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3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2-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王晓鸣, 晋齐鸣, 石洁, 王作英, 李晓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1): 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方式改变和新品种推广,我国玉米病害的发生也有所改变。在春玉米区,丝黑穗病仍然持续严重为害,大斑病呈加重趋势;在夏玉米区,局部地区小斑病发生较重,而矮花叶病普遍发生较轻;以往的次要病害已成为重要病害:如,南方锈病在夏玉米区南部严重发生,瘤黑粉病成为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土传病害日益加重,细菌性病害发生渐多。对玉米主要推广品种、近年国家和主产省份审定品种的抗病性分析表明,在北方春玉米区,由于品种抗性水平降低、个别感病品种的推广及病原菌致病力变异,大斑病在近年仍将呈现较重发生趋势;丝黑穗病的发生则由于推广抗病品种和种子包衣技术而有所减轻,但局部地区仍会严重发生;由于缺乏抗病品种,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将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在北方夏玉米区,小斑病暴发的可能性较小,但已有强致病力菌株出现;由于推广品种普遍对茎腐病抗性水平较低并受耕作制度的影响,茎腐病和苗枯病将成为主要病害;多数品种对南方锈病缺乏抗性,南方锈病发生面积将继续扩大,发病程度也将增加。
  • 病原学
  • 牛建新, 马兵钢, 何梅, 李海生, 赵英, 李西平, 周多进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1): 1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nad5基因作为内标系统,研究建立了库尔勒香梨上苹果茎痘病毒(ASPV)、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和苹果茎沟病毒(ASGV)等的RT-PCR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了库尔勒香梨多重RT-PCR内标检测系统。并对回收的特异片段进行了克隆、鉴定和测序。测序结果表明:库尔勒香梨上的ACLSV与GenBank中D14996序列(日本苹果上的ACLSV分离物)中的6860~7536bp片段有116个碱基的差异,序列相似性为83.75%;库尔勒香梨上的ASPV与GenBank中D21828序列(德国梨脉黄病毒相关分离物)中的8869~9238bp片段有72个碱基的差异,序列相似性为79.5%;库尔勒香梨上的ASGV与GenBank中AB004063序列(日本ASGV分离物)中的6039~6311bp片段有21个碱基的差异,序列相似性为92.3%。
  • 张绍升, 章淑玲, 王宏毅, 陈玉芬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1): 2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薯茎线虫样本采自河北、山东和安徽省的部分甘薯产区,该线虫种鉴定为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me,1945)。雌虫:线虫唇架骨质化,唇区稍缢缩、有4个唇环和6个唇片;侧区有6条侧线,有网格纹。中食道球梭形、有瓣膜,食道腺通常覆盖于肠的背面达体宽1/2,个别覆盖于肠侧面和腹面;尾呈锥状,稍向腹面弯曲,末端窄圆;卵巢前端卵原细胞双行排列;阴唇略隆起,阴门裂与体轴线垂直,阴门宽度占4个体环;后阴子宫囊大,延伸至阴肛距2/3-3/4。雄虫:虫体前部与雌虫相似。泄殖腔隆起,交合伞起始于交合刺前端水平处向后延伸达尾长3/4;交合刺朝腹向弯曲,前端膨大具指状突;引带短。
  • 刘景梅, 陈霞, 王璧生, 何自福, 彭埃天, 蔡曼珊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1): 2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人工接种蕉类鉴别寄主,对采集于广东蕉区的18个蕉类枯萎病菌菌株进行鉴定,KP021、KP022、GZ981和JL021 4个菌株属Racel,其余14个菌株属Race4,说明广东蕉区同时存在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Race1和Race4。用RAPD技术对上述18个菌株进行分析,从2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条引物可产生生理小种RAPD标记12个,其中标记Racel的8个,标记Race4的4个。对这些RAPD标记带分别进行回收、克隆、测序,根据这些特异片段序列分别设计相应的SCAR引物,通过对18个菌株的PCR扩增检验,有4个RAPD标记成功地转化为SCAR标记,其中Race1-SCAR标记1个、Race4-SCAR标记2个、同时能鉴定出2个小种的SCAR标记1个。应用这4个SCAR标记同时对采自田间的9个病菌分离物进行检测,能够准确地鉴定出广东蕉区的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Racel和Race4,这为下一步开展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子鉴定及各生理小种田间流行动态监测奠定了基础。
  • 赵明敏, 安德荣, 黄广华, 何祖华, 陈江野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1): 3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与内源性mRNA编码区某段序列同源的双链RNA导入细胞后,该mRNA发生特异性降解,从而导致该基因表达沉默的现象。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作为RNAi途径的重要中介,已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抗病毒治疗研究。本文以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外壳蛋白基因为靶位,设计合成表达小干扰RNA的寡核苷酸,亚克隆到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121中,直接转化根癌农杆菌。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法,研究了同源于TMV外壳蛋白的siRNA对TMV侵染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瞬时表达的siRNA能够特异性干扰TMV侵染。含有重组表达载体pBI121/siRNA的根癌农杆菌渗入普通烟植株,在TMV接种后14d其上部叶片没有表现典型的花叶症状。对这些叶片进行Northern杂交试验也没有检测到TMV病毒的RNA积累或仅有很少量的积累。在枯斑寄主心叶烟上,siRNA的瞬时表达可使TMV侵染后的枯斑数明显减少,甚至不产生枯斑。此外,同源于TMV外壳蛋白的siRNA瞬时表达对非同源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没有抑制作用,表明siRNA的干扰作用具有高度的同源依赖性。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李芳, 郭兴启, 侯文萃, 武晓亮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1): 4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转不可翻译的马铃薯Y病毒坏死株系外壳蛋白基因(PVYN CP)烟草的T3代植株为材料,在获得高度抗病植株并证明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是由RNA沉默介导的基础上,采用Northern杂交及ELISA检测病毒的方法,分析了温度对转基因烟草中RNA沉默以及转基因植株抗病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可以改变转基因植株中已发生的RNA沉默和转基因植株的抗病状态。在15℃低温下生长的转基因植株,转基因产生的RNA沉默被抑制,转基因植株失去了对PVYN高度抗病的特性,表现感病症状;而在25℃或以上高温(30℃、35℃)下生长的转基因植株,转基因产生的RNA沉默没有发生被抑制的现象,转基因植株对PVYN病毒的侵染仍保持高度抗病性。
  • 吴强, 冯汉青, 李红玉, 万东石, 贾秋珍, 李敏权, 梁厚果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1): 49-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同抗病性的小麦为材料,观察了条锈病菌侵染小麦幼苗叶片时活性氧代谢和抗氰呼吸发生、运行的变化。讨论了二者在长期病程下的平衡关系。实验显示:接种8d后,感病小麦中H2O2含量开始高于抗病小麦,O2-·含量变化差异不明显。SOD、CAT和POD活性整体上表现为接种后的前4d有所上升,接种4d之后呈下降的趋势;感病小麦中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高于抗病小麦。条锈菌侵染下小麦幼苗抗氰呼吸容量和运行活性的变化在两类小麦中与H2O2的变化一致,在侵染初期上升缓慢,以后迅速上升;aoxl的mRNA水平仅在侵染后4d的幼苗叶片中略有上升,在以后的侵染过程中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我们推测,活性氧可以在多种水平上参与条锈病菌侵染下抗氰呼吸的诱导,而抗氰呼吸也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小麦在条锈病菌侵染下活性氧的清除与机体的生理保护机制。
  • 郭立新, 向本春, 陈红运, 段维军, 陈洪俊, 朱水芳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1):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苹果茎沟病毒(ASGV)各分离物外壳蛋白(C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TaqMan-MGB探针,建屯了对ASGV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TaqMan-MGB探针3'端具有小沟结合分子(Minor groove binder,MGB),提高了探针的Tm值,缩短了探针长度,解决了病毒各分离物之间基因组变异较大、难以找到较长一致的序列来设计探针的困难。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比常规RT-PCR电泳检测高约10倍,对于ASGV等在果树体内含量较低的病毒尤为适用。此方法快速、灵敏,整个检测过程完全闭管,无需PCR后处理。
  • 郑银英, 洪霓, 王国平, 胡红菊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1): 6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生物学和血清学特性存在较大差异的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梨分离物P-6-1-17、P-4-1-69、P-L2和P-D-21,采用RT-PCR法对3'端进行扩增,所获扩增片段经序列测定,全长分别为1089nt(P-6-1-17、P-L2)和1069nt(P-4-1-69、P-D-21)。4个分离物的CP基因均由714nt组成,其核苷酸和推导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9.8%~96.4%和94.9%~97.9%。将我国4个分离物的CP基因与已报道ASGV分离物及分子变种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我国ASGV分离物至少可分为2个组群,其中生物学表现明显不同于其它分离物的P-L2,其CP基因核苷酸序列显示较大的变异。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马少芹, 许勇, 张海英, 宫国义, 沈火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1): 68-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中国株系(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Chinese strain,ZYMV-CH)是危害我国西瓜的主要病毒。本实验以抗病毒病西瓜野生种质P.I.595203与感病的普通西瓜自交系98R为亲本,采用单粒传方式得到109个E代株系,分别对亲本、F1及109个F3代株系群体进行了苗期抗ZYMV-CH接种鉴定,通过F3代群体的抗感分离情况,推测得到F2代各单株的基因型,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在F2代建立抗感基因池,以亲本、F1和抗感基因池为模板,对640条RAPD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其中引物AK13在亲本、F1和抗感基因池之间扩增出一条多态性片段(644bp),在F2代群体上验证该多态性条带与ZYMV-CH的抗性基因呈现连锁关系,遗传连锁距离为8cM,定名为AK13-644,该连锁标记在ZYMV-CH抗性转育后代自交系上得到了验证。最终将此RAPD标记成功转化成SCAR标记SCAK13-644,该标记可以作为西瓜抗病毒病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
  • 许玲, 张晟瑜, 王奕文, 李喜宏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1): 7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是引起葡萄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之一。葡萄灰霉菌可在田间潜伏侵染,采后由健康果实携带进入销售市场,该菌的显著致病症状为果实软腐和脱落。灰霉菌与葡萄的其它采后致病菌,如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镰刀菌(Fusarium sp.)、芽枝霉(Cladosporium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黑曲霉(Aspergillus nigar)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相比,不仅表现出明显的潜伏侵染优势,而且具有较强的低温(4℃)条件下的致病优势。4℃低温下灰霉菌在寄主葡萄体外和体内分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力均显著高于以上各菌,而在25℃下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该2种温度下灰霉菌接种果实后的症状表现一致。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Algam A. SOAD, 谢关林, 李斌, 郝晓娟, Jef COOSEMANS, 刘波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1): 8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离体条件下测试了81株芽孢杆菌分离物抑制番茄青枯病菌的能力,有4个菌株(B2、B5、B7和B8)显示了较好的抑菌效果,经细菌生物学性状、Biolog和16S rDNA序列分析,B2菌株鉴定为短短小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B5、B7和B8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在温室环境中,4个菌株都能不同程度的促进灭菌土和自然土的番茄生长,并能减轻番茄青枯病的发生。B2菌株显示了显著的抑菌作用,在灭菌土和自然土中分别降低了80.0%和87.4%的番茄青枯病发生率。
  • 朱书生, 刘西莉, 刘鹏飞, 范洁茹, 袁善奎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1): 8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了Calcofluor、苯胺蓝、荧光素钠3种荧光染色方法和曲利苯兰酒精-乳酚酸、考马斯亮兰和苯胺蓝组织透明染色法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染液浓度和pH值条件下,3种荧光染色方法均可进行孢子囊、休止孢、芽管、附着胞、孢囊梗等寄主组织外部菌体的原位染色,其中Calcofluor染色方法更稳定、简捷和易于观察。曲利苯兰组织透明染色法能观察黄瓜霜霉病菌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但该法更适宜胞间菌丝及吸器的染色。
  • 研究简报
  • 张鹏英, 何培青, 陈靠山, 谢寒冰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1): 9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悬滴法测定了番茄10种主要有机挥发组分对尖镰孢孢子萌发和芽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种化合物中除(+)-2-蒈烯外,其它对尖镰孢孢子萌发都有抑制作用。但各化合物的作用效果有较大的差异,3类化合物中抑制作用最强的化合物分别是(E)-2-己烯醛(EC50,1.2 μmol/L)、丁子香酚(EC50,1.9μmol/L)和1R-α-蒎烯(EC50,13.0μmol/L);这些化合物对芽管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且各组分间除(+)-2-蒈烯外,其它没有很大差异。表明番茄是通过多组分共同作用来抑制病原菌的。
  • 符稳群, 贾显禄, 周国辉, 段俊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1): 9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在生长、分化和感应各种环境因子刺激时,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是一系列信号感受和转导过程中的重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