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 第2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0-03-10
  

  • 全选
    |
  • R. 沃斯勒, M. 墨莱梯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年以来,水稻黄化病(Giallume)已成为意大利水稻上的一种危险性病害。它是由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和麦无网长管蚜非专化性传播的大麦黄矮病毒RGV株引起的病害。目前种植的老品种都感病,产量损失5-100%。
    水稻感染大麦黄矮病毒后的典型症状是叶片退色成黄色至橘红色,病叶主脉黄化,分蘖减少,病株矮缩,花器枯萎,以至坏死。
    RGV株系为典型的持久性类型,经过循迥期后。蚜虫可传毒较长时间。除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稻状李氏禾(Leersia oryzoides)为病毒寄主外,栽培的禾谷类作物,如玉米,燕麦也是RGV寄主。
  • 陈剑平, 阮义理, 龚祖埙, 沈学仁, 沈菊英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冰冻患病小麦叶片,经0.5M磷酸钾缓冲液pH7.0抽提,1/4体积四氯化碳澄清,6%聚乙二醇,3% NaCl和1% Triton X-100沉淀,二次差速离心(含20%蔗糖垫,0.3% Triton X-100).一次10-50%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最后经一次超速离心浓缩,成功地获得部分提纯制剂。经电镜观察,可见大量线状病毒粒子,很少有杂质。病毒粒子在中性条件下稳定,在酸性条件下变形。病毒粒子直径13-14nm.长度250-1800nm,其中在300-400nm,550-700nm之间具有二个主要分布峰。经紫外读数,病毒制剂表现为典型的核蛋白吸收特性.其中OD260/OD244为1.19,OD260/OD280为1.29。病毒粒子外壳蛋白有二个组分,分子量分别约为30kd和27kd。
    在免疫电镜实验中,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抗血清不仅均能显著而有效地捕获汁液中的WSSMV粒子,而且还可在粒子外面包上一层厚厚的抗血清外套。
  • 论文摘要
  • 胡淼, 薛太璞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1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花势强弱,将稻穗上的颖花(包括病粒和健粒)分成7个等级,1级最强,7级最弱。
  • 研究简报
  • 任芝英, 金欣藻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1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二叉蚜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麦二叉蚜禾谷缢蚜株系(GPV)、麦长管蚜传播麦二叉蚜长管蚜株系(GAV)。
  • 王玉娟, 盛秀兰, 孙政, 火克仓, 金秀琳, 刘佛珍, 苗晓春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1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归麻口病是我省当归产区区要病害之一,也是国内外未曾报道的一种新病害。1986、1987年调查研究表明,我省凡当归栽培区均有发生,田间发病率84.9%,病情指数56.4%,重病地高达100%。主要症状是归根表皮呈黄褐色纵裂,毛根增多并畸化,严重时皮层组织呈干烂,糠腐状。
    从罹病归根皮层内外分离出线虫、真菌、细菌,分别进行人工接种健归苗并再分离发病归根,证实当归麻口病系线虫危害所致,其病原线虫为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经系统检测种苗不带线虫。病土和病残组织为初侵染源,腐烂茎线虫主要分布在0-10cm土层内,在当归整个生育期内线虫都可侵入,但以前期侵害为主,该线虫在当地一年可发生6-7代,以成虫在土壤和病残组织内越冬。
  • 论文摘要
  • 杨荣铮, 陈建军, 张小林, 黄冠胜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19-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微量凯氏定氮法,对根结线虫(Meloidohyne incognita)的寄主蕃茄上根结和同株健根、健株健根蛋白质含量测定表明,寄主在整个生长期间,根结内蛋白质含量在一定时间,显著高于同期同株健根,也高于同期相似部位的健株健根,且根结中蛋白质含量变化都是由低到高再到低即根结越大,其蛋白质含量越多,同株根结与健根中蛋白质含量的差数在寄主生长的前中期逐渐拉大,根结开始腐烂后,蛋白质含量开始下降。
  • 研究简报
  • 杨宝君, 李静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归为我国重要中药,甘肃省岷县出产的岷归质量为我国当归之冠。近年来甘肃岷县一带当归麻口病危害十分严重,影响了当归的产量和质量。
  • 林代福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潜根线虫(Hirschmaniella oryzae)的致死温度为51℃ 10分钟。在零下的低温,该线虫最多只能存活30小时,但它能在水稻生长受抑制的温度(40。C)下生活1个月左右。该线虫耐水淹而不耐干燥,在5-32℃的室温散光条件下,浸在无菌水中的线虫可以存活185-240天,但在室内(湿度为70-85%)自然凉干后,最多只能存活84小时。该线虫对酸碱度的适应性非常广,在水稻无法生存的pH2.2和pH12.4的缓冲液中都可以分别存活10-15天和20-30天。紫外光和直射阳光对该线虫有强烈的杀死作用,在20W的紫外灯下(灯距25cm)照射60分钟或在4-8万Lux的太阳光下照射2天,可以将线虫全部杀死。220V或15000V高压,对该线虫都无击伤作用。
  • 研究简报
  • 唐德志, 孙毓彬, 何苏琴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2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梨树、草莓疫病,是当前梨树、草莓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在兰州地区5月下旬-6月发病严重,梨树发病率在30%以上,草莓烂果率一般在10-20%,严重年份高达50%(1986年)。
  • 许长藩, 夏雨华, 李开本, 柯冲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2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应用生物测定和电镜检验的方法,探讨黄龙病病原在其介体昆虫(柑桔木虱)体内的循回期。前者的结果表明,其循回期长短不一,短的为3天或少于3天,长的达26-27天。木虱成虫能终身携带病原。获"毒"饲育若虫新羽化的成虫也能传病。其中,羽化后1天和2-5天便能传病的单虫分别占供试虫(组)数的3%和5%。电镜检验结果,在获"毒"饲育后3天的成虫唾液腺细胞内能观察到病原体,有力支持了采用生物测定循回期的可靠性。根据由获"毒"饲育若虫新羽化的成虫就能传病的新认识,建议治虫防病的重点应放在治卵和若虫上。
  • 论文摘要
  • 苗华民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3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3-1985年在费县九病区进行了"甘薯茎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开发研究",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和77万元的新增纯收益.本文简述了对病原线虫的种类、生态和寄主范围的研究结论。
  • 研究简报
  • 王桂华, 李桂荣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3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来,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ahashi]在国内发生日趋严重,已成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防治此病,抗病育种工作势在必行。
  • 周国义, 陈永萱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A蛋白-金颗粒复合物(Protein A-Gold complexes)标记植物病毒粒体。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A蛋白与抗体中免疫球蛋白IgG结合的特性,在电镜下观察到同源关系中的金颗粒吸附于病毒粒体周围;而异源关系中,金颗粒则被冲洗掉或随机分布。该法专化性受抗血清稀释度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影响。对杆状、线状病毒粒体来说,抗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102-103倍,对球形病毒粒体来说,抗血清稀释度以1.2×103倍为佳。抗血清吸附时间以3-10分钟的效果最好。
  • 论文摘要
  • 骆桂珍, 邹艳华, 霍永珍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3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诱导菌侵染植株而产生诱导保护作用已有报道.作者曾报告了采用已筛选出的诱导菌,进行茎部注射接种,活化植株的抗性潜能,增强抗黄瓜霜霉菌的侵染能力,起到防病的作用。
  • 陈京, 阙晓枫, 张作芳, 张成良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3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玉米细菌性枯萎菌(745)免疫BALB/C小鼠得到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Ag14融合,获得G5、C2和D13株稳定分泌抗745菌的单克隆抗体的细胞瘤株。用ELISA间接法测定抗体滴度为1:25600。其中G5和D1能与所有供试的9个745菌株系有不同程度的反应,而C2只与7个745菌株反应。3个单克隆抗体均不与供试的同属其它菌反应。
  • 论文摘要
  • 陈宇航, 林丽琼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4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龙眼炭疽病是我市龙眼(Euphoria longana)苗木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病原菌主要为害龙眼幼苗的叶片,初期形成正面暗褐色,背面灰绿色的圆形斑点.斑点扩大后,形成圈以红褐色边缘的灰白色病斑,病斑上不规则分布着小黑点。
  • 刘朣, 张学博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4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5个水稻抗瘟品种对稻瘟病稳定菌系81090A或81278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在以感病品种矮脚南特或竹广22号为杂交亲本之一的情况下,对81090A菌系的抗性,谷龙13、双抗77021受2对显性重复基因控制,双抗77005受1对显性上位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梧农1号受2或3对显性重复基因控制;双抗77003受1或2对显性上位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81278菌系的抗性,梧农1号、双抗77003由1对显性上位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支配;谷龙13由1对显性基因,或1对显性上位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支配;双抗77021由1对显性上位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或2对显性重复基因支配。谷龙13与双抗77021对81090A菌系的反应,似为同质抗性;谷龙13与双抗77003对81278菌系的反应为异质抗性。可采用回交或其它杂交方式将这些抗病基因导入高产品种和杂交水稻三系中,在杂交组合的选趣上,应注意抗源亲本及其它亲本的选择。
  • 何明, 张成琬, 罗显芝, 廖佩言, 刘景西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47-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双列式杂交方法,观察了以IR26、IR36等为代表的抗性品种的杂交优势。结果表明:杂交组合F1代在分蘖末期抗性无优势,穗期抗性优势明显;F2代两期鉴定正负向均有优势;F1和F2代均表现出正负向完全显性,部份显性,少数组合无显性。其中大都属于部份显性。优势指数分析也证明,对抗性亲本,优势指数d ≥ 1;对感病亲本,优势指数d<1。抗感品种杂交,其子代的抗性一般界于双亲值之间。这种优势可依亲本的抗性进行预测。
  • 论文摘要
  • 周桂珍, 裘季燕, 孙东玲, 曹呜庆, 蒋涛, 姜立荣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5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指示植物测定、电子显微镜对病毒粒子的观察和多种植物病毒抗血清鉴定,初步明确了草石蚕脱化的主要原因是病毒病的感染所致。
  • 研究简报
  • 张文军, 齐艳红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5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灰色系统理论自创立以来,有关其应用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植病流行及预测预报中尚未见到此类研究的详细报道。
  • 董金琢, 曾士迈, 马奇祥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5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田间接种条件下,详细地观察了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条锈病普遍率与严重度之间的关系(I-S关系)。结果表明供试三种病害的I-S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描述;在普遍率小于70%左右时,用直线方程拟合效果更好;普遍率大于90%时,对严重度的预测效果较差。分别建立了各病的I-S关系式。小麦生育阶段(拔节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对叶锈病和白粉病I-S关系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条锈病的I-S关系在不同生育阶段有一定的差异。文章最后对I-S关系的使用进行了讨论。
  • 论文摘要
  • 王焯, 周佩珍, 郭裕新, 刘秀芳, 陈作义, 沈菊英, 龚祖埙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6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枣树的繁殖除了利用根蘖苗外,就是从优良品种树体上采穗嫁接。
  • 王海音, 姚彩文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6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病毒病的流行程度与10月份降水量之间有着极显著的相关。本文应用灰色拓扑预测方法,选用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合肥等站10月份的降水量资料,建立了一套灰色动态模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至2000年该病流行趋势进行了超长期预测,并用1985-87年的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到了理想的结果。
  • 论文摘要
  • 张怀芳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6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苧麻立枯病是苧麻产品常见的一种较普遍的病害,头麻受害最重。发病中等的麻园,产量一般损失10%左右。
  • 研究简报
  • 王慧敏, 粱亚杰, 吴印清, 陈龙瑛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66-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果树根癌病(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是世界性病害,国际上对该病的生物防治进行了许多研究,而我国的研究,特别是防治研究方面进行较少。
  • 杨德伟, 卓景愉, 许浩然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67-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根据沙湾地区15年(1974-1988年)病情指数资料、建立了一套灰色预测GM (1、1)模型。对未来8年病情指数趋势进行研究,并用1986、1987、1988年三年资料进行验证、得到了理想的结果。预测ξ=3%将发生在1988、1990、1991、1992、1996年.ξ=4%将发生在1989、1991、1992、1994、1995年,ξ=5%是将发生在1989、1990、1991年。统统计分析指出、马尔可夫链预测值与灰色预测模型数据是相近数。
  • 杨之为, 李君彦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7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小区接菌试验及统计分析表明:棉花黄萎病始花期的病情指数与棉花产量损失的相关性最强。在一定范围内种植密度愈高,群体间的补偿作用愈显著,适当密植是弥补损失的一项措施。还表明生病主要通过减少单株结铃数影响产量,绒长亦受到影响,而对单铃重、衣分影响不火。用多元回归法选取始花期病指(X2)与密度(X4),建立的产量损失预测式为:
    L=1-exp[-exp(1.028LnX2-0.000157X4+0.9967)],r=0.8643,SLX=0.079。
  • 研究简报
  • 白容霖, 王子权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1): 79-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5年在吉林农业大学农业试验站人参试验地,发现了白粉菌侵染人参的现象,随后进行了田间调查、室内病原菌形态观察和致病性的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