制解析和抗病基因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 专题评述
    洪健, 谢礼, 张仲凯, 周雪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3): 303-30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64
  • 专题评述
    洪健, 谢礼, 张仲凯, 周雪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51(2): 143-16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554
    摘要 (1087) PDF全文 (619)   可视化   收藏
    CSCD(8)
    本文报告了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于2020年3月批准的最新2019病毒分类系统,全面采用了十五级分类阶元,分别为:域、亚域、界、亚界、门、亚门、纲、亚纲、目、亚目、科、亚科、属、亚属、种。寄主为植物的病毒包括了植物病毒和亚病毒感染因子(类病毒、卫星病毒和卫星核酸)。植物病毒共有1 608种,涉及2个域、3个界、8个门、13个纲、16个目、31个科、8个亚科、132个属、3个亚属。亚病毒感染因子包括33种类病毒,涉及2个科、8个属;6种卫星病毒,涉及4个属;142种卫星核酸,涉及2个科、2个亚科和13个属。
  • 专题评述
    薛春生, 孙佳莹, 陈楠, 许瑞迪, 肖淑芹, 陈捷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5): 509-51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334
    CSCD(1)
    玉米北方炭疽病是一种世界性玉米病害,也是中国北方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本文主要就该病害名称由来、田间症状特征与鉴定、致病菌生物学特性、致病力分化、遗传转化与靶基因敲除方法、影响发病条件、品种抗病性鉴定与抗病性遗传和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玉米北方炭疽病防控技术提供参考。
  • 专题评述
    姚珂, 郑经武, 黄文坤, 彭德良, 彭焕
    植物病理学报. 2020, 50(5): 517-53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335
    CSCD(5)
    在植物寄生线虫与寄主互作过程中,线虫分泌器官如食道腺细胞分泌的效应蛋白在寄主细胞壁修饰和调控寄主免疫反应以及取食位点形成和维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解析植物寄生线虫关键效应蛋白的功能及其与寄主互作机制将为探索植物寄生线虫防控新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从效应蛋白降解寄主细胞壁、调控寄主基础免疫反应、诱导免疫反应机制和介导翻译后修饰调控寄主免疫反应以及植物激素代谢途径的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 专题评述
    俞咪娜, 黄世文, 刘永锋
    植物病理学报. 2019, 49(6): 721-72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401
    CSCD(2)
    稻曲病是一种水稻穗部病害,在世界各水稻主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也属于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曲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研究其病原菌致病机制,对找寻防治药物的特异性靶标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抗病分子育种提供新的思路,为稻曲病菌防治药剂研发提供新的靶标。本文综述了稻曲病菌侵染过程、致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水稻响应稻曲病菌侵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策略。现有研究表明,稻曲病菌能成功侵染水稻孕穗期雄蕊的花丝引起发病。病原菌可通过抑制多个水稻免疫途径实现成功侵染;还可模仿胚珠受精激活水稻灌浆、糖代谢等途径为稻曲球的形成提供营养物质;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和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敲除中的成功应用,为稻曲病菌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稻曲病菌独特的侵染过程和营养利用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 专题评述
    何伟杰, 刘易科, 朱展望, 张静柏, 高春保, 廖玉才
    植物病理学报. 2019, 49(5): 577-58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393
    CSCD(5)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由镰刀菌在侵染小麦等禾谷类作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是目前小麦及其制品中污染最为普遍的一种真菌毒素。DON能够对真核细胞产生多种毒性作用,严重危害人畜健康。DON又是一种毒力因子,促进镰刀菌扩展蔓延,加重赤霉病发病程度。利用脱毒菌、脱毒酶对DON毒素进行生物脱毒是最好的脱毒方式之一,其可将DON转化成低毒或无毒代谢产物,减少毒素对人畜健康的危害。脱毒基因还可作为新型抗源用于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加速抗性品种的选育,从源头防止DON毒素的污染。本文概述了DON毒素生物脱毒的类型、代谢产物的毒性、脱毒基因的鉴定以及脱毒材料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DON毒素的生物防控和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提供参考。
  • 专题评述
    王新华, 高金欣, 高士刚, 刘铜, 陆志翔, 李雅乾, 陈捷
    植物病理学报. 2019, 49(4): 433-44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394
    CSCD(5)
    玉米弯孢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玉米病害,也是中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20多年来,国内外在该病害发生规律、致病性分化与诱导抗性机理、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就该病害优势致病菌新月弯孢菌 [Curvularia lunata (Wakker)Boedijn]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因子与生理分化机理、毒素结构鉴定、毒素合成与调控、诱导抗病性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玉米弯孢叶斑病防控技术的创新提供参考。
  • 专题评述
    原雪峰, 于成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19, 49(2): 145-15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369
    摘要 (1059) PDF全文 (632)   可视化   收藏
    CSCD(3)

    本文结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九次报告和ICTV官方网站公布的2017版分类系统,比较了二者的差异;同时就2017版分类系统的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不同核酸类型病毒的种类和比例,植物病毒的种类和比例,以及2017版分类系统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 专题评述
    刘鹏飞, 胡志宏, 代探, 梁莉, 刘西莉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4): 433-44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28
    CSCD(8)
    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共同构成系统生物学。代谢组学作为连接基因、蛋白与表型的重要桥梁,正逐步被应用于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各领域。本文系统综述了代谢组学在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学、病害诊断、病原与寄主互作、植物抗病性、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和杀菌剂作用机制等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将为采用代谢组学手段深入揭示生物或非生物因素作用下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植物自身的防御机制以及外源药物的防病机理提供有益借鉴。代谢组学将通过解析生物标志物或代谢途径为生物表型相关蛋白功能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 专题评述
    黄文坤,向 超,刘 莹,丁 中,彭德良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289-29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71
    CSCD(9)
    拟禾本科根结线虫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植物寄生线虫之一,已成为制约中国及亚洲地区水稻产量的重大问题。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寄主范围广泛,可危害高地、低洼地和深水水稻;通过巨细胞从水稻根中摄取营养物质,从而在根系上形成许多弯钩状根结;其食道腺分泌物可以直接对水稻产生危害,影响水稻细胞代谢和免疫,从而影响水稻产量。目前水稻抗根结线虫病的品种较少,主要通过化学药剂在苗床进行防治。本文对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的寄主范围、危害特性、侵染特点、致病机制及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将来通过基因编辑等遗传工程技术提高水稻品种抗性的策略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专题评述
    周佳暖, 姜子德, 张炼辉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4): 337-34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4.001
    摘要 (1371) PDF全文 (1413)   可视化   收藏
    CSCD(4)
    Dickeya spp.引起的细菌性软腐病在多种作物和花卉上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尤其近年来由D. zeae引起的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和香蕉软腐病,以及由D. solani引起的马铃薯软腐病均造成重大的农业失收,这些问题促进了对该属细菌致病机理的重视和深入研究。同时,Dickeya属细菌基因组序列的发表将进一步加速对这些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本文旨在对Dickeya属细菌的寄主范围、主要致病因子及其调控系统的研究进展作详细的梳理分析,以明确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现状并为从分子水平上阐明Dickeya属病原细菌的致病机理和寄主专化性提供依据。
  • 专题评述
    徐向明, 胡小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45(1): 1-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5.01.001
    摘要 (799) PDF全文 (1709)   可视化   收藏

    数据统计分析不充分或不正确,是导致中国科研工作者在国际期刊投稿中遭拒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20年,统计方法学及计算机软件在统计应用方面已有重大进展。但是,大多数中国植物病理学家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差分析或普通的分析方法去分析一些数据,而这些数据其实可用更合适的方法分析。本文简要介绍一些适于植物病理学常见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希望对广大科研工作者有所帮助,也希望加强与应用统计学家的科研合作。

  • 专题评述
    洪健,周雪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14, 44(6): 561-57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2014.06.001
    摘要 (898) PDF全文 (1550)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九次报告和官方网站公布的2011、2012、2013病毒分类系统,介绍了植物病毒3个目、23个科、3个亚科、103个属、1 169种的最新分类系统,较第八次报告新增了2个目、5个科、3个亚科、22个属共406种。同时还介绍了亚病毒感染因子的类病毒和病毒卫星分类的变化。
  • 专题评述
    付静,尹燕妮*,马忠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225-231.
    摘要 (2895) PDF全文 (1548)   可视化   收藏
    甲硫氨酸是蛋白质的重要组分,同时还可通过生成S-腺苷甲硫氨酸(SAM)调控细胞内多种生理过程。本文根据酿酒酵母、粗糙脉孢菌和构巢曲霉3种模式真菌中甲硫氨酸生物合成的最新研究进展,勾画出真菌的甲硫氨酸合成途径,综述了该途径中关键酶的生物学功能,探讨了该途径的调控机制,为病原真菌甲硫氨酸合成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新杀菌剂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 专题评述
    尤真真,高蓉,田珊,董汉松*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232-248.
    摘要 (3900) PDF全文 (9986)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水通道蛋白PIP不仅担负细胞间或细胞内外水分子输导的基本功能,还参与植物-微生物互作与植物防卫反应,这种双重功能的调控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水稻OsPIP1;2和拟南芥AtPIP1;4可以与水稻黄单胞III型泌出蛋白Hpa1互作,Hpa1定位于植物细胞的质外体,诱导过氧化氢在质外体产生及向原生质转运,进而影响植物防卫反应与对病原细菌的抗性。根据植物水通道蛋白拓扑结构与病原细菌Ⅲ型分泌系统工作模型,水稻OsPIP1;2与Hpa1互作的功能域是互作发生的分子基础。互作引发信号转导,调控过氧化氢信号从植物细胞的质外体向原生质转运与植物防卫反应。由于Hpa1对Ⅲ效应蛋白来说具有转位子的功能特征,OsPIP1;2-Hpa1还可能对水稻黄单胞菌Ⅲ型效应蛋白从细菌细胞向植物细胞转运发生调控作用。围绕这些设想进行研究,可以深入阐释水稻-黄单胞菌互作机制,同时为植物水通道蛋白功能调控提供新的见解。
  • 专题评述
    蒋娜,李健强,罗来鑫*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249-257.
    摘要 (3646) PDF全文 (2039)   可视化   收藏
    有活力但不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被认为是细菌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抗逆反应,包括5种植物病原细菌在内的数十种细菌已报道具有VBNC状态。这种特定的生理状态已经导致细菌学研究中一些方法的探索和改进,对基于分离培养的植物病原细菌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已经报道VBNC状态的植物病原细菌进行了综述,介绍了VBNC状态细菌的诱导因素、恢复条件、致病性、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未来植物病原细菌的VBNC研究提出了展望。
  • 专题评述
    丁麟,路文如*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3): 258-266.
    摘要 (2007) PDF全文 (837)   可视化   收藏
    为客观分析国际水稻稻瘟病研究的发展动态,了解我国稻瘟病研究水平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水稻病害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制订稻瘟病研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采用了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对1910~2011年间该库收录的水稻稻瘟病研究文献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科研机构、期刊以及高被引作者等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检索获得该期间发表的水稻稻瘟病研究文献10 407篇,以美国、日本、中国、菲律宾、韩国、德国、法国、英国、印度及荷兰为世界稻瘟病研究十强,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在稻瘟病研究中占有明显优势。美国在期刊、研究机构、作者等方面均占据了绝对优势。我国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位于高发文机构前10名。中国在稻瘟病研究中高被引论文数量与发文总量所处的地位不相称,缺少高水平研究论文的现象值得注意。水稻稻瘟病研究的热点领域是对抗性基因以及分子标记等研究。由此可进一步证明,Web of Science是了解世界范围内稻瘟病领域发展动态的重要数据库。但由于该数据库的“精品”特性,以及对英语来源文献的偏好性,要了解非英语来源文献所代表国家的相应学科发展动态,还应辅以其它相应数据库。
  • 专题评述
    乔俊卿,陈志谊,刘邮洲,刘永锋,梁雪杰,张磊
    植物病理学报. 2013, 43(1): 1-10.
    茄科细菌性青枯病是世界性的严重性病害,具有寄主范围广,防治困难的特点,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和热点。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内容,就该病病原菌的分类情况、致病机制、全基因组测序、检测方法和防治措施等进行了概述。
  • 专题评述
    姜山,朴杓允,石井英夫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337-344.
    摘要 (2548) PDF全文 (1529)   可视化   收藏
    梨黑星病是亚洲梨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是由纳雪黑星病菌(Venturia nashicola)感染所致。V. nashicola主要寄生在亚洲梨叶片表皮细胞壁的果胶质层中。该菌的感染可能主要与分泌的细胞外分泌物质、角质分解酶、过氧化氢和果胶质分解酶有关。而亚洲梨对V. nashicola的抗性可能主要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多种病程相关蛋白、富亮氨酸重复类受体蛋白激酶等有关。另外,不具直接杀菌能力的系统抗性诱导剂acibenzolar-S-methyl(ASM) 在大田试验中对梨黑星病菌有较好控制效果。这与ASM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和几丁质酶等有关。
  • 专题评述
    彭焕,彭德良,胡先奇,黄文坤,贺文婷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4): 345-352.
    摘要 (3296) PDF全文 (1422)   可视化   收藏
    在线虫与植物互作的过程中,降解寄主细胞壁是植物线虫成功建立寄生关系的关键环节。β-1,4-内切葡聚糖酶(β-1,4-endoglucanase,ENG)是由线虫食道腺细胞产生并由口针分泌、对细胞壁降解起关键作用的酶类之一。本文对近年来植物寄生线虫eng基因的克隆、组织定位、表达分析、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功能以及ENG来源、进化及在线虫与植物互作中的潜在作用等进行了概述。
  • 专题评述
    Chen J;Deng X;Civerolo E L;Lee R F;Jones J B;Zhou C;Hartung J S;Manjunath K L;B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2): 113-117.
    黄龙(梢)病被认为是世界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已超过一个世纪,但该病害的病原学至今还没有清晰地建立起来。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一组被称为"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ecies"的难培养细菌被认为与黄龙病相关。然而,要确定"Ca.Liberibacter spp."是黄龙病病原的柯赫氏定理并没有真正完成。令我们担忧的是,近年来有些文献频频指出"Ca.Liberibacter spp."是黄龙病的病原,其实该细菌与柑橘寄主的直接病理反应还没有完全确定。我们建议,在黄龙病病原学清楚之前,文献报道在这方面需要有准确的阐述。
  • 专题评述
    陈析丰,金杨,马伯军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1-9.
    摘要 (2689) PDF全文 (2409)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是一类在没有病原物侵染情况下就能自发产生坏死斑的突变体,这类突变往往导致植株的抗病增强和防御相关基因的组成性表达。水稻中已报道了将近200个来源不同的类病变突变体,截至2009年5月底52个水稻类病变突变体已被鉴定和命名,其中6个控制类病变性状的基因被克隆,它们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包括热激蛋白转录因子、E3泛素连接酶、酰基转移酶、质膜蛋白激酶、锌指蛋白和锚蛋白。尽管这些蛋白不是直接与植物抗病途径相关,但是在41个已鉴定的水稻类病变突变体中,绝大多数提高了对白叶枯病或稻瘟病的抗性,表明这些类病变基因的突变激活了植株的防御系统,并且不同的类病变基因可能参与了不同的抗病信号传导途径。深入研究水稻类病变突变体对作物抗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和栽培品种的遗传改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专题评述
    牛俊海, 卜祥霞, 薛慧, 赵海娟, 郭仰东, 简恒
    植物病理学报. 2010, 40(3): 225-234.
    根结线虫是世界农业生产中危害最大的植物病原之一,目前仍缺乏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深入揭示寄生线虫与植物之间互作的分子机制,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抗性育种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抗线虫策略。在根结线虫基因组学研究方面,目前已经构建了北方根结线虫AFLP遗传连锁图谱,南方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基因组测序也已完成;基因组的注释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较全面地描述了根结线虫的遗传组成;以差异表达分析和比较基因组学为主的方法鉴定了大量的重要基因;以RNA干扰、植物转化和蛋白互作为主的根结线虫基因功能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根结线虫基因组学研究予以综述,并进一步探讨其研究方向和可持续抗线虫新策略的发展前景。
  • 专题评述
    黄文坤, 彭德良, 贺文婷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2): 113-117.
    植物寄生线虫食道腺中表达的寄生基因编码的分泌蛋白在线虫侵入寄主植物、建立取食位点和抑制寄主的防御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利用植物寄生线虫食道腺削减cDNA文库及基于同源克隆等方法,鉴定了这些过程中起作用的分支酸变位酶(CM)基因。带有氨基酸末端信号肽的根结线虫CM、孢囊线虫CM与细菌CM的蛋白质序列非常相似。mRNA原位杂交表明,CM基因专门存在于植物寄生线虫的亚腹食道腺中。RT-PCR分析表明,它们的转录丰度在线虫寄生的早期丰度较高,在后期较低或者难以检测到。Southern杂交表明,这些CM基因为多基因家族。CM的蛋白质在专性内寄生线虫中广泛存在,表明这种多功能的酶在控制线虫侵染植物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