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8-10
  

  • 全选
    |
    病原学
  • 王建明*,李蕊倩,畅引东,何瑞,李新风,徐玉梅,高俊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337-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镰刀菌属(Fusarium)美丽组(Section Elegans)中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和芬芳镰刀菌(F. redolens)2种菌的遗传差异性和亲缘关系,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这2种菌的35个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用筛选的15条引物对35个供试菌株共扩增出231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20条,平均多态性比率为95.2%,平均每条引物产生条带为14.7条。聚类结果和遗传相似系数分析显示,35个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506~0.935,平均为0.661。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93时,供试的35株镰刀菌可明显的分成2个ISSR类群(IG),其中IGⅠ包括1~23号菌株,全部为F. oxysporum;IGⅡ包括24~35号菌株,全部为F. redolens。ISSR类群划分与菌种分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IGⅠ中23株F. oxysporum间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720,IGⅡ中12株F. redolens间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717),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不存在相关性。而同一类群中,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余磊,邹琳,陈小龙,高玲玲,黄琼*,陈海如*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345-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小卫星标记(DAMD)技术分析中国石榴枯萎病菌 (Ceratocystis fimbriata)的遗传多样性,并对来自印度、巴西、美国、新西兰、巴布新几内亚等多种寄主的C. fimbriata样品进行扩增,结果显示:所有C. fimbriata在遗传相似系数0.70 (RAPD)和0.60(DAMD)时均被分为4个相似的组群,其中中国石榴枯萎病菌间及其与芋头黑腐病菌(中国)具有一致的同源性(similarity index:1.00),而其它不同寄主来源的分离菌显示出一定的多态性。来自印度的石榴枯萎病菌与来自中国的有明显差异(RAPD,DAMD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3和0.71),中国芋头寄主分离菌与巴西芋头分离菌间也存在一定差异。相对于来自印度石榴C. fimbriata来说,来自中国石榴与巴西芋头的分离菌有更近的系统发育关系。所有来自甘薯寄主的C. fimbriata 聚类为一个单独的分支。这表明供试的所有中国石榴菌株间及与中国芋头菌株间均具有一样的基因型,与印度同寄主(石榴)的C. fimbriata基因型存在明显差异。
  • 姜华*,王有福,姜一,魏薇,Rasa Jomantiene,Robert E. Davis,赵衍*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352-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葡萄上的植原体病害由于引起叶片黄化而被称为葡萄黄化病。由于这一病害极为严重,葡萄黄化植原体被列为我国的植物检疫对象。其中,葡萄金黄化植原体(16SrV)、维吉尼亚葡萄黄化植原体(16Sr芋) 和澳大利亚葡萄黄化植原体 (16Sr狱) 是引起葡萄黄化病的主要3 个株系,它们导致的病害症状相似,难以区分。本文进行了3 个株系16S rRNA 基因 DNA 序列比对,而后根据同源性相对低的序列设计了43 条特异性引物、103 对引物对组合,对葡萄黄化植原体3 个株系各自的DNA 及混合DNA 进行PCR 扩增,从中筛选出来特异性较强的8 个引物对组合。这些引物对组合,能够同步、特异、快速地检测3 种葡萄黄化植原体。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厉晓东, 卢建平, 刘小红, 林福呈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361-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低浓度H2O2和高浓度NaCl诱导稻瘟病菌的凋亡,检测了产生的凋亡特征。结果显示:诱导后稻瘟病菌具有典型的凋亡特征,如胞内活性氧累积、磷脂酰丝氨酸从细胞膜的内表面转移到外表面、染色体浓缩和DNA断裂。进一步研究发现:凋亡关键性酶类caspase的抑制剂Z-VAD-FMK能够显著影响稻瘟病菌的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过程。典型的稻瘟病菌孢子由3个细胞组成;在Z-VAD-FMK的作用下,2个以上细胞同时萌发产生芽管的比例由34.1%增加到66.0%,同时形成附着胞的源细胞也以顶端细胞为主转变为以基部细胞为主。这些结果说明凋亡参与了稻瘟病菌的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过程。
  • 刘林, 李成云, 杨静, 苏源, 吴晗, 徐玲, 胡燕玲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371-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BC转运蛋白在真菌的致病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查找和分析了稻瘟病菌基因组中47个ABC转运蛋白基因的外显子区、内含子区、5′-UTR和3′-UTR区中的SSR,并对编码区中SSR的扩张或收缩对蛋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SSR在这些基因的调控区和编码区分布不均一,且在基因的外显子区、内含子区、5′-UTR和3′-UTR区中SSR的组成和分布均不相同;基因的编码区中三碱基和六碱基SSR相对较多,SSR的基序大都表现为GC含量较高,编码的亲水性氨基酸出现频率远远高于疏水性氨基酸。根据稻瘟病菌自然群体中SSR的变化幅度,预测了SSR的扩张或收缩对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发现SSR的扩张或收缩都可能对蛋白的结构产生影响。暗示着SSR的变异在致病相关基因的变异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
  • 庞新跃, 李欣, 王娜, 刘严, 郭菡, 李红玉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379-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植物病原细菌黄单胞菌的avrXa7基因和ahpC基因的2个突变体及其野生型菌株为研究对象,探讨植物病原细菌内源过氧化氢水平与菌株毒性的联系。AR/HRP法分析病原菌的过氧化氢清除力,组织化学法对细胞内过氧化氢进行定量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avrXa7基因的突变诱导病原菌毒性的显著降低,并引起病原菌内源过氧化氢积累水平显著下降;ahpC基因的突变诱导病原菌内源过氧化氢水平显著降低,但未能引起病原菌毒性产生显著的变化。研究结果说明,在植物病原细菌黄单胞病菌的致病机制中,病原菌内源过氧化氢的积累水平并不能直接决定菌株的毒性,而是处在avrXa7基因的下游,受到avrXa7或者更多毒性相关基因的调控,参与病原菌的致病过程。
  • 袁广胜, 赵茂俊, 张志明, 沈亚欧, 潘光堂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385-3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侵染引起玉米穗粒腐病的防御酶活性变化和病原菌侵染过程进行研究。采用人工接菌的方法,分别对抗(Bt鄄1)、感(掖478)玉米材料进行接种,取抗、感材料间隔24 h 的6 个时间段接菌部位的苞叶组织,分析玉米植株感病后部分防御酶、同工酶谱的动态变化,并用扫描电镜对病原菌入侵植株过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菌丝首先要经过1 ~ 3 d 生长后,大约在72 h 左右开始侵入气孔,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侵入气孔的菌丝量逐渐增多。这说明病原菌是直接通过气孔侵入寄主苞叶组织。同时,玉米受串珠镰刀菌侵染后,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在感病材料Ye478 中PAL 的活性要比抗病材料Bt鄄1 中增加的更快、更高;同样对于POD 来说,在感病材料Ye478 中的活性要比抗病材料Bt鄄1 中的高,但变化趋势在2 个材料中相似;而丙二醛(MDA)的含量则相反,在感病材料Ye478 中的活性要比抗病材料Bt鄄1 中的低;对POD 同工酶酶谱分析,2 个材料都增加了3 ~ 4 个条带,没有明显的区别,这说明玉米感病后会通过增加POD 的活性来抵御外源病菌的侵入。总体而言PAL和POD 活性水平与材料抗性呈负相关;MDA 与材料抗性呈正相关关系。对玉米植株感病后防御酶活性变化的分析和病原菌入侵寄主的电镜观察结果,可为深入研究玉米穗粒腐病抗病机制和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 都业娟, 许文博, 向本春, 黄家风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393-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新疆加工番茄上分离到病毒分离物XJ26-4,对其基因组DNA-A 全序列测定表明,XJ26-4 DNA-A 全长2 737 个核苷酸(GenBank 登录号:FN985163),具有典型的双生病毒基因组特征。进一步序列比较发现,XJ26-4 DNA-A 与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 TYLCCNV)各分离物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1. 2% ~ 99. 5% ,而与其他双生病毒的序列相似性均在79. 5% 以下,表明XJ26-4 是TYLCCNV 的一个分离物。这是首次明确新疆加工番茄受到粉虱传双生病毒的侵染。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曾凡松,向礼波,杨立军,杨小林,杨金松,喻大昭*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399-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稻瘟病菌22个鉴别菌株对251份水稻品种(系)进行了抗病性测定,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基因型推导。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51份品种(系)对鉴别菌株表现出的抗谱类型存在明显的多样性。根据供试品种(系)对鉴别菌株的抗感反应型,可将其划分为12个组,各组的品种(系)对鉴别菌株的反应型和抗性频率存在明显差异。基因型推导结果表明,在251份品种(系)中,70份品种涉及14个抗瘟基因,181份品种(系)不含有待测基因中的任何一个,但都含有其他抗瘟基因。聚类分析结果与基因型推导结果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珍科等10份品种(系)可作为田间抗瘟性筛选的候选材料。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欧师琪,彭德良*,李玉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411-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自我国青海、陕西等省地11个寄生小麦的孢囊线虫群体经形态学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用PCR技术扩增获得的rDNA-ITS片段长度约为1 060 bp。用Hinf Ⅰ、Taq Ⅰ、Hpa Ⅱ、Hae Ⅲ、Pst Ⅰ、Alu Ⅰ 等6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ITS扩增产物;青海10群体YBT10A、HY65A、HY61B、ZHZ162B、HY5B、HHX8A、GH132A、HY92A、HY127B、DT142A 的6个酶的RFLP图谱完全一致;陕西YL4A群体的Hae Ⅲ、Hinf Ⅰ和Hpa Ⅱ酶切结果与青海群体的上述3种酶切结果相同,但Alu Ⅰ和 Pst Ⅰ的酶切结果比青海孢囊线虫群体都多1条1 060 bp片段,而YL4A群体Taq Ⅰ酶切结果较为复杂。对比已知Avenae组成员RFLP图谱,青海群体与北京房山H.avenae群体的RFLP图谱一致;而陕西YL4A的Alu Ⅰ图谱与H.avenae法国群体一致,Pst Ⅰ和Taq Ⅰ却与Avenae组成员已知酶切结果均不一致。河南3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除Taq Ⅰ酶切结果比青海CCN群体多1条520 bp片段以外,其他5种酶的RFLP都一致,而与澳大利亚的禾谷孢囊线虫H.avenae群体的RFLP图谱一致。
  • 杨燕,魏海娟,赵震,刘萍,吴云锋*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421-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植物提取物多羟基双萘醛(WCT)对苹果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平板对峙试验表明WCT对苹果腐烂病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且随着浓度提高抑制作用增强,当浓度为50 mg·mL-1时抑菌效果较好,EC50为25.04 mg·mL-1;在果园WCT对苹果腐烂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苹果树在刮除病疤再涂抹WCT后能促进病疤部位形成较厚的愈合层。苹果树苗在涂抹WCT后,PPO、POD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开始升高,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并且在叶片中诱导一种分子量约为59 kD蛋白大量表达, WCT处理后该蛋白的表达量比健康对照显著增加。通过基体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 I-TOF MS) 分析该蛋白, 将所得的肽指纹图谱(peptide mass fingerprint,PMF) 在SWISSPROT蛋白质数据库中比对发现该蛋白是RUBP羧化酶大亚基。以上研究结果表明WCT对苹果腐烂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和诱导寄主产生抗性的作用。
  • 研究简报
  • 陈垣,朱蕾,郭凤霞*,武志江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428-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熊亮斌,,高丽萍,刘箐,*,夏俊芳,黄超杰,王天昌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432-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牛颜冰*, 姚敏, 王德富, 王贵军, 弓强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437-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立新,董猛,杨丽敏,王建华,檀根甲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441-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玉婷#,陈云芳,#,李淑凤,高士刚,闫红飞,杨文香*,刘大群*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445-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