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 第2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0-09-10
  

  • 全选
    |
  • 邢勇, 何定萍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161-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 L.)灰斑病菌[Pestalotiopsis guepini (Desm.) Stey.][1,2,3,4]菌丝生长适温20-25℃,适宜pH值是5-7。在不同培养基里以PDA和燕麦培养基最佳。对碳源的利用以葡萄糖,蔗糖最佳,木糖最差,氮源以门冬酰胺、蛋白胨、酵母液最佳,尿素最差。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0-25℃,适宜pH值是4-5,在不同营养液里以酵母汁,茶花叶汁萌发最好。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自然光和连续黑光灯利于产孢,完全黑暗不产孢。不同培养基里以燕麦和PDA培养基最适宜病菌产孢,在山茶花叶汁与水洋菜培养基里不产孢。
  • 陈守常, 肖育贵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167-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桐根腐病在四川桐区严重发生,成片桐林被毁。通过六年的系统研究,对此病危害、症状、病原、病情以及发病规律进行了首次阐述。病原菌定名为油桐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f.sp.aleuritidis Chen et Xiao f.sp.nov.)(腐皮镰孢一新专化型)。经大面积的营林生态方法防治,综合控制效果显著。
  • 许志刚, 曹景显,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171-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戊二醛固定的5个水稻白叶枯菌株制备了5个抗血清,利用琼脂双扩散、试管凝集、免疫电泳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研究了107个水稻白叶枯菌株血清学反应的差异,将它们分为三个血清型。属于Ⅰ型的菌株(OS-225、F4等)占供试菌株的95%,分布于全国各稻区;归属于Ⅱ型的菌株(OS 209、OS-109等)占5.6%,主要来自南方边远地区;Ⅱ型仅1个菌株(G8),占0.9%,来自广西东部;其中还有两个菌株和上述抗血清均不能反应,暂不能归型,来自福建。血清型和致病型之间的相关性不用戊二醛固定、热处理等5种不同方法处理菌体后制备的抗血清之间,表现出一致的反应特异性和相似的"型"专化性。免疫电泳结果表明,不同血清型的免疫源组成是不同的,Ⅰ型仅具中性免疫源,Ⅱ型具中性及偏碱性免疫源,而Ⅱ型则具中性及偏酸性两种免疫源。
    比较了反向间接血凝、酶联免疫吸附和免疫荧光反应等方法检测病菌的灵敏度,以免疫荧光试验(IF)为最灵敏,可检测到每毫升103细胞,ELISA其次(104-5cell/ml),反向间接血凝法为106-7cells/ml,双扩散法最差,只有在高达108 cells/ml时才有阳性反应。
  • 研究简报
  • 赵来顺, 杨彦杰, 马耀辉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178-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是中医"参、术、苓、甘"四大名药之一。1985年在河北省进行中草药病害调查中,在白术上发现一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过去未见报道的病害——白术黑斑病。
  • 刘朝祯, 王壁生, 戚佩坤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179-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东中山省未成熟"中把"蕉果发生的炭疽病,是由香蕉刺盘孢的一个强毒力菌系所致。该菌系在田间明显为害青蕉,在六至七成肉度的果指上引起深褐色、中央纵裂的梭形大斑。人工接种可使有伤口的苹果发病,轻微为害有伤口的橘子,但不为害甜橙和椪柑。在柠檬酸铵做氮源的基础上生长良好。分生孢子在果皮汁液中萌发时可两端萌发。
    农用高脂膜水乳剂200倍液与多菌灵1000ppm混用,有很大的增效作用。从抽蕾开花期起开始喷药,每隔10天1次,连喷4次,只喷果穗,可有效减轻香蕉炭疽病的为害,货架期第5天的防效达90.12%。
  • 论文摘要
  • 刘兆敏, 齐少春, 李春英, 陈爱辉, 沈崇尧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183-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黄瓜疫病在天津市郊区尤其是春季保护地黄瓜栽培中为毒猖獗,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使生产和市场供应受到影响。
  • 研究简报
  • 陈扬林, 陈万权, 谢水仙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184-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粉锈宁防治成株期小麦条锈病的适宜用药量(指控到不因病害而减产的所需用药量)是受诸多因子影响的,而小麦品种的感病性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 冯兰香, 徐玲, 刘佳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185-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北京地区大白菜、不结球白菜、萝卜、甘蓝和花椰菜588份样本进行了病毒种类的鉴定,69.21%的样本感染了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并对其中33个TuMV分离物按抗病基因型进行了株系分化研究,均获得了台湾省报道的TuMV C1-C5 5个株系。TuMV-C4占分离物的42.4%,为主要株系,其余依次是C5、C1、C3和C2株系,这为十字花科蔬菜,特别是大白菜抗TuMV育种提供了依据。
  • 李汝刚, 蔡少华, L. F. Salazar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189-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用4种甘薯病毒抗体(IgG),3种血清学方法(DAS-ELISA、Dot-blot-ELISA和ISEM)对北京,江苏、四川、山东四省(市)的253份甘薯病毒病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上述地区甘薯中普遍存在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和甘薯潜隐病毒(SPLV),尚难确定是否存在甘薯轻斑驳病毒(SPMMV)和甘薯花叶菜花叶状病毒(Sweet Potato Caulimo-like Virus,SPCLV)。21%的显症样品同上述4种病毒的抗血清不产生反应,显示我国甘薯上尚存在其它病毒。用Dot blot-ELISA和ISEM检测甘薯病毒比用DAS-ELISA灵敏准确。
  • 论文摘要
  • 宋美建, 申彩霞, 刘振林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194-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灰霉病已成为我区早春保护地番茄上的重要病害之一。
  • 任欣正, 罗灿辉, 杨国平,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195-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2年至1984年从全国8个省市分离到7种植物上的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86个菌株。通过表型特征比较鉴定,结果表明,大部分菌株分别归入生物变种1,2和3。
    根据生理生化测定和蛋白电泳结果,毛白杨PO-9、PO-10和苹果菌株M7性状一致,另成一组,其生理生化反应和电泳图谱与生物变种1,2,3明显不同,从而提出这个种的一个新生物变种一生物变种4。
    生物变种4菌株的主要鉴别特性是:3-酮基乳糖反应阳性;能在37℃生长;在Schroth和New-Kerr两种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石蕊牛乳试验产碱变兰色;不能利用丙二酸盐和酒石酸盐产碱。
  • 宋协松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201-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58-1980年,作者采用镜检、活点观察、复水、染色、盆栽及田间接种等同步比较方法研究证明,干荚果虫瘿内的病原线虫态已全部死亡,干荚果不是此病的传播途径,迄今分布如此广泛,认为是"自然疫源"所致。试验指出,荚果含水量的多少,是致死虫瘿内线虫的主要因素,荚果含水量在26.11%以下,虫瘿内线虫全部失去侵染力,荚果的安全贮藏含水量是在10%以下,一般8%左右,所以,病原各虫态更不能存活。该病原的致命弱点不抗干燥。
  • 论文摘要
  • 杨崇实, 徐金昇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206-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主要病害有18种,虫害3种,而在防治中各种病虫害及高产是一整体。
  • 洪传学, 肖悦岩, 曾士迈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206-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保护地黄瓜霜霉病流行及其防治模拟系统(简称SSCDMC)是从1987年组建的黄瓜霜霉病模拟模型(SIMCD)发展而来的.与SIMCD相比,SSCDMC增加了两大部件——人机界面和防治决策子系统。前者通过会话方式进行人机合作,操作极为简便。而后者则是以现有的各种有关的防治技术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而成的,包括抗病品种,生态防治,化学防治及其它防治措施四大类,各类中又下设二级或三级的具体防治技术。
  • 谭万忠, E. 格里菲思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207-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14C同位素示踪分析法研究叶锈病(Puccinia hordei)在花期后(GS71)侵染对大麦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给叶片接菌后0至8天内无明显的光合病变,8天之后叶片的总光合量下降而单位绿叶面积光合效率提高,且这种下降%和提高%分别与锈病严重度呈显著的直线相关(r2 ≥ 0.980,P<0.001);植株上单叶发病后其它器官的光合作用略有增强,全株叶片发病后穗部光合作用的增加达到显著水平(P<0.05)。
    叶锈病在抽穗期(GS55)侵染后,植株籽粒产量和千粒重减低(P<0.01),而病叶干物重则显著增高(P<0.01),本文分析讨论了这些变化的生理机制。
  • 论文摘要
  • 鲁瑞芳, 刘元凯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211-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8-1989年在哈尔滨市郊、伊春、大庆、绥化等地的保护地黄瓜植株上采集具有花叶、疱斑、皱缩和矮化等症状的病害病标样174份。
  • 研究简报
  • 阮义理, 陈剑平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212-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麦黄花叶病毒的机械接种一般发病率较低,为提高其发病率,我们进行了缓冲液种类、用量,接种源种类,接种时苗龄,按种后苗培育时的温度、光照强度和时数等因素的研究。
  • 杨华安, 吴立人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213-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次研究了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毒性基因型,探讨了我国小种与国际命名小种的关系,证实了我国条锈菌系具有与世界其它地区菌系所不同的独特致病毒谱,指出条锈菌在中国的流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系。讨论了我国现有小种致病性及毒性基因进化关系。
  • 论文摘要
  • 张桂芳, 张国武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217-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7年我所塑料小棚番茄品种对比试验田发生一种新病毒,病株初期似缺水状,叶色灰绿,叶尖焦枯,发病不到一月即萎凋枯死,维管束褐色。当时我们误认为番茄枯萎病。
  • 研究简报
  • 夏德术, 曹清波, 余毓君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218-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验证彭生平等叶片接种鉴定方法的可靠性,并探讨其应用范围,特取普通小麦抗性各异的15个品种(苏麦3号、万年2号、Veery、安徽11号、温州红和尚、崇阳红麦、宁7840、牟定小麦、翻山小麦、鄂麦9号、延岗坊主、望水白、洪湖大太宝、平湖剑子麦、中国春)作试验。
  • 郭井泉, 张明厚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219-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一个飞翔蚜虫非持久性传染植物病毒的侵染概率模型。设置绿色诱盘捕捉着落大豆株冠的蚜虫估计飞翔翅蚜日平均着落株冠次数。采用诱饵植株测定田间一定传染性病株率和飞翔蚜量条件SMV的日侵染率,对迁飞着落蚜虫群体传染SMV的效率进行估计,实现模型对SMV日侵染率的预测。结合显症率预测,对两年三个区的SMV病株率发展动态用模型拟合回测,平均准确度为90.18%,对两年非建模的两区病株率发展动态拟合预测,平均准确度为88.41%。
  • 论文摘要
  • 肖长林, 肖悦岩, 曾士迈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224-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番茄晚疫病流行过程分解为寄主叶面积生长、病菌侵入、潜育和显症、病斑扩展、产孢、孢囊着落及孢囊存活等子过程,利用系统分析和模型的方法描述了以上组份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分别建立了子模型,将所建立的各子模型通过一定的接口有机地联系起来便组建成番茄晚疫病流行模拟模型.BLIGHT系统则是在流行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吴洵耻, 王学军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225-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不同作物上获得的16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离物,用棉苗进行致萎力和致病力检测后,选出萎蔫指数和病情指数相对较低的F86-15、F86-12、Fa三个分离物分别诱导棉花对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的抗病性,以F86-15效果最好。测试结果表明,棉株经过尖孢镰刀菌诱导的,其根部类萜烯醛类物质含量比未诱导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用孢子萌芽法鉴定该物质的抑菌活性,证实对棉花黄萎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 彭于发, 陈善铭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229-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生物技术(转座子Tn5诱变)对荧光假单胞菌进行遗传改良获得对小麦全蚀病有更好防治效果的基因工程菌株。将大肠杆菌S17-1中psup2021值粒上的转座子Tn5转移到荧光假单胞菌CN12菌系的基因组内获得5100个Tn5突变体,转化频率为1.2×10-7。与自然菌系CN12比较,7个突变体对全蚀病菌的离体拮抗作用提高到160-250%,其中3个突变体对温室苗期全蚀病防治效果也显著提高(p=0.01)。初步研究证明:(1)荧光假单胞菌中可能存在两类功能不同的拮抗作用基因(暂称为抗生基因和调控基因);(2)在目前抗病基因缺乏或难于应用的情况下,利用微生物或其有用基因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可能是一条有希望的途径。
  • 论文摘要
  • 沈瑛, 黄大年, 范再丰, 邱德文, 王金霞, 周勤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233-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瘟病是世界各水稻种植地区分布最广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 nov.comb.(anamorph Pyricularia oryzae Cav.)属高度变异的真菌。
  • 研究简报
  • 李红叶, 曹若彬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234-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梅树流胶病是梅树枝干上最重要的病害,严重威胁着青梅生产的发展,为此,我们于1986-1988年对该病害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现将病原菌鉴定部分研究结果简单的报告如下。
  • 狄原渤, 阿瑟·凯尔曼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235-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软腐细菌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在白菜上的发展决定于品种的抗病性,软腐细菌的数量、植株年龄以及白菜叶片的分布部位,不同的组织,甚至同一张叶片的不同部位抗性均有所不同。凡是水分含量多的部位软腐扩展迅速,水分少的软腐发展慢,含水量在大白菜抗软腐细菌的扩展中具有明显作用。钙素的增加与白菜的抗软腐能力成正相关,增加钙含量可显著减轻软腐病的为害与发展,控制水分,增施钙素可提高大白菜软腐病的抵抗性。
  • 研究简报
  • 杨竹轩, 李晓军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 240-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7年秋季泰安市郊区的一个梨园,暴发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梨果实病害。8月下旬始见少数梨果罹病,9月上旬黄梨品种的病果率达到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