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第2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4-09-10
  

  • 全选
    |
  • 李宝笃, 沈崇尧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193-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病原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尤其是对内吸性杀菌剂的抗性已成为目前农业生产和农药工业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1]。本文就有关植物病原真菌对杀菌剂抗性研究的意义及对策作一基本的探讨。
  • 特邀专题评述
  • 张志德, 李振岐, 刘卿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197-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品种里勃留拉、咸农4号和阿勃为慢白粉病品种,它们的AUDPC、单菌落面积、单菌落日产孢量和最终病情指数,都显著低于对照品种山前;小偃6号属中慢品种,它的最终病情指数和AUDPC与对照间的差异,分别为极显著和显著。用8个白粉菌小种接种表明,这4个抗病品种属非专化抗性。试验和分析表明,只需在倒2叶上测定最终病情指数和菌落大小,即可鉴定小麦品种的慢白粉病抗性。

  • 赖传雅, 罗奔, 韦雪琼, 林仁恭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02-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病为国内首次报道,在南宁、贵港等市县近年来有日趋严重之势。4~5月见病,夏秋时节病重,病叶率达70%以上。
  • 刘曙照, 李清铣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03-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法对来自江苏、浙江两省经全国统一鉴别寄主鉴定的稻瘟病菌7个生理小种群、12个生理小种的16个菌株菌体可溶性蛋白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供试菌株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谱带有37~43条,谱带等电点分布范围为3.00~8.15。除个别菌株外,同一生理小种群内各生理小种问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的相似系数大于0.70,不同生理小种群的生理小种间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的相似系数一般为0.50~0.60。供试各生理小种群、生理小种乃至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间,其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为谱带数目的多少和部分谱带等电点(谱带位置)分布的不同。
  • 周雪平, 濮祖芹,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07-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6年至1990年,从豌豆田中采集了150余份病毒病样本,鉴定出蚕豆萎蔫病毒(BB-WV)、芜菁花叶病毒(TuMV)、马铃薯Y病毒组分离物、黄瓜花叶病毒(CMV)、莴苣花叶病毒(LMV)、大豆花叶病毒(SMV)、豌豆花叶病毒(PMV)、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和苜蓿花叶病毒(AMV)等9种病毒。样本中,BBWV所占的比例最高,达59.2%,其次为CMV,占15.5%。BBWV常与CMV复合侵染豌豆,LMV发生也较普遍。田间调查表明,豌豆病毒病发病率因种植地区及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平均发病率为12.4%。
  • 王拱辰, 寿绍贤, 鲍建荣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13-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1年在浙江湖州市和杭州市采集得百合(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var. viridulum Baker)鳞茎有褐色斑点的标本104份,分离出纯菌株108个。鉴定为2个镰刀菌种:Fusarium solani(Mart.)Sacc. 和F. oxysporum Schlecht. F. solani出现频率84.3%,占优势.田间调查和接种试验证明F.solani是百合鳞茎褐色斑点病主要致病菌。在20种植物上接种试验结果表明:F.solani对百合有专化性,因此鉴定其病原菌为茄病镰孢一个新专化型:Fusarium solajni f. sp.lilii Wang.
  • 韦石泉, 李大伟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17-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沈阳、抚顺、鞍山、大连、北镇等地葡萄园,在巨峰、贝塔、汉堡、玫瑰香、龙眼等品种上调查到葡萄卷叶病。初步估计,一般损失5%~15%,最重发病率达50%左右。
  • 陈吉霞, 王玺仁, 毕君, 张翠云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18-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全蚀病是一种土传根病。对以小麦-玉米两季轮作为主要耕作制度的山东省夏玉米产区进行全面调查,均发现有程度不同的全蚀病为害。
  • 特邀专题评述
  • 赵兰波, 袁景顺, 曹克强, 王焕如, 张珍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19-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4年在内蒙古卓资县白石头沟野外调查中发现4种唐松草和5种禾本科杂草都发生有叶锈病。但无迹象表明该地区自然界唐松草上发生的叶锈病与小麦叶锈病有关。在室内用小麦、华北剪股颖和无芒雀麦叶锈菌的冬孢子对亚欧和瓣蕊唐松草接种,都长出了锈孢子腔和锈孢子。用三种锈孢子分别对小麦、华北剪股颖和无芒雀麦回接,都产生了夏孢子,完成了生活循环。从此得出结论:亚欧和瓣蕊唐松草是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但在室外不起作用。而田间所见唐松草上的锈病主要与杂草上的锈病有关。

  • 元平,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23-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时期感染甜菜花叶病毒(BtMV)的叶片,进行病理变化系列观察。早期侵染(7天前)的细胞质、细胞器均无变化,随着症状发展,风轮状内含体、束状内含体、细胞核卫星体,细胞质泡囊化旁类似病毒的束状结构,20天达到了高峰,风轮状及束状内含体一直持续两个月还存在。田间样品也观察到了典型的风轮状及束状内含体。细胞核卫星体出现很少。侵染后期,细胞质减少,叶绿体比相应健株提前出现淀粉粒,噬锇颗粒等,基粒片层也提前消解,表现细胞提前衰老的特征。此外细胞内还有许多健株没有的泡状结构。一种为旁壁体,可能与细胞壁加厚有关;一种为多重泡体的叠加,可能是液泡的吞噬作用加强与外源物质(BtMV)侵入有关;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过氧化物酶体或线粒体在病毒诱导下泡囊化,其作用不清楚。

  • 孟清, 张鹤龄, 张喜印, 杨永嘉, 邢继英, 宋伯符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27-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标准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抗血清,通过两次蚜传,从徐薯-18、新大紫上得到一种病毒分离物。接种指示植物后这种分离物仅感染Ipomoea setosa、Ipomoea nil,不侵染Gomphrena globosa L.、Beta vulgaris L.、Nicotiana tabacum L.、Nicotiana glutionsa L.、Brassica pekinensis, Datura stramonium L.、Cucumis sativis L.、Brassica、juncea、Raphanus sativus、Phsalis floridana。此病毒分离物可用蚜传、摩擦接种、嫁接三种方式传播,稀释限点为10-5,体外存活期不到24小时,热灭活温度为60~65℃。蚜传这种分离物到 I.Setosa上,再嫁接到I. nil或I. setosa上扩大增殖,用0.2M pH7.2 PBK进行粗提取,结合垫层超离心,最后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得到了高纯度的病毒的提纯物,OD260/280的比值为1.25,粒体长度主要集中在830~850nm之间。实验证明这种病毒分离物为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病毒收量为64.3mg/kg感病组织。提纯病毒在电镜下任何视野都可见到多量的、密集成堆的病毒粒体。

  • 冯家望, 曾宪铭, 范怀忠, 李英杰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33-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次报道用免疫金染色和免疫金银染色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种的带菌部位及带菌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病原细菌分布于谷壳、籽实皮、胚和胚乳,主要集中在谷壳上。谷壳外表带菌量多于内表面。籽实皮外表面由于受谷壳污染较之内表面的带菌量多。籽实皮内表面、胚和胚乳的带菌量均较少,差异不显著。谷壳、谷壳内表面、籽实皮、胚乳(或胚)的带菌量之比为36:13:9:1。
  • 特邀专题评述
  • 朱宝成, 梁伯璠, 周毓君, 郭明申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39-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oon)在25℃、pH3~4的Peberdy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并可产生引起草莓愈伤组织细胞死亡的毒素。产生毒素的高峰期为静置培养20天。灰霉菌发酵液中的毒素可用氯仿进行提取,经提取后的毒素液在269nm处有吸收峰。本研究建立了利用草莓愈伤组织细胞的荧光活性测定毒力的方法。

  • 谢双大, 朱天圣, 虞皓, 邓铭光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44-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节瓜(Benincasa hispida Coga. var. chieh-qua How.)是冬瓜(Benincasa hispida Coga.)的变种,两种瓜在华南地区普遍种植。近年来枯萎病为害严重,一股发病率为20%~30%,严重的达50%~80%而成为毁灭性病害。
  • 杨谦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45-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核盘菌在油菜叶片上侵染过程,发现该菌首先在叶片上形成复合附着器。每个分枝末端一般生出一个侵染钉。侵染钉侵入叶表面腊质、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时.不仅靠附着器产生的压力,而且供助于酶对寄主表面的软化、消解作用。该菌通过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侵入油菜叶片,尚未发现通过气孔侵入的现象。侵入叶片后,该菌的继续生长,导致了油菜组织的溃烂。然后菌丝在腐烂的叶片上集结形成菌核。
  • 肖满开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50-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紫鞘病(Sarocladium sinense)在安厌市自80年代初发现以来,发生为害日趋严重。病害一般在孕穗-抽穗期开始发生,灌桨期症状明显。
  • 贾菊生, 赵建民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51-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蒜叶疫病在新疆发生于6~8月,主要为害大蒜叶片。根据发病症状、病原菌形态,分离物培养性状、产孢习性及人工接种等研究结果,确定本病系由真菌Stemphylium vesicarium (Wallr)Simmons的侵染所致。该病在我国尚属首次报道。
  • 沙学延, 朱立宏, 吴烈洪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56-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80年代以来,江苏省应用BG90-2经系统选育和杂交转育出一批抗水稻白叶枯病品种。因其具稳定、广谱的抗病性以及优良的丰产性,在长江中下游白叶枯病重病区广泛种植。
  • 杨家荣, 吕金殿, 吉冉中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57-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丽轮枝菌(Verticullrum clahliue Kleb.)是世界性的土传病原菌,严重为害棉花等多种作物。姚耀文等(1982)根据我国棉花黄萎病菌在3大棉种上的致病性反应,将致病力最强的陕西泾阳菌系定为生理型I;致病力最弱的新疆和田菌系为生理型Ⅱ:致病力中等的河南安阳茵系为生理型Ⅲ。
  • 张镜, 黄治远, 欧阳秩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59-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四川柑桔根腐病的病原真菌12种,其中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柑桔褐腐疫霉(P. citrophthora)、德氏腐霉(Pythium debaryanum)和腐霉-1(Pythium sp.-1)等5种为主要种群,其余7种为次要种群。
  • 张绍升, 胡方平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64-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萘(Prunus sulicina var. corduta)是福建特产佳果和重要出口果品之一。近来在一些萘苗圃中发现根结线虫病。
  • 康耀卫, 黄键中, 毛国璋, 何礼远, Mark A. Schell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65-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Tn5诱变技术,分离了植物青枯菌生理小种1号、3号的胞外蛋白输出功能丧失突变体。由于Tn5在其基因组单一的eep位点的插入,突变体失去了向培养滤液分泌产生胞外酶和胞外蛋白质的能力。用碱性磷酸酯酶基因PhoA作为报导基因,研究这些胞外蛋白穿越突变体细胞内膜,结果表明,这些胞外蛋白质可以穿过其内膜,但失去了穿越其外膜的能力。胞外多糖在植物体内和体外的产生没有受到eep基因位点突变的影响。该突变体失去了对番茄植株的致萎能力。
  • 黄富, 潘学贤, 汪远宏, 程开禄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70-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 (TaK.) Padw. et A. Kahn)近年在杂交稻繁殖制种田普遍发生,严重危害.1989~1992 年对该病发生与寄主关系作了试验观察,现简报如下。
  • 卢爱兰, 冯兰香, 宋伯符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71-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内、外首次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 aureus)的No.180菌株用于病毒细菌协同凝集试验(Virobacterial agglutination test简称VBA)检测了来自马铃薯的4种不同形态粒子的病毒: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丫病毒(PVY)、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其灵敏度达2.7~6.1ng/ml,检出病汁液的最大稀释度达104~105(PLRV1:500),较国内、外采用的Cown I菌株的灵敏度提高5~10倍。与血清学方法相比,VBA在2~3分种内就可获得结果,无假阳性反应,其灵敏度显著高于间接酶联法和免疫电镜,而接近于A蛋白酶联法。经抗血清致敏的菌体在4℃下保存4个月,对VBA检测的灵敏度没有影响。用VBA对采自田间的93个马铃薯病样进行检测,它们大多受2~3种病毒(PVX、PVY及PLRV)的复合侵染;和用间接酶联法及鉴别寄主检测的结果趋向一致。室内和田间试验均表明VBA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和经济,尤其适合在基层单位中推广应用。
  • 王拱辰, 鲍建荣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78-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镰刀菌Fusarium分为12~16组,李瑟组是其中之一,该组成员多,分布广,许多是作物病原菌,但也有可开发利用的种类,故颇受人们重视。现将李瑟组调查研究结果作如下简报.
  • 庞家智, 孙荣锦, 杨之刚, 周桂英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79-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中国春"单体系和抗锈品种"丰抗2号"杂交,对其抗病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丰抗2号对条锈菌小种25号的单显性抗病基因位于5B染色体上;对叶锈菌小种38号的单显性抗病基因位于5A染色体上。位于5B和5A染色体上的两个分别抵抗条锈和叶锈病的基因可能是新的抗病基因。
  • 许长藩, 陈景耀, 夏雨华, 柯冲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84-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龙眼鬼帚病发生较为普遍,一般减产10%~20%。陈景耀(1992)指出荔枝蝽和龙眼木虱是介体昆虫。
  • 牛永春, 李振岐, 高鸿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3): 285-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大麦条锈病主要由条形柄锈菌大麦专化型引起,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对西藏大麦条锈菌鉴别寄主进行扩充改进,初步建立了一套在我国较为适用的大麦条锈菌鉴别寄主,由7个品种组成:喜马拉6号、矮秆齐、早熟3号、永1394、永802、科品2号、辉县红(小麦)。这套鉴别寄主可清楚地将大麦专化型和小麦专化型区分开;并将采自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和河南5省区的40个大麦专化型菌系区分为4个毒性类型。以毒性中等的大麦型1号和毒性较弱的大麦型2号分布较广,大麦型3号和大麦型4号则只见于西藏的标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