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第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2-06-10
  

  • 全选
    |
    病原学
  • 张超冲, 戴肇英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97-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蓆草疫病的病原是莎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cyperi)。此病在广西普遍发生,为害蓆草苞叶、茎秆和叶片.
  • 将继志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03-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于1987-1989年分别自宁夏银川、永宁、固原、彭阳、肖铜峡等地采集腐霉标样201个,分离纯化到38个分离物,鉴定了其中的32个,得到Pythium aphanidermaturn、P.disso-tocum、P.spinosum、P.Kunmingense和P.ultimum 5种腐霉。致病性测定表明:5种腐霉对供试几种蔬菜出苗、幼苗生长及离体植物组织均有危害,其中以P.aphanidermatum的危害最大,其次是P.spinosum和P.ultimum。这是宁夏腐霉及其致病性的首次报道。
  • 罗瑞梧, 尚佑芬, 杨崇良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1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东省田间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粒体线条状,大小714-729×12-13nm,粗提纯液与S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寄主范围窄,接种5科14种植物只侵染大豆,呈系统花叶症状。体外抗性。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划3-4天。传毒方式:可通过种子、蚜虫和摩擦接种传毒。根据以上特性,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毒原应为大豆花叶病毒(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 group)的成员。
  • 研究简报
  • 张桂芳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15-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3年我所试用"防老化"塑料棚膜成功后,便开始研究和推广了保护地黄瓜一年两季高产桂培技术。不但做到了春提早,又能秋延晚,在黄瓜周年供应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 唐德志, 孙毓彬, 何苏琴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16-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掘氏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为害甜瓜的苗、叶、蔓、瓜引起猝倒,烂叶,烂蔓,烂瓜。甜瓜种植区分布广泛,为害严重。
  • 病原学
  • 王寿华, 武修英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17-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湖南、山东和河北三省的一些葡萄园中发现了二种习居于葡萄根围的剑线虫,分别为美洲剑线虫(Xiphinema americanum Cobb,1913)和湖南剑线虫新种(X.huna-niense n.sp.)。湖南剑线虫新种的主要鉴别特征是阴门极靠身体前部(V=24-27),阴道向后斜,与身体横径成明显的角度(8-21℃);仅一个后生殖枝,旁边分支形成二个卵巢;尾部末端中间指状突起很长(20-22μm);幼虫尾部比成虫尾部细长,末端指状突起也较长;各虫龄的c'值与虫龄大小成反比;没有发现雄虫。湖南剑线虫与巴西利亚剑线虫(X.brasilienseLordello,1951)和太平洋剑线虫(X.radicicola Goodey,1936)最接近,但存在明显的区分特征。
  • 研究简报
  • 姜春晓, 蔡祝南, 刘仪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24-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石竹潜隐病毒(Carnation Latent Virus简称CarLV)是为害香石竹的重要病毒之一,常与其它病毒混合侵染,不同程度地引起植株矮化、畸形、花叶、坏死、花朵变小、花苞开裂、花碎色、花色暗淡等症状。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香石竹潜隐病毒的研究结果。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贾明贵, 商鸿生, 李振岐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25-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幼苗叶片受到条锈菌侵染后,净光合速率降低,显症和产孢以后剧烈下降,变化幅度可达健株正常值的50%左右。病株光呼吸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在侵染初期略有降低,显症和产孢以后急剧上升,光呼吸速率升高幅度可达健株正常值的60-70%,暗呼吸速率可比健株升高1.6-1.7倍以上。随着小麦和条锈菌两者亲和性的增强,上述变化起始略晚,但变化幅度增大。文中讨论了上述病理学变化的意义。

  • 研究简报
  • 李冠, 陈坚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30-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病毒、细菌、真菌,以及病原菌体及其代谢物作为诱导因子,已在多种作物上获得对病毒的整体免疫,有些已开始在田间应用,我们也曾应用人工诱导免疫的方法使哈密瓜获得对瓜类疫霉病的抗性。目前对植物诱导免疫的机理,尤其是用病原菌代谢物作为诱导因子进行了研究。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王海燕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31-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感病的小麦品种上影响白粉病菌(Ery 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侵染机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平均温度(T)和平均相对湿度(RH)。平均温度与侵染机率的关系符合ŷ=X/(a+bX+cX2)的二次抛物线函数关系,最适温度范围在5.15-10℃之间。平均相对湿度与侵染机率的关系一般符合直线关系,最适湿度范围在81.15-97.0%之间。通经分析表明,平均相对湿度较平均温度对白粉病菌侵染机率的直接影响更大。
  • 论文摘要
  • 郑晓莲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36-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韭菜为抗寒性较强的蔬菜,易于保护地栽培.河北省约有近两万亩保护地韭菜,但灰霉病发生严重,中度流行年每亩减少产值约800元,重则毁棚绝产.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谢水仙, 陈万权, 陈扬林, 汪可宁, 林锡伦, 杨治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37-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源的主要传播路线是沿康县至略阳的近正西气流轨道和文县至广元的西北气流轨道,主要对汉中地区和绵阳的大多数地区小麦秋苗吹送,并可波及陕西安康地区和商洛部分地区及四川达县和万县等地。四川阿坝州越夏区菌源的主要传播路线是沿汶川至灌县的西北偏北气流轨道。其菌源与成都平原麦区的关系密切,对绵阳地区的北川、平武和绵竹等地也很重要,并可波及南充、内江及江汉流域等地区。湖北秋苗的初始菌源多来自西北越夏区。
  • 研究简报
  • 魏勇良, 陈秀蓉, 林淑洁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4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甘肃河西地区杏芽瘿蔓延很快,为害甚重。经鉴定,此芽瘿由梅下毛瘿螨(Acalitus phloeocoptes Nalepa)为害所致。
  • 病原学
  • 贺水山, 张炳欣, 葛起新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45-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研究了瓜果腐霉游动孢子的附着特性和侵染过程。游动孢子主要附着在番茄苗根的根毛区和根冠上,休止孢子萌发的芽管在侵入根毛之前,能形成附着孢或前侵染丝;而游动孢子对秋海棠的附着主要集中在茎部和叶尖、叶缘处,芽管直接侵入茎、叶的表皮细胞及须根。
  • 研究简报
  • 刘焕庭, 朱汉城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50-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来,山东省番茄病毒病发生严重。黄瓜花叶病毒(CMV)是主要的病原病毒之一,分布广、为害重,引起的症状变化大。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王宗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51-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条锈菌寄生专化性和毒性组成、条锈病流行循环、大麦品种抗性及混合品种中病害流行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西藏大麦与条锈菌互作系统演化的特点。认为它是一个经历了长期共同选择和共同进化的稳定系统。系统中,条锈菌毒性类型丰富,以毒性中等偏弱的为主体;品种的防御机制有成株期部分抗性,品种混合的稳定作用等。在西藏地区,条锈病可以独立完成流行循环,保证了系统组分长期共同存在的场所。
  • 研究简报
  • 张绍升, 翁自明, 马俊英, 陈裕绍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56-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弯曲钏线虫(Paratylenchus curvitatus)是福建省茶园中普遍分布的一种植物寄生线虫。在一些茶园的茶树根围线中区系中,这种线虫的虫量占92%以上,100克茶根围土壤中可含弯曲针线虫达1500-2000条。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郑小波, 陆家云,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57-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经KMnO4、H2O2刺激掘氏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卵孢子萌发建立的单卵孢株群体应用于掘氏疫霉遗传研究的可行性做了研究。2个掘氏疫霉菌株(A1、A2交配型各1株)经聚碳膜间隔配对产生的卵孢子用KMnO4、H2O2以及不用上述氧化剂处理分别建立K、H、C 3个单卵孢株群体(卵孢子萌发率8-16%)。在群体水平上对来自同一亲本的上述3个群体生物学性状比较结果表明,H2O2处理刺激卵孢子萌发不影响生长速度、菌落形态、耐35℃高温生长、致病力及交配型的遗传稳定性,所建立的单卵孢株群体可用于上述性状的遗传研究;KMnO4处理导致掘氏疫霉A1和A2交配型在自交后代各自分离为A1、A2、A1A2和A2、A1A2,但不影响其他生物学性状的遗传稳定性,所建立的单卵孢株群体可用于除交配型性状以外的其他生物学性状的遗传研究,不宜用于交配型正常遗传规律的研究。用KMnO4处理掘氏疫霉A1或A2交配型菌株单株自交产生的卵孢子,从A1菌株自交后代获得A2和A1A2以及从A2菌株自交后代获得A1A2交配型单卵孢株的结果说明,掘氏疫霉异宗配合菌株体内可能同时包含控制A1和A2交配型的遗传因子,在正常条件下有1种交配型遗传因子不表达。KMnO4处理可望作为揭示交配型遗传本质的有用试验手段。
  • 研究简报
  • 张文军, 商鸿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62-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关中地区,小麦办霉病菌源主要来自上年残留的田间玉米残杆。因此,分析该地区玉米残杆及所带病菌严重度的分布型有利于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及其田间传播规律研究。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陈绵才, 吴家琴, 薛召东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63-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结果,红麻根结线虫二龄侵染幼虫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内;砂壤土中的线虫量比黄壤土中的大,分布亦较深,前者可在80cm以下,而后者只在60cm以上土层。在冬闲季,卵和侵染幼虫主要群集在病残上;根际土中的越冬幼虫比根际外土中的多2倍以上。侵染幼虫量的波动在红麻生长季节有4个高峰,收获后还出现一个高峰。用免疫或高抗作物换茬轮作一年,病原线虫群体密度即大幅度下降。文中对该病防治理论基础作了讨论。
  • 论文摘要
  • 毛伯平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67-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柑桔溃疡病根治技术于1990年在贵州黔南通过农业部的验收鉴定。为解决该技术中存在的脱叶处理当年桔园不能形成产量的技术难题,我们于1991年在湖南黔阳进行了根治柑桔溃疡病配套技术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功。
  • 研究简报
  • 王发科, 郑贵彬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68-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早疫病是番茄的主要病害,在我国南北方发生较严重,常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进行抗病育种是解决早疫病的有效途径,此工作在国内已受重视,而抗病性鉴定方法,却是抗病育种的重要环节。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王昆, 胡家琪, 狄文枝, 金芝芳, 王其友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69-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聚集度指标(包括:C、CA、I、I8、M/X和L/1+X)测定,以及Iwao'sM-X线性回归、Taylor's幂的法则和格局纹理分析,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株空间格局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逐步从聚集型向均匀型演变发展。其空间格局的基本成份是疏松的病株个体群,个体群所占面积约为5株棉花,平均约含2.4个病株个体,且个体群内的病株个体呈随机格局。经方差和u检验,结果表明单对角线五点式、双对角线五点式、棋盘式和平行跳跃式等4种取样方法均适用于棉花黄萎病的田间调查,且尤以双对角线五点式为佳。用双对角线五点式取样法调查的最适抽样数:一般病情普查可少至5个样方(每样方系5株棉花),科研调查为30个样方。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崔洋, 马春红, 刘克明, 魏建昆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75-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纯化的HMC毒素对C细胞质玉米幼根生长的抑制,根电解质的渗漏,叶片和植株的伤害,超氧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原生质层透性的影响,与基因型相同的T、N细胞质相比,差异显著,进一步确定了HMC毒素对C细胞质的专化作用。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刘曙照, 李清铣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79-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法对来自江、浙两省经全国统一鉴别寄主鉴定的稻瘟病菌7群12个生理小种的16个菌株菌体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稻瘟菌菌体酯酶同工酶带有13-18条,等电点分布范围为3.00-7.20。在等电点4.15附近有各生理小种共同的酶带。同一生理小种群内不同生理小种间酯酶同工酶的相似系数一般大于0.50,不同生理小种群的生理小种间酶谱的相似系数一般为0.30-0.40,也存在少数不是同一生理小种群的小种间酶谱相似系数大于0.50的情况。供试各生理小种间酶谱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为酶带数目的多少和等电点分布的不同。来自不同省份经鉴别寄主鉴定为同一生理小种的菌株间酶谱的相似系数亦仅0.05-0.60。研究结果初步反映出供试大多数稻瘟菌菌株间菌体酯酶同工酶的相似性与致病性有关,但也受菌株来源地生态环境影响。本文还讨论了稻瘟病菌致病性容易变异但在许多情况下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可能机制,探讨在一定范围内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技术用于稻瘟菌生理分化和致病性变异监测的可能性及尚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穗题等。
  • 研究简报
  • 周益林, 刘孝坤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84-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DC.f.sp.tritici E.Marchal)在西欧一直是重要的病害之一。我国从七十年代以后逐渐呈上升趋势。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胡景江, 文建雷, 景耀, 曹支敏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85-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组培愈伤组织接种法研究了不同抗病类型的杨树品种受溃疡病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侵染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以及绿原酸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纳果发现,受病菌侵染后各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氮酶活性都有一个明显消长过程,但抗病品种的酶活性升高的幅度大(为感病品种的2倍),持续的时间也长;伴随酶活性的变化,各品种的绿原酸含量也发生明显变化,与感病品种相比,抗病品种的绿原酸不仅出现得早,而且积累的量也大(为感病品种的三倍);木质素的增量也与品种的抗病性呈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杨树对溃疡病的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密切相关,该酶在抗病中的作用是通过其控制的代谢产物得以表达。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庞家智, 孙荣锦, 杨之刚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89-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京红1号"的21个单体系分别和矮杆、兼抗条锈和白粉病的冬小麦品种"原冬96"杂交。当年将所得种子萌发,经根尖染色体数目的鉴定后,在温室播种从2n=41的植株上套袋自交获得自交种子。在温室对单体系F2代,"京红1号"/"原冬96"的F1和F2代幼苗用条中25号小种接种,进行抗病性鉴定。卡方测验结果表明,,"原冬96"携带一对显性抗条锈病基因,位于4D染色体上。
  • 论文摘要
  • 王传瑛, 隋广义, 赵守仁, 邹清志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91-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黑星病自1983年首先在我省牡丹江市郊区发生以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全省已有十个市程度不同的发生危害。主要危害大棚黄瓜,其次危害露地黄瓜,一般病瓜率20-30%,严重病瓜率90-100%,使商品黄瓜失去食用价值,减产减收严重,影响市场供应。从1983年开始对该病在田问危害的症状,流行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 研究简报
  • 周肇瑛, 严进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2): 192-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向日葵霜霉病Plasmopara halstedii(Farl.)Berl.& De Toni自60年代以来,是我国向日葵生产上的一种新病害,此病可以通过种子、土壤及病残传播,受害植株引起严重矮化、畸形、不结实或结实率很低,以及幼苗枯死,是一个系统侵染的具有毁灭性的病害。本试验对该菌的一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