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第2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7-09-10
  

  • 全选
    |
  • 林福呈, 李德葆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193-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菌侵染寄主必需发挥一系列代谢和扩展办法方能达到目的。
  • 陈枝楠, 卢泽高, 卢俭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198-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虽然PCR技术自1985年诞生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遗传工程学等领域。
  • 肖悦岩, 马占鸿, 孙月海, 张美荣, 曾士迈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01-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田间设置6品种×4小种组合的小麦条锈病隔离接种试验小区,成株期同步测定了各组合的组织学病变特征数值,包括侵入率、菌落面积、坏死面积、单菌落吸器个数和流行学特征数值,包括相对侵染点数、潜育期、病斑面积、产孢面积、孢子堆密度、病害传播速度和流行速度。计算了各品种,各项特征值的小种间变异系数和品种-小种互作方差贡献率并比较了在抗病性鉴定中利用它们估测小种专化性和非小种专化性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指标间的相关分析。建议今后在抗病性类型鉴定中,将观察项目简化为镜检坏死面积比、单菌落吸器数或调查侵染几率、孢子堆密度等并计算这些数据的小种间变异系数来定量评价抗病性的小种专化程度。
  • 陈利锋, 宋玉立, 徐雍皋, 聂理, 徐朗莱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09-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JF-12菌株的子囊孢子悬浮液于抽穗期对望水白、扬麦4号和宁麦6号等不同程度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进行接种,比较了接种后不同时间穗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抗病品种望水白SOD活力下降,且一直处于较对照(未接种)低的水平。中抗品种扬麦4号和感病品种宁麦6号的SOD活力初期略有下降,但很快明显升高并显著高于对照。而抗病品种接种后的CAT活力则始终高于对照,感病品种则相反,一直低于对照。SOD和CAT均为活性氧代谢中重要的酶,可能在小麦的抗赤霉病过程中也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 赵白鸽, 孔建, 王文夕, 申效诚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13-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苹果轮纹病(Physalospora piricola)是我国北方苹果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常规化学防治造成果品严重污染。
  • 特邀专题评述
  • 王广金, 孙光祖, 李学湛, 李忠杰, 李社荣, 李安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15-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小麦赤霉病菌毒素的作用下,小麦抗赤霉病突变体92k809及其亲本新克旱九内颖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变化。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细胞器和膜系统破坏程度加剧,但在相同处理时间内,突变体细胞的超微结构破坏程度比其亲本要轻。对赤霉病菌毒素最敏感的是线粒体,其次是叶绿体、细胞质膜和细胞核膜。本文还探讨了赤霉病菌毒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致病机理。

  • 云兴福, 李荣禧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20-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对不同抗霜霉病的黄瓜品种的萌动种子、子叶、不同叶位真叶和感病叶及未感病叶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同功酶进行了电泳分离,并用抗病品种子叶的SO D同功酶带的d带的洗脱液对感病品种进行诱导,探讨其有无诱导免疫效果。
  • 特邀专题评述
  • 赵桢梅, 赵美琦, 曾士迈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21-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6个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中作93、中华9号、新2号、京越、黎明和3个稻瘟病菌种北-1、中2-1、稻72和已知比例的混合小种(北-1:中2-1=1:1)共24个品种-小种组合,采取分小种接种方法,研究了水稻叶瘟病反应型(产孢面积)与产孢量之间的关系,组建了产孢面积-产孢量模型y=exp (1.46lnx-4.64),在此基础上估测了反应型权重值。

  • 傅正擎, 许志刚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25-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细菌性条斑病菌RS68、RS105对李氏禾没有致病性,但另一个弱毒菌株RS05能在李氏禾上引起水浸状半透明条斑症状。李氏禾条斑、"稻细菌性短条斑"病菌能在李氏禾上形成条斑症状,在水稻上形成短条斑症状。供试菌株的血清学反应、全细胞蛋白质电泳图谱也表明:RS05、"稻细菌性短条斑"病菌以及李氏禾条斑病菌是同一种病菌,与两个真正的水稻细条斑病菌(RS68、RS105)不同。

  • 蔡新忠, 郑重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31-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0.01mM水杨酸(SA)喷雾处理或稻瘟菌孢子悬浮液接种稻苗后,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定位于细胞不同部位的过氧化物酶(POD),特别是与细胞壁结合的POD和细胞间隙POD的活性迅速升高,但没有明显的新POD同功酶带出现。同时叶片中木质素含量迅速增加。在SA处理后的稻叶中提取到能抑制稻瘟菌分生孢子萌发、含有Momilactone A的抑菌物质,并检测到分子量分别为48、52、59、106.5KDa的碱性病程相关蛋白(PRs)。这些生化指标的时序变化与SA诱导抗瘟性的表现相吻合。对SA诱导水稻幼苗抗瘟性的可能生化机理作了归纳。
  • 马忠华, 周明国, 叶钟音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37-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透射电镜观察,噻枯唑在离体条件下能使水稻白叶枯病菌菌体内形成许多颗粒状物质,并出现大的空泡结构。噻枯唑在浓度较低时能刺激菌体的呼吸作用,对菌体胞外多糖的产生有抑制作用,但对菌体胞外水解酶的活性没有影响。噻枯唑能和金属Cu++形成螯合物,但这种螯合作用没有改变噻枯唑的抑菌活性。
  • 陈捷, 高洪敏, 宋佐衡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42-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茎腐病属世界性分布的土传病害,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目前关于该病的病原学及发生规律研究比较多,但对该病菌毒力因子的作用方式研究较少。
  • 杨依军, 秦引萍, 黄俊斌, 彭友良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43-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DEAE-Toyopearl离子交换、Buty l-Toyopear l疏水层析、CM-Toyopearl离子交换、Sephacryl S100凝胶过滤和FPLCMono Q等步骤,从非亲和性稻瘟菌侵染稻叶中纯化了两种诱导性脂氧合酶,即CM-Loxl和CM-Lox2。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CM-Lox1和CM-Lox2为单链多肽,它们的分子量分别为98 kd和102 kd。利用微量免疫法制备了CM-Lox1和CM-Lox2的抗体,制备的抗体效价达到1:1000倍,能检测0.5~2.0 ng的抗原。免疫印迹杂交证明CM-Lox1和CM-Lox2之间存在密切的血清学关系。此外,Anti-CM-Lox1和Anti-CM-Lox2与水稻中另一稻瘟菌诱导性脂氧合酶RLL以及发芽种子出现的RL-2也存在交叉反应。
  • 朱友林, 吴健胜, 王金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50-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感病品系沈农103及其携带Xa-4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CBB4为材料(均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章琦研究员惠赠)。
  • 陈绍江, 宋同明, 吴全安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51-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玉米青枯病病原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 Malthews)与禾生腐霉(Pythium gramlnicola Subram)为材料,着重研究了两种腐霉的生长与代谢对其伴生病原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的影响,结果表明:1.腐霉的定殖生长能力弱于禾谷镰刀菌。在腐霉菌落上,禾谷镰刀菌仍可生长,而在禾谷镰刀菌菌落上,腐霉则不能生长。2.在伴生条件下,腐霉被镰刀菌覆盖的时间长短随接种间隔而有变化,接种间隔愈短,则覆盖愈快。3.两种腐霉的培养滤液均对禾谷镰刀菌的孢子萌发与芽管伸长及菌落扩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明滤液中含有对镰刀菌生长有利的活性成分。4.腐霉培养滤液对禾谷镰刀菌红色色素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原因可能与腐霉的嗜糖性有关。5.田间结果表明,腐镰复合接种的发病率接近禾谷镰刀菌单菌接种,但低于腐霉单菌接种。
  • 徐同, N. L. Tasadjieu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56-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芋艿(Xanthosoma sagittifolium)是喀麦隆及其他中非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近年来根腐病危害严重使其产量锐减。
  • 董金皋, 李正平, 薛峰, 李贵深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57-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组分1与标准5-羟甲基-2-呋喃甲醛核磁共振1H谱比较,进一步明确了组分1的化学结构。用玉米离体叶浸渍法及离体根冠细胞致死生测法对Ht-毒素组分1、5-羟甲基-2-呋喃甲醛、呋喃甲醇、呋喃甲醛、呋喃甲酸进行毒性和致病活性比较,结果表明,Ht-毒素组1、标准样品及几种毒素类似物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对寄主玉米均有高度的生物毒性,其中以呋喃甲酸毒性最大。从TLC扫描光谱和色谱来看,5-羟甲基-2-呋喃甲醛确为Ht-毒素的一种主要毒性组分,而且该化合物在体内外随着不断氧化,生物毒性逐渐提高。
  • 吴献忠, 李凤玲, 段方猛, 吴海英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62-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洋参黑斑病(Alternaria panax Whetz)是我国西洋参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的病害。
  • 王雅儒, 曹秀菊, 段春兰, 宋燕春, 褚菊征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63-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来自粟不同生态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22份优异种质进行对白发病菌[Sclerospora graminicola(Sacc.) Schrot.]20个生理小种68个菌株抗谱的测定,同时用各生态区菌株对本区粟品种进行抗性关系的研究,其中抗50%小种的品种有332、龙谷25变、张农12、大红袍、大同北郊、七月黄、大青苗、紫杆黄谷和西城白9个,具有广谱抗性而在本生态区亦表现抗病性强的品种有332、龙谷25变、张农12等,选出的广谱抗性品种将为粟抗白发病育种、优良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抗性机理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 颜清上, 陈品三, 王连铮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69-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中国小黑豆抗源灰皮支黑豆和元钵黑豆根渗出物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越冬孢囊、新鲜孢囊和离体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源品种根渗出物诱导越冬孢囊孵化幼虫数目一开始就显著高于去离子水对照,孵化8 d后显著低于感病对照鲁豆1号;根渗出物诱导新鲜孢囊孵化幼虫数和离体卵孵化率在各材料间的差异表现一致,即抗源品种始终显著低于感病对照,孵化中后期与去离子水对照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 周明国, D. W. Hollomon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75-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紫外光诱变获得Neurospora crassa对三唑醇杀菌剂抗性突变体"Nc70"。用2.5μg/ml三唑醇处理,突变体内甲基甾醇与脱甲基甾醇比例变化幅度远远小于亲本敏感菌株"STA"。突变体对三唑醇的吸收能力与敏感菌株相似,但药剂在体细胞内积累较少。三唑醇处理N.crassa 2 h后,药剂在菌体内的含量趋向稳定,突变体内的药量较敏感菌体低56.1%,而麦角甾醇合成量则高于敏感菌株53.7%。
  • 董炜博, 严敦余, 郭兴启, 竺晓平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81-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花生接种条纹病毒发病后叶片的光合强度、叶绿素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下降,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却显著提高。高感花生品种白沙1016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大,发病植株叶片中POD同功酶出现了4条健株中没有的新带,迁移率分别为0.67、0.73、0.80和0.89,而原有的迁移率为0.38的1条谱带变弱消失,发病后SOD同功酶谱带数没有显著变化。
  • 李健强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86-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农药剂型加工、同位素示踪、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及酶细胞化学等技术,从种子、组织、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生理生化等方面对三唑酮种衣剂在小麦种苗上的药理学及防治小麦白粉病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 赵珩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87-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黄化矮缩病害于1957年在广东最早发现,大面积流行期间可造成20%~30%的减产。
  • 韩成贵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3): 288-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内蒙分离物(BNYVV-NM1) RNA为模板,通过反转录和PCR扩增得到含有全长RNA4基因组的cDNA克隆pGBF6。序列分析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