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 第1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1-09-10
  

  • 全选
    |
  • 梁训义, 王拱辰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3):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是报道一种简易的方法诱发Gibberella zeae的子囊壳,以鉴定禾谷镰刀菌的菌株。即:在泥钵内装灭菌的砂或(石至)石,其上种植纯菌株培养的带菌麦粒,然后在钵面复盖消毒纱布,并保持砂和纱布的潮湿。在20℃和装置20瓦黑光灯为光源照射的温箱中,3~6天形成子囊壳,10~12天发育成熟的子囊孢子,提供镜检鉴定。在15~25℃的自然散射光下,供试的481个禾谷镰刀菌菌株,获同样结果。同时,选用其他四种镰刀菌(即燕麦、锐顶、串珠、雪腐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的代表菌株,进行交错污染试验,在限定的观察时间内,未见有相互干扰。
    禾谷镰刀菌寄主广,所致麦、玉米上的病害损失大。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可以解决该菌在PSA培养基上大型分生孢子不易产生或产生亦形态多变所造成鉴定上的困难,且在病害测报和防治研究上有其应用价值。
  • 曾士迈, 王沛有, 张万义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3): 7-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小麦条锈病抗病性的定量鉴定中,供试品种的病指本身以及相对病指(供试品种的病指/感病对照的病指)都不能反映出品种本身的抗病性,因为这些数指都受诱发强度(包括接种菌量和环境条件)影响很大,极不稳定。通过理论推导并根据多年多地试验数据,导出了一个"相对杭病性指数"的数学模型。
  • 张绪振, 张树琴, 陈吉棣, 李庆基, 陈壁, 姚跃文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3): 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棉花黄萎病区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四川、云南、新疆、江苏等8省(区)9个菌系中分离到的280个单孢菌系,经鉴定全是大丽轮技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这些单孢菌系产生微菌核的数量、形状、大小以及在30℃下菌落生产速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一些菌系对棉花的致病力也不同。但这些差异是属于生理上的分化,并非另属一种。
  • 李汉卿, 傅纯彦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3): 19-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菌核病(Sclerotin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是我国北方大豆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其寄主范围很广。通过调查、接种试验,共有85种寄主植物,分别属于20个科。
    5种寄主植物中,有38种植物已为前人所报道为油菜菌核病(S.scle-rotiorum)的寄主,其余47种为尚未报道的新寄主,在这些新寄主中,自然发病的有25种。其余,均为人工接种诱发感病。
    调查研究得知,黑龙江省主要裁培植物,自然感染菌核病的严重顺序为:向日葵 > 菜豆 > 大豆 > 小豆 > 绿豆 > 花生 > 甘蓝 > 白菜(贮藏期) > 大麻 > 茄子 > 葱。
  • 王焯, 于保文, 周佩珍, 姜秀英, 沈菊英, 陈作义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3): 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等在1978年以9种不同昆虫接种传枣疯病的实验中(连对照共枣苗75株),于1979年6月发现直接采自疯树的中国拟菱纹叶蝉(Hishimonides chinensis Anufriev)在健康根蘖枣苗上传染了典型疯苗一株。1979年又继续扩大重复了9种不同昆虫的传病实验(连对照共枣苗300株),到1980年6、7月间,在五组中国拟菱纹叶蝉的重复处理中,有三组共六株枣苗出现典型疯株。两年来平均传病率为21.8%。潜育期10~12个月。将发病枣苗及传病的中国拟菱纹叶蝉唾腺超薄切片分别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均明显存在多量典型的类菌原体(MLO),对照则没有。因此,初步证实中国拟菱纹叶蝉能传枣疯病。
  • 叶于芳, 陈子文, 张良皖, 董桂芝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3): 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苹果树腐烂病在早春有一次发病高峰,在此高峰期,主干、主枝上的原发病斑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方位倾向。不同方位的树皮受日光照射后,皮温比气温高,其增温幅度愈大,增温持续时间愈长,则该方位上的发病点愈密集。因而认为腐烂病早春发病所表现的方位性与此期间树皮受日光照射后的增温有关。按风速1.1~3.8米/秒、低云量0~2级,12~14点阳光直射面树皮温度与气温间的关系可以直线回归式表之;tb (皮温)=7.70+1.93ta (气温)。河北省二、三月份由阳光辐射引起树皮增温的条件经常存在。采用秋后涂白保护树体的常发病部位可以降低早春树皮增温、减轻病害,推荐桐油皂白涂剂。
  • 陈守常, 张金钟, 张丽珠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3): 3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4年,在重庆油橄榄园初次发生油橄榄孔雀斑病,病原菌为环黑星霉属的Spilocaea oleaginea(Cast.) Hugh.(Cycloconium oleaginum Cast.)。分生孢子梗烧瓶状,基部膨大,颈端有圆柱状环痕,灰褐至深褐色;分生孢子黄褐色,短倒棒状,典型双胞,截形基部,大于20.36×9.33微米。
    分生孢子萌发进程较长。在水滴中萌发仅6.48%;1%菊萄糖液滴萌发最高,为57.55%。
  • 朱贤朝, 吴全安, 代法超, 张传模, 徐维基, 臧贤青, 吴纪昌, 潘惠康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3): 4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选取高抗系齐31和凤白29(新),抗病系威风322和黄早4,中抗系获白,中感系黄204,感病系替423和罗31等八个玉米自交系,对玉米小斑病(Helminthosporium maydis)(O小种)田间成株期水平抗性因素的观察研究。在自然发病条件下,无论在病斑的面积,单位病斑面积上的产孢量或发病始期的病斑数量来看,八个自交系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0.01)。可是每个因素与田间抗病程度之间看不出有什么相关性。如果把三个因素乘积进行相关性测定,成株期抗病性与水平抗性三个因素乘积之间呈现高度相关性(r=0.85,P=0.01)。
  • 罗畔池, 刘克明, 杨明漪, 苑克旺, 蒋志淑, 王月鸾, 刘会琴, 张小青, 黄梧芳, 张志铭, 张浩, 康绍兰, 郑华全, 刘增群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3): 49-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当前我国玉米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是以正常细胞质自交系配制的杂交种为主,和各地正在加速研究和发展雄性不育细胞质利用的实际情况,三年来我们用来自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的181个小斑病菌的标样,通过接种试验,从77个包括T、C、S型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和正常细胞质的自交系中,初步选出8个自交系建议作为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试用的鉴别寄主:T单412-2,TC103,CVa35,C二南二四,MS344,MS05,辽马43,二南二四,应用这套鉴别寄主,可以区分16个生理小种。目前用这套鉴别寄主测试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98个标样的结果,已出现12个生理小种。
  • 研究简报
  • 谢浩, 李国玄, 裴美云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3):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五家渠地区种植的大蒜(Allium sativum)表现出退绿条斑的病状,对15个种植单位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病率达50%,一般减产20%左右。紫皮蒜的发病指数略高于白皮蒜。外来品种与当地品种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在汁液接种和渍出法的电镜观察方面获得了这种病状是由病毒引起的初步证据后,我们从寄主反应、体外抗性、传播途径、病毒形态和血清学鉴定等方面研究了大蒜退绿条斑病毒的一些性质,希望有助于生产上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 黄传贤, 杨来新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3): 6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近几年来,对玉米病毒病的调查研究,综述新疆已发现侵染玉米的病毒病的种类。
  • 吕佩珂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3): 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甜菜蛇眼病菌(Phoma betae Fr)的生理生态,作者对此病菌孢子萌发进行了研究。
  • 吕金殿, 甘莉, 牛淑贞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3): 6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外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陆地棉(Gossypium hisutum L.)不同棉花品种抗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AtK.) Snyd.et Hansen)的能力差异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